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農軍近四千人衝殺而來,董旻頓時覺得自己有些冒進,急忙指揮將士列陣,迎接弘農軍的衝擊。他麾下眾將士見敵軍來勢洶洶,亦不敢大意,一個不注意,便會殞命於此。
董旻麾下將士作戰素質還算不錯,短時間的錯愕之後,很快便調整到作戰狀態。
兩軍短兵相接,戰至一處,張遼、高順、徐晃三將一槊一槍一斧甚是威猛,令其西涼軍漸漸抵擋不住,開始緩緩後退。
好在李肅、魏續、郝萌等人迅速趕來,分別敵住一些弘農軍將士,替他們分擔了一些壓力。
原本眾人想整頓一番,再與弘農軍決一勝負。然唇亡齒寒,若真的放任董旻單獨與弘農軍戰鬥,雖可消耗弘農軍一定的戰鬥力,但也容易被逐個擊破。
另外,董旻乃董卓親弟弟,董旻若有什麽閃失,他們回去也無法交代。
戰事有了郝萌、李肅等人的加入,逐漸由弘農軍優勢變成了西涼軍優勢,弘農軍沒能在敵人支援到來之前擊潰董旻,令其有了一定的可乘之機。
弘農軍雖有張遼、高順、徐晃之勇,然兵力懸殊,又在山腳下更適合西涼鐵騎的平原作戰,進攻的勢頭逐漸遲緩下來,三員大將皆被幾將同時纏住。
劉辯原本想喚弓馬嫻熟的曹性進行斬首行動,畢竟有一句他非常認可的話如此言道:“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然而後者早已被荀攸派出,快馬加鞭趕回弘農。荀攸擔心華陰段煨從中作梗,派他聯絡秦遠,讓秦遠纏住段煨,休叫他有時間堵截歸路。
眼見戰事陷入焦灼,劉辯心中有些焦急,然而皇甫嵩、荀攸兩人皆是一臉泰然,倒讓他有些自慚形穢,應該對戰場上的將士多一些信心。
此時,張遼、高順、徐晃幾人雖然同時被多人圍攻,卻也是不慌不忙,應對自如,張遼一人便同時對上郝萌、魏續及其麾下的幾名軍侯。
三人在並州時也算是同僚,一同在丁原麾下效命,現在卻是戰場上勢同水火的敵人,各為其主。早先,眾人也曾一同飲酒、稱兄道弟,張遼幾次有機會將郝萌擊於馬下,卻沒有下死手,皆被眾人救了去。
他出手有些猶豫,另一邊的高順也是如此情況。雖然成廉、魏越兩人是後提拔起來的將領,卻也是舊時相識
兩人雖遊刃有餘,卻尚未有任何建樹。
其實,這些都是董雲給眾人出的主意,想以此應對驍勇的張遼、高順兩將。
然而戰場之上卻存在著許多變數,這一戰的變數便是弘農軍新投大將——徐晃。
徐晃非並州一係,出自與西涼軍持續作戰的白波軍,一直與西涼軍敵對,出手毫無留力。
且徐晃多與牛輔麾下的西涼軍戰鬥,董旻、李肅等人對於徐晃並不熟悉,董旻原本與徐晃都在一起,五回合被殺敗,複又遣麾下將領與徐晃對戰,已被徐晃砍了三人。
那邊李肅見狀,率麾下將領迎戰徐晃,亦被十合之內殺敗,不敢與徐晃短兵相接,使徐晃如若無人之境。
“公明,小心!”
