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是真的想要盡快歸降,毛剛次日便設法與王豐取得了聯絡,雙方很快談妥了細節。
本來王豐還準備請朝廷更換聖旨,等新聖旨到後,當眾宣讀,然後毛家再投降。卻不想那毛剛卻極為識趣,直接表示相信王豐,願意先歸降,再上表請朝廷降低冊封。
王豐對此自然是樂見其成。雙方約定妥當,次日王豐便率領大軍來到番禺城下,靜靜等待。
過不多時,城中果然發生了騷亂,那是毛剛率領私兵突然出手,一舉拿下了杭王,並鎮壓了城中尚忠於杭王的軍隊。
截至午時,城內才終於恢複了平靜。片刻之後,就見城門洞開,毛剛親自押著五花大綁的杭王走出城來,向著王豐跪拜請降,並奉上降表和地理圖冊。
王豐下馬接過,扶起毛剛,又命人將杭王,以及忠於杭王的一眾叛臣盡皆裝上檻車,準備送往朝廷,明正典刑。
隨後王豐率領眾軍進城,當即叫毛剛派遣信使,領著官軍分路去交州各處接管城池。
當夜王豐大擺宴席,犒勞全軍,席間對毛剛等人也算禮敬有加。眾歸附的叛軍見狀,心下頓時漸漸安定了下來。
數日之後,朝廷聖旨被加急送來,欽差吳柄當眾宣讀了接受毛剛等人投降的聖旨,並同時宣布了冊封毛剛等人爵位封地的詔書。一時眾歸降的叛軍盡皆喜悅安心。
如此又過了數日,交州各地的叛軍都陸續歸附,隻有不敢歸附的徐鴻儒逃到了交趾道,蠱惑了赤屍神君,糾集了一幫蠻夷作亂,占了交趾道近乎一半之地。
因此交州各地都才剛剛平定,且不是經過戰爭一刀一槍打下來的,而是叛軍見勢不妙主動投降的,其實局麵不算穩定,需要用心收攏人心,安排各地鎮守的文官武將,梳理各方的關係,事情可謂是千頭萬緒,王豐一時實在抽不開身去交趾平叛,故而隻得暫時將交趾的叛軍放過,隻叫交趾的駐軍好生看守城池,切莫將現有的地盤被叛軍奪去。
此外,原嶺南西路的蒲總兵因為曾經陷害告發過王豐的父親,如今又跟著造反,平素也對王豐屢發譏諷之言,如今生怕被王豐秋後算賬,因此竟不敢投降,猶豫了許久之後,居然向朝廷上表,說王豐擁兵海上,勢力龐大,如今若是再坐鎮交州的話,假以時日,便無論水軍還是步軍都將強大無比,到時候必定勢大難製,成為朝廷的禍害。
因此,蒲總兵請求將王豐調離交州,以防患於未然。
王豐聽到消息,頓時冷笑了一聲,道:“豎子不知死活!”當下卻暫時並不管他,而是靜等朝廷的回複。
在朝廷的回複到來之前,王豐卻已經開始安排交州官吏了,顯將各府的知府都安排了自己人,再將要害之地的知縣也換成自己人。
王家在嶺南也是大族,再加上傅家等姻親家族的子弟,關係網其實也不算小,再加上惠州、潮州之地原本的官吏對王豐也有親近之心,最重要的是,交州其實也有許多曾在白鹿洞書院求過學的士子,天然的便與王豐親近,故此王豐手中並不缺乏人手。
雖然這些人並不是王豐一手培養的,但提拔任用之恩,親朋故舊之情,在這個時代也是拔除不了的印記,這些被王豐提拔任用的人,等閑也不會輕易與王豐作對。
王豐以戰時的權力,持節任命官吏,這是合乎法規的。朝廷即便不滿,也從法理上挑不出什麽錯處。若是天下承平,朝廷自然可以徐徐圖之,至不濟等官員三年一任滿了之後,便調往別處,一舉拔除王豐的勢力。但如今天下烽煙四起,朝廷自顧不暇,如今被王豐搶先任命了交州的上下的官吏,哪還有足夠的時間的辦法來交州與王豐爭?
