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的話即使穿越千年依然是至理名言,但是任何時候,真正在乎百姓的當權者又有多少。這無關乎文明進化程度,隻要有等級存在,數量最龐大的百姓永遠是最被輕視的。
別看讀書人時刻把百姓掛在嘴邊,但是真正將百姓上升到最高重視層級的沒有幾個。即使真的很重視百姓,也是以高高在上的心態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魯若麟也不能說真的是把百姓看得比自己還重,畢竟他還沒有那麽聖人。不過比起這個時代的當權者,他對百姓的重視程度無疑要高出很多。
所以麵對魯若麟將百姓和社稷排在朝廷和皇帝之前的話史可法也無法反駁,而且魯若麟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他確實做到了這一點,而不僅僅是一句空話和口號。
史可法並不是一個迂腐不知變通的人,麵對即將到來的大變局,他並沒有將魯若麟的真實想法埋在心裏,而是告訴了很多他認為誌同道合的人,很快南京城裏的很多人都知道了魯若麟的打算。
那些權貴們的第一反應不是驚慌,而是驚訝與憤怒,這是有多麽狂妄才如此將他們不放在眼裏?因為他們私底下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的變本加厲了,瘋狂聯係各方勢力,準備與魯若麟死抗到底。
魯若麟麵對這種情況在做什麽呢?他在抓緊時間培訓新兵。
安國軍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數量不足,十萬兵馬看起來很多,但是想要控製住整個江南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安國軍需要盡快訓練出一批軍隊,用來鎮壓後方。
一旦左良玉出兵,安國軍就要北上迎敵,後方肯定需要有人鎮守,這些新兵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左良玉應該很快就會沿江而下,留給安國軍的時間不會太多,所以必須抓緊時間。
一直軍隊想要真正成型,並不是那麽容易的,因為涉及到東西實在太多了。好在安國軍在組建新軍方麵有非常豐富的經驗,相關流程也非常很熟練,很快就將架子搭起來了。
新軍的主要組成人員是原來的衛所兵,精挑細選之後留下的相對精銳人員。這些人雖然嚴重缺乏訓練,但是好歹也能算軍人,還有一點軍事基礎,適應起來稍微快一些。
武器裝備已經從濟州島和遼南運過來了,糧食有南京及江南作為後盾,暫時是不缺的。
江南幾個大的糧倉裏堆滿了糧食,原本是要運往京師的,現在京師已經被攻破了,自然就不用再往北運了,正好便宜了魯若麟。
原本的衛所兵分為兩大塊,一塊是普通的士兵,人數多但是戰鬥力差,基本是用來充人數的。還有一塊是衛所軍官的家丁們,他們裝備好,待遇也高,是衛所真正的戰鬥力,隻是人數比較少。
如果是其他人,可能更喜歡那些家丁們,畢竟更有戰鬥力一些。但是安國軍更喜歡那些普通士兵,畢竟在安國軍中個人武勇已經不占太大因素,真正需要的是團隊配合,那些白紙一樣的普通士兵顯然更好作畫一些。
當然,如果那些家丁們願意參加安國軍的遴選,安國軍也不會拒絕。
袁家誌是廣武衛下麵一個千戶的家丁,在這次的安國軍整頓行動中,他的主人被去職,他們這些家丁原則上也變成了自由人,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未來。
不過他們這些家丁其實和主人都是一體的,隻要主人不放棄,他們還會繼續為主人服務。畢竟他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軍人了,而是主人的部曲。
