得到魯若麟答複的多爾袞馬上就迫不及待的開始了他的西進行動,這回多爾袞再次找到了曾經的盟友科爾沁蒙古。
因為滿清的衰落,科爾沁蒙古和滿清也開始變得貌合神離,曾經的無雙組合現在甚至到了兵刃相見的邊緣。
滿清向草原轉移人口牲畜,嚴重威脅到了科爾沁蒙古的利益,已經引起了科爾沁蒙古的強烈不滿。
草場是蒙古人賴以生存的根本,蒙古人的爭鬥除了掠奪人口和牲畜,肥美的草場也是爭奪的核心目標。有草場才會有牲畜,有牲畜才會有牧民,有了足夠的牧民,部落才能壯大,頭領們才能享受榮華富貴。
所以科爾沁蒙古對滿清侵占草場的行動反應如此激烈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過即使滿清衰落了,蒙古人對於滿清鐵騎的恐懼依然記憶猶新,沒有充足的把握,科爾沁蒙古是不會和滿清開戰的。
要知道滿清能夠在草原上豎立赫赫威名,可不是憑嘴巴說出來的,而是用馬刀和鮮血殺出來的。滿清打不過金州軍,並不代表滿清打不過蒙古人,這完全是兩個概念。
多爾袞並不想與全蒙古為敵,招攬一些馬前卒還是很有必要的。
當多爾袞派出的使者將多爾袞的想法告訴科爾沁蒙古首領巴達禮之後,巴達禮對多爾袞的想法也有些心動了。
特別是多爾袞告知巴達禮,滿清西進是不可更改的,遼東以後將是金州軍的地盤,科爾沁蒙古在這頭猛獸的身邊會不會有安全感是明擺著的事情。
現在多爾袞給巴達禮的選擇是,要麽被滿清搶去地盤,要麽和滿清一起合作搶別人的地盤,不會有第三個選項。
經過短暫的猶豫之後,巴達禮選擇和滿清合作,去搶其他蒙古人的地盤。
很快,十萬滿清鐵騎和五萬科爾沁蒙古騎兵組成了強大的搶劫集團,一路西行,開始了橫掃草原的征途。
對於多爾袞的西進,魯若麟樂觀其成。
明朝對於蒙古草原和西域的控製力是非常薄弱的,到了明末影響力更是微乎其微,真正能對北方草原形成一定統治力的反而是滿清。
而西域因為明朝的衰落,逐漸被***勢力和俄羅斯滲透,多爾袞的西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那些外部勢力的東進,同時整合草原和西域的大小勢力,建立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權。
相比蒙古人和西域人,滿清漢化程度是比較高的,也比較願意接受漢人的一些文化和傳統,這對魯若麟以後征服北方是一個比較有利的因素。
魯若麟相信,經過滿清的屠殺,北方的蒙古人和西域人對於漢人的到來肯定會比以前要歡迎得多,畢竟沒有對比哪裏來的幸福。
對於滿清的角色,魯若麟定位為清掃者,當滿清將蒙古和西域打掃幹淨之後,就是漢人前去收拾殘局的時候了。
多爾袞認為魯若麟或者漢人軍隊在草原、西域占據不了優勢,是以現在的軍隊科技水平作出的判斷,但是魯若麟會讓他們知道,當火槍和大炮的技術再先進一些,古典騎兵將會真正退出曆史舞台。
如果不是因為金州軍糧食出現短缺,滿清又跑得快,原本在明年滿清將會體驗到這一曆史時刻的來臨。現在,魯若麟決定先讓滿清浪一陣子再說,以後再收拾他,畢竟控製江南對魯若麟來說誘惑實在太大了。
無論是在曆史上,還是後世,華夏的經濟重心從唐宋開始就已經轉移到了江南,江南從那時開始就成為了朝廷最重要的稅收來源。
江南氣候適宜、物產豐富,加上文風鼎盛、人傑地靈,向來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大明朝的官員,大部分都出自江南,可見江南的教育實力有多可怕。為此大明還不得不實行南北榜來分別取進士,否則會有全榜都是南人的恐怖局麵出現。