不過王豐也沒有事情做絕,嶺南東道的總兵還是徐豹,梅關的守將也還是朝廷任命的徐彪。隻不過招降的叛軍,除了嶺南西路蒲總兵和交趾道跟隨徐鴻儒、赤屍神君繼續作亂的兵馬之外,尚有四萬六千餘人,卻全都被王豐扣住了,沒有一兵一卒交給徐豹和徐彪。
王豐將其中死忠於嶺南豪族的一萬六千私兵盡數裁汰下來,編入屯墾團,沿著東江、西江和北江墾荒屯田,言明勞作五年之後,便可放還回家。
其餘三萬兵馬則單獨整編為一軍,名義上歸屬於自己的水師,實際上卻一直訓練的是步戰之法。王豐準備將這三萬人煉成一支精銳的輕步兵,用以彌補自己軍中步戰實力較弱的缺點。
等到交州之事大致整頓完畢,朝廷的聖旨也下來了。顯然,朝堂諸公在經過一番爭論之後,還是都看清了交州形勢,知道以朝廷如今的實力,無法強行打斷王豐染指交州之心。故此不但全盤認可了王豐對交州的人事安排,還下詔申斥了嶺南西道的蒲總兵一頓,責令其不可對朝廷大將妄加揣測。
作為懲罰,將蒲總兵的官階降了一級,不過仍舊還是執掌總兵之職。
同時,朝廷任命了新的交州刺史和三道觀察使。新任交州刺史是一個名叫吳鈺的勳貴,近五十歲年紀,傳聞中頗為幹練。而新任嶺南東道觀察使,則是王豐的老熟人,傳旨欽差吳柄。至於嶺南西道的觀察使,是一個名叫趙集的人,據說也頗為剛正。
來的都是能吏,擺明了就是來製衡王豐的。
王豐對此卻並無半點憂慮,言談之間,反對朝廷安排能臣幹吏前來表現的頗為喜悅。
王豐倒並不是做樣子,而是真的不在意。一來是王豐本人並沒有自立為王之心,身正不怕影子斜。二來則是,能臣幹吏多半都是顧全大局之人,不會為了黨爭而黨爭,就算他們忌憚王豐的勢力,但施政也多半會以穩為主,這將大大有利於交州的戰後恢複。
不過凡事卻也不得不預作防備,王豐自然也做了兩手準備,其一是將正在開墾的屯田定性為了水師的軍屯,防止外人插手。其二是將番禺城和瓊州港定為水師在交州的軍港,使水師可以自由往來,不受約束。其三則是與嶺南豪族暗中聯絡,約定交州的所有特產,大宗交易隻能與水師進行,以此壟斷交州的貿易。
如此錢、糧、兵,三管齊下,交州自然被王豐牢牢掌控在手,任誰也翻不起什麽風浪來。
而且嶺南東道總兵徐豹也暗中傳來書信,表示日後在交州,願意以王豐馬首是瞻。
徐豹曾經多次表露過願意尊奉王豐為交州刺史的心意,王豐自然相信他對自己應該沒有特別的惡意。想來隻要王豐不做大惡,徐豹就算不像他現在說的那樣尊奉王豐,至少也不會與王豐為敵才對。
如此一來,明麵上,新任交州刺史能依靠的力量,便隻剩下嶺南西道的蒲總兵手中那萬餘兵馬了。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王豐正等著朝廷派來的刺史和觀察使等人上任,卻不想朝廷的聖旨卻先一步來了。
這次來的是封賞有功將士的。首先是首功之臣王豐,爵位封為了靖海侯,食邑增加為四千五百戶,官階提升為鎮南大將軍,正二品。其餘有功將士,也各有封賞。徐豹封侯,其餘伯爵、子爵、男爵的,封了幾十個。
便連惠州、潮州之地,堅持不肯投降叛軍的文官,也有好些封了爵位。一時間,全軍上下人人喜悅。
封賞完畢,傳旨欽差又拿出了第二份詔書,不等王豐有所反應,便即宣讀。卻是叫王豐留兵一萬,駐守番禺和瓊州,其餘兵馬撤回揚州,統歸揚州刺史指揮。
聖旨已下,王豐隻得接旨。當然,其實這一點也並沒有出乎王豐的意料之外,畢竟朝廷要防著王豐,自然要將王豐調出交州才行。
對於朝廷來說,隻要王豐不在交州,那麽即便即便交州各府縣都是王豐的人,也不可能作亂。而對於王豐來說,雖有掌控交州之心,但其實也並沒有在交州自立為王的意思,交州的軍隊官吏如今既然大多都隻聽自己的,那麽自己在不在交州又有什麽關係呢?
