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因為各種顧慮,登基後的皇帝行事反而更加小心,連在太上皇麵前,也是恨不得不漏一絲把柄。
這點太上皇也看出來了,這種心態他雖然理解,但心裏總不高興。
這是一個為父者看到子女並不信任自己的羞惱和不喜。
不要說這是皇家,皇家曆來沒有親情。雖說是如此,但隻要不是冷心冷肺的人,總是對親情有著渴望。
更別說是皇家這種壓根沒有可能追尋到平常人家親情的存在。
所以太上皇在發現皇帝如此謹慎的情況下,心中的親情都給了明宣。這就是典型的你不樂意接受,我還不樂意給呢。
對此皇帝心知肚明,但也樂見其成。
其實民間所謂的隔輩親是有道理的,畢竟作為兒子,還是繼承家業的兒子,基本上得到的都是各種嚴厲教導,即使皇帝之前還不是太子,但身在皇家,誰敢不努力?
所以皇帝也習慣了太上皇嚴肅的臉,一旦變得溫情,皇帝並非隻是受寵若驚,反而是開始思索太上皇態度驟變有什麽目的。
這並非說皇帝疑心太重,實在是皇家中人,一舉一動街有深意,像明宣那樣想一出是一出的才是少見的。
當然如今皇帝反應過來,也相信太上皇並沒有太多其他原因,僅僅是想享受天倫之樂。
但哪怕有一絲可能,皇帝都不想冒險。
所以見太上皇把溫情的對象改為明宣,皇帝著實鬆了口氣。
皇帝也不擔心太上皇對明宣另有所圖,這點皇帝還是相信太上皇的。
明宣呢,也不是被悶在鼓裏的人,多少也有所猜度,不過在太上皇這,他一直秉著父皇的囑咐,隻當太上皇是祖父,不必太過拘束,故而也故作不知父皇與祖父之間的暗潮洶湧。
......
在太上皇與皇帝共同決定給明宣組建新的詹事府以後,朝廷的效率達到了最高的程度。
具體的情況明宣並不知道,但是在他再次返回學院以後發現,詹事府的牌子竟然在學院旁邊有模有樣的搭了起來。
當然詹事府最重要的人,是需要明宣慢慢思慮的。
不過有了這個架子,明宣好多事情都不必事必躬親了。
詹事府的架構其實相當於一個小朝廷,是朝廷必要機構的簡潔版。旨在幫助太子東宮熟悉朝廷要務。
這就意味著,詹事府這個機構若是要全部填滿,幾乎是相當於從朝廷中另立山頭,除了不掌兵權外,可謂是權力巨大。
明宣接觸了這些以後,才明白為何曆朝曆代的皇帝為何如此防範太子。
說白了,詹事府這個機構,實在是敏感。因為他代表著太子的勢力。太子一旦冊立,皇帝的權力避免不了的就要被太子奪取。
當然按照法理來說,詹事府是為太子特設的機構。
但本朝曆代皇帝,難免對太子也心有防範,所以詹事府一直是處於半荒廢狀態。
即使是當初的廢太子義忠親王,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被建元帝冊封為太子,但因為當時建元帝年紀也不大,義忠親王的詹事府基本上是形同虛設。
而如今的皇帝,昔日被封為太子之後,沒多久太上皇便有了禪位的心思,所以皇帝當時的詹事府的人都是皇帝以前的心腹,正經培養的勢力不多。
所以連明宣都沒想到,為他而組建的詹事府,會是多麽興師動眾,引人垂涎。
但皇帝和太上皇兩人卻清楚,朝中不少人聽說了此事後,都紛紛上躥下跳的想要進詹事府。
對於此,一開始皇帝還擔心太上皇多想,但是才剛解釋,就被太上皇鄙視的看了一眼。
“朕又不是小孩子,天下人皆為利往,明宣是你的獨子又是嫡子,朕對明宣的寵愛他們也看得見。
可以說明宣這個太子之位穩穩當當,除非將來你再有其他兒子,又看不上明宣......”
話說到這,皇帝忙道:“還請父皇明鑒,兒臣並無易儲之意。”
太上皇見皇帝如此慌張篤定,心中滋味有些複雜難言。他想到自己身上。
“話不要說得太滿,朕昔日也沒想到你二哥如此不成器,會讓朕廢了他。有時候,朕都以為,是不是天命如此!”
