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此地離滎陽三十裏。”一名軍士對張遼稟道。
張遼聽到麾下將士的稟報,與樊稠商議,率大軍先在此休息一晚,明日一早直奔滎陽城。
樊稠表示同意,兩人於是率軍尋一處山坳紮營,安排好值宿巡夜之事,便各自到營中歇息。
雖然各自未說,但心中已經開始較上了勁,明日一定要爭一爭頭功。
翌日一早,兩人早已各自準備完畢,率軍直奔滎陽城。
滎陽城此時正由楊定與胡軫率六千人鎮守,原本兩人麾下不止這些人馬,隻是此時盡皆分布在各城,分別鎮守。
張遼、樊稠兩人隻帶了三千名軍士,一路經由大穀關、嵩高山,越過汜水後,一路向東北,倒是沒有經過各個城池。
一路到滎陽,暢通無阻。
未到午時,兩人以率軍趕到滎陽城,楊定、胡軫二人正在府中飲酒,突聞弘農軍竟不知從何處殺來,胡軫嚇得酒碗落地,濺了一身。
而楊定則哈哈大笑,笑道:“文才兄,你也太不經事了。”
於是,楊定不顧胡軫勸阻,率軍出城迎敵。
“爾等何人,竟來打我滎陽的主意?咦,這不是投了弘農王的樊將軍嗎?看來這在弘農國過得非常不錯,看起來壯實了許多。汝不在弘農國好吃好喝,來滎陽送死乎?”楊定此言對樊稠多有羞辱,令後者憤怒無比。
“楊匹夫,你欺人太甚,可敢與我一戰?”
樊稠提著大刀立於兩軍陣前,衝著楊定喊道。
楊定自知打不過樊稠,正欲說些什麽搪塞過去,他身後一將卻提斧而出,衝了出去,對樊稠喊道:“樊匹夫,辱我家將軍,吃我一斧。”
此人喚作賈宇,乃是一員猛將,葉雄死後,自詡乃是楊定麾下第一猛將。
樊稠提刀迎上衝了上去,兩人兵刃交接,這賈宇果然有一番能力,力量上完全不輸樊稠。
他一斧向樊稠胸前砍去,枉圖一擊致命,而樊稠用刀架住,刀鋒一轉,顛開大斧,倒向賈宇手腕砍去,賈宇大斧回擋,樊稠複又刀尖向前襲向賈宇胸前。
這一下,賈宇卻沒有在擋,而是大斧橫掃,掃向樊稠脖頸,這是要與樊稠拚命,拚一個兩敗俱傷。
其實,樊稠倒是不怕與賈宇拚命,隻是這樣一來,賈宇多半重傷,而他必然送命。
於是,他急忙抽刀躲避,沒想到這一個回合,樊稠居然沒能占到優勢。
樊稠心中焦急,複而一刀向賈宇腰窩急攻,甚為迅猛,賈宇手中大斧雖力氣霸道,速度卻有些不及,在樊稠的急攻之下竟有些狼狽,開始節節後退。
兩人鬥至四十回合,樊稠一刀砍中賈宇右肩,手中大斧落地,他又見樊稠一刀刺來,趕緊彎身躲避,撥馬退回本陣。
“誰敢來戰?”