畢竟水師縱橫海上,並沒有崇山峻嶺,雄關漫道的阻隔,往來十分方便。一旦交州有事,自己的大軍數日之內便能趕到。且自己的本尊去了揚州之後,第二元神卻仍舊還在交州,一樣能夠震懾宵小,主持大局。
思及此,王豐欣然接了聖旨,將常豐林從夷洲調來,主掌留守交州的一萬水師和暗中留在瓊州的一萬步軍,以及那一萬六千屯田降兵,並負責與嶺南豪族的貿易往來。隨後王豐率領其餘二萬水師和二萬步軍,登上戰船,拔錨起航,離了交州,往揚州而去。
數日之後,大軍返回了揚州,將兩萬步軍放到夷洲,一來是隱藏兵力,二來是加緊練兵,三來是加大力度,進一步對夷洲進行開發。
同時,在常豐林去交州後,主持夷洲大局的換成了王父,麻西池從旁協助,想要遊曆的石牛也多半時間都在夷洲,一則護衛王父的安全,二則也是看著夷洲如何一步步開發壯大,參與進這等大事之中,親身感受人道發展的滾滾洪流,對石牛的修行極有利處。
回到揚州的王豐經過短暫的休整之後,便接到了揚州刺史潘樹藩的傳信,叫王豐趕去金陵相見。
王豐收到書信,不敢耽擱,當即駕劍遁前往。進入金陵,見了潘刺史,二人見禮完畢,就聽潘刺史道:“你好不容易平定了交州之亂,原該留你鎮守,朝廷卻另外任命了刺史,將你調回揚州,你心裏可有怨氣?”
王豐笑道:“你知道我對權勢看的並不重,那什麽交州刺史之位,我並未放在眼裏,又哪來的怨氣?隻是朝廷的舉動,分明是對我有了忌憚之心,這卻叫我有些不舒服。”
潘刺史微微搖了搖頭,道:“朝廷之上,的確有說你保持交州軍政要務,恐有尾大不掉之嫌的。但這種言論,並非主流。畢竟陛下和大部分朝臣,其實都是知道你人仙修士身份的,對你並無太多猜忌,否則也不會任由你在交州任用私人了。之所以將你調出交州,除了這是慣常的製衡手段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希望能借你之力,討平中原各路反賊。”
王豐聞言,皺眉道:“我麾下都是水師,中原各路反賊卻都隻在陸上張狂,我的兵馬對他們並無什麽威威懾力啊!”
潘刺史笑道:“此言差矣,且不過水師往來,青、徐、冀、幽等沿海各州都在你的兵鋒之下,你的兵馬足可收奇兵之效。便是你的水師真的無法上岸作戰,也可轉為運輸隊,運送精銳步軍前去作戰!”
王豐道:“北方也並不是沒有水師,青徐水師雖然實力大損,但幾百艘船,數千水手也還是有的。更北方的登萊水師更是天下聞名的精銳,若單純隻做運輸的任務,何必要用到我?”
潘刺史聞言,笑道:“你說的不錯!所以朝廷雖然提出了讓你率領水師沿海北上,運送錢糧的主意,反隨後便否決了。最後還是我上書,請朝廷下令,讓你率領船隊,沿著運河北上,打通漕運命脈。朝廷很快便同意了我的主張。因此你此次回來,主要任務便是打通漕運。傳旨的欽差已經在金陵驛館了,隻要去請他前來,立刻就能將要你出兵的聖旨向你宣讀。”
王豐聞言,頓時驚訝地道:“刺史糊塗了!我麾下水師乘坐的都是海船,吃水極深,不適合在江河上航行啊!更惶論去更淺的運河了。”
潘刺史道:“”毛家老祖點了點頭,道:“其實這一兩年來,我與王豐多次交手,也知此人氣運濃厚,未來的明君是誰,目前還不好說。但王豐恐怕的確是應運而生,輔佐明君安定天下之人。我們毛家暫時衰敗一下,不要緊。日後也不要記恨王豐,跟在他身後,雖不一定要為他賣命,但他做什麽也都給以支持,日後天下安定,論功行賞之時,便必然也少不了我毛家。則我毛家徐徐恢複元氣,當非難事。”
