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十一月,川蜀。
張獻忠剛剛稱帝,建大西政權,大封四方。
四個養子為王,孫可望為平東王,劉文秀為撫南王,李定國為安西王,艾能奇為定北王。
在軍事上,大西政權設五軍都督府,中軍王尚禮,前軍王定國,後軍馮雙禮,左軍馬元利,右軍張化龍。
可謂是,風光一時!
就在張獻忠登基沒幾天,就收到來自大明王王宇的招降書。
然後把招降書遞給幾個養子和文武過目。
王定國行禮道:“皇上,此大明王王宇,不知是何處來。崇禎死後,吳三桂沒有投降李自成,也沒有投降清軍,反而是投靠了這大明王王宇。
然後還驚人的伏擊了清軍,打敗李自成主力並將其活捉,令天下各方震驚。
如今,薊遼總督王永吉也投靠了這大明王,與吳三桂南北出擊,很快擊敗李自成餘部。順天府,陝茜,山茜,山東,河楠等地已被其攻占。
就連漢中李自成部將賀珍也投降了。可,奇怪的是這大明王一直沒有稱帝。其身世是迷,臣懷疑他可能是大明朝王室之後。”
這些張獻忠都知道,覺得大明王王宇比南明朝廷更可怕,說道:“根據最新的情報,王永吉鎮守在薊遼之地,抵禦清軍南下。
吳三桂大軍與南明朝廷的高傑,劉良佐帶領的人馬,正在淮南等地交戰。
漢中的是賀珍和王永吉與吳三桂各自的一個副將聯合領兵,對川蜀是虎視眈眈。
清軍,大明王,南明朝廷,加上朕之大西,天下四方割據,形勢複雜。”
川蜀之地,張獻忠也隻是掌控了大部分,各地還有地主武裝和明朝舊部的不斷抵抗。
他的主力在川蜀,湖廣等地兵力薄弱。
如今張獻忠剛建立的大西政權,麵臨著大明王王宇和南明朝廷兩方的威脅。
看向眾人,張獻忠說道:“不論他大明王是何人,朕,豈會投降!”
平東王孫可望行禮道:“父皇,兒臣聽聞漢中的大明王軍之中還有女子為兵者,此乃滑天下之大稽,可見其軍紀渙散,非強敵。
王永吉,吳三桂也許不好對付,但要對付其他們則不難。兒臣請命領兵奪取漢中,讓那什麽大明王知道,我大西可不是能被輕視的!”
孫尚香在陝茜,山茜,漢中等地也闖出了一些名聲,被稱之為“再世花木蘭”。
但,這個稱呼,在這個時代更多的是嘲笑和諷刺。
即使你領兵打戰再厲害,但隻要你是女子,名聲越大,隻會更讓人瞧不起。
會說她,不守禮法,不知廉恥……
……
張獻忠點頭道:“朕,命東平王孫可望與右軍大將軍張化龍,一同領兵,來年開春,攻取漢中之地。”
“兒臣/臣,遵旨!”
孫可望和張化龍應道。
“除了漢中之地外,川蜀內各地的明朝將領曾英、李占春、於大海、王祥、楊展、曹勳等,也在紛紛聚集兵馬,欲與我大西對抗,必須派兵鎮壓!……此事交由平西王李定國和左將軍馬元利統兵前去。”
張獻忠繼續說道:“此外,雲貴之地,需要加上兵力,爭取早日攻下。由撫南王劉文秀,中軍大將軍王尚禮領兵前去。湖廣之地,繼續與南明朝廷周旋,等蜀雲貴之地完全掌控後,再派大軍前去……”
張獻忠手一揮,將大明王王宇的招降書,付之一炬!
亂世之爭,鹿死誰手,誰可知!
剛稱帝,張獻忠可是壯誌雄心,怎麽可能接受別人的召降,更何況還是一個“王”!
……
京城,皇宮。
大雪紛飛!(小冰河時期,十一月(陽曆)就開始下雪,十二月更是大雪常見。)
經過近半年的時間,內閣,六部,都察院,禁衛軍,宿衛……已經成型。(基本暫時采用的明朝製度)
大明王王宇是最高統治者,隻是王,不是皇帝。
如今,大明王之名已經名揚天下,而且在統禦之地的百姓大部分都知道。
為什麽如此誇張?