樊稠並未追趕賈宇,而是用刀指著楊定,喊道。
“我來會會你。”
楊定身後又一員大胡子將領衝了出來,一杆長槍殺向樊稠,樊稠淡然篤定,舉刀相迎。
這人名叫梁興,善使一把長槍,然武藝相較賈宇差上許多。
隻二十回合,梁興便被樊稠斬於馬下。
而樊稠再次叫陣,卻楊定身後無人再敢站出來了。
眼見樊稠在陣前譏笑楊定,楊定身後一將進言道:“將軍,不如我們殺過去,拿下此人。”
“好,眾將士,誰將此人拿下,重賞。”楊定見弘農軍人數不多,而己方數量占優,直接下令,命眾將掩殺過去。
另一邊,張遼見狀,亦揮軍掩殺,掩護樊稠。
很快,兩軍便鬥在一起,相互廝殺。
這可急壞了城上的胡軫,他與張遼等人交過手,知道張遼等人驍勇善戰,楊定恐怕不是對手。他想出城幫助楊定,又擔心弘農軍還有其他人馬。
若他帶其他人馬殺出城去,一旦弘農國其他人馬來攻,這滎陽城恐怕是沒有他們的地方了。
所以,胡軫已經做好了迎接楊定敗退回來的準備。
果然如他所料,張遼、樊稠兩人在陣中衝殺,殺了楊定麾下幾員大將,包括楊定麾下第一大將賈宇,隻三回合便被張遼戳於馬下。
這自然有賈宇此前受傷之故。
然而賈宇身死,無人保護楊定,張遼提槊向楊定攻去,不到十回合,便逼得楊定向後退去。
楊定一退,麾下將士又怎有繼續戰鬥之心,況戰事不利,紛紛向後退去。
另一邊,胡軫早已將大門打開,迎楊定等人入城。
張遼,樊稠等人緊追不舍,眼見就要殺到城下,胡軫趕忙讓人緊閉城門,以免張遼等人殺進來。
然而,楊定身後尚有幾百西涼軍士未入城,眾人見城門欲被關閉,而身後張遼、樊稠猶如殺神,硬往城中擠進去。
這一擠不要緊,眼見就要關閉的城門卻是再次被人擠開,不僅剩餘的西涼軍士入了城,張遼、樊稠兩人也率軍殺入了城中。
胡軫無奈,隻得率軍相迎,兩軍複又鬥在一起,這一次,西涼軍的戰鬥力竟然比方才還要強上一些。
畢竟若沒了此地,眾人又要再尋一處駐地,此地遠離西涼,眾人離了家鄉,好不容易尋得一處容身,又怎會輕易舍去。
況且,眾人已經沒有太多的地方可以去了。
張遼、樊稠兩人在城外與楊定一軍鏖戰也隻不到半個時辰,在城內卻廢了兩個時辰,才將楊定、胡軫兩人擊破。
最終,楊定、胡軫兩人僅帶著百餘人逃出滎陽,往北而去。
原本楊定、胡軫兩人還差了一些人往各處求援,結果,兩人並未堅持到援軍到來,便不得不狼狽出逃。
而當援軍趕到時卻被張遼、樊稠兩人借機衝殺了一陣,最終落荒而逃。
張遼於是差程秋往洛陽向劉辯稟報,而他與樊稠兩人則暫時守在滎陽,遙望成皋的徐家叔侄。
若不是劉辯命兩人拿下滎陽之後不要輕舉妄動,兩人早已分兵往成皋、大伾山一帶而去了。
而此時,楊定、胡軫兩人已經到達滎陽城以北二十裏的敖倉,暫時駐紮於此。
張遼聽到麾下將士的稟報,與樊稠商議,率大軍先在此休息一晚,明日一早直奔滎陽城。
樊稠表示同意,兩人於是率軍尋一處山坳紮營,安排好值宿巡夜之事,便各自到營中歇息。
雖然各自未說,但心中已經開始較上了勁,明日一定要爭一爭頭功。
翌日一早,兩人早已各自準備完畢,率軍直奔滎陽城。
滎陽城此時正由楊定與胡軫率六千人鎮守,原本兩人麾下不止這些人馬,隻是此時盡皆分布在各城,分別鎮守。
張遼、樊稠兩人隻帶了三千名軍士,一路經由大穀關、嵩高山,越過汜水後,一路向東北,倒是沒有經過各個城池。
一路到滎陽,暢通無阻。
未到午時,兩人以率軍趕到滎陽城,楊定、胡軫二人正在府中飲酒,突聞弘農軍竟不知從何處殺來,胡軫嚇得酒碗落地,濺了一身。
而楊定則哈哈大笑,笑道:“文才兄,你也太不經事了。”
於是,楊定不顧胡軫勸阻,率軍出城迎敵。
“爾等何人,竟來打我滎陽的主意?咦,這不是投了弘農王的樊將軍嗎?看來這在弘農國過得非常不錯,看起來壯實了許多。汝不在弘農國好吃好喝,來滎陽送死乎?”楊定此言對樊稠多有羞辱,令後者憤怒無比。
“楊匹夫,你欺人太甚,可敢與我一戰?”