當然,養家丁是非常費錢的,以前還可以通過剝削普通的兵丁來斂財,現在這個渠道被魯若麟斬斷,是否還需要繼續養著那些家丁就看個人需要了。
有些衛所軍官表麵上屈服了,其實並沒有死心,所以還在繼續掏錢養著那些家丁。而有些則比較膽小,不想繼續折騰了,直接將自己的家丁隊伍解散了,袁家誌的主人就是後者。
像袁家誌這樣的換一家繼續當家丁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這個時候有野心的人不少,他們正在招兵買馬,正好缺得力的人手。
不過袁家誌並不像走老路,當初因為各種原因迫不得已才做了家丁,其實他更渴望出人頭地,隻是在衛所係統裏,除非是走了天大的運氣,一個普通人是很難飛黃騰達的。
袁家誌弓馬熟練、武藝高超,在南京各衛所中也小有名氣,向他拋出橄欖枝的人不少,甚至有人破天荒的允諾日後讓他做官,隻是他不為所動。
安國軍解散衛所兵招募新兵對袁家誌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袁家誌不想為了那虛無縹緲的承諾打斷自己的計劃。
袁家誌除了武藝好,少時還進過學,隻是因為家庭原因讀的時間不長,但是文化基礎比其他衛所兵要好的多。
對於安國軍和魯若麟,袁家誌比其他人要了解的多一些。原因就是他曾經有一次受主人指派護送一個貴人去過濟州島,感受過安國軍的強大與不同。
那次經曆對於袁家誌來說意義非同尋常,隻有親眼見識過之後,他才知道百姓居然可以那樣活,武人也不是什麽低賤的職業,隻覺得那才是自己渴望的生活。
隻可惜因為家鄉還有親人在,否則當時他就留下來不想走了。
如今幾年過去了,當初的渴望非但沒有被現實熄滅,反而越來越強烈了。
正在他日思夜想的時候,魯若麟率大軍降臨南京,並擔任大都督,將南京的所有衛所來了一次徹底的改造。
這次改造對大部分的衛所軍官和士兵來說,他們並不知道意味著什麽,自己將來究竟是好是壞。但是袁家誌非常清楚,對於想他這樣有能力、有抱負的人來說,這次是一個巨大的機會,讓他迫不及待的想要抓住。
憑借著優良的個人素質,以及初步調查後沒有太多瑕疵的個人品德,袁家誌順利的進入安國軍新兵營,成為了安國軍的一名預備新兵。當然,袁家誌識字這個巨大的優勢也讓他進入了安國軍的重點觀察名單。
初進訓練營的袁家誌心中燃起了無限的希望,雖然覺得什麽都新鮮,但是規規矩矩的跟著一個老兵熟悉規矩和情況。
“我是你們的教導員毛德毅,你們可以叫我毛教員,以後你們這一百人就歸我管了。今天是你們第一天入營,多的話我也不說了,按照我的命令行事,領取個人物品,分配營房,然後吃飯。接下來兩天不會有什麽訓練任務,隻要是讓你們熟悉情況,牢記營裏的各項規矩。現在大家排好隊,跟著我去領軍裝。”
毛德毅看著兩排歪歪扭扭的隊列,也沒有在意。新兵蛋子嘛,能夠有這樣的表現就可以了。不過要是三個月的訓練過後還是這般德行,毛德毅肯定會用鞭子將他們抽死。
因為這些新兵是第一次入營,不知道安國軍的規矩,以為會吃一頓下馬威,所以都非常緊張,也很聽話,一聲不吭。
來到一間大倉庫,袁家誌發現那裏已經排起了很長的隊列,有條不紊的發放著物品。
從已經領到東西的新兵眼神中,袁家誌可以看到他們的喜悅,知道東西肯定不錯。
當那些新兵們從身邊走過離開時,袁家誌仔細看了看發的東西,發現有被褥、衣服、鞋子、帽子、麵盆,還有一些沒見過的小物件。
按捺住興奮的心情,袁家誌耐心的等待,慢慢的終於輪到他了。
來到軍需官麵前,軍需官仔細打量了一下袁家誌的體型,以及腳的大小,也沒有跟他說話,直接就拿起一套衣服和一雙鞋子,放進了一個網繩袋子裏。網帶裏已經放好了被子和其他小物件,應該是一樣的製式,軍需官背後這樣的網帶堆得像小山一樣。
“叫什麽名字?”
“回長官,小的袁家誌。袁紹的袁,國家的家,誌氣的誌。”
“哦,看樣子你識字?”
