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會審繼續,曹銘生怕徐欽又搞出什麽幺蛾子,於是一鼓作氣,將都察院查驗到的一應情況全部擺上桌麵,希望可以一鼓作氣,直接擊垮明顯缺乏準備的徐欽極其黨羽。
隻是沒想到,徐欽竟悠悠地坐在那裏,就等著他酣暢淋漓地曆數蔣瓛喪盡天良、公報私仇、以酷烈之刑折磨朝臣等一幹罪狀。不得不說,不愧是典型的進士出身,曹銘絕對算得上是學識淵博、口燦蓮花的高手。
要知道,其實雖然科舉,尤其是明清的科舉製度飽受詬病,但實際情況卻和後世所想象的,進士們大多都是書呆子的情況完全不同。首先,如果單論智商,這些能從科舉中殺出重圍的人,絕對都是頂尖的高手。而他們的厲害之處,也絕不僅僅是死記硬背,莫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花團錦簇的文章其實並非想象的那麽容易。更重要的是,要想進一步出人頭地,能活學活用,甚至不管是在宴席、詩會等場合,還是在朝堂爭鋒之中都要非常能說才行。
黃子澄、曹銘等人在徐欽麵前之所以沒有占到便宜,不能說是他們無能。僅僅是因為徐欽是受過後世半專業的辯論訓練,而且有著完全不同數量級的信息儲備,再加上確實極其敏銳的反應能力,而且還成功借了大勢,這才每每能讓他們灰頭土臉。
除此之外,這個年代的進士,或者說是讀書人,其實還並不是後世那種手無縛雞之力的蠹蟲,那都是明朝中後期,文臣徹底掌權之後,才慢慢養成的歪風邪氣。
朱元璋在對天下讀書人的殷切希望之中,也秉承了其一貫務實的作風: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文武雙全等內容,雖然不是科舉必考項目,卻也是非常重要的額外加分項。甚至在明初嚴苛的路引製度下,擁有秀才以上功名在身的讀書人,便可合法佩劍,並全國暢通無阻。
所以明初的進士們,不僅很能說,而且多半手底下也有兩下子。正統朝錦衣衛指揮使馬順被群毆而死,並非是馬順無能,而實在是對手很凶殘的緣故。至少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的徐大少是不敢隨便和文官單挑的,更別說群毆了。
當然,回到當前的案子上麵,曹銘的論據和徐欽推測的其實也極為接近,劉一平這個錦衣衛的叛徒,確實是他手上的王牌,但這張王牌並不是單純的用來作為蔣瓛違法亂紀的證人,最重要的作用其實並不是直接指證,而是將當時錦衣衛詔獄中發生的事情透露給了都察院。都察院再據此按圖索驥,有針對性地打開缺口。
他很清楚當時哪個人犯受了哪些酷刑,哪些刑罰會在骨骼上留下對應的痕跡,然後再讓仵作一驗,那事實便一清二楚了。可若是沒有知情人的引導,這個方案卻是不現實的,總不能把已經下葬的犯人全給挖出來驗一遍吧?而且也很難說得清楚,這些痕跡是如何造成的。不過如果再有配套的證詞作為佐證,那脈絡就很容易理清了,而且還不太好反駁,畢竟一兩次還刻意解釋為巧合,但例證數量較多,狡辯就非常不明智了。
都察院也不愧是三法司之一,專業告官機構,在刑名事宜上也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在準許收屍和有人收屍的犯官中,竟找出了共計九具可確切查證的,經過仵作的勘驗,也確實證實他們是在生前不久受到過讓人不寒而栗的對待的屍骨。
