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臣以為,此事雖水師確有行事不周之處,但百姓也絕非事事在理。”
“嗯,的確。此等行徑已近乎刁,可水師行事也確實有些莽撞了,授天下人於口實,陷朕於兩難啊!”
徐欽趁著報告正旦大朝賀及上元燈會等事務的機會,順便也將百姓狀告巢湖水師的事上奏給了朱元璋,並且將自己調查到的情況和大致推測也一並說了。至少不能讓朱元璋一開始就覺得俞家或者巢湖水師有什麽大問題,能冷靜客觀地看待這件事。
朱元璋其實也不蠢,很容易就辨明了當中的是非曲直。
可是正如二十一世紀官方麵臨類似窘境的時候一樣,站在國家統治者的角度,如果不將政策向弱勢群體傾斜,很容易落得個為政不仁的罵名。可本來屁大點兒事兒,總也不能寒了將士們的心,否則人心散了,隊伍還怎麽帶?日後若真要鎮壓個暴動甚至反叛之類的,官軍都不敢下死手了,那也是一樁頂天的麻煩。
“你小子如此奸猾,是否已經有了計較?”朱元璋眉頭微皺思索了片刻,然後馬上扭頭就看見徐欽一副雲淡風輕的模樣,哪還會不知他早已有了對策。
“回陛下,計較不敢,不過臣一聽說此事之後,就在仔細思量此事,倒是有一兩點淺見,可供陛下參酌。”
“講啊!”朱元璋自是不想聽他廢話。
“遵旨!”
見朱元璋有點小炸毛的跡象,徐欽馬上就不再賣關子。
“臣以為,此事雖然不甚重要,隻是處理起來又有些麻煩,但若是運用得好,卻也可達到一石多鳥之效。其一,陛下雖因愛民如子,允各地百姓若有冤屈不得伸,可直接擊宮門鳴冤鼓告禦狀,但此等善政若放任自流,一來百姓無知、難辨輕重,陛下日理萬機,若總是為此等雞毛蒜皮的小事勞神實在不妥;同時也讓百官在施政之時更加束手束腳,難於施展。不如借此機會,把這件事稍微搞大一點,再順勢改一改這告禦狀的規矩,將詳細的章程公諸天下,往後皆循律令而為,豈非兩全其美?其二,此事處理起來確實兩難,但兩難棘手之事也並非全無益處,若是這等事落到本就該犯錯的人頭上,那豈不是既解了燃眉之急,又無論如何都能讓本就該犯錯的人主動授人以柄?”
這話徐欽說得很委婉,朱元璋也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這意思就是把這樁麻煩事直接栽到蔣瓛頭上,無論他怎麽處理,要麽是得罪天下百姓和文人噴子,要麽是得罪軍方,肯定都會有人再次借題發揮來搞他。而且這個罪名是實打實的他自己沒處理好造成的,跟皇帝陛下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甚至皇帝陛下還能在事後稍稍對吃了虧的一方表示表示,平白落得個好。
這簡直是妙極!朱元璋完全找不出比他這處理方式更好的辦法了,真的很難想象,這等奸詐詭計,竟是出自一個十餘歲的少年之手。他不是沒一丁點兒的懷疑,可朱元璋其實很清楚,他老爹徐輝祖雖也有些本事,可這種風格與他簡直是大相徑庭!至於其他人也好像找不到能在如此短時間內給他支招的人,所以最終隻能認定,這就是他徐欽自己的天賦。
經過這件事,朱元璋再次對這個小家夥有了深刻的認識。這種因勢利導,把害處處理得幹幹淨淨,順便還能把好處榨得一點不剩的風格,讓他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誠意伯。甚至比劉基更狠,畢竟劉基有時候還有點兒書生意氣,可這家夥,在具體做事的時候卻根本感覺不到底線。徐欽如此年紀,便有這等智慧,不由得讓朱元璋的眼前一亮。
不過好在他倒是沒有像演義中的某某某一樣,見到一個聰明人就想反手幹掉的惡習。做了半輩子的君主、皇帝,其實他最拿手的本事就是看人,比如胡藍的不安分,又比如眼前這個小家夥骨子裏的惰性和小奸猾。這種人是不可能主動想起造反的,若是在幾十年前的亂世中,說不定還會被逼無奈做一番大事業,甚至極有可能對自己構成極大的威脅,但如今天下大定,他本身又是出自最頂級的勳貴豪門,盡情享受都來不及,造反這種麻煩事,像他這種聰明人是不會做的,沒見他連早朝都是變著法的請假翹班麽?