太上皇重新提起自己昔日的愛子義忠親王,麵上表情似乎也不是遺憾,隻是情緒有些低落。
而皇帝聽了也隻是沉默,他不管說什麽都不對,畢竟說起來他是那個眾人眼中撿便宜的人。
太上皇也沒有等皇帝說話的意思,他隻是一時感歎而已。
“朕這麽說,隻是想告訴你,世事無常,哪怕你為了明宣著想,行事也該謹慎些才行。”
皇帝對此也隻是道:“父皇的話兒臣記住了。”
太上皇與皇帝之間似乎是尋常父子之間的敦敦教導。但他們誰都知道,這不一樣。
太上皇瞧著皇帝告退後關上的門,幽幽地歎了口氣。
其實太上皇最近覺得不太認識自己這個兒子了,還是說皇位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情?
這段日子的皇帝,行事手段更淩厲了不說,連對待心腹都十分狠厲。
前不久有禦史告了皇帝昔日的一個手下,如今任東川府知府,說他在任上魚肉百姓,貪汙受賄,讓百姓苦不堪言。
說實話,太上皇也知道,那東川府知府的罪名也不算是汙蔑,但算起來也罪不至死。
可查明之後,皇帝竟然直接下令讓其秋後問斬。判刑之重,險些讓人以為此人是他的眼中釘。
太上皇覺得,這著實超過了自己以往對皇帝的印象,往日的皇帝即使嫉惡如仇,可也知道拿捏輕重。
而這次,皇帝更像是惱羞成怒,沒有了理智一般。
......
正在太上皇為皇帝最近的表現而暗暗奇怪時,離去的皇帝心中也暗道失策。
在心腹沈園也在推敲著說辭,向皇帝為東川府知府一事而勸諫時,皇帝淡淡的說道:“東川府知府孫申,不思皇恩,朕容得了他,便是給明宣留下後患。”
皇帝這麽說,沈園自然是啞口無言。他雖然奇怪為何皇上登基以後,周身氣勢陰冷了不少,且好似有十足的危機感,不肯給太子留後患的做法實在令人奇怪。
但沈園也清楚,皇上身體其實沒什麽問題,且皇帝本身也自有主張,並未喪失理智,那麽這樣一來,沈園也隻能息聲。
這點太上皇也看出來了,這種心態他雖然理解,但心裏總不高興。
這是一個為父者看到子女並不信任自己的羞惱和不喜。
不要說這是皇家,皇家曆來沒有親情。雖說是如此,但隻要不是冷心冷肺的人,總是對親情有著渴望。
更別說是皇家這種壓根沒有可能追尋到平常人家親情的存在。
所以太上皇在發現皇帝如此謹慎的情況下,心中的親情都給了明宣。這就是典型的你不樂意接受,我還不樂意給呢。
對此皇帝心知肚明,但也樂見其成。
其實民間所謂的隔輩親是有道理的,畢竟作為兒子,還是繼承家業的兒子,基本上得到的都是各種嚴厲教導,即使皇帝之前還不是太子,但身在皇家,誰敢不努力?
所以皇帝也習慣了太上皇嚴肅的臉,一旦變得溫情,皇帝並非隻是受寵若驚,反而是開始思索太上皇態度驟變有什麽目的。
這並非說皇帝疑心太重,實在是皇家中人,一舉一動街有深意,像明宣那樣想一出是一出的才是少見的。
當然如今皇帝反應過來,也相信太上皇並沒有太多其他原因,僅僅是想享受天倫之樂。
但哪怕有一絲可能,皇帝都不想冒險。
所以見太上皇把溫情的對象改為明宣,皇帝著實鬆了口氣。
皇帝也不擔心太上皇對明宣另有所圖,這點皇帝還是相信太上皇的。
明宣呢,也不是被悶在鼓裏的人,多少也有所猜度,不過在太上皇這,他一直秉著父皇的囑咐,隻當太上皇是祖父,不必太過拘束,故而也故作不知父皇與祖父之間的暗潮洶湧。
......