一是,大明王命人賑濟百姓,以工代賑,清丈田地,收歸無主之地分配給無地百姓,無息借農具,兩種等,免費發放農曆指導農耕……重災的地方減稅免稅,等等利民措施,大獲人心。
今年又是旱災年,幸好大明王王宇鼓勵百姓多種玉米,紅薯,土豆等,才在粟米等受災時,能有這些代替,不至於挨餓。
二是,大明王的軍隊,軍機嚴明,但凡有違者,當眾嚴懲……
三是,大明王王宇最近兩個月利用了報紙的作用,大量印發宣傳自己的政策……學朱元璋的,派人到鄉裏給不識字的百姓宣讀,講解……
還有其他的措施,總之大明王王宇最近聲名大噪。
說起,王宇突然用起報紙來,還是多虧了朱標無意間說漏了嘴,王宇才知道朱元璋影響力值增長如此快的原因。
當即就設計“大明報”,組織人手開始施行。朱標對此比較熟悉,於是被抓了壯丁。
宋朝時就有了報紙的雛形,各朝代張貼的告示,也勉強算一種報紙。
大明報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主導輿論不說,還能為王宇帶來許多的影響力值。
……
今日,內閣議事。
內閣成員:六部尚書六人,都察院左都禦史一人,加上大明王王宇,一共八人。
吏部尚書:張良。
經過近半年時間,張良已經熟悉這個時代的治理方式,並且之前作為工部尚書,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不少人稱之為“在世張良”!
戶部尚書還是諸葛亮。
雖然年輕,但現在知道他的都不敢小覷他。
也有“在世諸葛亮”之稱!
(當然其中少不了王宇找的托四處說,還有大明報上也會讓他們經常“露麵”。)
除了知情人,其他人可沒誰把張良和諸葛亮當作曆史上的本人。
此外就是兵部尚書田俊明,刑部尚書李柏楨,工部尚書沈岸,禮部尚書徐裕光,都察院左都禦史陳海。
都不是李自成時的尚書和左都禦史,他們年紀最大不過五十,都是些實幹型的。
至少到目前為止,五人表現還不錯。
朱標,朱樉是朱元璋代表,作為內閣參事,可參與日常內閣議事。
魏東喊道:“大明王,到!”
“大明王!”
眾人行禮,但因為王宇的命令,見他行禮不能跪拜。
王宇笑了笑,說道:“諸位,入座。”
內閣議事殿,王宇坐在上方,魏東站在一旁,其他人坐在下方兩旁。
“張良尚書,說說吧,今天有哪些事要議?”王宇看向張良問道。
雖然現在內閣還沒有正式分內閣首輔和次輔,但已經默認了張良為為首輔,諸葛亮為次輔。
日常六部之事,匯總就交給張良和諸葛亮,有不決者,再到內閣議事時,交給大明王王宇來決定。
諸葛亮起身行禮道:“大明王,今日所議之事有四。分別是:國號與年號;開春科舉;預防雪災;南方戰事。”
…………
張獻忠剛剛稱帝,建大西政權,大封四方。
四個養子為王,孫可望為平東王,劉文秀為撫南王,李定國為安西王,艾能奇為定北王。
在軍事上,大西政權設五軍都督府,中軍王尚禮,前軍王定國,後軍馮雙禮,左軍馬元利,右軍張化龍。
可謂是,風光一時!
就在張獻忠登基沒幾天,就收到來自大明王王宇的招降書。
然後把招降書遞給幾個養子和文武過目。
王定國行禮道:“皇上,此大明王王宇,不知是何處來。崇禎死後,吳三桂沒有投降李自成,也沒有投降清軍,反而是投靠了這大明王王宇。
然後還驚人的伏擊了清軍,打敗李自成主力並將其活捉,令天下各方震驚。
如今,薊遼總督王永吉也投靠了這大明王,與吳三桂南北出擊,很快擊敗李自成餘部。順天府,陝茜,山茜,山東,河楠等地已被其攻占。
就連漢中李自成部將賀珍也投降了。可,奇怪的是這大明王一直沒有稱帝。其身世是迷,臣懷疑他可能是大明朝王室之後。”
這些張獻忠都知道,覺得大明王王宇比南明朝廷更可怕,說道:“根據最新的情報,王永吉鎮守在薊遼之地,抵禦清軍南下。
吳三桂大軍與南明朝廷的高傑,劉良佐帶領的人馬,正在淮南等地交戰。
漢中的是賀珍和王永吉與吳三桂各自的一個副將聯合領兵,對川蜀是虎視眈眈。
清軍,大明王,南明朝廷,加上朕之大西,天下四方割據,形勢複雜。”
川蜀之地,張獻忠也隻是掌控了大部分,各地還有地主武裝和明朝舊部的不斷抵抗。
他的主力在川蜀,湖廣等地兵力薄弱。
如今張獻忠剛建立的大西政權,麵臨著大明王王宇和南明朝廷兩方的威脅。
看向眾人,張獻忠說道:“不論他大明王是何人,朕,豈會投降!”
平東王孫可望行禮道:“父皇,兒臣聽聞漢中的大明王軍之中還有女子為兵者,此乃滑天下之大稽,可見其軍紀渙散,非強敵。
王永吉,吳三桂也許不好對付,但要對付其他們則不難。兒臣請命領兵奪取漢中,讓那什麽大明王知道,我大西可不是能被輕視的!”