更何況,朱元璋還知道徐欽很多事,比如他試圖營救謝成家眷,皇帝陛下自然是一清二楚,這讓朱元璋稍稍有點怪異的同時,也更摸清楚了他的性格。此事完全就對他半點好處都沒有,費這麽大的力氣,還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更絕非梟雄所為,說明他在某些事上,又有一些婦人之仁。
徐欽獻計之後,皇帝陛下也並未多說什麽,隻是下令讓徐欽去通知各部大臣明日早朝,看這個樣子,他肯定已經是有了具體的搞事方案了。
退出皇宮,徐欽馬上回了錦衣衛衙門,一邊派人去通知各部署衙門明天早朝的事情,一邊徑直去找了蔣瓛。
他想把這件事栽到蔣瓛頭上,表麵上是為了坑蔣瓛,可實際上卻是在切切實實地推進救蔣瓛性命的計劃。朱元璋判斷得很對,徐欽雖聰明且見多識廣,但在這種大事上一諾千金的品德,和缺乏足夠的冷血,或者說同情心過度泛濫的優點,也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缺點。
以蔣瓛現在的處境,朱元璋都已經把要捅他的刀抽了一半出來了,斷然沒有再回鞘的道理。所以現在要做的不是逃過這一刀,而是主動用非要害的部位去接下這一刀,讓皇帝砍一刀順氣,讓百官解氣安心,隻要不被一刀給直接砍死,甚至全家都被這一刀給砍死,那就算是血賺!
所以一定要把針對蔣瓛的輿論和攻擊往小的方麵引導,讓他罪不至死,他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而這件事正好就是一件必定辦砸,卻又罪不至死的背鍋好選擇,對現在的蔣瓛來說,甚至有些求之不得。
“所以,蔣大人,此事陛下多半會委派您去處理。你也不必有任何顧慮,隻要一切秉公辦理就行,甚至最好是兩邊一起得罪了才好。”
“嗯,小公爺的意思,我明白了。”
蔣瓛也並非是蠢人,稍稍一思量也看出來了其中的風險和特別的機會。而且這件事說來也不難,因為本身就是兩邊都有錯,真換個海青天之流去辦理,一邊打二十大板恐怕還有可能會流芳百世。隻不過讓蔣瓛去這樣做,那肯定就隻是得罪人,不過恰好卻又不會把人得罪死,搞得一定要以命相搏,反而對蔣瓛是件吃虧是福的好事。
朱元璋的命令發出來,說是說在正旦之前的例行早朝,但告狀的百姓,人都已經提到應天府去了,消息自然也很快就傳遍了朝堂。隻要稍微有點腦子的人,當天下午晚些時候都大致明白了其中的主要緣由。
作為當前所謂清流派的核心團隊,皇太孫等人雖自認傳承聖人衣缽,卻也不是傻子,馬上就意識到了這件事背後的牽扯。隻是目前他們僅僅嗅到了事件背後的風雲湧動,還暫時不甚明了皇帝陛下的真實意圖。
“殿下,以臣之見,這怕是陛下打算動一動這巢湖水師了。他們肆意侵占民田,委實有些囂張跋扈,畢竟赳赳武夫,過於魯莽了。”在當天下午的東宮核心人物碰頭會上,黃寺卿作為團隊靈魂,侃侃而論。
“黃寺卿,下官以為,此事怕沒有那麽簡單!以下官所知,這俞家雖繼續統著巢湖水師,但畢竟巢湖不過彈丸之地,大大小小戰船共計才百來艘,尚不及長江水師三成之數。另外,這俞家畢竟有大功於朝廷,兩位公爺為陛下戰死沙場,陛下也多有恩賞,何至於用此等雞毛蒜皮之事向俞家開刀?”