毛剛聞言,點頭道:“老祖的話我記下了!老祖放心,我日後絕不會對王豐心懷怨懟,暗中給他使絆子。便是族人之中,若有氣不過的,我也會盡量勸解,實在勸解不住,便遠遠地打發去海外經商,絕不會去王豐身邊礙眼。”
本來王豐還準備請朝廷更換聖旨,等新聖旨到後,當眾宣讀,然後毛家再投降。卻不想那毛剛卻極為識趣,直接表示相信王豐,願意先歸降,再上表請朝廷降低冊封。
王豐對此自然是樂見其成。雙方約定妥當,次日王豐便率領大軍來到番禺城下,靜靜等待。
過不多時,城中果然發生了騷亂,那是毛剛率領私兵突然出手,一舉拿下了杭王,並鎮壓了城中尚忠於杭王的軍隊。
截至午時,城內才終於恢複了平靜。片刻之後,就見城門洞開,毛剛親自押著五花大綁的杭王走出城來,向著王豐跪拜請降,並奉上降表和地理圖冊。
王豐下馬接過,扶起毛剛,又命人將杭王,以及忠於杭王的一眾叛臣盡皆裝上檻車,準備送往朝廷,明正典刑。
隨後王豐率領眾軍進城,當即叫毛剛派遣信使,領著官軍分路去交州各處接管城池。
當夜王豐大擺宴席,犒勞全軍,席間對毛剛等人也算禮敬有加。眾歸附的叛軍見狀,心下頓時漸漸安定了下來。
數日之後,朝廷聖旨被加急送來,欽差吳柄當眾宣讀了接受毛剛等人投降的聖旨,並同時宣布了冊封毛剛等人爵位封地的詔書。一時眾歸降的叛軍盡皆喜悅安心。
如此又過了數日,交州各地的叛軍都陸續歸附,隻有不敢歸附的徐鴻儒逃到了交趾道,蠱惑了赤屍神君,糾集了一幫蠻夷作亂,占了交趾道近乎一半之地。
因此交州各地都才剛剛平定,且不是經過戰爭一刀一槍打下來的,而是叛軍見勢不妙主動投降的,其實局麵不算穩定,需要用心收攏人心,安排各地鎮守的文官武將,梳理各方的關係,事情可謂是千頭萬緒,王豐一時實在抽不開身去交趾平叛,故而隻得暫時將交趾的叛軍放過,隻叫交趾的駐軍好生看守城池,切莫將現有的地盤被叛軍奪去。
此外,原嶺南西路的蒲總兵因為曾經陷害告發過王豐的父親,如今又跟著造反,平素也對王豐屢發譏諷之言,如今生怕被王豐秋後算賬,因此竟不敢投降,猶豫了許久之後,居然向朝廷上表,說王豐擁兵海上,勢力龐大,如今若是再坐鎮交州的話,假以時日,便無論水軍還是步軍都將強大無比,到時候必定勢大難製,成為朝廷的禍害。
因此,蒲總兵請求將王豐調離交州,以防患於未然。
王豐聽到消息,頓時冷笑了一聲,道:“豎子不知死活!”當下卻暫時並不管他,而是靜等朝廷的回複。
在朝廷的回複到來之前,王豐卻已經開始安排交州官吏了,顯將各府的知府都安排了自己人,再將要害之地的知縣也換成自己人。
王家在嶺南也是大族,再加上傅家等姻親家族的子弟,關係網其實也不算小,再加上惠州、潮州之地原本的官吏對王豐也有親近之心,最重要的是,交州其實也有許多曾在白鹿洞書院求過學的士子,天然的便與王豐親近,故此王豐手中並不缺乏人手。
雖然這些人並不是王豐一手培養的,但提拔任用之恩,親朋故舊之情,在這個時代也是拔除不了的印記,這些被王豐提拔任用的人,等閑也不會輕易與王豐作對。
王豐以戰時的權力,持節任命官吏,這是合乎法規的。朝廷即便不滿,也從法理上挑不出什麽錯處。若是天下承平,朝廷自然可以徐徐圖之,至不濟等官員三年一任滿了之後,便調往別處,一舉拔除王豐的勢力。但如今天下烽煙四起,朝廷自顧不暇,如今被王豐搶先任命了交州的上下的官吏,哪還有足夠的時間的辦法來交州與王豐爭?