民間一直都有南方的舉人抵得過北方的進士這一說法,也從側麵說明了南方在文化教育這方麵確實有碾壓北方的實力。
不過,在崇文的同時,抑武就不可避免的誕生了。
江南人以讀書為榮,習武為恥,自然就很難產生什麽強軍和名將了。大明朝所有能打的軍隊幾乎都在北方,能夠出名的強軍也多出自北地,這種南文北武的格局一直支撐著帝國的運行。
和平年代,經濟基礎決定社會地位,隨著富裕的南方出現越來越多的官員,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大明開始重文抑武。抬高文官地位的同時,將武人的地位不斷貶低,造成大明軍隊的戰鬥力不斷退化,直到無力維持統治。
南方人自傲於自己的繁華與富足,卻不知道這其中也有北方人的一份功勞。沒有北方人常年累月的抵禦外敵,哪裏又有南方人的歲月靜好。
現在大明北方被李自成占領,下一個目標直指江南。安於享受的南方人終於發現,沒有北方這塊巨大的盾牌,南方不過是一個鬧市持金的孩童。
對於匆匆組建起來的軍隊能否抵禦李自成的進攻,南方人表示深深的懷疑。而且聰明的南方人誰也不服誰,很難組織起來統一作戰,這個時候他們急需一個大家都認可的領導人來帶領大家一起抵禦殺人魔王李自成的威脅。
現在看來,這個領導人非朱慈烺莫屬。
當魯若麟攜十萬大軍楊帆南下,送太子朱慈烺來南京的消息傳開之後,江南人的反應是各不相同。
普通百姓和底層官吏、士人對於金州軍的到來是非常歡迎的,金州軍戰力強悍早已名揚天下,十萬大軍足以為他們帶來急需的安全感。
那些高級官員和豪門權貴就要糾結得多。
一方麵他們同樣需要安全感,李自成在京師的暴行將他們嚇壞了,打死也不希望落到李自成手裏;另一方麵,魯若麟攜大軍而來,必定會強勢占據權利分配的主動權,這也是江南權貴們最不希望看到的。
南京雖然也號稱京城,還有完整的六部和一整套行政機關,卻一直是京師的備胎,基本是失意官員的養老地。
同樣是尚書,京師的尚書位高權重,南京的尚書不過是個泥胎菩薩,啥權力都沒有。
京師被破,百官殉難,對其他人或者是個悲傷的消息,但是對於南京的官員們來說,這簡直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備胎終於要轉正了。現在他們缺的就是一個名正言順的主人,一旦主人就位,他們就可以行使夢寐以求的權力。
隻是這種喜悅隨著魯若麟十萬大軍的到來被打上了厚重的陰影,東漢末年董卓進京的場景難道要重現了嗎?
可惜這個時候沒人敢拒絕魯若麟的到來,大義在手,魯若麟來的是如此理所當然。滿懷希望中帶著一點恐懼,南京城的文武百官們心情忐忑的等著朱慈烺的到來。
當金州軍遮天蔽日的戰艦駛進長江的時候,駐守崇明島的長江水師不敢有絲毫的怠慢,派出了所有的戰艦為金州軍艦隊開路導航。
魯若麟幾乎集中了手上的所有主力戰艦和武裝商船,並將一些噸位比較大的民間商船也征用了,浩浩蕩蕩近五百艘戰艦沿長江一路北上,一下子就驚呆了長江兩岸的江南民眾。
這樣規模的艦隊前所未有,立馬給予了江南百姓強大的安全感,也徹底震懾住了一切別有用心之徒。
本來就是逆水行舟,加上魯若麟故意放慢了速度,讓金州軍的強大傳播得更遠、更久了一些。朱慈烺人還未到南京,各地高呼太子殿下千歲,向太子殿下表忠心的奏折、信件就絡繹不絕的送到了朱慈烺麵前。
