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明宣倒是有異議,因為需要考核的科目並不少,建元帝也不清楚學員們的水平,若是難度太高,考核就沒用處了。


    故而明宣又特意找興致勃勃的祖父,把學院夫子們編寫用的第一年的教材交給了建元帝,要求建元帝從這個難度出題。


    這可把建元帝難住了,因為學子們學習的東西太雜了,而且還要規定難度適中,可不容易。更重要的是建元帝已經答應了太子的請求,也不好退縮,故而隻能苦哈哈的想辦法。


    想了諸多辦法解決此事的建元帝,直接還是決定讓屬下背鍋,建元帝知道自己很多方麵真的沒有這個能力,那又何必執意自己做呢?這治理天下,講究的是人盡其才,各盡其職。


    建元帝想了想,不由承認,自己當初還是想的太簡單了,所以建元帝決定,還是聽從明宣的意見,莫要為了麵子,耽擱學子們的學業。


    對於建元帝的識時務,其他人包括明宣都很滿意。不過麵上對建元帝的恭維和尊敬也是真的,這點不容置疑。


    所以明宣決定,還是讓熟悉學子們進度的夫子布置考題,而後讓祖父建元帝最終把關,做為名義上的出題人。也是一舉兩得。


    對於這個結果,或許有人覺得還不是和一開始的結果一樣,好似折騰了一圈以後,父王請祖父出題的事情反倒成了無用之功。


    但實際上,隻有明宣和太子才明白,有些事情,是需要一個名義的,隻要私底下換個說法,就能與之前有天差地別的境地。


    如今還不是皇帝的太子,正是不能直接行事,才隻能這麽迂回的作為。


    明宣對這些看似消耗了無用功的行為也有些厭倦,隻覺得做事實在不容易,但也理解父王的苦衷。


    明宣也更知道,對於學員的學子們,祖父的名頭反而是個很好用的幌子,有了這件事做保證,他們的未來也多了很多的保障。至少能讓某些人不敢輕易的打求知學院的主意。


    ......


    求知學院作為一個有不少學子的學院,在入學之際便受人關注,也擁有更多的資源。


    這點隻從求知學院流出的第一學年的教材中,便可窺見一二,更別說其中為眾學子上課的,即使不是朝廷大佬,但也都有其一技之長,論師資力量,足以讓眾人驚歎。能讓所有學院都自慚形穢。


    第一學年的期末考核,明麵上隻是一個學院裏普普通通的考試,可卻是足足動用了諾大的資源為這場考試保駕護航!


    在不知情的外人眼裏,絲毫不知期末考核的試題是有多少大佬們的注視下成型的,但也有許多人知道此事,隻恨不得以前沒有督促自己家的紈絝子弟,誰都知道,此次不管誰脫穎而出,又是一個登天捷徑。


    當然為了以防萬一,明宣特意讓人注意著學院的情況,明宣不想認為自己學院的學子們為了這一場考核,會成為一個所謂的卑劣小人,而對同窗下手。


    但明宣也不得不承認一句話,利益足夠大的時候,會鋌而走險的人隻會更多,在那些消息靈通的人家看來若是用些卑劣手段,把自家子弟的名次提高,或者說擠下那些沒有家世背景卻才華橫溢的學子們,不讓他們上榜,被人注意到。


    這種情況不是有可能發生,而是幾乎一定會發生的。


    不過作為太孫,明宣卻不能允許有這種事情出現。明宣甚至動用了各種方法防備此事,更甚者直接赤裸裸的提醒學員的眾人們,學員考核不允許出現任何弄虛作假的成分,一經發現,就失去學籍,開除處理。


    當然即使是科舉考試也有人抱著僥幸心態,不顧科舉作弊一旦被發現,就會被罰不能再參加科舉的嚴苛規定,甚至嚴重的,會被入獄流放。也攔不住前赴後繼的人們,試圖走捷徑一步登天。


    對此事憂心忡忡的明宣,到底沒煩心多久,學會偷懶以後,後來直接把此事交給了父王處理去了。


    ......


