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非遺申報(4)


    蘆笙手、木根爺爺,還有寅虎,三人一起走進了家,仰亞等看到木根爺爺到來,急著和爺爺打招呼,給爺爺讓座、倒水。另一個蘆笙手從寅虎的肩上接過包來。


    還沒等寅虎適應家裏的光線,就有人在叫他的名字。


    “寅虎!”


    寅虎在從群中找了一圈,也沒發現聲音是從哪裏傳過來的。


    在來之前,他也聽到去接他們的蘆笙手說過,有他原來的同學、現在在縣城電視台上班的王波也在這裏,所以,寅虎估計應該是王波同學在叫他。


    “寅虎,你不認識我了?”


    王波又叫了一聲,並從人群中走了過來。


    由於寅虎當時在學校就已經是大小夥,所以和現在相比,隻是顯得老了些,可是那基本的輪廓、那基本的眼神,一眼被王波認出來了。


    當王波走到寅虎身邊時,寅虎才認真地看了王波幾眼。這可真是認不出來了。


    原來的小王波,還是一個小孩,可現在,站在寅虎麵前的,卻是一個跟他差不多高的、帥氣的小夥。而且看著就比寅虎洋氣了不小,這也讓寅虎有些拘謹。


    “你就是原來的王波同學啊,差點我就認不出你來了。”


    “我一眼就認出你來了,怎麽,不認識老同學了?你也太忘事了吧,虧得當時我們玩得那麽好。”


    “誰叫你一下子長這麽高了啊,現在都差不多有我高了。當時,你可還是一個沒長開的小孩。不信,你問問仰亞老師,如果不是有人說,誰能把現在的你和當時的那個小屁孩聯係起來。”


    聽到兩人說的,仰亞趕緊走過來。


    “也是,王波同學是後來才長起來的,上次,他第一次到我這裏來的時候,叫我,我都沒反應過來呢。寅虎,走了這麽遠的路,一定很累的吧,快快坐下再說。”


    “啊,真把我高興得都忘了,隻顧著說話,寅虎,坐吧。”


    這樣,王波才把寅虎讓到自己身邊坐了下來。


    原來,另一個蘆笙手去接木根爺爺,說明了接他來的意思後,這一次,木根爺爺沒有推辭,馬上就答應了。


    自從上次木根爺爺見了仰亞他們,也把他多年以來一直藏在心裏的話都說出來了,也把想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銀根爺爺的願望告訴了大家,大家答應一定想辦法幫助他找到銀根爺爺。從那以後,木根爺爺比以前輕鬆了很多,也開朗了很多。


    仰亞他們上次回來以後,木根爺爺也悄悄地問過寅虎,並向他道歉,說當年不該阻止寅虎跟著仰亞老師學吹蘆笙。並願意把自己製作蘆笙的手藝傳授給自己的孫子寅虎。


    當年,還在學校的時候,寅虎也不知道為什麽家裏的爺爺,還有爸爸媽媽要反對自己學吹蘆笙。可是,作為一個小孩,他也反抗不了家裏,所以,最後,還是沒有學成。


    直到上次,仰亞他們帶著那把自己家留下來的老蘆笙,回到自己的家裏,寅虎才清楚當時的情況,以及發生在家裏上一代人的故事。


    可是,現在,事情已經說開了。就是這個家族中關於蘆笙的一塊心病。現在的寅虎,也能理解當時家裏的想法了,他沒有責怪爺爺。


    現在,爺爺願意把製作蘆笙的手藝傳授給他。雖然現在沒有要靠著蘆笙這一項手藝吃飯的意思,可是,正如仰亞老師他們上次說的,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東西,總要有人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所以,寅虎答應跟爺爺學習製作蘆笙。


    昨天,爺爺要來的時候,寅虎擔心爺爺年紀太了,一個人出來這麽遠不太方便,也不放心,所以,他就跟著來了。不想,在這裏遇上了當年的同學王波。


    比起現在的王波同學,寅虎似乎顯得更拘謹一點,沒有王波那麽開朗,也沒有當年在學校時的那麽活潑,也許是因為生活的原故吧。


    仰亞他們,還以為木根爺爺他們要在明天才能到達,沒想到今天晚上就到了,內心裏是非常開心的。大家客氣了一番後,開始吃晚飯。


    吃完晚飯,就在一起討論起明天的拍攝來。


    王波等拍攝小組,從木根爺爺這裏了解一些關於蘆笙製作的基本過程後,馬上就製作出了相關的方案。


    一個完整的蘆笙製作過程,包括選竹子、煮竹子、做銅片等過程。明天要拍攝的,就是從找竹子開始。


    第二天一早,王波帶著兩個拍攝人員,帶著木根爺爺、仰亞老師、寅虎等好幾個人,開始到附近的山上去尋找能製作蘆笙的小白竹。而另外的一些拍攝人員還在村子裏繼續昨天沒有完成的其他蘆笙舞開展過程的內容。


