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珪之言差矣,某怎會為難於汝?倒是汝幾次劫掠物資,使某失信於烏桓矣。如今朝中形勢放定,幽州仍有公孫升濟盤踞於遼西之地,不宜有外戰。”劉虞思考一番,公孫瓚今日來薊城已出其所料,如今又主動示弱,恐已不能借劉辯之手誅之,故而言此,算是主動讓兩人的關係有所緩和。
公孫瓚聞言,笑道:“劉州牧所言是矣,待某歸去,便將所劫物資奉還。”
如此,公孫瓚、劉虞兩人算是在場麵上握手言和,不管暗地裏如何想著對方,表麵功夫算是有了。
劉辯見兩人如此,便不管兩人心中真實想法如何,接著兩人的話言道:“叔父與公孫太守和睦,實乃朝廷之幸也。”
說完這些,他又頓了頓,臉上表現出一絲糾結的神色,繼而言道:“實不相瞞,寡人途經青州時,在東萊遙望遼東,可以看見公孫升濟的打造戰船,密密麻麻連成一片,當是有渡河西進之心。公孫度不忠不義,寡人這一次到幽州,欲將河東之地從叛臣公孫度手中奪回,不知二位心中作何想法?”
公孫瓚、劉虞兩人聞言皆是陷入了沉默。
半晌,還是劉虞打開沉默,對劉辯以及馬日磾等人拱了拱手,言道:“公孫度謀逆,據遼東之地而自立,某之過矣。某早有心圖之,怎奈……”
劉虞並未將話說完,而是看向了公孫瓚,而後補充了一句“公孫升濟在遼東經營甚善,某不善征伐,心有餘而力不足矣。”
公孫瓚見劉虞將目光落在了自己身上,心中已經知道劉虞的言外之意是由於兩個人之間的嫌隙而不能征伐公孫度。
公孫瓚對此心中早已準備好言語,但仍然裝作思考了一會兒,才無奈地言道:“早先大伾山一戰,某與曹孟德、張孟卓等人追趕呂奉先,卻中了徐榮的埋伏,麾下軍士損之六七,元氣大傷,至今尚未調整至從前狀態。”
公孫瓚的意思也很明了,一來是說他曾經參與討伐董卓,有所功績,二來是說他也因此而損失許多人馬,同劉虞一般,心有餘而力不足。
未能討伐公孫度,並非是他與劉虞不合的緣故。
當然,對於這些開脫之言,劉辯並不以為意,因為劉辯更在乎的是公孫瓚與劉虞對於討伐公孫度這件事的態度。
所以,劉辯並未準備接著兩人的話說下去,而是沉默地看著兩人。
公孫瓚見劉辯並未言語,緊接著又言道:“不過,王上有心討伐公孫升濟,某願率麾下人馬隨王上出征。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公孫瓚心中明白,這個時候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態度,才能獲得更多。
另一邊,劉虞見公孫瓚已經表明了態度,亦言道:“討伐公孫升濟之事,某責無旁貸,願率軍助王上。”
劉虞旁邊的劉和則緊接著起身,對劉虞言道:“父親,征戰之事,孩兒願替父親前去。”
劉虞聞言搖了搖頭,笑道:“某為幽州牧,責無旁貸,怎可不親至?”
不管劉和怎麽說,劉虞都沒有改變主意,鐵了心要隨劉辯一起出征。
還是一邊的馬日磾起身勸道:“伯安,廣陽仍需汝主持大局,如今弘農王在此,汝無須憂心,西涼軍尚不是對手,又何懼公孫升濟矣?”