樊稠提著大刀立於兩軍陣前,衝著楊定喊道。
楊定自知打不過樊稠,正欲說些什麽搪塞過去,他身後一將卻提斧而出,衝了出去,對樊稠喊道:“樊匹夫,辱我家將軍,吃我一斧。”
此人喚作賈宇,乃是一員猛將,葉雄死後,自詡乃是楊定麾下第一猛將。
樊稠提刀迎上衝了上去,兩人兵刃交接,這賈宇果然有一番能力,力量上完全不輸樊稠。
他一斧向樊稠胸前砍去,枉圖一擊致命,而樊稠用刀架住,刀鋒一轉,顛開大斧,倒向賈宇手腕砍去,賈宇大斧回擋,樊稠複又刀尖向前襲向賈宇胸前。
這一下,賈宇卻沒有在擋,而是大斧橫掃,掃向樊稠脖頸,這是要與樊稠拚命,拚一個兩敗俱傷。
其實,樊稠倒是不怕與賈宇拚命,隻是這樣一來,賈宇多半重傷,而他必然送命。
於是,他急忙抽刀躲避,沒想到這一個回合,樊稠居然沒能占到優勢。
樊稠心中焦急,複而一刀向賈宇腰窩急攻,甚為迅猛,賈宇手中大斧雖力氣霸道,速度卻有些不及,在樊稠的急攻之下竟有些狼狽,開始節節後退。
兩人鬥至四十回合,樊稠一刀砍中賈宇右肩,手中大斧落地,他又見樊稠一刀刺來,趕緊彎身躲避,撥馬退回本陣。
“誰敢來戰?”
樊稠並未追趕賈宇,而是用刀指著楊定,喊道。
“我來會會你。”
楊定身後又一員大胡子將領衝了出來,一杆長槍殺向樊稠,樊稠淡然篤定,舉刀相迎。
這人名叫梁興,善使一把長槍,然武藝相較賈宇差上許多。
隻二十回合,梁興便被樊稠斬於馬下。
而樊稠再次叫陣,卻楊定身後無人再敢站出來了。
眼見樊稠在陣前譏笑楊定,楊定身後一將進言道:“將軍,不如我們殺過去,拿下此人。”
“好,眾將士,誰將此人拿下,重賞。”楊定見弘農軍人數不多,而己方數量占優,直接下令,命眾將掩殺過去。
另一邊,張遼見狀,亦揮軍掩殺,掩護樊稠。
很快,兩軍便鬥在一起,相互廝殺。
這可急壞了城上的胡軫,他與張遼等人交過手,知道張遼等人驍勇善戰,楊定恐怕不是對手。他想出城幫助楊定,又擔心弘農軍還有其他人馬。
若他帶其他人馬殺出城去,一旦弘農國其他人馬來攻,這滎陽城恐怕是沒有他們的地方了。
所以,胡軫已經做好了迎接楊定敗退回來的準備。
果然如他所料,張遼、樊稠兩人在陣中衝殺,殺了楊定麾下幾員大將,包括楊定麾下第一大將賈宇,隻三回合便被張遼戳於馬下。
這自然有賈宇此前受傷之故。
然而賈宇身死,無人保護楊定,張遼提槊向楊定攻去,不到十回合,便逼得楊定向後退去。
楊定一退,麾下將士又怎有繼續戰鬥之心,況戰事不利,紛紛向後退去。
另一邊,胡軫早已將大門打開,迎楊定等人入城。
張遼,樊稠等人緊追不舍,眼見就要殺到城下,胡軫趕忙讓人緊閉城門,以免張遼等人殺進來。
然而,楊定身後尚有幾百西涼軍士未入城,眾人見城門欲被關閉,而身後張遼、樊稠猶如殺神,硬往城中擠進去。
這一擠不要緊,眼見就要關閉的城門卻是再次被人擠開,不僅剩餘的西涼軍士入了城,張遼、樊稠兩人也率軍殺入了城中。
胡軫無奈,隻得率軍相迎,兩軍複又鬥在一起,這一次,西涼軍的戰鬥力竟然比方才還要強上一些。
畢竟若沒了此地,眾人又要再尋一處駐地,此地遠離西涼,眾人離了家鄉,好不容易尋得一處容身,又怎會輕易舍去。
況且,眾人已經沒有太多的地方可以去了。
張遼、樊稠兩人在城外與楊定一軍鏖戰也隻不到半個時辰,在城內卻廢了兩個時辰,才將楊定、胡軫兩人擊破。
最終,楊定、胡軫兩人僅帶著百餘人逃出滎陽,往北而去。
原本楊定、胡軫兩人還差了一些人往各處求援,結果,兩人並未堅持到援軍到來,便不得不狼狽出逃。
而當援軍趕到時卻被張遼、樊稠兩人借機衝殺了一陣,最終落荒而逃。
張遼於是差程秋往洛陽向劉辯稟報,而他與樊稠兩人則暫時守在滎陽,遙望成皋的徐家叔侄。
若不是劉辯命兩人拿下滎陽之後不要輕舉妄動,兩人早已分兵往成皋、大伾山一帶而去了。
而此時,楊定、胡軫兩人已經到達滎陽城以北二十裏的敖倉,暫時駐紮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