    小白竹,自從上次仰亞從木根爺爺那裏回來以後,才知道具體的小白竹長成什麽樣子。他終於發現這邊的山上有一個小山溝裏也有一小部分小白竹。而且也僅有那一個小山灣裏才有。


    仰亞把大家帶到了這裏,木根爺爺不能再進入山穀裏去要小白竹了,所以,來到山上,木根爺爺隻能在山路邊等著,由仰亞、寅虎等爬到山穀中去,按照木根爺爺的要求,把適合做蘆笙的小白竹砍來。


    “王波,你們也要一起爬進山穀嗎?”


    寅虎,昨天晚上就和王波同學住在了一張床上,現在,兩人又像原來在學校一樣的好得沒有了你我了。


    “那是啊,我們不進去,哪能拍到你們具體砍竹子的過程。”


    “我們到下麵去把竹子要來,你們和我爺爺在路邊等著拍不就得了。就你那細皮嫩肉的,你爬過山嗎?”


    “哎?寅虎,你還和以前一樣,專門想欺負我哈。什麽叫細皮嫩肉?你是想說,我從來沒幹過活唄。”


    “你是幹過,給自己洗洗臉、洗洗腳,煮一碗麵條,這就是你們所說的幹活了呀。我可聽仰亞老師說了,你一個人住在縣城,可是連自己的臭襪子都懶得洗啊!”


    “啊?”王波有些委屈地看向仰亞老師。


    仰亞看著當年自己最喜歡的兩個孩子,現在雖然長大了,可是這湊到一起,還是像以前一樣的‘不省事’。這可真是冤枉仰亞了,仰亞還真的沒有跟寅虎說過,王波同學沒有洗臭襪子的事(雖然他上次在王波那裏,是真的看到了有好多的臭襪子沒有洗)。


    “寅虎,我可沒跟你說過這事哈,雖然上次我是真的看到了。”


    “哈哈,你看,小王波,是不是被我詐出來了?”


    小王波還和以前一樣,又被寅虎‘欺負’了一次。旁邊的人都笑了。


    沿著那些溝溝坎坎,攀著樹根野藤,仰亞等終於下到了那個山溝,也終於看到了一些竹子。


    而王波他們,卻把寅虎他們進山攀爬的過程全部都拍了下來。說是要反應出蘆笙製作的第一手資料,也是蘆笙製作的艱難過程。


    這一處小白竹,與其他附近的竹子沒多大區別,這也是原來仰亞他們沒有能夠區分開來的一個原因。從遠處看來,它和其他的竹子一樣,隻有到了竹子身邊,才知道,小白竹,整個‘身上’都有一層白色的絨所覆蓋著,包括竹葉的背麵,這就是小白竹與其它普通竹子的區別。而且,小白竹相對來說,竹節更長,竹節間的大小也更均勻。


    這些,現在的寅虎也懂了不小,他們一邊挑選那些適合於做蘆笙的竹子砍下來,一邊把這些東西說出來給王波他們聽。


    除了砍竹子的仰亞、寅虎等幾個,其實,王波等拍攝的人也沒閑著,甚至比仰亞他們更累。


    為了拍到最好的效果,得到最好的第一手原始素材,王波他們也是夠拚的,他們跟仰亞他們一樣,有時爬到石頭上,有時又蹲在小水溝裏,有時還手拉著手,扛著攝像機,高出懸崖去好幾公分,直看得仰亞他們都在為王波等擔心,不時地在嘴裏囑咐王波等‘小心、小心!’,看來,吃‘拍攝’這一碗飯也不容易啊。


    拍完了找竹子、砍竹子,然後才回到山上路邊,拍攝了木根爺爺的選竹子過程。然後才回到家裏。


    家裏,接著要拍攝的是煮竹子、製作發聲的銅簧片。


    煮笙管,是把那些挑選適合於做蘆笙的竹子,截成所需要的尺寸,然後放入有水的鍋中煮熟。這樣才不至於讓以後的笙管破裂、變形以及被蟲蛀。當然,這也是定型的一部分。經過蒸煮過後的竹子,它的形狀也就基本定下來了。