沿途的地方官員更是想盡一切辦法送勞軍物資,並強烈要求“護送”太子殿下去南京繼承大統,大有一副朱慈烺不允許就要死在麵前的決心。
當然,這個時候能夠湊到朱慈烺麵前的起碼也得是個巡撫、知府之類的一方諸侯,或者是江南的名門望族,稍微次一點的,連陳新甲和魯若麟那一關都過不了,更加沒有機會參與這次的盛事了。
當朱慈烺到達南京碼頭的時候,南京的文武百官、勳貴豪門全都來到碼頭外迎接,在看到朱慈烺的身影出現在主艦時,碼頭上頓時響起了驚天的歡呼聲。
首先靠岸下船的是金州軍的人馬,全副武裝的士兵們迅速的控製住碼頭的各處要地,驅趕閑雜人等,將原本維持秩序的明軍士兵“請”到一邊“聊天”,接手了碼頭的防衛工作。
這還不算,隨著金州軍士兵下船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開始向南京城進發,目的非常明顯,那就是接手南京城的城防。
處於歡迎隊伍最前列的魏國公徐弘基此時臉色陰沉,沉默的看著金州軍的行動,心中充滿了怒火和憋屈。
要知道他可是南京守備,南京的所有兵馬都歸他管轄,這次的護衛行動也是他安排的,金州軍強勢接管的行為無疑是在打他的臉,是對他的不信任。
站在徐弘基身旁的阮大铖輕聲的對他說道:“魏國公,太子此舉擺明是對我們不信任啊。”
徐弘基豈能不知道阮大铖是在挑撥離間,不為所動的說道:“太子與我們不熟,有此舉動實屬正常,阮大人多慮了。”
阮大铖在徐弘基這裏碰了釘子,扭頭看向其他人,希望能夠找到同樣不滿的人。
隻是東林大佬錢謙益、吏部尚書張慎言、廬鳳總督馬士英、兵部尚書史可法、戶部尚書高弘圖、兵部右侍郎呂大器、掌南京翰林院事薑曰廣等神色不變,目光隻盯著遠處太子所在的船隻,好像對金州軍的行動毫無察覺一般。
阮大铖討了個沒趣,暗罵一聲:“一群老狐狸!”馬上變成和他們一樣的表情。
碼頭上的明軍不敢有絲毫反對就交出了自己的地盤,南京城門上的守軍就要頑固得多。
因為城外都是江南的貴人,太子殿下又即將入城,所以此時的南京城門大開,隻有一隊隊身著華麗鎧甲的士兵在那裏做迎接狀。
隻是他們沒有迎來朱慈烺,卻看到了大量金州軍士兵凶神惡煞一般的跑了過來。
眼見金州軍士兵就要衝進城門,城門官大著膽子讓守城士兵結陣將城門封鎖,阻攔了金州軍的前進。
“你們是什麽人?未得魏國公許可,任何人不得入內!”城門官把徐弘基搬出來,希望金州軍士兵能夠有所顧忌。
可惜金州軍士兵不為所動,直接端起火槍指向守城士兵,大聲嗬斥道:“金州軍奉太子之命接管南京城,不想死的都給老子滾開!”
“本官奉命值守城門,未得魏國公命令,不得放任何人進城!”城門官色厲內斂的堅持著,兩條腿卻在打顫。
“少廢話,再不讓開以抵抗軍令處置!給你們十息時間,否則休怪我們不留情麵。預備!十、九、八……”金州軍的帶隊官非常果決,馬上下令士兵們做起了戰鬥準備。
隨著金州軍帶隊官的命令下達,金州軍馬上做出了戰鬥反應,槍口直直的對準了守城的明軍。
隨著倒數的數字越來越小,城門官頓時被嚇出了一身的冷汗,看著對麵的金州軍一點都不像是在做樣子,這些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的守城士兵們開始慌亂了。
當“三”的聲音傳來,城門官再也抗不住了,大聲命令道:“讓開!讓開!快把城門讓開!”
守城士兵如蒙大赦,連忙向兩邊後退,生怕晚了一步就會被金州軍槍斃一般。
“一群慫貨。”金州軍帶隊官不屑的癟癟嘴,“將他們繳械看管起來,其他人立馬進城!”