“也就認識一些,不是個睜眼瞎罷了。”
“那也不錯了。既然你識字,那就不用按手印了,直接在這裏簽名吧。”
軍需官指著表格上一個空白的位置,讓袁家誌簽名。
袁家誌連忙拿起毛筆,一筆一劃的在上麵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非常的認真。
軍需官看了點點頭,讚道:“不錯,不錯。好好幹,會有前途的。”
袁家誌連忙鞠了一躬,感謝道:“謝謝大人。”
袁家誌領完東西準備轉身返回空地上自家等待的隊伍時,被教導員毛德毅叫住了。
“袁家誌。”
“小的在,大人。”袁家誌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咱們隊一百號人,我也不可能個個都盯著,還是要選幾個人幫忙的。既然你識字,我有意讓你暫代小隊長一職,管理二十個新兵,你覺得怎麽樣?”毛德毅開門見山的說道。
“一切聽大人吩咐!”袁家誌壓抑著興奮,激動的說道。
“那行,就這麽說定了,你要有點心理準備,想想怎麽管底下的兵。”毛德毅滿意的點點頭,拍了拍袁家誌的肩膀。
袁家誌沒想到自己剛剛加入安國軍的第一天就當官了,雖然隻是一個小隊長,管二十個人,還是暫時的,但是卻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
安國軍果然不一樣,當官憑的是能力,而不是什麽狗屁倒灶的裙帶關係。因為自己識字,就被委以“重任”,自己果然沒有來錯。
袁家誌按捺住心中的喜悅,異常平靜的回到了隊伍之中。事情還沒有公布,不能得意忘形。
等全隊都領完了物資,毛德毅將他們帶到了營房,按照臨時劃分的小隊安置在兩間營房裏。
營房是新修建的,散發著一股清新的木頭味,一個超長的通鋪占據了營房的一邊,對麵是一排櫃子,分成了很多小格,每個士兵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格。
條件雖然算不上太好,但是看著幹淨整潔,比起明軍的營房不要好太多,士兵們非常滿意。
接下來毛德毅帶著這些新兵蛋子拿上新衣服,集體去泡澡堂,來個煥然一新。
麵盆、毛巾、香皂都是剛發下來的,每個新兵都愛不釋手。要知道以前隻有那些官老爺們才會偶爾用一用,他們啥時候這樣享受過。
就好比那麵盆,居然是鐵做的,外麵不知道塗了什麽東西,摸起來非常的光滑。
其實這是濟州島最新研究出來的搪瓷工藝,與安國軍的鋼鐵產品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新的產品體係。在日用品市場上,搪瓷產品非常受歡迎,不過價格還有些昂貴,沒想到安國軍居然給軍隊已經配發上了。
衝澡、泡澡,袁家誌舒爽得快要叫出來,要不是有時間限製,真不想出來。
洗完澡,換上全新的衣服,袁家誌感覺神清氣爽,精神頭高了很多。
接下來就是吃飯,秉承安國軍的一貫原則,有魚有肉、管飽,讓袁家誌他們這些新軍吃得是唇齒留香。
漸漸的,袁家誌他們開始慢慢適應了新兵營的生活,他們這才明白這個世界的軍隊和軍隊是不一樣的。如果說以前在衛所是苟且偷生,那麽現在才是真的活出了一個人樣。
袁家誌從一開始的代理小隊長,到後來得到大家的認可,在隊內投票中高票當選,正式成為了小隊長,其中也是花費了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不過他認為這一切是值得的,因為這些隊內的兄弟,很有可能就是他已經夢想的基石。
新兵的訓練是非常辛苦的,好在這個時代的人非常的吃苦耐勞,隻要待遇跟得上,基本很少有叫苦退縮的,這些新兵們也慢慢的有了一些安國軍的影子,戰鬥力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成長。