“蔣瓛!現在認證物證俱全,你可還有何要狡辯?!”自以為勝券在握,曹銘可謂誌得意滿,就連本該嚴厲的呼喝聲裏也好像有一絲喜悅的味道,甚至還順便略帶挑釁地瞪了徐欽一眼。
而蔣瓛也並未被嚇到。一方麵,他其實早就做好了去死的準備,單純的償命也並不足以讓他害怕;另一方麵,剛剛錦衣衛已經給他遞過消息了,雖然由於中途看押的過程中,有三法司的人在場,不好將事情講得清楚,卻也足夠其掌握和配合徐欽的大致計劃了。
微微看了一眼蔣瓛,心裏也不得不佩服他的鎮定,在這種能決定自己生死的事情中,也能沉著應對,即使是在來不及得到全部情況通報,他的一切進退都能恰好配合到徐欽的舉動,或者說都能冷靜地選擇對自己最有力的行動。若不是卷入了這種事,成為了朱元璋的眼中釘,想來他的未來也不至於到此為止。
最重要的是徐欽,此時竟一點兒都不見慌張之色,還好整以暇地端起案上的茶杯,慢悠悠地喝了一口,仿佛剛才他那一通發言都是在放屁而已。
曹銘心裏頓時微微感覺有些發涼。這麽多天的交鋒下來,他算是徹底領教了這位年輕的中山王府小公爺的手段,排除立場的因素,他算是真服氣的,至少不敢再對這位蒙祖蔭而輕易身居高位的黃毛小子再有半點輕視之心。見自己在拿出殺手鐧之後,他竟然如此淡定,是個人心裏都要打鼓的,就好像麵對孔明擺下的空城計,是個領教過其手段的人心裏都會發毛。
等了好半晌,當曹銘心中的那股意義不明的懼意即將轉化為怒火的時候,徐欽這才悠悠地開口了。
“曹右都…”
“徐同知!莫非你非要再度當場驗屍不成?”不等徐欽說完,曹銘就馬上打斷,一方麵是下意識地不想再給他任何胡攪蠻纏的機會。另一方麵也是因為這次他底氣十足,全應天,甚至包括皇帝陛下都知道,這些事本就是蔣瓛做的,現在他又將鐵證擺在了眼前,而且這些打到奸佞的鐵證,正是他努力的結果,豈容徐欽再來搗亂?
“嗬嗬,曹右都不必緊張。”徐欽大致也能猜到他心中所想,於是笑著安慰到。
然而在曹銘看來,這就是赤裸裸的挑釁。不過由於徐欽身份實在特殊,又確實沒做什麽不合理法的事,他還真沒法反擊,或者說不願在蔣瓛的事情落地之前,過多地和徐欽糾纏。
“都察院辛苦查出來的證據,大家自然都是相信的。在整個大明朝堂之上,誰不知道都察院就是公正廉明的代名詞?誰不知道都察院始終抱著一顆赤子之心?誰不知道…”
“夠了!奉承的話就免了吧!我們都察院可擔當不起!”被這樣誇張的奉承,即使以曹銘的老臉也有些吃不住,當然,這時他也理所當然地是把徐欽的這個表現當做了是服軟的意思。
“總之,根據這些都察院查證的事實,有人殘暴的虐待藍玉一案的涉案人員,這應當是無誤的!”
“什麽?!”曹銘不由得驚呼出聲,他實在是沒想到,徐欽竟然真的這麽容易就認了,而且心裏也愈發感到不安,隻是一時間還沒有發現究竟是什麽地方不對。
“不過究竟是誰這麽膽大包天,目的又是什麽,還有待進一步的查證!”不等曹銘做出進一步的反應,徐欽當即一錘定音!
“你說什麽?!”曹銘滿臉的不可置信,還可以這樣玩?
“曹右都,下官的意思是,既然有人受到了非法的待遇,那自然要徹查真相,還天下一個公道!”
“這,你休要為蔣瓛狡辯,錦衣衛詔獄內發生的事,若非是蔣瓛這個都指揮使,還能有誰?!”
