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華一統天下重新點燃了百官們心中的雄心壯誌,不說大順軍殘部逃往北方,重新站起來的大華也需要通過征服草原來震懾北方那些異族。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是武將們的終極夢想,隻是如果沒有強大的國力在背後支撐,再天縱奇才的將領也不可能在農業時代征服茫茫草原。


    華夏曆史上有過多次征服草原的記錄,但幾乎都是曇花一現,沒能實現長久的統治。


    所以僅憑武力征服,不施加政治和經濟影響,華夏不可能真正將草原遊牧民族變成自己的子民。


    魯若麟采取的辦法就是軟硬皆施,一方麵出動武力嚴厲打擊任何試圖通過搶劫發家致富的草原勢力。另一方麵又通過加大對草原的物資輸送,緩解草原上的民生困難。


    並且大華對待草原民族的態度也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


    交易更加公平,嚴禁欺行霸市、坑蒙拐騙,並且有官方進行監督、處罰。與草原的貿易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贏得了牧民們的信任。


    在魯若麟看來,大華與草原在出產上是非常互補的,完全可以實現共贏。而且大華作為主導方,在雙方的貿易中占據絕對的主動權,魯若麟需要做的就是分出一部分利益給牧民們,而且確保這些利益能分到底層的牧民手上。


    時間長了,當草原的經濟與大華深度捆綁,再想分開就沒那麽容易了。


    草原上的普通牧民離開部落的支持與幫助就無法活下去,他們也因此深受部落頭人們的控製。大華要做的就是幫助這些牧民們自立,在這些牧民們遇到困難時為他們提供幫助,這樣他們就會逐漸擺脫頭人們的控製,成為大華的子民。


    草原牧民最怕的就是黑、白、黃三災,一旦遇到這樣的災害,家畜大量死亡,牧民們就會大量餓死。在這樣的情況下,指望頭人們救濟牧民是不可能的。


    草原經濟單一,權力機構鬆散,根本沒有華夏那樣的組織動員能力。在大的災害麵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想要度過災害,必定是屍橫遍野。


