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多寶如何感到不可思議,還是不得不相信。同時,原本心中一直對太乙存有的一點較勁之心,此刻也都消散。
“那太乙頭頂之上文華之氣三萬丈,又是執掌地道的地道之主,雖然境界距離聖人還差許多,但是其眼光格局,已經快要接近聖人了!”
多寶放下心中的執念,整個人身上的精氣神一變,通天教主點了點頭,點撥一句。
“弟子明白了!”
多寶點了點頭,又開口問通天教主:“那弟子現在去泰山,師尊可還有什麽吩咐?”
“不,你不必前往泰山。如今你應當回轉人族,請那人族共主,親自前往泰山!”
聞聽此言,通天教主卻否定了多寶的計劃。
“此事可不僅僅隻是找出替人族果腹之物,後麵還有許多問題解決,你去泰山,隻是徒勞!並且,他人族共主前往泰山,爾等不可跟隨!”
多寶應一聲諾,立刻回轉人族都城,尋找烈山,將通天教主之言說了。
“既然如此,那我就往泰山拜見文聖!”
烈山知道泰山距離此處遙遠,也知道路途之上劫難重重,但是沒有一絲猶豫,神色堅定。
於是喚來臣屬,請他們暫時處理人族事物,烈山出了都城,開始向泰山進發。
“青竹,你去苦竹林中將十二元辰喚來!”
烈山出了都城之時,太乙立刻心有感應,令青竹童子喚來十二元辰,吩咐道:“人族共主地皇烈山氏即將到來,正是爾等成道之機,速速下山,護衛地皇周全!”
五穀出世的三次災劫,先前已經經曆過一次,烈山和十二元辰正是下麵兩次災劫的應劫之人。
“我等尊令!”
十二元辰如今盡是金仙後期修為,又有十二元辰大陣護身,隻要布下,一般的太乙金仙都無法傷到他們。
“賜爾等十二元辰靈珠,可做大陣陣眼,也可鎮壓氣運!”
太乙將十二元辰靈珠發下,又喚子鼠上前,道:“此去艱難,賜你蓮花三朵,長誦太乙救苦之名,許你叫天天應,叫地地靈,自會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太乙用手一指,子鼠麵前三朵青蓮大放光明,異香撲鼻。
“多謝老師!”
子鼠收下青蓮,恭恭敬敬地再次行了一禮,帶領著眾人離去。
那邊,烈山氏踏上前往泰山之路,但是也沒有完全把希望放在泰山之行上。
他這些年,也想出了解決目前人族困境的方法。
比起馴養禽獸,反而是那些能吃的植物果實更好。
隻是在人族都城旁邊,烈山並沒有發現特別符合要求的植物。在去往泰山的路上,烈山一路之上,不辭勞苦,將視野中凡是有禽鳥、猛獸食用的植物果實全都自己嚐了一遍。
一路前行,一路記載,並且收集他覺得可以馴化的種子。烈山這一行,就是近百年。
但是那些猛獸畢竟和人族體質不一樣,他們能吃的,人族並不一定能吃。甚至有些猛獸,是以毒果為食。
烈山這一路,經常會因為這些而中毒,十二元辰第一次遇到烈山之時,就是他硬挺著毒性,再次吃下毒果,昏迷在地,不省人事,用了數顆仙丹,才將他救醒。
其中艱難險阻,自然不必多言。
若非是十二元辰暗中相護,並且用去一朵太乙賜下的青蓮,烈山在半途中就被毒死!
哢嚓——
蓬玄洞天之中,太乙忽然聽到一聲輕響,睜眼看去,漂浮在空中的五穀穗上,第二道黑氣鎖鏈忽然斷開。
“看來烈山已經到泰山了!”
太乙喚來青竹童子,令其在泰山之外等候。
烈山看著眼前巍峨的泰山,心中充滿了尊敬。
但是一路之上餐風露宿,烈山身上全是風塵仆仆的氣息。他心中一動,卻沒有直接上前,而是尋了一處水源,仔細清洗一番之後,默默準備戒齋四十九日,再去拜會太乙。
“善!”
昆侖山上,已經出關的元始天尊神念注意到準備戒齋的烈山,對於烈山如此尊敬太乙感到十分滿意!