“曹右都,您這樣說就有失妥當了。既然您也知道,蔣瓛是都指揮使,那他自然不可能徹夜守衛詔獄,若是把詔獄裏麵發生的所有事都不分青紅皂白全部歸罪於蔣瓛,那是否有失公正呢?如果下官記得不錯的話,洪武二十一年三司天牢也曾發生過一起虐囚致死的案件,最終查明真相,是刑部司獄三人、都察院司獄一人,貪贓枉法、敲詐人犯、折磨致死,最後的結果是,四人全部處斬棄市,而相關的上官,僅有時任刑部左侍郎高鐸降右僉都禦史,右都禦史淩漢降刑部右侍郎,餘者罰奉半年至一年不等。對吧?若是以曹右都的理論,時任刑部尚書的唐鐸老大人,及時任都察院左都禦史詹徽等人,豈不是都該因此而治死罪了?”
在中午和錦衣衛其他堂官商議的時候,見多識廣的陸同知就報出了這一樁當年的公案。
明代律法,雖然主體依舊是秉承於中華法係的主體思想,比如:以君主思想為基礎,以儒家思想和宗法為骨幹。但特別之處在於,已經出現了後世英美法係的案例遵循原則。簡單來說,就是以前出現過的類似案例的判決,將會作為後來對相關案件判決的重要參考。
在這件事上麵,既然同樣是監獄虐囚,既然三法司的天牢虐囚重處的是核心直接責任人,那到了錦衣衛的詔獄,也該同樣問責直接的核心責任人。
如此一來,事情就被徹底攪渾了。
雖然錦衣衛的詔獄和三法司天牢的情況確實還是有所不同的,畢竟錦衣衛是軍事機構,令行禁止的程度要較以民間案件為主的三法司嚴苛得多。而且三法司的幾個首領官,幾乎不會親自進入天牢提審犯人,再怎麽說,他們都是比較純粹的文官。而錦衣衛的頭目,則是徹徹底底的武夫,尤其是在藍玉案這樣的重大案件裏,錦衣衛長官扮演的角色也是和三法司不同。
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對外的表象層麵的,若是說到證據,顯然除了錦衣衛之外,其他帝國機關是不可能拿出蔣瓛親自參與,甚至直接下令對犯人動大刑的實物證據的。畢竟就在衙門裏邊的事情,下令也就是張嘴一說的事,根本不可能會有正式公文存檔。
隻是沒想到,徐欽竟悠悠地坐在那裏,就等著他酣暢淋漓地曆數蔣瓛喪盡天良、公報私仇、以酷烈之刑折磨朝臣等一幹罪狀。不得不說,不愧是典型的進士出身,曹銘絕對算得上是學識淵博、口燦蓮花的高手。
要知道,其實雖然科舉,尤其是明清的科舉製度飽受詬病,但實際情況卻和後世所想象的,進士們大多都是書呆子的情況完全不同。首先,如果單論智商,這些能從科舉中殺出重圍的人,絕對都是頂尖的高手。而他們的厲害之處,也絕不僅僅是死記硬背,莫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花團錦簇的文章其實並非想象的那麽容易。更重要的是,要想進一步出人頭地,能活學活用,甚至不管是在宴席、詩會等場合,還是在朝堂爭鋒之中都要非常能說才行。
黃子澄、曹銘等人在徐欽麵前之所以沒有占到便宜,不能說是他們無能。僅僅是因為徐欽是受過後世半專業的辯論訓練,而且有著完全不同數量級的信息儲備,再加上確實極其敏銳的反應能力,而且還成功借了大勢,這才每每能讓他們灰頭土臉。
除此之外,這個年代的進士,或者說是讀書人,其實還並不是後世那種手無縛雞之力的蠹蟲,那都是明朝中後期,文臣徹底掌權之後,才慢慢養成的歪風邪氣。
朱元璋在對天下讀書人的殷切希望之中,也秉承了其一貫務實的作風: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文武雙全等內容,雖然不是科舉必考項目,卻也是非常重要的額外加分項。甚至在明初嚴苛的路引製度下,擁有秀才以上功名在身的讀書人,便可合法佩劍,並全國暢通無阻。