正當袁家誌他們痛並快樂著的時候,教導員毛德毅向他們宣布訓練營的生活結束,他們要馬上出去執行任務了。
之所以這麽急,是因為左良玉終於對外宣布要東進南京了。
孟子的話即使穿越千年依然是至理名言,但是任何時候,真正在乎百姓的當權者又有多少。這無關乎文明進化程度,隻要有等級存在,數量最龐大的百姓永遠是最被輕視的。
別看讀書人時刻把百姓掛在嘴邊,但是真正將百姓上升到最高重視層級的沒有幾個。即使真的很重視百姓,也是以高高在上的心態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魯若麟也不能說真的是把百姓看得比自己還重,畢竟他還沒有那麽聖人。不過比起這個時代的當權者,他對百姓的重視程度無疑要高出很多。
所以麵對魯若麟將百姓和社稷排在朝廷和皇帝之前的話史可法也無法反駁,而且魯若麟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他確實做到了這一點,而不僅僅是一句空話和口號。
史可法並不是一個迂腐不知變通的人,麵對即將到來的大變局,他並沒有將魯若麟的真實想法埋在心裏,而是告訴了很多他認為誌同道合的人,很快南京城裏的很多人都知道了魯若麟的打算。
那些權貴們的第一反應不是驚慌,而是驚訝與憤怒,這是有多麽狂妄才如此將他們不放在眼裏?因為他們私底下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的變本加厲了,瘋狂聯係各方勢力,準備與魯若麟死抗到底。
魯若麟麵對這種情況在做什麽呢?他在抓緊時間培訓新兵。
安國軍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數量不足,十萬兵馬看起來很多,但是想要控製住整個江南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安國軍需要盡快訓練出一批軍隊,用來鎮壓後方。
一旦左良玉出兵,安國軍就要北上迎敵,後方肯定需要有人鎮守,這些新兵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左良玉應該很快就會沿江而下,留給安國軍的時間不會太多,所以必須抓緊時間。
一直軍隊想要真正成型,並不是那麽容易的,因為涉及到東西實在太多了。好在安國軍在組建新軍方麵有非常豐富的經驗,相關流程也非常很熟練,很快就將架子搭起來了。
新軍的主要組成人員是原來的衛所兵,精挑細選之後留下的相對精銳人員。這些人雖然嚴重缺乏訓練,但是好歹也能算軍人,還有一點軍事基礎,適應起來稍微快一些。
武器裝備已經從濟州島和遼南運過來了,糧食有南京及江南作為後盾,暫時是不缺的。
江南幾個大的糧倉裏堆滿了糧食,原本是要運往京師的,現在京師已經被攻破了,自然就不用再往北運了,正好便宜了魯若麟。
原本的衛所兵分為兩大塊,一塊是普通的士兵,人數多但是戰鬥力差,基本是用來充人數的。還有一塊是衛所軍官的家丁們,他們裝備好,待遇也高,是衛所真正的戰鬥力,隻是人數比較少。
如果是其他人,可能更喜歡那些家丁們,畢竟更有戰鬥力一些。但是安國軍更喜歡那些普通士兵,畢竟在安國軍中個人武勇已經不占太大因素,真正需要的是團隊配合,那些白紙一樣的普通士兵顯然更好作畫一些。
當然,如果那些家丁們願意參加安國軍的遴選,安國軍也不會拒絕。
袁家誌是廣武衛下麵一個千戶的家丁,在這次的安國軍整頓行動中,他的主人被去職,他們這些家丁原則上也變成了自由人,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未來。
不過他們這些家丁其實和主人都是一體的,隻要主人不放棄,他們還會繼續為主人服務。畢竟他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軍人了,而是主人的部曲。