在太上皇與皇帝共同決定給明宣組建新的詹事府以後,朝廷的效率達到了最高的程度。
具體的情況明宣並不知道,但是在他再次返回學院以後發現,詹事府的牌子竟然在學院旁邊有模有樣的搭了起來。
當然詹事府最重要的人,是需要明宣慢慢思慮的。
不過有了這個架子,明宣好多事情都不必事必躬親了。
詹事府的架構其實相當於一個小朝廷,是朝廷必要機構的簡潔版。旨在幫助太子東宮熟悉朝廷要務。
這就意味著,詹事府這個機構若是要全部填滿,幾乎是相當於從朝廷中另立山頭,除了不掌兵權外,可謂是權力巨大。
明宣接觸了這些以後,才明白為何曆朝曆代的皇帝為何如此防範太子。
說白了,詹事府這個機構,實在是敏感。因為他代表著太子的勢力。太子一旦冊立,皇帝的權力避免不了的就要被太子奪取。
當然按照法理來說,詹事府是為太子特設的機構。
但本朝曆代皇帝,難免對太子也心有防範,所以詹事府一直是處於半荒廢狀態。
即使是當初的廢太子義忠親王,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被建元帝冊封為太子,但因為當時建元帝年紀也不大,義忠親王的詹事府基本上是形同虛設。
而如今的皇帝,昔日被封為太子之後,沒多久太上皇便有了禪位的心思,所以皇帝當時的詹事府的人都是皇帝以前的心腹,正經培養的勢力不多。
所以連明宣都沒想到,為他而組建的詹事府,會是多麽興師動眾,引人垂涎。
但皇帝和太上皇兩人卻清楚,朝中不少人聽說了此事後,都紛紛上躥下跳的想要進詹事府。
對於此,一開始皇帝還擔心太上皇多想,但是才剛解釋,就被太上皇鄙視的看了一眼。
“朕又不是小孩子,天下人皆為利往,明宣是你的獨子又是嫡子,朕對明宣的寵愛他們也看得見。
可以說明宣這個太子之位穩穩當當,除非將來你再有其他兒子,又看不上明宣......”
話說到這,皇帝忙道:“還請父皇明鑒,兒臣並無易儲之意。”
太上皇見皇帝如此慌張篤定,心中滋味有些複雜難言。他想到自己身上。
“話不要說得太滿,朕昔日也沒想到你二哥如此不成器,會讓朕廢了他。有時候,朕都以為,是不是天命如此!”
太上皇重新提起自己昔日的愛子義忠親王,麵上表情似乎也不是遺憾,隻是情緒有些低落。
而皇帝聽了也隻是沉默,他不管說什麽都不對,畢竟說起來他是那個眾人眼中撿便宜的人。
太上皇也沒有等皇帝說話的意思,他隻是一時感歎而已。
“朕這麽說,隻是想告訴你,世事無常,哪怕你為了明宣著想,行事也該謹慎些才行。”
皇帝對此也隻是道:“父皇的話兒臣記住了。”
太上皇與皇帝之間似乎是尋常父子之間的敦敦教導。但他們誰都知道,這不一樣。
太上皇瞧著皇帝告退後關上的門,幽幽地歎了口氣。
其實太上皇最近覺得不太認識自己這個兒子了,還是說皇位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情?
這段日子的皇帝,行事手段更淩厲了不說,連對待心腹都十分狠厲。
前不久有禦史告了皇帝昔日的一個手下,如今任東川府知府,說他在任上魚肉百姓,貪汙受賄,讓百姓苦不堪言。
說實話,太上皇也知道,那東川府知府的罪名也不算是汙蔑,但算起來也罪不至死。
可查明之後,皇帝竟然直接下令讓其秋後問斬。判刑之重,險些讓人以為此人是他的眼中釘。
太上皇覺得,這著實超過了自己以往對皇帝的印象,往日的皇帝即使嫉惡如仇,可也知道拿捏輕重。
而這次,皇帝更像是惱羞成怒,沒有了理智一般。
......
正在太上皇為皇帝最近的表現而暗暗奇怪時,離去的皇帝心中也暗道失策。
在心腹沈園也在推敲著說辭,向皇帝為東川府知府一事而勸諫時,皇帝淡淡的說道:“東川府知府孫申,不思皇恩,朕容得了他,便是給明宣留下後患。”
皇帝這麽說,沈園自然是啞口無言。他雖然奇怪為何皇上登基以後,周身氣勢陰冷了不少,且好似有十足的危機感,不肯給太子留後患的做法實在令人奇怪。
但沈園也清楚,皇上身體其實沒什麽問題,且皇帝本身也自有主張,並未喪失理智,那麽這樣一來,沈園也隻能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