所以明初的進士們,不僅很能說,而且多半手底下也有兩下子。正統朝錦衣衛指揮使馬順被群毆而死,並非是馬順無能,而實在是對手很凶殘的緣故。至少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的徐大少是不敢隨便和文官單挑的,更別說群毆了。
當然,回到當前的案子上麵,曹銘的論據和徐欽推測的其實也極為接近,劉一平這個錦衣衛的叛徒,確實是他手上的王牌,但這張王牌並不是單純的用來作為蔣瓛違法亂紀的證人,最重要的作用其實並不是直接指證,而是將當時錦衣衛詔獄中發生的事情透露給了都察院。都察院再據此按圖索驥,有針對性地打開缺口。
他很清楚當時哪個人犯受了哪些酷刑,哪些刑罰會在骨骼上留下對應的痕跡,然後再讓仵作一驗,那事實便一清二楚了。可若是沒有知情人的引導,這個方案卻是不現實的,總不能把已經下葬的犯人全給挖出來驗一遍吧?而且也很難說得清楚,這些痕跡是如何造成的。不過如果再有配套的證詞作為佐證,那脈絡就很容易理清了,而且還不太好反駁,畢竟一兩次還刻意解釋為巧合,但例證數量較多,狡辯就非常不明智了。
都察院也不愧是三法司之一,專業告官機構,在刑名事宜上也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在準許收屍和有人收屍的犯官中,竟找出了共計九具可確切查證的,經過仵作的勘驗,也確實證實他們是在生前不久受到過讓人不寒而栗的對待的屍骨。
“蔣瓛!現在認證物證俱全,你可還有何要狡辯?!”自以為勝券在握,曹銘可謂誌得意滿,就連本該嚴厲的呼喝聲裏也好像有一絲喜悅的味道,甚至還順便略帶挑釁地瞪了徐欽一眼。
而蔣瓛也並未被嚇到。一方麵,他其實早就做好了去死的準備,單純的償命也並不足以讓他害怕;另一方麵,剛剛錦衣衛已經給他遞過消息了,雖然由於中途看押的過程中,有三法司的人在場,不好將事情講得清楚,卻也足夠其掌握和配合徐欽的大致計劃了。
微微看了一眼蔣瓛,心裏也不得不佩服他的鎮定,在這種能決定自己生死的事情中,也能沉著應對,即使是在來不及得到全部情況通報,他的一切進退都能恰好配合到徐欽的舉動,或者說都能冷靜地選擇對自己最有力的行動。若不是卷入了這種事,成為了朱元璋的眼中釘,想來他的未來也不至於到此為止。
最重要的是徐欽,此時竟一點兒都不見慌張之色,還好整以暇地端起案上的茶杯,慢悠悠地喝了一口,仿佛剛才他那一通發言都是在放屁而已。
曹銘心裏頓時微微感覺有些發涼。這麽多天的交鋒下來,他算是徹底領教了這位年輕的中山王府小公爺的手段,排除立場的因素,他算是真服氣的,至少不敢再對這位蒙祖蔭而輕易身居高位的黃毛小子再有半點輕視之心。見自己在拿出殺手鐧之後,他竟然如此淡定,是個人心裏都要打鼓的,就好像麵對孔明擺下的空城計,是個領教過其手段的人心裏都會發毛。
等了好半晌,當曹銘心中的那股意義不明的懼意即將轉化為怒火的時候,徐欽這才悠悠地開口了。
“曹右都…”
“徐同知!莫非你非要再度當場驗屍不成?”不等徐欽說完,曹銘就馬上打斷,一方麵是下意識地不想再給他任何胡攪蠻纏的機會。另一方麵也是因為這次他底氣十足,全應天,甚至包括皇帝陛下都知道,這些事本就是蔣瓛做的,現在他又將鐵證擺在了眼前,而且這些打到奸佞的鐵證,正是他努力的結果,豈容徐欽再來搗亂?