    在大華建立的第三個年頭,北方草原就遭受了一次猛烈的雪災,大量牲畜被凍死、餓死,牧民們陷入了絕境。


    按照以往的經驗,遭受這麽猛烈的雪災,草原牧民們想要活下去,隻能拋棄老弱病殘,並前往中原搶劫,否則隻有死路一條。


    但是大華在得知草原受災之後,對於邊境地區的牧民們進行了救濟,無限量收購他們手裏的牲畜,即使是凍死、餓死的牲畜也要。


    反正北方的冬天異常寒冷,不用擔心肉變質。


    而且大華購買這些受災的牲畜價格開的還比平時高那麽一點點,付出去的也都是糧食、布匹等草原上急缺的物資,令受災的草原牧民們異常驚喜。


    如果手頭上沒有牲畜可以交易,大華對前來投奔的牧民們也是全力救濟,來年這些牧民可以用自己的勞動來償還借貸的物資。


    大華的救濟是全方位的,在整個草原邊境上設立了多個救助點,敞開懷抱接納前來投靠的牧民們。


    隨著大華救濟牧民的事情傳開,甚至是草原深處的牧民也開始向大華遷徙,為的就是能夠度過難關。


    控製著草原的滿清和部落頭人們,當然不希望大華將草原上的人心都拉走,瘋狂的阻止牧民們向南遷徙。


    隻是滿清和頭人們不能為牧民們提供度過災害的物資,就始終無法阻止牧民們向南尋找生的希望。


    在這場人心爭奪戰中,大華憑借著深厚的實力,讓眾多牧民們背棄了滿清和大部落,投向了大華的懷抱。


    大華不僅為這些投靠過來的牧民提供安全保護,還在自己的控製範圍內為牧民們劃分了草場。


    這些牧民除了上繳的賦稅,其他勞動所得都歸個人所有,比起以前在頭人手底下放牧簡直是天壤之別。


    而且大華還將研究出來的青儲技術傳授給牧民們,使得牧民們完全不用擔心冬天牲畜們的飼料問題。


    不僅是青儲技術,還有優質牧草的培育、獸醫的指導,大華為了讓牧民們多產牲畜可謂是操碎了心。


    在產品上大華也指導牧民們從簡單的提供牲畜和毛皮,發展到提供毛、角、奶等更多有價值的產品,收入比以前高出了很多。


    大華如此盡心盡力的為牧民們提供幫助,除了爭取人心之外,也有現實的需求。


    隨著大華的內部市場不斷壯大、繁榮,對於各種物資的需求也是與日俱增。特別是草原上的出產,可謂是有多少要多少,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


    說到飼養牲畜,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技術,漢人比起牧民們還是要差一些。既然自己生產的無法滿足需求,幫助牧民擴大生產就成為現實的選擇。


    從結果來說這個做法還是效果非常明顯的。


    大華得到了各種草原物資,牧民們的生活水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高,生產積極性也大大增加。


    而且通過這種產業鏈的連接,牧民們被深深的捆綁在了大華的戰車上,再也離不開,也不想離開了。


    在牧民們嚐到了被大華統治的甜頭,再想讓他們重回以前的生活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為了保護現在的生活,這些牧民們抵抗起原來的部落比大華還要堅決。誰要是想奪走他們的牲畜和牧場,必須從他們的屍體上跨過去才行。


    有恒產者才有恒心。


    大華在歸附牧民中的號召力無比強大,隻要告訴他們需要抵抗滿清和大部落的進攻,這些牧民們表現得無比積極和英勇。


    什麽同胞之情、族群之別,在現實的利益麵前通通都是浮雲。


    誰能給他們更好的生活,這些牧民們就為誰效力。


    當然,僅僅是在邊境上“圈養”牧民依然無法滿足大華的需求,大華的最終目的是將整個草原都變成大華的原材料基地。


    所以大華開始在草原上修路和建立定居點,以此來逐步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向草原深處擴張。


    這種蠶食是大規模和有計劃的,基本上路修到哪裏、定居點建到哪裏,那裏的牧民就會慢慢向大華靠攏,逐漸脫離滿清和部落頭人的控製。


    大華控製草原與以往朝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從草原源源不斷的獲取利益,也為持續的投入擴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鋼筋水泥在征服草原的過程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建成的水泥路和水泥城堡使得滿清和大部落想要破壞都困難重重,更不用說攻陷了。


    一個一百多人堅守的城堡足以硬抗上萬人的騎兵攻擊而不會在短期內陷落,足以支撐到援兵的到來。


    滿清和草原上的大部落也組織過幾次大的會戰,想要將大華伸向草原的魔掌斬斷。


    可惜在大華已經強大起來的騎兵部隊和火器麵前,無疑輸得一塌塗地。


    在大華強大的實力和更得人心的策略麵前,草原早已是大華的囊中之物。


    在大華不斷的打擊之下,滿清的勢力範圍不斷後退,直到退居西域。


    華夏曆史上評價一個王朝是否強盛,能否控製西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西域無論從戰略位置還是實際需要,魯若麟都不會讓其脫離大華的掌控。


    雖然現在海運貿易繁榮,全球航線也已經建立,但是並不代表古老的絲綢之路就沒有價值。


    作為東西亞交匯的節點,西域是華夏抵禦和開拓西亞的最前線。


    西域本土沒有一個統一的強大勢力,滿清憑借自身實力,在進入西域的第一時間就站穩了腳跟。


    隻是西域人與滿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種,想要短時間內融合在一起是不可能的。所以滿清在西域的統治並不牢固,完全是憑借武力震懾著西域各族。


    為了維持自身龐大的錢糧消耗,滿清對草原和西域各族的盤剝可謂下手極狠,早就引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滿。不是沒有人試圖反抗,但是在滿清強大的武力麵前全都飛灰湮滅了。