徐晃正在追逐李肅,有些深入敵陣,身側不遠,在一旁遊走的蔡平尋得機會,用弓箭瞄準徐晃肩胛,準備將這名驍將射殺於此。
徐晃的注意力全數在李肅身上,並未發現蔡平的舉動,幸得不遠處的張遼提醒,聞著破風聲將射來的羽箭擋住。
他將大斧從肩部移開,雙目寒光一閃,將目光鎖定蔡平,令後者在馬上怔了一下,心中暗道不妙,後背冷汗直流。
果不其然,徐晃調轉碼頭,向蔡平直衝而來。蔡平慌忙迎戰,大刀對上徐晃的開山斧,隻三回合,虎口便被震得開裂,流出了鮮血。
蔡平麾下許忠舊部見徐晃前來,分外眼紅,從四麵八方一哄而上,暫時為蔡平解了燃眉之急。
蔡平才從徐晃的大斧下逃出生天,心中暗自慶幸,不枉自己一番計略將這些人收至麾下,今日便派上了用場。
徐晃此時麵對四麵八方的十幾條刀槍圍攻,在原地左攻右擋。他不知這些人何故對他如此敵視,雙臂將開山斧掄圓,一擊便有四名敵人殞命於此。
突然又是一陣破風聲,徐晃耳中聽得大致方位,舉斧抵擋,小腿卻被一名軍士戳傷,一陣疼痛傳來。
徐晃一斧將那名軍士砍倒,又將開山斧論起,連掀數人,包括三名軍侯,令身邊西涼軍不敢再靠近。
然後,他轉頭看向不遠處的蔡平,心中有些惱火。後者在這短短的時間之內,已經向他射了四箭,第二箭令他分心,小腿受傷。
他心中暗暗發誓,今日一定要讓蔡平付出代價。
不遠處的蔡平見他如此,催馬向一旁退去,正好路過李肅身邊。
李肅才從徐晃的大斧下逃離,又見徐晃靠近,以為他又盯上了自己,率麾下迎上。
“蔡兄,助我。”
李肅一邊迎上徐晃,一邊對從身邊擦肩而過的蔡平求助,後者一臉無奈,隻得調轉馬頭與李肅等人一同對戰徐晃。
蔡平一番計略,想要借李肅之手擋住徐晃,沒想到還是沒能逃離徐晃的追擊。
或許這就是命。
徐晃斧斧用盡全身力氣,將李肅等人逼得節節後退,更有許多將士死於斧下。
蔡平可能算是被徐晃大斧砍中後結果最好的了,雖然肩部鮮血直流,卻保住了一條性命,被人掩護著向後退去。
另一邊,張遼、高順兩人也戰勝心魔,在舊時同僚麵前展現了真實實力,郝萌、成廉等人分別負傷敗走,直至皇甫嵩再次帶人殺入,一刀傷了董旻小臂,令後者撤退,西涼軍全員潰敗由此開始。
弘農軍兵少,且回歸弘農之事優於其他,眾將隻追了三裏,便率軍而回。
眾人整頓一番,離了驪山,往弘農撤去。此地離弘農尚遠,眾人心中不敢大意,但總算可以鬆一口氣,不用擔心身後的追兵。
而他們身後,西涼軍多名大將受傷,此戰已敗,均是一臉沮喪。尤其是李肅,猶如霜打了的茄子一般,毫無鬥誌。
董旻麾下將士作戰素質還算不錯,短時間的錯愕之後,很快便調整到作戰狀態。
兩軍短兵相接,戰至一處,張遼、高順、徐晃三將一槊一槍一斧甚是威猛,令其西涼軍漸漸抵擋不住,開始緩緩後退。
好在李肅、魏續、郝萌等人迅速趕來,分別敵住一些弘農軍將士,替他們分擔了一些壓力。
原本眾人想整頓一番,再與弘農軍決一勝負。然唇亡齒寒,若真的放任董旻單獨與弘農軍戰鬥,雖可消耗弘農軍一定的戰鬥力,但也容易被逐個擊破。
另外,董旻乃董卓親弟弟,董旻若有什麽閃失,他們回去也無法交代。
戰事有了郝萌、李肅等人的加入,逐漸由弘農軍優勢變成了西涼軍優勢,弘農軍沒能在敵人支援到來之前擊潰董旻,令其有了一定的可乘之機。
弘農軍雖有張遼、高順、徐晃之勇,然兵力懸殊,又在山腳下更適合西涼鐵騎的平原作戰,進攻的勢頭逐漸遲緩下來,三員大將皆被幾將同時纏住。
劉辯原本想喚弓馬嫻熟的曹性進行斬首行動,畢竟有一句他非常認可的話如此言道:“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然而後者早已被荀攸派出,快馬加鞭趕回弘農。荀攸擔心華陰段煨從中作梗,派他聯絡秦遠,讓秦遠纏住段煨,休叫他有時間堵截歸路。
眼見戰事陷入焦灼,劉辯心中有些焦急,然而皇甫嵩、荀攸兩人皆是一臉泰然,倒讓他有些自慚形穢,應該對戰場上的將士多一些信心。
此時,張遼、高順、徐晃幾人雖然同時被多人圍攻,卻也是不慌不忙,應對自如,張遼一人便同時對上郝萌、魏續及其麾下的幾名軍侯。
三人在並州時也算是同僚,一同在丁原麾下效命,現在卻是戰場上勢同水火的敵人,各為其主。早先,眾人也曾一同飲酒、稱兄道弟,張遼幾次有機會將郝萌擊於馬下,卻沒有下死手,皆被眾人救了去。
他出手有些猶豫,另一邊的高順也是如此情況。雖然成廉、魏越兩人是後提拔起來的將領,卻也是舊時相識
兩人雖遊刃有餘,卻尚未有任何建樹。
其實,這些都是董雲給眾人出的主意,想以此應對驍勇的張遼、高順兩將。
然而戰場之上卻存在著許多變數,這一戰的變數便是弘農軍新投大將——徐晃。
徐晃非並州一係,出自與西涼軍持續作戰的白波軍,一直與西涼軍敵對,出手毫無留力。
且徐晃多與牛輔麾下的西涼軍戰鬥,董旻、李肅等人對於徐晃並不熟悉,董旻原本與徐晃都在一起,五回合被殺敗,複又遣麾下將領與徐晃對戰,已被徐晃砍了三人。
那邊李肅見狀,率麾下將領迎戰徐晃,亦被十合之內殺敗,不敢與徐晃短兵相接,使徐晃如若無人之境。
“公明,小心!”