    在仰亞這裏,沒有特製的用來蒸煮竹管的設備,所以,隻能利用家裏的大鍋了。但這樣,就不能蒸煮更長的竹子,所以,木根爺爺隻能做一些小蘆笙,以演示蘆笙的製作過程而已。


    可這正是王波他們想要的。


    而最開始的蘆笙製作,也就是利用這樣的‘設備’做出來的。那時,是沒有專門的製作蘆笙的鍋灶的。


    而銅片,也就是用普通的銅錠,用專門的刀具把它切割下來,然後再放到一定的小火爐裏煆燒,然後再取出來細心地捶打。這樣反複多次,才能得到一小片適合於製作蘆笙的銅片。


    這些銅錠,木根爺爺都是從家裏準備著帶過來的。他知道,仰亞這邊,不是專門製作蘆笙的地方,是沒有這些銅錠的。


    而煮好的竹管還不能馬上就用來製作笙管,必須要等它慢慢地晾幹了才能製作。為了拍攝的需要,木根爺爺也是從家裏帶了幾根竹管過來。現在,就開始拍攝蘆笙管的製作過程。


    製作蘆笙管,是安排在仰亞家門前的一個小草坪上,那是為了王波他們拍攝的光線問題。


    製作蘆笙管,寅虎還沒有學好這一段技術,所以,這一段必須由木根爺爺親自操作。


    可是,木根爺爺也和前幾天本村子裏那些老人一樣。別看今天,從砍竹子到選竹到煮竹,木根爺爺都說得頭頭是道的。可是,一把他安排到製作蘆笙管的鏡頭下,他不是規規矩矩、堂堂正正地坐著,就是一點也不敢麵對鏡頭,一看鏡頭就說不出話來。


    不過,還是王波他們有辦法,他看到爺爺成這樣以後,就先叫其他的錄製人員停了下來,別再把鏡頭對準爺爺,然後告訴爺爺,他們不拍了,隻是在旁邊問爺爺一些製作蘆笙管的問題。


    這樣,王波就坐在爺爺的旁邊,一邊和爺爺聊著一邊記下一些東西。等把整個過程都看完問完以後,王波也基本上得到了相關的內容了,然後,他再安排拍攝人員,叫爺爺重新按照剛才他跟王波說的再做一遍。這一遍不需要木根爺爺再看鏡頭,再說一句話。而這後麵的內容,就靠王波他們後期製作時再去剪輯了。


    蘆笙製作,還有中外一個環節,就是製作蘆笙的底座。也不是蘆笙的所有竹管都插入的那個底盤。


    蘆笙底座,是由本地生長的杉木、樅木或者空桐木製成,主要是利用它們的軟硬適中、利於製作、不易變形等。


    而在整個蘆笙製作過程中,最需要技術的,可能就是在蘆笙管上穿孔的安裝銅片了。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不就是在每一盆腔竹管上找眼嗎?不就是把已經做好的銅片在每一根竹管上安裝上去嗎?


    如果真的有那麽簡單,就不用再找專門的蘆笙製作人了,如果真的有那麽簡單,也稱不上一門技術了。這個過程,也沒有一個專門的標準來衡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這樣,它沒有專門的書本讓每個人去書本上學習,而是靠這些民間藝人身手相傳、口口相傳。而是在自己長期的製作過程中,靈活地去把握。


    這裏,首先每一個銅片都是靠人工一片一片地敲打出來的,它根本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每一根竹子,大小長短厚薄,從外表上看都差不多,可是細看,都有著不同的區別。這就要求每一根竹管要在哪個位置打孔,才能吹出哪一個音節來,而每一根竹管又要配上哪一個銅片,這都要靠蘆笙製作師傅反複十幾次甚至幾十次的調節才能搭配成一支笙管。


    而整個蘆笙,六管、十二管、十六管、二十六管,甚至三十六管,都是要這樣一根根竹管的調節配置過去。這就是專門的技術。是要有專門的製作人員才能完成的。


    這也間接地體現了製作者的智慧,也體現了這種技藝重要的文化內涵。


    今天,也是像王波等這些年輕人第一次看到這種民間樂器的製作過程,看過之後,他們才知道,每一項值得保留和傳承的民族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精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蘆笙舞的傳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原風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原風輕並收藏蘆笙舞的傳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