    而明宣也同樣在學院裏開始了與眾人一起緊張讀書的時光。


    論理明宣本身並不擔心成績會有多差,但作為太孫,明宣也是有自己的包袱存在的,即使不一定拿到第一,可也不願輸給大多數人。


    而在明宣安靜讀書的這段時間裏,宮中的太子卻是十分忙碌。


    不僅是黃河水災的後續,其中大概是朝廷曆年的積累和餘威,賑災的事情在有條不紊的進行,那些流民也都被安撫了下來。這次水災的情況倒是比預估的還要好一些。


    但是據太子派去調查此事的人回來說,其實這場水災也暴露了很多問題,有些積弊已久的問題眼下也根本不好解決。


    更甚者,因為這場水災,證明了其實地方官府其中到底有多少疏漏。隻是礙於各種原因,與誰都不想鬧大的心態,竟是無人想該如何防微杜漸,隻在為保住他們的官帽子而努力。


    對此,太子雖覺得諷刺,但也知道這個情況在預料內,沒有多麽意外。


    太子也並非什麽都沒做,但他知道眼下不管是誰,都不允許他鬧大。事關朝廷大局,早早安定人心才是正理,以防被民間那些所謂的白蓮教之類的抓住時機,煽動百姓造反,那時才是真的天下大亂。


    故而太子也隻是吩咐手下人查清真相,看看究竟是誰玩忽職守貪贓枉法,以後再行秋後算賬。


    專注黃河水災之事的太子,險些沒想起來這些人是頂著什麽名義跟隨欽差一起過去的。


    隻是負責調查此事的人是太子的心腹,想到自己在當地聽到的那些消息,猶豫了一會兒,還是直接對太子說了出來。


    太子本沒怎麽把心思放在孫氏的事情上,畢竟朝廷有無數大事等著他去關心,但是太子沒想到,區區一個孫氏,竟然也能惹出這麽多事情來。


    名義上負責調查孫氏的人,名叫李泉,其實一開始並未多關注孫氏,當然做做樣子是不能少的,但他的主要精力是用來調查當地官府了,剩下大部分也是跟著欽差們,為賑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他沒想到,隻是做做樣子,也調查出了孫氏不少事情。


    孫氏的老家離水災發生的中心並不近,但奈何其地理位置十分巧妙,從京城南下的必經之路,就是要路過孫氏的老家。


    當時調查孫氏的人,因為順路,便讓手下半道留在孫氏的老家查一查孫氏的風評。


    但他沒想到,手下在調查孫氏的事情時,偶然發現,當地的縣令的夫人姓甄,是京城甄貴妃娘家旁係出身的女兒。


    一牽涉到甄家,這位被太子信任的心腹李泉,就難免讓手下多關注了些,因為畢竟太子的心腹都知道,自家主子曾經在江南找到了甄家不少罪證,如今甄家的下場不好,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家主子做的。


    接著又一深入調查,李泉發現這位甄家女婿其實本身也不怎麽幹淨,而且和孫氏也有不少牽連,前不久竟是讓他們的女兒和孫氏拜了正兒八經的幹親。


    要知道在這時候,幹親可不是輕易結的,一旦拜了幹親,兩家就變成了通家之好,關係就和親戚一樣。這種如此親密的關係,真不是隨口說的。


    到了這時候,李泉也不敢大意了,對此事有了更多想法,開始詳細調查孫氏的事情。


    孫氏的事情其實很好調查,因為孫氏好歹是太子的乳母,從七王被封為太子以來,孫氏在這個縣城裏就有了很大的名氣。


    至於以前,孫氏在這裏倒也沒多大的名氣,那時候很多人隻以為孫氏是京城大戶人家出來的嬤嬤,故而孫氏在這裏,靠著這個名頭,給縣城裏的幾家家世不錯的閨秀教導規矩,以此立足。


    隻是在七王被封太子以後,孫氏一開始還低調了一陣,但後來不知怎麽的,開始宣揚自己的身份。縣裏的縣令夫人,也就是那個甄家女,聽說了這個,連忙請了孫氏過去,見了孫氏以後,又聽說孫氏是當今聖上乳母孫夫人的侄女,對孫氏的身份就深信不疑。