    既然自身無法對抗滿清,自然不乏頭腦靈活的人找大華尋求幫助。


    以前大華的精力主要放在統一國內並整頓內部上,實在沒有多的精力為西域人提供幫助,最多給西域人一些武器裝備上的援助,算是將這條線維持住。


    現在大華內部已經初步整頓好了,國內的地方武裝也基本被消滅,大華終於有精力插手西域的事情了。


    以大華現在的武力,想要征服西域並不是多麽困難的事情。但是打仗並不是隻考慮軍隊實力,還要考慮後勤補給的因素。


    從大華到西域路途遙遠,補給線隻能通過狹窄漫長的河西走廊。以目前的交通運輸條件,從西北運送物資到西域,路途的消耗就要十去六、七,損耗實在太大了。


    說一千道一萬,想要真正將西域納入統治,依然繞不過交通問題。


    而且這個投入是必須的,否則即使將西域拿下,後續的統治成本也太高,無法維持長期、有效的統治。


    華夏曆史上有太多經驗教訓了。


    當王朝強盛時西域基本掌握在中央手中,一旦中央衰弱或者陷入內亂,西域馬上就會脫離華夏的掌控,甚至成為敵對勢力的重要根據地。


    可以說華夏曆史上從來沒有真正將西域同化過,那裏離華夏核心區域太遠了,無論是移民還是遙控指揮都顯得有些鞭長莫及。


    想要將西域變成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須向當地大量移民,使漢人占據絕對多數,並將各個少數民族逐步漢化,這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


    路必須修,哪怕投入再多也要修。


    要是大華的國土麵積連原本的滿清都比不上,那魯若麟又有什麽臉自稱為穿越者。


    有了魯若麟的意誌,以及朝廷的支持,二十萬西北邊軍立馬化身為築路大軍,開始修建從西安到西域長達幾千公裏的水泥路。


    除了西北邊軍,朝廷還雇傭了數百萬百姓參與這條連通內陸與西域的大動脈建造工作,進展可謂異常神速。


    這條大動脈以最高標準修建,道路寬闊筆直,四輪馬車也可以在上麵飛馳。


    最先建成的是西安到西北張掖這一段,凡是道路建成的區域,大華對地方的控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以往中央想要向西北用兵,沒有幾個月的時間準備和行軍根本就達不到。現在有了新公路,半個月之內朝廷就可以調動數萬大軍抵達,反應能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沿新公路布設的幾百個堡壘,既是大華控製地方的基石,也是一個個的貿易點,極大的增強了大華的影響力,將散落各處的少數民族逐漸聚攏在身邊。


    滿清自然知道這條新公路對自己的威脅,無數次想要破壞大華的公路建設,但是基本敗多勝少,隻能無奈的看著公路一點點的向西域延申。


    被逼得無路可退的滿清在大華四年盡起大軍,發起了對大華的決戰。


    在這場關係草原和西域歸屬權的大戰中,滿清在麵對大華的二十萬大軍時遭到了麾下蒙古人和西域人的背叛,慘敗而歸。


    最終除了少數人逃往西方和北方,滿清這個強盛一時的政權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中。


    當然,滿清在草原和西域這些年的統治對大華還是作了一些貢獻的。


    至少那些反抗最激烈的人幾乎都倒在了滿清的屠刀之下,現在西域和草原上掌權的人基本都是有意與大華合作的。


    之所以這些人願意與大華合作,也是對大華這些年的對外政策有一些了解和信任,知道大華不會一味的壓榨他們,反而會提供不少的機遇。


    草原和西域曆來都是一盤散沙,很少有強大持久的本土政權,被外來勢力征服並統治是曆史的常態,並不是不能接收。


    他們想要的無非是不能被完全邊緣化,並為他們提供合理的利益,而這些大華都能給予他們。所以大華攜大勝滿清之威,非常順利的就入主了西域和草原,將其納入大華的統治範圍。


    西域到手,南邊的青海和西藏在一年後也順其自然的納入了大華的統治,華夏的傳統勢力範圍再次統一在了一個政權之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再造天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豬哥老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豬哥老腰並收藏明末之再造天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