“哦?那以尚禮之見,此番陛下大動幹戈所為何事?”
“這,這確實是一時難以捉摸。”麵對黃子澄的這句反問,齊泰隻得尷尬的表示自己不知道,於是,他這反對的理由便缺乏說服力了。
“那以諸位之見,本宮當如何應對?”
“這…不如殿下順水推舟…”
“不可!黃大人,此舉萬萬不可!巢湖俞家以往素來同先懿文太子交好,正是殿下該引以為臂膀之人,怎可胡亂開罪?坦翁以為何?”齊泰見自己說服不了黃子澄,隻得將求助的目光轉向本團隊社會地位最高,資格最老的劉三吾。
“老夫一時間也摸不透這其中的關竅,不過子澄之言,確實也過於激進了。現下謀逆大案剛有些安定之勢,恐怕聖上也是不想再掀起太大風波的。而且尚禮說得也對,俞家也是太孫殿下可以拉攏的勢力,落井下石,顯然不妥。”
“可…”
“黃先生,齊郎中和坦翁所言甚是。昔日虢國公素與父親親近,而且南安侯犯案之事也是父親在皇祖父麵前斡旋,何況如今河間郡公夫人、越巂侯亦素尊於本宮,本宮怎能落井下石?不妥,不妥!”
這位黃先生本還想說什麽,但話到嘴邊也不知是有什麽顧慮,卻是說不出來了,於是隻得默默低下了頭。
“殿下,臣以為,此事非但不可對俞家落井下石,反倒是隻需做好幫襯俞家的準備,使其更加感激於殿下的仁德。即使有個萬一,稍稍提及其家功勳,為其說合一二,哪怕事有不濟,隻要不過分阻擾,也可在陛下麵前展現一番仁德,反倒是有益無害。”
“嗯,齊郎中所言甚是!”
既然朱允炆都已經下了決心,做輔臣的自然也不好再駁斥什麽了,況且這樣做確實也是最為穩妥的做法。現在別看秦晉燕諸王表麵上老老實實的,但從前些日子燕王的表現來看,明明大家都是有想法的。所以這位黃先生即使還有一些其他的想法,也不得不以大局為重。
“嗯,的確。此等行徑已近乎刁,可水師行事也確實有些莽撞了,授天下人於口實,陷朕於兩難啊!”
徐欽趁著報告正旦大朝賀及上元燈會等事務的機會,順便也將百姓狀告巢湖水師的事上奏給了朱元璋,並且將自己調查到的情況和大致推測也一並說了。至少不能讓朱元璋一開始就覺得俞家或者巢湖水師有什麽大問題,能冷靜客觀地看待這件事。
朱元璋其實也不蠢,很容易就辨明了當中的是非曲直。
可是正如二十一世紀官方麵臨類似窘境的時候一樣,站在國家統治者的角度,如果不將政策向弱勢群體傾斜,很容易落得個為政不仁的罵名。可本來屁大點兒事兒,總也不能寒了將士們的心,否則人心散了,隊伍還怎麽帶?日後若真要鎮壓個暴動甚至反叛之類的,官軍都不敢下死手了,那也是一樁頂天的麻煩。
“你小子如此奸猾,是否已經有了計較?”朱元璋眉頭微皺思索了片刻,然後馬上扭頭就看見徐欽一副雲淡風輕的模樣,哪還會不知他早已有了對策。
“回陛下,計較不敢,不過臣一聽說此事之後,就在仔細思量此事,倒是有一兩點淺見,可供陛下參酌。”
“講啊!”朱元璋自是不想聽他廢話。
“遵旨!”
見朱元璋有點小炸毛的跡象,徐欽馬上就不再賣關子。
“臣以為,此事雖然不甚重要,隻是處理起來又有些麻煩,但若是運用得好,卻也可達到一石多鳥之效。其一,陛下雖因愛民如子,允各地百姓若有冤屈不得伸,可直接擊宮門鳴冤鼓告禦狀,但此等善政若放任自流,一來百姓無知、難辨輕重,陛下日理萬機,若總是為此等雞毛蒜皮的小事勞神實在不妥;同時也讓百官在施政之時更加束手束腳,難於施展。不如借此機會,把這件事稍微搞大一點,再順勢改一改這告禦狀的規矩,將詳細的章程公諸天下,往後皆循律令而為,豈非兩全其美?其二,此事處理起來確實兩難,但兩難棘手之事也並非全無益處,若是這等事落到本就該犯錯的人頭上,那豈不是既解了燃眉之急,又無論如何都能讓本就該犯錯的人主動授人以柄?”