麵對強勢圍過來的金州軍士兵,已經退讓一次的明軍士兵更加不可能強勢起來,乖乖的交出了手中的武器,被帶到一旁看管起來,連屁都不敢放一個。
隻有城門官叫囂了幾句:“你們等著被魏國公治罪吧!”想要找回一點麵子,被金州軍士兵砸了兩槍托之後,徹底的老實了。
因為滿清的衰落,科爾沁蒙古和滿清也開始變得貌合神離,曾經的無雙組合現在甚至到了兵刃相見的邊緣。
滿清向草原轉移人口牲畜,嚴重威脅到了科爾沁蒙古的利益,已經引起了科爾沁蒙古的強烈不滿。
草場是蒙古人賴以生存的根本,蒙古人的爭鬥除了掠奪人口和牲畜,肥美的草場也是爭奪的核心目標。有草場才會有牲畜,有牲畜才會有牧民,有了足夠的牧民,部落才能壯大,頭領們才能享受榮華富貴。
所以科爾沁蒙古對滿清侵占草場的行動反應如此激烈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過即使滿清衰落了,蒙古人對於滿清鐵騎的恐懼依然記憶猶新,沒有充足的把握,科爾沁蒙古是不會和滿清開戰的。
要知道滿清能夠在草原上豎立赫赫威名,可不是憑嘴巴說出來的,而是用馬刀和鮮血殺出來的。滿清打不過金州軍,並不代表滿清打不過蒙古人,這完全是兩個概念。
多爾袞並不想與全蒙古為敵,招攬一些馬前卒還是很有必要的。
當多爾袞派出的使者將多爾袞的想法告訴科爾沁蒙古首領巴達禮之後,巴達禮對多爾袞的想法也有些心動了。
特別是多爾袞告知巴達禮,滿清西進是不可更改的,遼東以後將是金州軍的地盤,科爾沁蒙古在這頭猛獸的身邊會不會有安全感是明擺著的事情。
現在多爾袞給巴達禮的選擇是,要麽被滿清搶去地盤,要麽和滿清一起合作搶別人的地盤,不會有第三個選項。
經過短暫的猶豫之後,巴達禮選擇和滿清合作,去搶其他蒙古人的地盤。
很快,十萬滿清鐵騎和五萬科爾沁蒙古騎兵組成了強大的搶劫集團,一路西行,開始了橫掃草原的征途。
對於多爾袞的西進,魯若麟樂觀其成。
明朝對於蒙古草原和西域的控製力是非常薄弱的,到了明末影響力更是微乎其微,真正能對北方草原形成一定統治力的反而是滿清。
而西域因為明朝的衰落,逐漸被***勢力和俄羅斯滲透,多爾袞的西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那些外部勢力的東進,同時整合草原和西域的大小勢力,建立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權。
相比蒙古人和西域人,滿清漢化程度是比較高的,也比較願意接受漢人的一些文化和傳統,這對魯若麟以後征服北方是一個比較有利的因素。
魯若麟相信,經過滿清的屠殺,北方的蒙古人和西域人對於漢人的到來肯定會比以前要歡迎得多,畢竟沒有對比哪裏來的幸福。
對於滿清的角色,魯若麟定位為清掃者,當滿清將蒙古和西域打掃幹淨之後,就是漢人前去收拾殘局的時候了。
多爾袞認為魯若麟或者漢人軍隊在草原、西域占據不了優勢,是以現在的軍隊科技水平作出的判斷,但是魯若麟會讓他們知道,當火槍和大炮的技術再先進一些,古典騎兵將會真正退出曆史舞台。
如果不是因為金州軍糧食出現短缺,滿清又跑得快,原本在明年滿清將會體驗到這一曆史時刻的來臨。現在,魯若麟決定先讓滿清浪一陣子再說,以後再收拾他,畢竟控製江南對魯若麟來說誘惑實在太大了。
無論是在曆史上,還是後世,華夏的經濟重心從唐宋開始就已經轉移到了江南,江南從那時開始就成為了朝廷最重要的稅收來源。
江南氣候適宜、物產豐富,加上文風鼎盛、人傑地靈,向來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大明朝的官員,大部分都出自江南,可見江南的教育實力有多可怕。為此大明還不得不實行南北榜來分別取進士,否則會有全榜都是南人的恐怖局麵出現。