那青竹童子下山之後,沒有等到烈山,反而迎來子鼠。
“啟稟老師,烈山氏已至泰山之外,正在沐浴戒齋!”
太乙聞言,道:“五穀之事要緊,不需他戒齋四十九日,明日你便帶他上山!”
子鼠領命,下了泰山。行至第二日晨光方破曉,烈山已經登上泰山。
“人族烈山氏,拜見文聖!”
太乙一揮拂塵,烈山彎下的雙腿被托住,又有一朵青蓮憑空升起。
“共主請坐!”
烈山依言,卻隻坐一半,沒有什麽寒暄之言,直接步入正題,對太乙道:“文聖在上,我人族如今被吃食製約,難以再發展壯大。烈山聽聞文聖之處有法教我,還請文聖指點!”
“哈哈,共主不是已經找到解決之道了嗎?不過是缺少良種而已!你且看!”
太乙哈哈大笑,一揮拂塵,隻見蓬玄洞天之內霞光萬道,空中漂浮著一株五彩斑斕的植株。
烈山騰地一下站起,冥冥之中的感覺告訴他,這就是人族所需要的吃食!
那空中的的五穀穗,也感應到了烈山,在空中輕輕打轉,似乎非常高興。
“此物乃是天地異種,名為五穀穗。這第一株五穀穗上,結有五種果實,分別是稻、黍、稷、麥、菽。”
“待到這第一株五穀穗結出果實之後,五穀便分離開來,可以供人族食用矣!”
太乙一揮拂塵,空中大放五色光芒的五穀穗隱去光芒,變得平平無奇,落在烈山手中。
“多謝文聖大恩!”
烈山聞言大喜,再欲拜,被太乙攔住。
“此物要傳到人族,共有三次災劫。先前在我手中,在你來泰山途中,已經應了兩次。”
太乙隨手匯聚一團靈氣,化作青蓮,點在烈山眉心中間,令其雙眼生光。
“你看,其上還有一道黑色鎖鏈,正應你回轉人族之時一劫!”
“無論如何,哪怕是搭上烈山這條性命,也定然會把五穀帶回人族!”
烈山沒有一絲害怕,堅定地說道。
“那太乙頭頂之上文華之氣三萬丈,又是執掌地道的地道之主,雖然境界距離聖人還差許多,但是其眼光格局,已經快要接近聖人了!”
多寶放下心中的執念,整個人身上的精氣神一變,通天教主點了點頭,點撥一句。
“弟子明白了!”
多寶點了點頭,又開口問通天教主:“那弟子現在去泰山,師尊可還有什麽吩咐?”
“不,你不必前往泰山。如今你應當回轉人族,請那人族共主,親自前往泰山!”
聞聽此言,通天教主卻否定了多寶的計劃。
“此事可不僅僅隻是找出替人族果腹之物,後麵還有許多問題解決,你去泰山,隻是徒勞!並且,他人族共主前往泰山,爾等不可跟隨!”
多寶應一聲諾,立刻回轉人族都城,尋找烈山,將通天教主之言說了。
“既然如此,那我就往泰山拜見文聖!”
烈山知道泰山距離此處遙遠,也知道路途之上劫難重重,但是沒有一絲猶豫,神色堅定。
於是喚來臣屬,請他們暫時處理人族事物,烈山出了都城,開始向泰山進發。
“青竹,你去苦竹林中將十二元辰喚來!”
烈山出了都城之時,太乙立刻心有感應,令青竹童子喚來十二元辰,吩咐道:“人族共主地皇烈山氏即將到來,正是爾等成道之機,速速下山,護衛地皇周全!”
五穀出世的三次災劫,先前已經經曆過一次,烈山和十二元辰正是下麵兩次災劫的應劫之人。
“我等尊令!”
十二元辰如今盡是金仙後期修為,又有十二元辰大陣護身,隻要布下,一般的太乙金仙都無法傷到他們。
“賜爾等十二元辰靈珠,可做大陣陣眼,也可鎮壓氣運!”
太乙將十二元辰靈珠發下,又喚子鼠上前,道:“此去艱難,賜你蓮花三朵,長誦太乙救苦之名,許你叫天天應,叫地地靈,自會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太乙用手一指,子鼠麵前三朵青蓮大放光明,異香撲鼻。
“多謝老師!”