不過王豐也沒有事情做絕,嶺南東道的總兵還是徐豹,梅關的守將也還是朝廷任命的徐彪。隻不過招降的叛軍,除了嶺南西路蒲總兵和交趾道跟隨徐鴻儒、赤屍神君繼續作亂的兵馬之外,尚有四萬六千餘人,卻全都被王豐扣住了,沒有一兵一卒交給徐豹和徐彪。
王豐將其中死忠於嶺南豪族的一萬六千私兵盡數裁汰下來,編入屯墾團,沿著東江、西江和北江墾荒屯田,言明勞作五年之後,便可放還回家。
其餘三萬兵馬則單獨整編為一軍,名義上歸屬於自己的水師,實際上卻一直訓練的是步戰之法。王豐準備將這三萬人煉成一支精銳的輕步兵,用以彌補自己軍中步戰實力較弱的缺點。
等到交州之事大致整頓完畢,朝廷的聖旨也下來了。顯然,朝堂諸公在經過一番爭論之後,還是都看清了交州形勢,知道以朝廷如今的實力,無法強行打斷王豐染指交州之心。故此不但全盤認可了王豐對交州的人事安排,還下詔申斥了嶺南西道的蒲總兵一頓,責令其不可對朝廷大將妄加揣測。
作為懲罰,將蒲總兵的官階降了一級,不過仍舊還是執掌總兵之職。
同時,朝廷任命了新的交州刺史和三道觀察使。新任交州刺史是一個名叫吳鈺的勳貴,近五十歲年紀,傳聞中頗為幹練。而新任嶺南東道觀察使,則是王豐的老熟人,傳旨欽差吳柄。至於嶺南西道的觀察使,是一個名叫趙集的人,據說也頗為剛正。
來的都是能吏,擺明了就是來製衡王豐的。
王豐對此卻並無半點憂慮,言談之間,反對朝廷安排能臣幹吏前來表現的頗為喜悅。
王豐倒並不是做樣子,而是真的不在意。一來是王豐本人並沒有自立為王之心,身正不怕影子斜。二來則是,能臣幹吏多半都是顧全大局之人,不會為了黨爭而黨爭,就算他們忌憚王豐的勢力,但施政也多半會以穩為主,這將大大有利於交州的戰後恢複。
不過凡事卻也不得不預作防備,王豐自然也做了兩手準備,其一是將正在開墾的屯田定性為了水師的軍屯,防止外人插手。其二是將番禺城和瓊州港定為水師在交州的軍港,使水師可以自由往來,不受約束。其三則是與嶺南豪族暗中聯絡,約定交州的所有特產,大宗交易隻能與水師進行,以此壟斷交州的貿易。
如此錢、糧、兵,三管齊下,交州自然被王豐牢牢掌控在手,任誰也翻不起什麽風浪來。
而且嶺南東道總兵徐豹也暗中傳來書信,表示日後在交州,願意以王豐馬首是瞻。
徐豹曾經多次表露過願意尊奉王豐為交州刺史的心意,王豐自然相信他對自己應該沒有特別的惡意。想來隻要王豐不做大惡,徐豹就算不像他現在說的那樣尊奉王豐,至少也不會與王豐為敵才對。
如此一來,明麵上,新任交州刺史能依靠的力量,便隻剩下嶺南西道的蒲總兵手中那萬餘兵馬了。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王豐正等著朝廷派來的刺史和觀察使等人上任,卻不想朝廷的聖旨卻先一步來了。
這次來的是封賞有功將士的。首先是首功之臣王豐,爵位封為了靖海侯,食邑增加為四千五百戶,官階提升為鎮南大將軍,正二品。其餘有功將士,也各有封賞。徐豹封侯,其餘伯爵、子爵、男爵的,封了幾十個。
便連惠州、潮州之地,堅持不肯投降叛軍的文官,也有好些封了爵位。一時間,全軍上下人人喜悅。
封賞完畢,傳旨欽差又拿出了第二份詔書,不等王豐有所反應,便即宣讀。卻是叫王豐留兵一萬,駐守番禺和瓊州,其餘兵馬撤回揚州,統歸揚州刺史指揮。
聖旨已下,王豐隻得接旨。當然,其實這一點也並沒有出乎王豐的意料之外,畢竟朝廷要防著王豐,自然要將王豐調出交州才行。
對於朝廷來說,隻要王豐不在交州,那麽即便即便交州各府縣都是王豐的人,也不可能作亂。而對於王豐來說,雖有掌控交州之心,但其實也並沒有在交州自立為王的意思,交州的軍隊官吏如今既然大多都隻聽自己的,那麽自己在不在交州又有什麽關係呢?