原本馬日磾被劉辯囑咐說和公孫瓚、劉虞兩人,心中也準備了許多說辭,沒想到他還沒有開口,公孫瓚、劉虞兩人就沒了爭執,他準備的話也沒了用武之地,直到現在才找到機會說一句話。
馬日磾所言倒也都是實話,袁紹不日就將抵達幽州,若劉虞不在,其他人又如何能夠震懾住袁紹,況且有劉辯、公孫瓚、劉和在,戰鬥力已經不俗,也不少他劉虞一個。
劉虞仁善,對戰時若是心慈手軟,對於戰事的迅速結束可沒有好處。
有了馬日磾的勸阻之言,劉辯也出言勸劉虞留守薊城,隻需撥一些人馬與劉和,隨他一起便可。
另一邊的公孫瓚也是勸道:“劉州牧任重,遼東之事,交與某便可。”
劉虞聞言思考再三,最終聽從了劉辯的勸阻,不再執著於隨軍出征。
而後公孫瓚也是接著話對劉辯言道:“王上,不如移步右北平,詳細商議進軍遼東之事。”
公孫瓚的意思也很明顯,就是要將劉辯等人接到自己的地盤,然後許多事也就會向他傾斜,他也不用在這薊城如坐針氈。
劉辯沒有回答公孫瓚的話,卻是陷入了沉思,轉而言道:“赴右北平一事,不如改日再談,今日寡人有些乏了,各位先行回去休息吧。”
堂中眾人對於劉辯的這一番話有些措手不及,更多的則是疑惑,哪有話還沒說完就下逐客令的,但眾人礙於劉辯的身份,並未有人提出異議,紛紛起身告辭。
待眾人走得差不所時,劉虞、公孫瓚兩人也準備起身向劉辯告辭,而劉辯卻是轉身看向走過來的董橫,後者對劉辯言道:“王上,左右仆人已被屏退,子健、仲期兩人守在左右。”
劉辯聞言向董橫點了點頭,對公孫瓚、劉虞兩人言道:“寡人需叔父與公孫太守演一出戲……”
公孫瓚、劉虞兩人對此一頭霧水,紛紛疑惑地看著劉辯。
……
翌日一早,劉辯再次召集眾人商議用兵公孫度一事,期間劉虞與公孫瓚因為劉和、公孫瓚兩人誰為主將一事爭吵不休,最後不歡而散,劉虞揚言要將公孫瓚困與薊城,而公孫瓚則率人硬闖城門,揚長而去。
似乎劉虞與公孫瓚長期積累起來的隔閡並未因為劉辯的到來而減少,反而正式爆發出來。
公孫瓚逃出薊城的第二日,劉虞從各郡抽調人馬,三日內共召集五千兵馬,劉和則與鮮於輔等人率軍往右北平郡進發,直指公孫瓚所在的土垠城。
各郡對於公孫瓚、劉虞兩人決裂的傳言甚多,最終傳到了遼東郡襄平縣公孫度的耳中。
公孫瓚聞言,笑道:“劉州牧所言是矣,待某歸去,便將所劫物資奉還。”
如此,公孫瓚、劉虞兩人算是在場麵上握手言和,不管暗地裏如何想著對方,表麵功夫算是有了。
劉辯見兩人如此,便不管兩人心中真實想法如何,接著兩人的話言道:“叔父與公孫太守和睦,實乃朝廷之幸也。”
說完這些,他又頓了頓,臉上表現出一絲糾結的神色,繼而言道:“實不相瞞,寡人途經青州時,在東萊遙望遼東,可以看見公孫升濟的打造戰船,密密麻麻連成一片,當是有渡河西進之心。公孫度不忠不義,寡人這一次到幽州,欲將河東之地從叛臣公孫度手中奪回,不知二位心中作何想法?”
公孫瓚、劉虞兩人聞言皆是陷入了沉默。
半晌,還是劉虞打開沉默,對劉辯以及馬日磾等人拱了拱手,言道:“公孫度謀逆,據遼東之地而自立,某之過矣。某早有心圖之,怎奈……”
劉虞並未將話說完,而是看向了公孫瓚,而後補充了一句“公孫升濟在遼東經營甚善,某不善征伐,心有餘而力不足矣。”
公孫瓚見劉虞將目光落在了自己身上,心中已經知道劉虞的言外之意是由於兩個人之間的嫌隙而不能征伐公孫度。
公孫瓚對此心中早已準備好言語,但仍然裝作思考了一會兒,才無奈地言道:“早先大伾山一戰,某與曹孟德、張孟卓等人追趕呂奉先,卻中了徐榮的埋伏,麾下軍士損之六七,元氣大傷,至今尚未調整至從前狀態。”
公孫瓚的意思也很明了,一來是說他曾經參與討伐董卓,有所功績,二來是說他也因此而損失許多人馬,同劉虞一般,心有餘而力不足。
未能討伐公孫度,並非是他與劉虞不合的緣故。
當然,對於這些開脫之言,劉辯並不以為意,因為劉辯更在乎的是公孫瓚與劉虞對於討伐公孫度這件事的態度。
所以,劉辯並未準備接著兩人的話說下去,而是沉默地看著兩人。
公孫瓚見劉辯並未言語,緊接著又言道:“不過,王上有心討伐公孫升濟,某願率麾下人馬隨王上出征。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公孫瓚心中明白,這個時候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態度,才能獲得更多。
另一邊,劉虞見公孫瓚已經表明了態度,亦言道:“討伐公孫升濟之事,某責無旁貸,願率軍助王上。”
劉虞旁邊的劉和則緊接著起身,對劉虞言道:“父親,征戰之事,孩兒願替父親前去。”
劉虞聞言搖了搖頭,笑道:“某為幽州牧,責無旁貸,怎可不親至?”
