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朝堂上來看,自己這次算是超額完成了朱元璋交代下來的朝堂開局任務,更直接全麵掌控了機要的錦衣衛,雖然秩品在明初這個超品多如狗的年代,簡直有些不值一提,但若論起實權,已經是有實力躋身當朝前二十的大佬了。
權力自然是醉人心脾的,可最重要的卻不是眼前的這點兒,而是有了這個基礎,自己在儲位爭奪戰之中的重要性頓時飆升,已經有能力真正參與到這些事當中來了。而且若是從更深層次來考量,在朱元璋的遠期規劃之中,他絕對是未來的重量級鞏固輔臣,算是少有的,能對這件大事形成一定影響的存在。
雖然這個時候看起來,由於和江都郡主的婚事,他已經注定是皇太孫一黨無疑,但事實上究竟是怎麽回事,恐怕就隻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才知道了。
這些日子以來,徐欽其實也反複的思量和權衡過這個問題的取舍,可最終的結果還是傾向於站在朱棣這一邊。
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是朱允炆的性格,實在是不合適在這個時候接朱元璋的班。其性格外寬內忌,倒是和兩百多年後的朱由檢頗有些類似,在這種皇帝麾下做事,做得太好反而可能適得其反,絕對不是好老板。
其二是能力和眼光,經過初步的接觸和對比之後,徐欽不得不感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失敗者之所以失敗,都絕非偶然。如果想要真正做一番大事業,唯有在朱棣的麾下才能施展得開。畢竟徐欽所追求的,不僅僅是繼續保持武勳集團的超然地位,使自己獲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還要推進深化的社會改革,從根本上削弱儒生文人,或者說改造他們。且不說朱允炆會不會同意,就算是真同意了,要他來一邊放權,一邊平衡更複雜的政治格局,他的能力,徐欽也持懷疑態度。
最後就是出於個人的前途考量。
朱允炆可以因為削藩逼死自己的親叔叔而麵不改色,也可以在憤怒之下親手當殿刺死重臣,還可以對直接負有莫大的戰敗責任的黃子澄、李景隆網開一麵,也可以對有能力的耿炳文、徐輝祖棄而不用。樁樁件件,完全可以說是昏招頻出、行事失據、賞罰不公、全憑好惡,就算自己做了他的姐夫,說不得哪天就因為些什麽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者誤會丟官去職了,更別說做大事。
而朱棣雖然很像朱元璋,性格偏殘暴,殺人不眨眼。可若是仔細梳理,很容易就能發現,其實朱棣比朱元璋還是要講義氣得多的。靖難功臣之中,五十多人封爵,除了邱福和跟著邱福一起吃了那場大敗仗的倒黴蛋被一起剝奪了爵位之外,隻有兩三個因為其他罪行而被處理,其他四十來個全都得到了善終。
自信、大氣,這是作為一個開創時代的皇帝最重要的基本素質,隻要作為臣下的能解決問題,匡扶社稷,不犯原則性的錯誤,都能得到公正的待遇,不用怕某天被以某種稀奇古怪的緣由而翻車。這也是徐欽要實現他心中真正所想,最需要的雄才大略的領導。
就算是自己娶了朱允炆的姐姐,但在政治裏麵,聯姻其實並非是取向的絕對因素,君不見漢朝與好女婿匈奴之間依然打得血流成河,唐朝和好女婿吐蕃也一樣互相掐出翔來。更何況,在這件事裏麵,自己娶的是朱允炆的姐姐,但同樣也是朱棣的親侄女,打來打去都是一家人,嚴格意義上來說,親疏關係並不是特別明顯。
最重要的是,自己這段時間送去北平的這些書信,可是妥妥的投名狀,在讓朱棣安心的同時,卻在朱允炆這邊是個大炸彈。朱棣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自己和朱允炆勾搭,但朱允炆絕不可能容忍自己勾搭朱棣!