    之後更是牽頭,讓女兒認了孫氏做幹祖母,平日裏縣令夫婦也把孫氏當做長輩來往。


    隻是比較可疑的是,與孫氏認了幹親的那個縣令女兒,實際上是個庶女,隻是養在縣令夫人身邊,縣令夫人其實已經有嫡女了。為何不讓嫡女認幹親,而是庶女,其中到底有什麽糾葛,李泉這些外人也查不到。


    隻是後來水災發生前不久,其實孫氏已經從老家離開了。說是要帶著剛認的幹孫女祭祖。


    當然這些李泉是不信的,孫氏的生平他已經從太子那裏得知,自然知道,孫氏早與夫家人決裂,娘家人那裏,她一個出嫁女,還是丟了醜的出嫁女,也沒那個名頭可以祭祖,畢竟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之後孫氏的行蹤李泉就調查不到了,所以他轉而開始調查縣令夫婦。


    因著他們與甄家親密的關係,李泉調查的十分詳細,結果李泉發現,這縣令夫婦在當地的名聲還不錯,縣令本人也沒太多值得詬病的地方,頂多有些隨波逐流,不算好官,但也不是壞的流膿的官。


    至於其和孫氏來往的原因,李泉就調查的不太清楚了。不過李泉收買了一個縣令府上的下人得知,在孫氏離開本縣之前,曾到縣令家裏和縣令夫人密談過,隻是密談以後,孫氏離開的時候據說臉色十分難看,所以這個下人記憶猶新。


    這個下人還說,縣令府中,以前庶女其實就是個隱形人,雖生的一副好相貌,但本人看著十分怯懦,隻是不知怎麽的,被孫氏看中了,孫氏以喜歡這個庶女的名義,特意要求做她的幹親。


    後來有孫氏的撐腰,庶女竟是慢慢有了底氣,竟然想搶奪嫡姐的婚事。


    隻是後來不知怎麽回事,竟是不了了之了,庶女不再吭聲,而庶女也跟著孫氏離開了本縣,對外說陪孫氏祭祖,但更多的原因是遮醜罷了。嫡女也在庶女離開之後,開始與未婚夫家正式商議婚事了。若非是水災忽然發生,嫡女說不得現在已經嫁人了。


    李泉因此而注意到了那個庶女,他直覺那個庶女有問題,便開始調查這個庶女如今的行蹤。


    很快,李泉動用了不少精力,才查到,那個庶女跟著孫氏離開本縣以後,就被孫氏送到了孫氏的姑姑孫夫人那裏。


    李泉更是懷疑其中有貓膩,就讓人引那個庶女出府,見了那個庶女一麵以後,頓時愣住了。


    無他,這個庶女的容貌對李泉而言十分眼熟。若非知道他眼熟的本人如今遠在京城,還是個男子,李泉險些認為這嫋娜的小姐是那人裝扮的。


    而且更要命的是,那個男子曾經扮過女子,李泉心中覺得,大概那位以前扮作女兒身的時候,就應該是這副模樣。


    看到這個庶女,李泉心中的不安驚慌幾乎沒法掩蓋,原因無他,這個縣令家的庶女,竟是和京城的太孫有五分相似,作為太子的心腹,他如何沒見過太孫,如今再見到一個和太孫年紀相仿,又長相相似的女子,又有曾伺候過太孫的孫氏在這。


    光想一想,李泉就覺得頭皮發麻。


    李泉生怕這個庶女身世有問題,一邊讓手下在這附近保護見識這個所謂的縣令庶女,另一邊也快馬加鞭的趕回京城。


    說實話李泉真的不敢想象,這個女子若是出現在京城,會引起多麽大的風波。


    等見到太子以後,李泉出於心中的顧慮,一時不知道該怎麽和太子說,他擔心的其實是,若是這庶女和皇家有牽連還好,僅僅是有皇家血脈遺落民間,若是庶女不但一點和皇家關係都沒有,卻偏偏與太孫長得這般相似,那...


    更要命的是,太子隻有太孫這麽一個兒子...


    所以等到太子詢問完他關於賑災的事情以後,李泉才吞吞吐吐的把這些事情說了出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之一代聖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阿極要變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阿極要變白並收藏紅樓之一代聖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