不管劉和怎麽說,劉虞都沒有改變主意,鐵了心要隨劉辯一起出征。
還是一邊的馬日磾起身勸道:“伯安,廣陽仍需汝主持大局,如今弘農王在此,汝無須憂心,西涼軍尚不是對手,又何懼公孫升濟矣?”
原本馬日磾被劉辯囑咐說和公孫瓚、劉虞兩人,心中也準備了許多說辭,沒想到他還沒有開口,公孫瓚、劉虞兩人就沒了爭執,他準備的話也沒了用武之地,直到現在才找到機會說一句話。
馬日磾所言倒也都是實話,袁紹不日就將抵達幽州,若劉虞不在,其他人又如何能夠震懾住袁紹,況且有劉辯、公孫瓚、劉和在,戰鬥力已經不俗,也不少他劉虞一個。
劉虞仁善,對戰時若是心慈手軟,對於戰事的迅速結束可沒有好處。
有了馬日磾的勸阻之言,劉辯也出言勸劉虞留守薊城,隻需撥一些人馬與劉和,隨他一起便可。
另一邊的公孫瓚也是勸道:“劉州牧任重,遼東之事,交與某便可。”
劉虞聞言思考再三,最終聽從了劉辯的勸阻,不再執著於隨軍出征。
而後公孫瓚也是接著話對劉辯言道:“王上,不如移步右北平,詳細商議進軍遼東之事。”
公孫瓚的意思也很明顯,就是要將劉辯等人接到自己的地盤,然後許多事也就會向他傾斜,他也不用在這薊城如坐針氈。
劉辯沒有回答公孫瓚的話,卻是陷入了沉思,轉而言道:“赴右北平一事,不如改日再談,今日寡人有些乏了,各位先行回去休息吧。”
堂中眾人對於劉辯的這一番話有些措手不及,更多的則是疑惑,哪有話還沒說完就下逐客令的,但眾人礙於劉辯的身份,並未有人提出異議,紛紛起身告辭。
待眾人走得差不所時,劉虞、公孫瓚兩人也準備起身向劉辯告辭,而劉辯卻是轉身看向走過來的董橫,後者對劉辯言道:“王上,左右仆人已被屏退,子健、仲期兩人守在左右。”
劉辯聞言向董橫點了點頭,對公孫瓚、劉虞兩人言道:“寡人需叔父與公孫太守演一出戲……”
公孫瓚、劉虞兩人對此一頭霧水,紛紛疑惑地看著劉辯。
……
翌日一早,劉辯再次召集眾人商議用兵公孫度一事,期間劉虞與公孫瓚因為劉和、公孫瓚兩人誰為主將一事爭吵不休,最後不歡而散,劉虞揚言要將公孫瓚困與薊城,而公孫瓚則率人硬闖城門,揚長而去。
似乎劉虞與公孫瓚長期積累起來的隔閡並未因為劉辯的到來而減少,反而正式爆發出來。
公孫瓚逃出薊城的第二日,劉虞從各郡抽調人馬,三日內共召集五千兵馬,劉和則與鮮於輔等人率軍往右北平郡進發,直指公孫瓚所在的土垠城。
各郡對於公孫瓚、劉虞兩人決裂的傳言甚多,最終傳到了遼東郡襄平縣公孫度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