再說說成本問題。
其實現在表麵上看起來,是朱允炆占據了絕對優勢,朱棣劣勢明顯,自己幫助朱棣有點兒火中取栗的意思。但實際上仔細梳理一番的話,其實幫助朱棣的風險雖然確實要大一些,可也大不到哪兒去。
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朱允炆現階段是沒有自由行動權的!一點兒都沒有!說白了,除了一個儲君的空頭職位外,就算是放他和現在的徐欽單對單,其實徐欽也不怕他。這個階段的風險其實是來源於朱元璋。
如果老朱發現了端倪,認為徐欽對其未來繼承人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那老朱出手,他是必死無疑的。可自己的這一係列行動,其實並非是準備自己謀朝篡位,而是暗中支持老朱另一個雄才大略的兒子,這事兒就有些微妙了。
考慮到自己的特殊地位,就算是事情敗露,其實也有八成的可能性不會死!最多就是自己這段時間的努力大多化為飛灰而已。
至於真到了第二個階段,自己大不了就低調跑路咯…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朱棣都能成功翻盤,更別說有自己的先知先覺了,到時候隻要自己別太浪,也是很安全的。至於朱允炆拿徐家開刀,這種可能性也不是太大,再怎麽說徐家也是武勳第一家,真要動徐家,恐怕就連老朱也不得不考慮一下後果,尤其是在本就已經陷入內亂的情況下,隻要朱允炆腦子還正常,就絕不會真的殺徐家全家。
反倒是即使自己在第二階段幫朱允炆搞定了朱棣,一旦自己曾和朱棣眉來眼去的事情敗露,到時候徐家才是任由空出手來的朱允炆拿捏。
所以不管是站在什麽角度來看,自己都需要盡力幫助朱棣。
總算是有閑心來思量和梳理這樁中期最為緊要的大事了,徐欽不由得將自己的注意力迅速調整了過來。當然,這個結論肯定還是有一些主觀的判斷在裏麵,不過也是基於現實情況的合理總結,有了這樣一個行動基礎大綱,也能讓他的心情更加輕鬆一些。
回到中山王府,這才剛到酉時。
想起因為最近這段時間確實太忙,已經好久沒向母親請安,於是徐欽先去拜見了母親大人一趟。
魏國夫人不像魏國公那般嚴肅,當然不會追究徐大少提前翹班回家的問題。不過要說夫妻做久了,確實會互相影響,在某些事的執念上,魏國夫人的熱情並不亞於魏國公對工作的熱情。
比如說在準備兒子的婚禮方麵。雖說迎娶宗室之女,照例是由宗人府、司禮監等相關機構主導辦理,但徐家也不是什麽小門小戶,徐夫人的意思是,咱們能辦的部分,一定要辦得妥妥帖帖、漂漂亮亮,不能讓人覺得咱們徐家、他徐大少是吃軟飯的。
於是乎大量的準備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各式綾羅綢緞、金銀珠寶、玉石翡翠,甚至大棗桂圓、五穀什麽都算了,那幾隻養在門外小池塘裏麵的大雁真是呱噪得不行,也不知他們是因為被一鍋端了而感到悲哀,還是因為根本不是一個族群而爭執,總之那鳴叫之聲顯得無限淒涼。
然而徐夫人倒是不以為意,還故意讓人養在自己麵前,仿佛這幾隻大雁就是她未來的孫兒孫女似的,寶貝得不得了。
徐大少實在有些受不住,於是婉拒了陪母親用晚飯的提議,拔腿就逃離了這處是非之地。經這麽一提醒,徐大少倒是記起來了,他和江都郡主的婚事,已經問過名了,納吉之期就在下月初。
嚴格意義上,在傳統的婚姻六禮中,第一步的納彩和第二步的問名都不算是正式締結婚姻關係。如果用現代的名詞解釋,納彩隻是男方提親,問名則是了解基本情況,這兩步是隨時可以終止的,比如在問名的過程中,發現二人八字不合。當然,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任性拒婚也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就是了。
不過這門親事是朱元璋親賜的,實際上在納彩之前就已經確定不會有任何意外了。就算是雙方的生辰八字,想來也是早就看過的,而且多半還是官方占卜機構欽天監的權威堅定。事後若是有人拿這個說事,怕都是與老壽星上吊一個意思。
想想還真是恍然若夢,這才短短幾個月時間,自己就即將成為圍城一族,相比於當年自己常年在危險的邊緣不斷試探來得爽快多了。而那位未來老婆,除了性格有點小小的惡劣,之外,也確實無可挑剔,想想還真是讓人有些小激動呢!可見封建陋習不一定都是反人性的,如果你處於封建統治階級,那多半還是有好處的。
關鍵這事兒吧,看你怎麽想了。
徐大少自認還是風流倜儻、博愛寬廣的,比如注定已經要賴在他身邊的小丫頭采蓮,他很容易便接受了這個現實。而對於有些陰差陽錯的蔣綺雯,實際上他也不排斥,隻是微微對這個節奏感到有些困惑,以及需要一些時間來消化。至於說那位略顯有點兒詭異的花魁姑娘,其實他也不是絕對排斥,這從其很坦然地接受了她成為自己的社交專屬掛件上就可以看得出來,隻是比較冷靜和現實的思想,始終讓他對她背後隱藏的東西有些警惕而已。
當然,對於這位已經注定成為自己大老婆的江都郡主,他也是抱著不主動、不拒絕,然而隻能負責的態度。畢竟一來是無法拒絕,二來也是無法拒絕,既然注定要清白不保,那幹脆就用一個比較舒服的姿勢咯!