當然,養家丁是非常費錢的,以前還可以通過剝削普通的兵丁來斂財,現在這個渠道被魯若麟斬斷,是否還需要繼續養著那些家丁就看個人需要了。
有些衛所軍官表麵上屈服了,其實並沒有死心,所以還在繼續掏錢養著那些家丁。而有些則比較膽小,不想繼續折騰了,直接將自己的家丁隊伍解散了,袁家誌的主人就是後者。
像袁家誌這樣的換一家繼續當家丁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這個時候有野心的人不少,他們正在招兵買馬,正好缺得力的人手。
不過袁家誌並不像走老路,當初因為各種原因迫不得已才做了家丁,其實他更渴望出人頭地,隻是在衛所係統裏,除非是走了天大的運氣,一個普通人是很難飛黃騰達的。
袁家誌弓馬熟練、武藝高超,在南京各衛所中也小有名氣,向他拋出橄欖枝的人不少,甚至有人破天荒的允諾日後讓他做官,隻是他不為所動。
安國軍解散衛所兵招募新兵對袁家誌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袁家誌不想為了那虛無縹緲的承諾打斷自己的計劃。
袁家誌除了武藝好,少時還進過學,隻是因為家庭原因讀的時間不長,但是文化基礎比其他衛所兵要好的多。
對於安國軍和魯若麟,袁家誌比其他人要了解的多一些。原因就是他曾經有一次受主人指派護送一個貴人去過濟州島,感受過安國軍的強大與不同。
那次經曆對於袁家誌來說意義非同尋常,隻有親眼見識過之後,他才知道百姓居然可以那樣活,武人也不是什麽低賤的職業,隻覺得那才是自己渴望的生活。
隻可惜因為家鄉還有親人在,否則當時他就留下來不想走了。
如今幾年過去了,當初的渴望非但沒有被現實熄滅,反而越來越強烈了。
正在他日思夜想的時候,魯若麟率大軍降臨南京,並擔任大都督,將南京的所有衛所來了一次徹底的改造。
這次改造對大部分的衛所軍官和士兵來說,他們並不知道意味著什麽,自己將來究竟是好是壞。但是袁家誌非常清楚,對於想他這樣有能力、有抱負的人來說,這次是一個巨大的機會,讓他迫不及待的想要抓住。
憑借著優良的個人素質,以及初步調查後沒有太多瑕疵的個人品德,袁家誌順利的進入安國軍新兵營,成為了安國軍的一名預備新兵。當然,袁家誌識字這個巨大的優勢也讓他進入了安國軍的重點觀察名單。
初進訓練營的袁家誌心中燃起了無限的希望,雖然覺得什麽都新鮮,但是規規矩矩的跟著一個老兵熟悉規矩和情況。
“我是你們的教導員毛德毅,你們可以叫我毛教員,以後你們這一百人就歸我管了。今天是你們第一天入營,多的話我也不說了,按照我的命令行事,領取個人物品,分配營房,然後吃飯。接下來兩天不會有什麽訓練任務,隻要是讓你們熟悉情況,牢記營裏的各項規矩。現在大家排好隊,跟著我去領軍裝。”
毛德毅看著兩排歪歪扭扭的隊列,也沒有在意。新兵蛋子嘛,能夠有這樣的表現就可以了。不過要是三個月的訓練過後還是這般德行,毛德毅肯定會用鞭子將他們抽死。
因為這些新兵是第一次入營,不知道安國軍的規矩,以為會吃一頓下馬威,所以都非常緊張,也很聽話,一聲不吭。
來到一間大倉庫,袁家誌發現那裏已經排起了很長的隊列,有條不紊的發放著物品。
從已經領到東西的新兵眼神中,袁家誌可以看到他們的喜悅,知道東西肯定不錯。
當那些新兵們從身邊走過離開時,袁家誌仔細看了看發的東西,發現有被褥、衣服、鞋子、帽子、麵盆,還有一些沒見過的小物件。
按捺住興奮的心情,袁家誌耐心的等待,慢慢的終於輪到他了。
來到軍需官麵前,軍需官仔細打量了一下袁家誌的體型,以及腳的大小,也沒有跟他說話,直接就拿起一套衣服和一雙鞋子,放進了一個網繩袋子裏。網帶裏已經放好了被子和其他小物件,應該是一樣的製式,軍需官背後這樣的網帶堆得像小山一樣。
“叫什麽名字?”
“回長官,小的袁家誌。袁紹的袁,國家的家,誌氣的誌。”
“哦,看樣子你識字?”