這話徐欽說得很委婉,朱元璋也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這意思就是把這樁麻煩事直接栽到蔣瓛頭上,無論他怎麽處理,要麽是得罪天下百姓和文人噴子,要麽是得罪軍方,肯定都會有人再次借題發揮來搞他。而且這個罪名是實打實的他自己沒處理好造成的,跟皇帝陛下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甚至皇帝陛下還能在事後稍稍對吃了虧的一方表示表示,平白落得個好。
這簡直是妙極!朱元璋完全找不出比他這處理方式更好的辦法了,真的很難想象,這等奸詐詭計,竟是出自一個十餘歲的少年之手。他不是沒一丁點兒的懷疑,可朱元璋其實很清楚,他老爹徐輝祖雖也有些本事,可這種風格與他簡直是大相徑庭!至於其他人也好像找不到能在如此短時間內給他支招的人,所以最終隻能認定,這就是他徐欽自己的天賦。
經過這件事,朱元璋再次對這個小家夥有了深刻的認識。這種因勢利導,把害處處理得幹幹淨淨,順便還能把好處榨得一點不剩的風格,讓他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誠意伯。甚至比劉基更狠,畢竟劉基有時候還有點兒書生意氣,可這家夥,在具體做事的時候卻根本感覺不到底線。徐欽如此年紀,便有這等智慧,不由得讓朱元璋的眼前一亮。
不過好在他倒是沒有像演義中的某某某一樣,見到一個聰明人就想反手幹掉的惡習。做了半輩子的君主、皇帝,其實他最拿手的本事就是看人,比如胡藍的不安分,又比如眼前這個小家夥骨子裏的惰性和小奸猾。這種人是不可能主動想起造反的,若是在幾十年前的亂世中,說不定還會被逼無奈做一番大事業,甚至極有可能對自己構成極大的威脅,但如今天下大定,他本身又是出自最頂級的勳貴豪門,盡情享受都來不及,造反這種麻煩事,像他這種聰明人是不會做的,沒見他連早朝都是變著法的請假翹班麽?
更何況,朱元璋還知道徐欽很多事,比如他試圖營救謝成家眷,皇帝陛下自然是一清二楚,這讓朱元璋稍稍有點怪異的同時,也更摸清楚了他的性格。此事完全就對他半點好處都沒有,費這麽大的力氣,還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更絕非梟雄所為,說明他在某些事上,又有一些婦人之仁。
徐欽獻計之後,皇帝陛下也並未多說什麽,隻是下令讓徐欽去通知各部大臣明日早朝,看這個樣子,他肯定已經是有了具體的搞事方案了。
退出皇宮,徐欽馬上回了錦衣衛衙門,一邊派人去通知各部署衙門明天早朝的事情,一邊徑直去找了蔣瓛。
他想把這件事栽到蔣瓛頭上,表麵上是為了坑蔣瓛,可實際上卻是在切切實實地推進救蔣瓛性命的計劃。朱元璋判斷得很對,徐欽雖聰明且見多識廣,但在這種大事上一諾千金的品德,和缺乏足夠的冷血,或者說同情心過度泛濫的優點,也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缺點。
以蔣瓛現在的處境,朱元璋都已經把要捅他的刀抽了一半出來了,斷然沒有再回鞘的道理。所以現在要做的不是逃過這一刀,而是主動用非要害的部位去接下這一刀,讓皇帝砍一刀順氣,讓百官解氣安心,隻要不被一刀給直接砍死,甚至全家都被這一刀給砍死,那就算是血賺!