權力自然是醉人心脾的,可最重要的卻不是眼前的這點兒,而是有了這個基礎,自己在儲位爭奪戰之中的重要性頓時飆升,已經有能力真正參與到這些事當中來了。而且若是從更深層次來考量,在朱元璋的遠期規劃之中,他絕對是未來的重量級鞏固輔臣,算是少有的,能對這件大事形成一定影響的存在。
雖然這個時候看起來,由於和江都郡主的婚事,他已經注定是皇太孫一黨無疑,但事實上究竟是怎麽回事,恐怕就隻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才知道了。
這些日子以來,徐欽其實也反複的思量和權衡過這個問題的取舍,可最終的結果還是傾向於站在朱棣這一邊。
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是朱允炆的性格,實在是不合適在這個時候接朱元璋的班。其性格外寬內忌,倒是和兩百多年後的朱由檢頗有些類似,在這種皇帝麾下做事,做得太好反而可能適得其反,絕對不是好老板。
其二是能力和眼光,經過初步的接觸和對比之後,徐欽不得不感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失敗者之所以失敗,都絕非偶然。如果想要真正做一番大事業,唯有在朱棣的麾下才能施展得開。畢竟徐欽所追求的,不僅僅是繼續保持武勳集團的超然地位,使自己獲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還要推進深化的社會改革,從根本上削弱儒生文人,或者說改造他們。且不說朱允炆會不會同意,就算是真同意了,要他來一邊放權,一邊平衡更複雜的政治格局,他的能力,徐欽也持懷疑態度。
最後就是出於個人的前途考量。
朱允炆可以因為削藩逼死自己的親叔叔而麵不改色,也可以在憤怒之下親手當殿刺死重臣,還可以對直接負有莫大的戰敗責任的黃子澄、李景隆網開一麵,也可以對有能力的耿炳文、徐輝祖棄而不用。樁樁件件,完全可以說是昏招頻出、行事失據、賞罰不公、全憑好惡,就算自己做了他的姐夫,說不得哪天就因為些什麽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者誤會丟官去職了,更別說做大事。
而朱棣雖然很像朱元璋,性格偏殘暴,殺人不眨眼。可若是仔細梳理,很容易就能發現,其實朱棣比朱元璋還是要講義氣得多的。靖難功臣之中,五十多人封爵,除了邱福和跟著邱福一起吃了那場大敗仗的倒黴蛋被一起剝奪了爵位之外,隻有兩三個因為其他罪行而被處理,其他四十來個全都得到了善終。
自信、大氣,這是作為一個開創時代的皇帝最重要的基本素質,隻要作為臣下的能解決問題,匡扶社稷,不犯原則性的錯誤,都能得到公正的待遇,不用怕某天被以某種稀奇古怪的緣由而翻車。這也是徐欽要實現他心中真正所想,最需要的雄才大略的領導。
就算是自己娶了朱允炆的姐姐,但在政治裏麵,聯姻其實並非是取向的絕對因素,君不見漢朝與好女婿匈奴之間依然打得血流成河,唐朝和好女婿吐蕃也一樣互相掐出翔來。更何況,在這件事裏麵,自己娶的是朱允炆的姐姐,但同樣也是朱棣的親侄女,打來打去都是一家人,嚴格意義上來說,親疏關係並不是特別明顯。
最重要的是,自己這段時間送去北平的這些書信,可是妥妥的投名狀,在讓朱棣安心的同時,卻在朱允炆這邊是個大炸彈。朱棣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自己和朱允炆勾搭,但朱允炆絕不可能容忍自己勾搭朱棣!