民間一直都有南方的舉人抵得過北方的進士這一說法,也從側麵說明了南方在文化教育這方麵確實有碾壓北方的實力。
不過,在崇文的同時,抑武就不可避免的誕生了。
江南人以讀書為榮,習武為恥,自然就很難產生什麽強軍和名將了。大明朝所有能打的軍隊幾乎都在北方,能夠出名的強軍也多出自北地,這種南文北武的格局一直支撐著帝國的運行。
和平年代,經濟基礎決定社會地位,隨著富裕的南方出現越來越多的官員,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大明開始重文抑武。抬高文官地位的同時,將武人的地位不斷貶低,造成大明軍隊的戰鬥力不斷退化,直到無力維持統治。
南方人自傲於自己的繁華與富足,卻不知道這其中也有北方人的一份功勞。沒有北方人常年累月的抵禦外敵,哪裏又有南方人的歲月靜好。
現在大明北方被李自成占領,下一個目標直指江南。安於享受的南方人終於發現,沒有北方這塊巨大的盾牌,南方不過是一個鬧市持金的孩童。
對於匆匆組建起來的軍隊能否抵禦李自成的進攻,南方人表示深深的懷疑。而且聰明的南方人誰也不服誰,很難組織起來統一作戰,這個時候他們急需一個大家都認可的領導人來帶領大家一起抵禦殺人魔王李自成的威脅。
現在看來,這個領導人非朱慈烺莫屬。
當魯若麟攜十萬大軍楊帆南下,送太子朱慈烺來南京的消息傳開之後,江南人的反應是各不相同。
普通百姓和底層官吏、士人對於金州軍的到來是非常歡迎的,金州軍戰力強悍早已名揚天下,十萬大軍足以為他們帶來急需的安全感。
那些高級官員和豪門權貴就要糾結得多。
一方麵他們同樣需要安全感,李自成在京師的暴行將他們嚇壞了,打死也不希望落到李自成手裏;另一方麵,魯若麟攜大軍而來,必定會強勢占據權利分配的主動權,這也是江南權貴們最不希望看到的。
南京雖然也號稱京城,還有完整的六部和一整套行政機關,卻一直是京師的備胎,基本是失意官員的養老地。
同樣是尚書,京師的尚書位高權重,南京的尚書不過是個泥胎菩薩,啥權力都沒有。
京師被破,百官殉難,對其他人或者是個悲傷的消息,但是對於南京的官員們來說,這簡直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備胎終於要轉正了。現在他們缺的就是一個名正言順的主人,一旦主人就位,他們就可以行使夢寐以求的權力。
隻是這種喜悅隨著魯若麟十萬大軍的到來被打上了厚重的陰影,東漢末年董卓進京的場景難道要重現了嗎?
可惜這個時候沒人敢拒絕魯若麟的到來,大義在手,魯若麟來的是如此理所當然。滿懷希望中帶著一點恐懼,南京城的文武百官們心情忐忑的等著朱慈烺的到來。
當金州軍遮天蔽日的戰艦駛進長江的時候,駐守崇明島的長江水師不敢有絲毫的怠慢,派出了所有的戰艦為金州軍艦隊開路導航。
魯若麟幾乎集中了手上的所有主力戰艦和武裝商船,並將一些噸位比較大的民間商船也征用了,浩浩蕩蕩近五百艘戰艦沿長江一路北上,一下子就驚呆了長江兩岸的江南民眾。
這樣規模的艦隊前所未有,立馬給予了江南百姓強大的安全感,也徹底震懾住了一切別有用心之徒。
本來就是逆水行舟,加上魯若麟故意放慢了速度,讓金州軍的強大傳播得更遠、更久了一些。朱慈烺人還未到南京,各地高呼太子殿下千歲,向太子殿下表忠心的奏折、信件就絡繹不絕的送到了朱慈烺麵前。
沿途的地方官員更是想盡一切辦法送勞軍物資,並強烈要求“護送”太子殿下去南京繼承大統,大有一副朱慈烺不允許就要死在麵前的決心。
