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中土的禮儀法度是很好的,人無禮儀,莫如禽獸。這個道理我是認同的,不僅我認同,你看這南召城的男男女女,上上下下也都是認同的。但是,這禮法卻也讓人更疏遠、更隔閡,我們好像離真實越來越遠了……”


    張獻兒說到這,突然停住了話語,然後有些不好意思的對石開靦腆一笑,道:“我平日裏總喜歡胡亂琢磨,我說的這些,原也沒什麽人願意聽的。”


    說著略微頓了一下,又道:“今日找你本也不是講這些的,我們還是言歸正傳吧!”


    石開搖搖頭,心道這可是難得得加深了解的機會,便略微思索了一下,開口道:“宇宙萬物,眾生靈都各有其生存之道。今日在這南疆毒瘴之地,能聽聞少主講這自然之道,此乃不勝欣喜之事,還請少主繼續說下去!”


    張獻兒聽後,第一次仔細打量了石開一番,其人相貌雖然普通,卻有一種難以言表的脫俗之氣,竟讓人生出親近之感。


    這石開來自東晉腹地,若能與中土之人交流一下,相信對自己的觀念形成也是有幫助的。


    於是張獻兒便點了點頭,然後輕吐一口氣,整理一下思路後,道:“這天地之間自有千萬種道理,有這堆土成山的道理,有那融雪為溪的道理;鳥兒自有飛翔的道理,魚兒也有遊泳的道理,這就是自然之道。但是這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道理,也都在按照自己的道理生存。而唯獨人,隻有人自出生後,便茫然無措,仿佛上蒼沒有賦予他任何道理一般,隻能靠著苦苦的學習來明白自己的道理,石開,你覺得是這樣嗎?”


    石開初時並未覺得這張獻兒能有什麽驚人之語,待會兒隻要自己三句兩句,便能幫其解決困惑的。


    可等張獻兒這番話一說完,沒想到張獻兒說的竟然是探究大道的話語,石開稍稍琢磨了一下之後,也不由自主的陷入了沉思之中。


    是啊,這世間萬物都按照自己的道理運轉和生存,仿佛道自天成,可為什麽隻有人需要通過不斷的思索和克服重重的困難,才能漸漸明白人道呢?


    當日,自己在華彤殿正是通過頓悟,才明白陰陽共存之道,才在心境上達到了通識之境,雖然僅僅隻是種下了通識之苗,但也別大多數修士在心境修為上強了一大塊,可為什麽需要頓悟才能明白人道呢?


    石開在世俗中有著二十年的寒窗苦讀,讀的便是這經義文章,那經義文章所講的,便是要明白和遵循聖人的教誨。


    可是,聖人的教誨人人都在讀,卻有幾人成了聖人呢?


    石開思考到此,便開口道:“是啊,少主說的對,自然之道,在萬物之中,而人道又在何處呢?在那經義文章,禮教大防之中嗎?我看是不在的。這世間多的是人雲亦雲的道理,口中皆是聖賢書,又有幾個聖賢人?”


    張獻兒聽到石開這離經叛道的大膽之言,先是一愣,但仔細一想,也好像的確如此,這南召城一直都在選拔學子前往內陸學習,可這學成歸來之人,又有哪個成了聖賢呢?


    這年輕人的心底從來就不缺反叛的種子,於是,張獻兒重重地點了下頭,然後語氣中帶著幾分壓抑的急迫,反問石開道:“難道不該讀聖賢書嗎?讀聖賢書錯了嗎?”


    這張獻兒說的雖是問話,可石開卻聽出了幾分,期冀著石開能夠否定權威的意思。


    石開心中笑笑,借此機會,也近距離地仔細觀察了張獻兒一番,沒想到這南國明珠竟還擁有一顆求道之心,真是難得啊!


    “讀聖賢書,明白聖賢之言,我不敢說有錯,但我覺得首先不應該學的太深,更不應該學的太多,又深又多,就離大道越遠。”石開繼續離經叛道的蠱惑道。


    石開的這番話,要是讓東晉的名士聽到,估計直接被打死算是輕的,不要學深,更不要學多,還真是驚世駭俗!


    可此番言論在張獻兒聽來,竟覺得越琢磨越有道理,然後其猜測道:“莫非便是佛家說的‘見知障’?”


    石開點點頭道:“不錯,正是這個道理,就如同這禮儀與禮法,做到禮儀就夠了,而成了禮法便是一種束縛了,束縛得越緊,自然也就離大道越遠了!”


    有禮儀就夠了,禮法便是束縛,張獻兒仔細咀嚼此言,反複的印證自己心中的想法,良久之後,終於長長地吐了一口氣,看向石開的眼神中竟透出幾分光彩,然後以右手在外,左手在內,掌心朝向自己,由內而外平推出去,同時上身半躬,行了個標準的中土禮節。


    張獻兒行畢後,對石開欽佩道:“今日能夠聆聽石公子金玉之言,乃是獻兒的道緣,還請石公子不吝再賜!”


    石開心道:這“下屬”成了“公子”,禮遇有所提高啊!


    然後也趕忙還了半禮,隻受半禮,之所以受了這半禮,是因為今日的談話嚴格算起來,確也有些傳道之意!


    隻聽張獻兒接著問道:“請問石公子,這怎樣才能離大道近些呢?”


    怎樣才能離大道近些?


    這等問題,怕是我東晉的飽學宗師也不敢隨意回答吧?更何況自己一個小小的鄉村秀才。


    今日算是騎虎難下了,總不能說不知道吧?


    石開緩緩地踱了幾步,腦中萬種念頭不停地激烈碰撞,終於靈光一閃,仿佛道理從口自出一般,言道:“如聖人一般對萬事萬物的道理進行思考,考證聖人之所處,體悟聖人之所想,才能接近聖人之道!這就是格物致知的道理。而重要的則是擁有一顆求索之心,聖人必是有這求索之心的,因為這才是打開大道之門的唯一鑰匙。”


    格物致知,求索之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真小人修仙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鹽水老花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鹽水老花生並收藏真小人修仙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