所以一定要把針對蔣瓛的輿論和攻擊往小的方麵引導,讓他罪不至死,他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而這件事正好就是一件必定辦砸,卻又罪不至死的背鍋好選擇,對現在的蔣瓛來說,甚至有些求之不得。
“所以,蔣大人,此事陛下多半會委派您去處理。你也不必有任何顧慮,隻要一切秉公辦理就行,甚至最好是兩邊一起得罪了才好。”
“嗯,小公爺的意思,我明白了。”
蔣瓛也並非是蠢人,稍稍一思量也看出來了其中的風險和特別的機會。而且這件事說來也不難,因為本身就是兩邊都有錯,真換個海青天之流去辦理,一邊打二十大板恐怕還有可能會流芳百世。隻不過讓蔣瓛去這樣做,那肯定就隻是得罪人,不過恰好卻又不會把人得罪死,搞得一定要以命相搏,反而對蔣瓛是件吃虧是福的好事。
朱元璋的命令發出來,說是說在正旦之前的例行早朝,但告狀的百姓,人都已經提到應天府去了,消息自然也很快就傳遍了朝堂。隻要稍微有點腦子的人,當天下午晚些時候都大致明白了其中的主要緣由。
作為當前所謂清流派的核心團隊,皇太孫等人雖自認傳承聖人衣缽,卻也不是傻子,馬上就意識到了這件事背後的牽扯。隻是目前他們僅僅嗅到了事件背後的風雲湧動,還暫時不甚明了皇帝陛下的真實意圖。
“殿下,以臣之見,這怕是陛下打算動一動這巢湖水師了。他們肆意侵占民田,委實有些囂張跋扈,畢竟赳赳武夫,過於魯莽了。”在當天下午的東宮核心人物碰頭會上,黃寺卿作為團隊靈魂,侃侃而論。
“黃寺卿,下官以為,此事怕沒有那麽簡單!以下官所知,這俞家雖繼續統著巢湖水師,但畢竟巢湖不過彈丸之地,大大小小戰船共計才百來艘,尚不及長江水師三成之數。另外,這俞家畢竟有大功於朝廷,兩位公爺為陛下戰死沙場,陛下也多有恩賞,何至於用此等雞毛蒜皮之事向俞家開刀?”
“哦?那以尚禮之見,此番陛下大動幹戈所為何事?”
“這,這確實是一時難以捉摸。”麵對黃子澄的這句反問,齊泰隻得尷尬的表示自己不知道,於是,他這反對的理由便缺乏說服力了。
“那以諸位之見,本宮當如何應對?”
“這…不如殿下順水推舟…”
“不可!黃大人,此舉萬萬不可!巢湖俞家以往素來同先懿文太子交好,正是殿下該引以為臂膀之人,怎可胡亂開罪?坦翁以為何?”齊泰見自己說服不了黃子澄,隻得將求助的目光轉向本團隊社會地位最高,資格最老的劉三吾。
“老夫一時間也摸不透這其中的關竅,不過子澄之言,確實也過於激進了。現下謀逆大案剛有些安定之勢,恐怕聖上也是不想再掀起太大風波的。而且尚禮說得也對,俞家也是太孫殿下可以拉攏的勢力,落井下石,顯然不妥。”
“可…”
“黃先生,齊郎中和坦翁所言甚是。昔日虢國公素與父親親近,而且南安侯犯案之事也是父親在皇祖父麵前斡旋,何況如今河間郡公夫人、越巂侯亦素尊於本宮,本宮怎能落井下石?不妥,不妥!”
這位黃先生本還想說什麽,但話到嘴邊也不知是有什麽顧慮,卻是說不出來了,於是隻得默默低下了頭。
“殿下,臣以為,此事非但不可對俞家落井下石,反倒是隻需做好幫襯俞家的準備,使其更加感激於殿下的仁德。即使有個萬一,稍稍提及其家功勳,為其說合一二,哪怕事有不濟,隻要不過分阻擾,也可在陛下麵前展現一番仁德,反倒是有益無害。”
“嗯,齊郎中所言甚是!”
既然朱允炆都已經下了決心,做輔臣的自然也不好再駁斥什麽了,況且這樣做確實也是最為穩妥的做法。現在別看秦晉燕諸王表麵上老老實實的,但從前些日子燕王的表現來看,明明大家都是有想法的。所以這位黃先生即使還有一些其他的想法,也不得不以大局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