子鼠收下青蓮,恭恭敬敬地再次行了一禮,帶領著眾人離去。
那邊,烈山氏踏上前往泰山之路,但是也沒有完全把希望放在泰山之行上。
他這些年,也想出了解決目前人族困境的方法。
比起馴養禽獸,反而是那些能吃的植物果實更好。
隻是在人族都城旁邊,烈山並沒有發現特別符合要求的植物。在去往泰山的路上,烈山一路之上,不辭勞苦,將視野中凡是有禽鳥、猛獸食用的植物果實全都自己嚐了一遍。
一路前行,一路記載,並且收集他覺得可以馴化的種子。烈山這一行,就是近百年。
但是那些猛獸畢竟和人族體質不一樣,他們能吃的,人族並不一定能吃。甚至有些猛獸,是以毒果為食。
烈山這一路,經常會因為這些而中毒,十二元辰第一次遇到烈山之時,就是他硬挺著毒性,再次吃下毒果,昏迷在地,不省人事,用了數顆仙丹,才將他救醒。
其中艱難險阻,自然不必多言。
若非是十二元辰暗中相護,並且用去一朵太乙賜下的青蓮,烈山在半途中就被毒死!
哢嚓——
蓬玄洞天之中,太乙忽然聽到一聲輕響,睜眼看去,漂浮在空中的五穀穗上,第二道黑氣鎖鏈忽然斷開。
“看來烈山已經到泰山了!”
太乙喚來青竹童子,令其在泰山之外等候。
烈山看著眼前巍峨的泰山,心中充滿了尊敬。
但是一路之上餐風露宿,烈山身上全是風塵仆仆的氣息。他心中一動,卻沒有直接上前,而是尋了一處水源,仔細清洗一番之後,默默準備戒齋四十九日,再去拜會太乙。
“善!”
昆侖山上,已經出關的元始天尊神念注意到準備戒齋的烈山,對於烈山如此尊敬太乙感到十分滿意!
那青竹童子下山之後,沒有等到烈山,反而迎來子鼠。
“啟稟老師,烈山氏已至泰山之外,正在沐浴戒齋!”
太乙聞言,道:“五穀之事要緊,不需他戒齋四十九日,明日你便帶他上山!”
子鼠領命,下了泰山。行至第二日晨光方破曉,烈山已經登上泰山。
“人族烈山氏,拜見文聖!”
太乙一揮拂塵,烈山彎下的雙腿被托住,又有一朵青蓮憑空升起。
“共主請坐!”
烈山依言,卻隻坐一半,沒有什麽寒暄之言,直接步入正題,對太乙道:“文聖在上,我人族如今被吃食製約,難以再發展壯大。烈山聽聞文聖之處有法教我,還請文聖指點!”
“哈哈,共主不是已經找到解決之道了嗎?不過是缺少良種而已!你且看!”
太乙哈哈大笑,一揮拂塵,隻見蓬玄洞天之內霞光萬道,空中漂浮著一株五彩斑斕的植株。
烈山騰地一下站起,冥冥之中的感覺告訴他,這就是人族所需要的吃食!
那空中的的五穀穗,也感應到了烈山,在空中輕輕打轉,似乎非常高興。
“此物乃是天地異種,名為五穀穗。這第一株五穀穗上,結有五種果實,分別是稻、黍、稷、麥、菽。”
“待到這第一株五穀穗結出果實之後,五穀便分離開來,可以供人族食用矣!”
太乙一揮拂塵,空中大放五色光芒的五穀穗隱去光芒,變得平平無奇,落在烈山手中。
“多謝文聖大恩!”
烈山聞言大喜,再欲拜,被太乙攔住。
“此物要傳到人族,共有三次災劫。先前在我手中,在你來泰山途中,已經應了兩次。”
太乙隨手匯聚一團靈氣,化作青蓮,點在烈山眉心中間,令其雙眼生光。
“你看,其上還有一道黑色鎖鏈,正應你回轉人族之時一劫!”
“無論如何,哪怕是搭上烈山這條性命,也定然會把五穀帶回人族!”
烈山沒有一絲害怕,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