孫尚香在陝茜,山茜,漢中等地也闖出了一些名聲,被稱之為“再世花木蘭”。
但,這個稱呼,在這個時代更多的是嘲笑和諷刺。
即使你領兵打戰再厲害,但隻要你是女子,名聲越大,隻會更讓人瞧不起。
會說她,不守禮法,不知廉恥……
……
張獻忠點頭道:“朕,命東平王孫可望與右軍大將軍張化龍,一同領兵,來年開春,攻取漢中之地。”
“兒臣/臣,遵旨!”
孫可望和張化龍應道。
“除了漢中之地外,川蜀內各地的明朝將領曾英、李占春、於大海、王祥、楊展、曹勳等,也在紛紛聚集兵馬,欲與我大西對抗,必須派兵鎮壓!……此事交由平西王李定國和左將軍馬元利統兵前去。”
張獻忠繼續說道:“此外,雲貴之地,需要加上兵力,爭取早日攻下。由撫南王劉文秀,中軍大將軍王尚禮領兵前去。湖廣之地,繼續與南明朝廷周旋,等蜀雲貴之地完全掌控後,再派大軍前去……”
張獻忠手一揮,將大明王王宇的招降書,付之一炬!
亂世之爭,鹿死誰手,誰可知!
剛稱帝,張獻忠可是壯誌雄心,怎麽可能接受別人的召降,更何況還是一個“王”!
……
京城,皇宮。
大雪紛飛!(小冰河時期,十一月(陽曆)就開始下雪,十二月更是大雪常見。)
經過近半年的時間,內閣,六部,都察院,禁衛軍,宿衛……已經成型。(基本暫時采用的明朝製度)
大明王王宇是最高統治者,隻是王,不是皇帝。
如今,大明王之名已經名揚天下,而且在統禦之地的百姓大部分都知道。
為什麽如此誇張?
一是,大明王命人賑濟百姓,以工代賑,清丈田地,收歸無主之地分配給無地百姓,無息借農具,兩種等,免費發放農曆指導農耕……重災的地方減稅免稅,等等利民措施,大獲人心。
今年又是旱災年,幸好大明王王宇鼓勵百姓多種玉米,紅薯,土豆等,才在粟米等受災時,能有這些代替,不至於挨餓。
二是,大明王的軍隊,軍機嚴明,但凡有違者,當眾嚴懲……
三是,大明王王宇最近兩個月利用了報紙的作用,大量印發宣傳自己的政策……學朱元璋的,派人到鄉裏給不識字的百姓宣讀,講解……
還有其他的措施,總之大明王王宇最近聲名大噪。
說起,王宇突然用起報紙來,還是多虧了朱標無意間說漏了嘴,王宇才知道朱元璋影響力值增長如此快的原因。
當即就設計“大明報”,組織人手開始施行。朱標對此比較熟悉,於是被抓了壯丁。
宋朝時就有了報紙的雛形,各朝代張貼的告示,也勉強算一種報紙。
大明報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主導輿論不說,還能為王宇帶來許多的影響力值。
……
今日,內閣議事。
內閣成員:六部尚書六人,都察院左都禦史一人,加上大明王王宇,一共八人。
吏部尚書:張良。
經過近半年時間,張良已經熟悉這個時代的治理方式,並且之前作為工部尚書,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不少人稱之為“在世張良”!
戶部尚書還是諸葛亮。
雖然年輕,但現在知道他的都不敢小覷他。
也有“在世諸葛亮”之稱!
(當然其中少不了王宇找的托四處說,還有大明報上也會讓他們經常“露麵”。)
除了知情人,其他人可沒誰把張良和諸葛亮當作曆史上的本人。
此外就是兵部尚書田俊明,刑部尚書李柏楨,工部尚書沈岸,禮部尚書徐裕光,都察院左都禦史陳海。
都不是李自成時的尚書和左都禦史,他們年紀最大不過五十,都是些實幹型的。
至少到目前為止,五人表現還不錯。
朱標,朱樉是朱元璋代表,作為內閣參事,可參與日常內閣議事。
魏東喊道:“大明王,到!”
“大明王!”
眾人行禮,但因為王宇的命令,見他行禮不能跪拜。
王宇笑了笑,說道:“諸位,入座。”
內閣議事殿,王宇坐在上方,魏東站在一旁,其他人坐在下方兩旁。
“張良尚書,說說吧,今天有哪些事要議?”王宇看向張良問道。
雖然現在內閣還沒有正式分內閣首輔和次輔,但已經默認了張良為為首輔,諸葛亮為次輔。
日常六部之事,匯總就交給張良和諸葛亮,有不決者,再到內閣議事時,交給大明王王宇來決定。
諸葛亮起身行禮道:“大明王,今日所議之事有四。分別是:國號與年號;開春科舉;預防雪災;南方戰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