再說說成本問題。
其實現在表麵上看起來,是朱允炆占據了絕對優勢,朱棣劣勢明顯,自己幫助朱棣有點兒火中取栗的意思。但實際上仔細梳理一番的話,其實幫助朱棣的風險雖然確實要大一些,可也大不到哪兒去。
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朱允炆現階段是沒有自由行動權的!一點兒都沒有!說白了,除了一個儲君的空頭職位外,就算是放他和現在的徐欽單對單,其實徐欽也不怕他。這個階段的風險其實是來源於朱元璋。
如果老朱發現了端倪,認為徐欽對其未來繼承人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那老朱出手,他是必死無疑的。可自己的這一係列行動,其實並非是準備自己謀朝篡位,而是暗中支持老朱另一個雄才大略的兒子,這事兒就有些微妙了。
考慮到自己的特殊地位,就算是事情敗露,其實也有八成的可能性不會死!最多就是自己這段時間的努力大多化為飛灰而已。
至於真到了第二個階段,自己大不了就低調跑路咯…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朱棣都能成功翻盤,更別說有自己的先知先覺了,到時候隻要自己別太浪,也是很安全的。至於朱允炆拿徐家開刀,這種可能性也不是太大,再怎麽說徐家也是武勳第一家,真要動徐家,恐怕就連老朱也不得不考慮一下後果,尤其是在本就已經陷入內亂的情況下,隻要朱允炆腦子還正常,就絕不會真的殺徐家全家。
反倒是即使自己在第二階段幫朱允炆搞定了朱棣,一旦自己曾和朱棣眉來眼去的事情敗露,到時候徐家才是任由空出手來的朱允炆拿捏。
所以不管是站在什麽角度來看,自己都需要盡力幫助朱棣。
總算是有閑心來思量和梳理這樁中期最為緊要的大事了,徐欽不由得將自己的注意力迅速調整了過來。當然,這個結論肯定還是有一些主觀的判斷在裏麵,不過也是基於現實情況的合理總結,有了這樣一個行動基礎大綱,也能讓他的心情更加輕鬆一些。
回到中山王府,這才剛到酉時。
想起因為最近這段時間確實太忙,已經好久沒向母親請安,於是徐欽先去拜見了母親大人一趟。
魏國夫人不像魏國公那般嚴肅,當然不會追究徐大少提前翹班回家的問題。不過要說夫妻做久了,確實會互相影響,在某些事的執念上,魏國夫人的熱情並不亞於魏國公對工作的熱情。
比如說在準備兒子的婚禮方麵。雖說迎娶宗室之女,照例是由宗人府、司禮監等相關機構主導辦理,但徐家也不是什麽小門小戶,徐夫人的意思是,咱們能辦的部分,一定要辦得妥妥帖帖、漂漂亮亮,不能讓人覺得咱們徐家、他徐大少是吃軟飯的。
於是乎大量的準備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各式綾羅綢緞、金銀珠寶、玉石翡翠,甚至大棗桂圓、五穀什麽都算了,那幾隻養在門外小池塘裏麵的大雁真是呱噪得不行,也不知他們是因為被一鍋端了而感到悲哀,還是因為根本不是一個族群而爭執,總之那鳴叫之聲顯得無限淒涼。
然而徐夫人倒是不以為意,還故意讓人養在自己麵前,仿佛這幾隻大雁就是她未來的孫兒孫女似的,寶貝得不得了。
徐大少實在有些受不住,於是婉拒了陪母親用晚飯的提議,拔腿就逃離了這處是非之地。經這麽一提醒,徐大少倒是記起來了,他和江都郡主的婚事,已經問過名了,納吉之期就在下月初。
嚴格意義上,在傳統的婚姻六禮中,第一步的納彩和第二步的問名都不算是正式締結婚姻關係。如果用現代的名詞解釋,納彩隻是男方提親,問名則是了解基本情況,這兩步是隨時可以終止的,比如在問名的過程中,發現二人八字不合。當然,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任性拒婚也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就是了。
不過這門親事是朱元璋親賜的,實際上在納彩之前就已經確定不會有任何意外了。就算是雙方的生辰八字,想來也是早就看過的,而且多半還是官方占卜機構欽天監的權威堅定。事後若是有人拿這個說事,怕都是與老壽星上吊一個意思。
想想還真是恍然若夢,這才短短幾個月時間,自己就即將成為圍城一族,相比於當年自己常年在危險的邊緣不斷試探來得爽快多了。而那位未來老婆,除了性格有點小小的惡劣,之外,也確實無可挑剔,想想還真是讓人有些小激動呢!可見封建陋習不一定都是反人性的,如果你處於封建統治階級,那多半還是有好處的。
關鍵這事兒吧,看你怎麽想了。
徐大少自認還是風流倜儻、博愛寬廣的,比如注定已經要賴在他身邊的小丫頭采蓮,他很容易便接受了這個現實。而對於有些陰差陽錯的蔣綺雯,實際上他也不排斥,隻是微微對這個節奏感到有些困惑,以及需要一些時間來消化。至於說那位略顯有點兒詭異的花魁姑娘,其實他也不是絕對排斥,這從其很坦然地接受了她成為自己的社交專屬掛件上就可以看得出來,隻是比較冷靜和現實的思想,始終讓他對她背後隱藏的東西有些警惕而已。
當然,對於這位已經注定成為自己大老婆的江都郡主,他也是抱著不主動、不拒絕,然而隻能負責的態度。畢竟一來是無法拒絕,二來也是無法拒絕,既然注定要清白不保,那幹脆就用一個比較舒服的姿勢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