畢竟水師縱橫海上,並沒有崇山峻嶺,雄關漫道的阻隔,往來十分方便。一旦交州有事,自己的大軍數日之內便能趕到。且自己的本尊去了揚州之後,第二元神卻仍舊還在交州,一樣能夠震懾宵小,主持大局。
思及此,王豐欣然接了聖旨,將常豐林從夷洲調來,主掌留守交州的一萬水師和暗中留在瓊州的一萬步軍,以及那一萬六千屯田降兵,並負責與嶺南豪族的貿易往來。隨後王豐率領其餘二萬水師和二萬步軍,登上戰船,拔錨起航,離了交州,往揚州而去。
數日之後,大軍返回了揚州,將兩萬步軍放到夷洲,一來是隱藏兵力,二來是加緊練兵,三來是加大力度,進一步對夷洲進行開發。
同時,在常豐林去交州後,主持夷洲大局的換成了王父,麻西池從旁協助,想要遊曆的石牛也多半時間都在夷洲,一則護衛王父的安全,二則也是看著夷洲如何一步步開發壯大,參與進這等大事之中,親身感受人道發展的滾滾洪流,對石牛的修行極有利處。
回到揚州的王豐經過短暫的休整之後,便接到了揚州刺史潘樹藩的傳信,叫王豐趕去金陵相見。
王豐收到書信,不敢耽擱,當即駕劍遁前往。進入金陵,見了潘刺史,二人見禮完畢,就聽潘刺史道:“你好不容易平定了交州之亂,原該留你鎮守,朝廷卻另外任命了刺史,將你調回揚州,你心裏可有怨氣?”
王豐笑道:“你知道我對權勢看的並不重,那什麽交州刺史之位,我並未放在眼裏,又哪來的怨氣?隻是朝廷的舉動,分明是對我有了忌憚之心,這卻叫我有些不舒服。”
潘刺史微微搖了搖頭,道:“朝廷之上,的確有說你保持交州軍政要務,恐有尾大不掉之嫌的。但這種言論,並非主流。畢竟陛下和大部分朝臣,其實都是知道你人仙修士身份的,對你並無太多猜忌,否則也不會任由你在交州任用私人了。之所以將你調出交州,除了這是慣常的製衡手段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希望能借你之力,討平中原各路反賊。”
王豐聞言,皺眉道:“我麾下都是水師,中原各路反賊卻都隻在陸上張狂,我的兵馬對他們並無什麽威威懾力啊!”
潘刺史笑道:“此言差矣,且不過水師往來,青、徐、冀、幽等沿海各州都在你的兵鋒之下,你的兵馬足可收奇兵之效。便是你的水師真的無法上岸作戰,也可轉為運輸隊,運送精銳步軍前去作戰!”
王豐道:“北方也並不是沒有水師,青徐水師雖然實力大損,但幾百艘船,數千水手也還是有的。更北方的登萊水師更是天下聞名的精銳,若單純隻做運輸的任務,何必要用到我?”
潘刺史聞言,笑道:“你說的不錯!所以朝廷雖然提出了讓你率領水師沿海北上,運送錢糧的主意,反隨後便否決了。最後還是我上書,請朝廷下令,讓你率領船隊,沿著運河北上,打通漕運命脈。朝廷很快便同意了我的主張。因此你此次回來,主要任務便是打通漕運。傳旨的欽差已經在金陵驛館了,隻要去請他前來,立刻就能將要你出兵的聖旨向你宣讀。”
王豐聞言,頓時驚訝地道:“刺史糊塗了!我麾下水師乘坐的都是海船,吃水極深,不適合在江河上航行啊!更惶論去更淺的運河了。”
潘刺史道:“”毛家老祖點了點頭,道:“其實這一兩年來,我與王豐多次交手,也知此人氣運濃厚,未來的明君是誰,目前還不好說。但王豐恐怕的確是應運而生,輔佐明君安定天下之人。我們毛家暫時衰敗一下,不要緊。日後也不要記恨王豐,跟在他身後,雖不一定要為他賣命,但他做什麽也都給以支持,日後天下安定,論功行賞之時,便必然也少不了我毛家。則我毛家徐徐恢複元氣,當非難事。”
毛剛聞言,點頭道:“老祖的話我記下了!老祖放心,我日後絕不會對王豐心懷怨懟,暗中給他使絆子。便是族人之中,若有氣不過的,我也會盡量勸解,實在勸解不住,便遠遠地打發去海外經商,絕不會去王豐身邊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