“也就認識一些,不是個睜眼瞎罷了。”
“那也不錯了。既然你識字,那就不用按手印了,直接在這裏簽名吧。”
軍需官指著表格上一個空白的位置,讓袁家誌簽名。
袁家誌連忙拿起毛筆,一筆一劃的在上麵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非常的認真。
軍需官看了點點頭,讚道:“不錯,不錯。好好幹,會有前途的。”
袁家誌連忙鞠了一躬,感謝道:“謝謝大人。”
袁家誌領完東西準備轉身返回空地上自家等待的隊伍時,被教導員毛德毅叫住了。
“袁家誌。”
“小的在,大人。”袁家誌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咱們隊一百號人,我也不可能個個都盯著,還是要選幾個人幫忙的。既然你識字,我有意讓你暫代小隊長一職,管理二十個新兵,你覺得怎麽樣?”毛德毅開門見山的說道。
“一切聽大人吩咐!”袁家誌壓抑著興奮,激動的說道。
“那行,就這麽說定了,你要有點心理準備,想想怎麽管底下的兵。”毛德毅滿意的點點頭,拍了拍袁家誌的肩膀。
袁家誌沒想到自己剛剛加入安國軍的第一天就當官了,雖然隻是一個小隊長,管二十個人,還是暫時的,但是卻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
安國軍果然不一樣,當官憑的是能力,而不是什麽狗屁倒灶的裙帶關係。因為自己識字,就被委以“重任”,自己果然沒有來錯。
袁家誌按捺住心中的喜悅,異常平靜的回到了隊伍之中。事情還沒有公布,不能得意忘形。
等全隊都領完了物資,毛德毅將他們帶到了營房,按照臨時劃分的小隊安置在兩間營房裏。
營房是新修建的,散發著一股清新的木頭味,一個超長的通鋪占據了營房的一邊,對麵是一排櫃子,分成了很多小格,每個士兵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格。
條件雖然算不上太好,但是看著幹淨整潔,比起明軍的營房不要好太多,士兵們非常滿意。
接下來毛德毅帶著這些新兵蛋子拿上新衣服,集體去泡澡堂,來個煥然一新。
麵盆、毛巾、香皂都是剛發下來的,每個新兵都愛不釋手。要知道以前隻有那些官老爺們才會偶爾用一用,他們啥時候這樣享受過。
就好比那麵盆,居然是鐵做的,外麵不知道塗了什麽東西,摸起來非常的光滑。
其實這是濟州島最新研究出來的搪瓷工藝,與安國軍的鋼鐵產品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新的產品體係。在日用品市場上,搪瓷產品非常受歡迎,不過價格還有些昂貴,沒想到安國軍居然給軍隊已經配發上了。
衝澡、泡澡,袁家誌舒爽得快要叫出來,要不是有時間限製,真不想出來。
洗完澡,換上全新的衣服,袁家誌感覺神清氣爽,精神頭高了很多。
接下來就是吃飯,秉承安國軍的一貫原則,有魚有肉、管飽,讓袁家誌他們這些新軍吃得是唇齒留香。
漸漸的,袁家誌他們開始慢慢適應了新兵營的生活,他們這才明白這個世界的軍隊和軍隊是不一樣的。如果說以前在衛所是苟且偷生,那麽現在才是真的活出了一個人樣。
袁家誌從一開始的代理小隊長,到後來得到大家的認可,在隊內投票中高票當選,正式成為了小隊長,其中也是花費了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不過他認為這一切是值得的,因為這些隊內的兄弟,很有可能就是他已經夢想的基石。
新兵的訓練是非常辛苦的,好在這個時代的人非常的吃苦耐勞,隻要待遇跟得上,基本很少有叫苦退縮的,這些新兵們也慢慢的有了一些安國軍的影子,戰鬥力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成長。
正當袁家誌他們痛並快樂著的時候,教導員毛德毅向他們宣布訓練營的生活結束,他們要馬上出去執行任務了。
之所以這麽急,是因為左良玉終於對外宣布要東進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