當然,這個時候能夠湊到朱慈烺麵前的起碼也得是個巡撫、知府之類的一方諸侯,或者是江南的名門望族,稍微次一點的,連陳新甲和魯若麟那一關都過不了,更加沒有機會參與這次的盛事了。
當朱慈烺到達南京碼頭的時候,南京的文武百官、勳貴豪門全都來到碼頭外迎接,在看到朱慈烺的身影出現在主艦時,碼頭上頓時響起了驚天的歡呼聲。
首先靠岸下船的是金州軍的人馬,全副武裝的士兵們迅速的控製住碼頭的各處要地,驅趕閑雜人等,將原本維持秩序的明軍士兵“請”到一邊“聊天”,接手了碼頭的防衛工作。
這還不算,隨著金州軍士兵下船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開始向南京城進發,目的非常明顯,那就是接手南京城的城防。
處於歡迎隊伍最前列的魏國公徐弘基此時臉色陰沉,沉默的看著金州軍的行動,心中充滿了怒火和憋屈。
要知道他可是南京守備,南京的所有兵馬都歸他管轄,這次的護衛行動也是他安排的,金州軍強勢接管的行為無疑是在打他的臉,是對他的不信任。
站在徐弘基身旁的阮大铖輕聲的對他說道:“魏國公,太子此舉擺明是對我們不信任啊。”
徐弘基豈能不知道阮大铖是在挑撥離間,不為所動的說道:“太子與我們不熟,有此舉動實屬正常,阮大人多慮了。”
阮大铖在徐弘基這裏碰了釘子,扭頭看向其他人,希望能夠找到同樣不滿的人。
隻是東林大佬錢謙益、吏部尚書張慎言、廬鳳總督馬士英、兵部尚書史可法、戶部尚書高弘圖、兵部右侍郎呂大器、掌南京翰林院事薑曰廣等神色不變,目光隻盯著遠處太子所在的船隻,好像對金州軍的行動毫無察覺一般。
阮大铖討了個沒趣,暗罵一聲:“一群老狐狸!”馬上變成和他們一樣的表情。
碼頭上的明軍不敢有絲毫反對就交出了自己的地盤,南京城門上的守軍就要頑固得多。
因為城外都是江南的貴人,太子殿下又即將入城,所以此時的南京城門大開,隻有一隊隊身著華麗鎧甲的士兵在那裏做迎接狀。
隻是他們沒有迎來朱慈烺,卻看到了大量金州軍士兵凶神惡煞一般的跑了過來。
眼見金州軍士兵就要衝進城門,城門官大著膽子讓守城士兵結陣將城門封鎖,阻攔了金州軍的前進。
“你們是什麽人?未得魏國公許可,任何人不得入內!”城門官把徐弘基搬出來,希望金州軍士兵能夠有所顧忌。
可惜金州軍士兵不為所動,直接端起火槍指向守城士兵,大聲嗬斥道:“金州軍奉太子之命接管南京城,不想死的都給老子滾開!”
“本官奉命值守城門,未得魏國公命令,不得放任何人進城!”城門官色厲內斂的堅持著,兩條腿卻在打顫。
“少廢話,再不讓開以抵抗軍令處置!給你們十息時間,否則休怪我們不留情麵。預備!十、九、八……”金州軍的帶隊官非常果決,馬上下令士兵們做起了戰鬥準備。
隨著金州軍帶隊官的命令下達,金州軍馬上做出了戰鬥反應,槍口直直的對準了守城的明軍。
隨著倒數的數字越來越小,城門官頓時被嚇出了一身的冷汗,看著對麵的金州軍一點都不像是在做樣子,這些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的守城士兵們開始慌亂了。
當“三”的聲音傳來,城門官再也抗不住了,大聲命令道:“讓開!讓開!快把城門讓開!”
守城士兵如蒙大赦,連忙向兩邊後退,生怕晚了一步就會被金州軍槍斃一般。
“一群慫貨。”金州軍帶隊官不屑的癟癟嘴,“將他們繳械看管起來,其他人立馬進城!”
麵對強勢圍過來的金州軍士兵,已經退讓一次的明軍士兵更加不可能強勢起來,乖乖的交出了手中的武器,被帶到一旁看管起來,連屁都不敢放一個。
隻有城門官叫囂了幾句:“你們等著被魏國公治罪吧!”想要找回一點麵子,被金州軍士兵砸了兩槍托之後,徹底的老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