徐晃正在追逐李肅,有些深入敵陣,身側不遠,在一旁遊走的蔡平尋得機會,用弓箭瞄準徐晃肩胛,準備將這名驍將射殺於此。
徐晃的注意力全數在李肅身上,並未發現蔡平的舉動,幸得不遠處的張遼提醒,聞著破風聲將射來的羽箭擋住。
他將大斧從肩部移開,雙目寒光一閃,將目光鎖定蔡平,令後者在馬上怔了一下,心中暗道不妙,後背冷汗直流。
果不其然,徐晃調轉碼頭,向蔡平直衝而來。蔡平慌忙迎戰,大刀對上徐晃的開山斧,隻三回合,虎口便被震得開裂,流出了鮮血。
蔡平麾下許忠舊部見徐晃前來,分外眼紅,從四麵八方一哄而上,暫時為蔡平解了燃眉之急。
蔡平才從徐晃的大斧下逃出生天,心中暗自慶幸,不枉自己一番計略將這些人收至麾下,今日便派上了用場。
徐晃此時麵對四麵八方的十幾條刀槍圍攻,在原地左攻右擋。他不知這些人何故對他如此敵視,雙臂將開山斧掄圓,一擊便有四名敵人殞命於此。
突然又是一陣破風聲,徐晃耳中聽得大致方位,舉斧抵擋,小腿卻被一名軍士戳傷,一陣疼痛傳來。
徐晃一斧將那名軍士砍倒,又將開山斧論起,連掀數人,包括三名軍侯,令身邊西涼軍不敢再靠近。
然後,他轉頭看向不遠處的蔡平,心中有些惱火。後者在這短短的時間之內,已經向他射了四箭,第二箭令他分心,小腿受傷。
他心中暗暗發誓,今日一定要讓蔡平付出代價。
不遠處的蔡平見他如此,催馬向一旁退去,正好路過李肅身邊。
李肅才從徐晃的大斧下逃離,又見徐晃靠近,以為他又盯上了自己,率麾下迎上。
“蔡兄,助我。”
李肅一邊迎上徐晃,一邊對從身邊擦肩而過的蔡平求助,後者一臉無奈,隻得調轉馬頭與李肅等人一同對戰徐晃。
蔡平一番計略,想要借李肅之手擋住徐晃,沒想到還是沒能逃離徐晃的追擊。
或許這就是命。
徐晃斧斧用盡全身力氣,將李肅等人逼得節節後退,更有許多將士死於斧下。
蔡平可能算是被徐晃大斧砍中後結果最好的了,雖然肩部鮮血直流,卻保住了一條性命,被人掩護著向後退去。
另一邊,張遼、高順兩人也戰勝心魔,在舊時同僚麵前展現了真實實力,郝萌、成廉等人分別負傷敗走,直至皇甫嵩再次帶人殺入,一刀傷了董旻小臂,令後者撤退,西涼軍全員潰敗由此開始。
弘農軍兵少,且回歸弘農之事優於其他,眾將隻追了三裏,便率軍而回。
眾人整頓一番,離了驪山,往弘農撤去。此地離弘農尚遠,眾人心中不敢大意,但總算可以鬆一口氣,不用擔心身後的追兵。
而他們身後,西涼軍多名大將受傷,此戰已敗,均是一臉沮喪。尤其是李肅,猶如霜打了的茄子一般,毫無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