“嗬嗬,曹右都不必緊張。”徐欽大致也能猜到他心中所想,於是笑著安慰到。
然而在曹銘看來,這就是赤裸裸的挑釁。不過由於徐欽身份實在特殊,又確實沒做什麽不合理法的事,他還真沒法反擊,或者說不願在蔣瓛的事情落地之前,過多地和徐欽糾纏。
“都察院辛苦查出來的證據,大家自然都是相信的。在整個大明朝堂之上,誰不知道都察院就是公正廉明的代名詞?誰不知道都察院始終抱著一顆赤子之心?誰不知道…”
“夠了!奉承的話就免了吧!我們都察院可擔當不起!”被這樣誇張的奉承,即使以曹銘的老臉也有些吃不住,當然,這時他也理所當然地是把徐欽的這個表現當做了是服軟的意思。
“總之,根據這些都察院查證的事實,有人殘暴的虐待藍玉一案的涉案人員,這應當是無誤的!”
“什麽?!”曹銘不由得驚呼出聲,他實在是沒想到,徐欽竟然真的這麽容易就認了,而且心裏也愈發感到不安,隻是一時間還沒有發現究竟是什麽地方不對。
“不過究竟是誰這麽膽大包天,目的又是什麽,還有待進一步的查證!”不等曹銘做出進一步的反應,徐欽當即一錘定音!
“你說什麽?!”曹銘滿臉的不可置信,還可以這樣玩?
“曹右都,下官的意思是,既然有人受到了非法的待遇,那自然要徹查真相,還天下一個公道!”
“這,你休要為蔣瓛狡辯,錦衣衛詔獄內發生的事,若非是蔣瓛這個都指揮使,還能有誰?!”
“曹右都,您這樣說就有失妥當了。既然您也知道,蔣瓛是都指揮使,那他自然不可能徹夜守衛詔獄,若是把詔獄裏麵發生的所有事都不分青紅皂白全部歸罪於蔣瓛,那是否有失公正呢?如果下官記得不錯的話,洪武二十一年三司天牢也曾發生過一起虐囚致死的案件,最終查明真相,是刑部司獄三人、都察院司獄一人,貪贓枉法、敲詐人犯、折磨致死,最後的結果是,四人全部處斬棄市,而相關的上官,僅有時任刑部左侍郎高鐸降右僉都禦史,右都禦史淩漢降刑部右侍郎,餘者罰奉半年至一年不等。對吧?若是以曹右都的理論,時任刑部尚書的唐鐸老大人,及時任都察院左都禦史詹徽等人,豈不是都該因此而治死罪了?”
在中午和錦衣衛其他堂官商議的時候,見多識廣的陸同知就報出了這一樁當年的公案。
明代律法,雖然主體依舊是秉承於中華法係的主體思想,比如:以君主思想為基礎,以儒家思想和宗法為骨幹。但特別之處在於,已經出現了後世英美法係的案例遵循原則。簡單來說,就是以前出現過的類似案例的判決,將會作為後來對相關案件判決的重要參考。
在這件事上麵,既然同樣是監獄虐囚,既然三法司的天牢虐囚重處的是核心直接責任人,那到了錦衣衛的詔獄,也該同樣問責直接的核心責任人。
如此一來,事情就被徹底攪渾了。
雖然錦衣衛的詔獄和三法司天牢的情況確實還是有所不同的,畢竟錦衣衛是軍事機構,令行禁止的程度要較以民間案件為主的三法司嚴苛得多。而且三法司的幾個首領官,幾乎不會親自進入天牢提審犯人,再怎麽說,他們都是比較純粹的文官。而錦衣衛的頭目,則是徹徹底底的武夫,尤其是在藍玉案這樣的重大案件裏,錦衣衛長官扮演的角色也是和三法司不同。
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對外的表象層麵的,若是說到證據,顯然除了錦衣衛之外,其他帝國機關是不可能拿出蔣瓛親自參與,甚至直接下令對犯人動大刑的實物證據的。畢竟就在衙門裏邊的事情,下令也就是張嘴一說的事,根本不可能會有正式公文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