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忙碌了些,但一切都按部就班進行著,除了根本沒時間去到處裝逼之外,其實也還算不錯。每天早起早朝值班,下來之後匆匆忙忙地寫各種計劃書,仿佛又回到了二十一世紀被無良資本家剝削那般痛苦而充實的時光。


    不過緊趕慢趕,還是總算在六月初,基本敲定了這幾件事的基本框架。


    首要的緊急事務便是發行三十萬兩白銀的新軍專項國債。這事倒是並不算難,隻是需要盡快落實和執行下去,因此稍微趕了些。徐欽根據他對後世債券的了解,以及當前的社會現實,擬定了大明帝國首批國債券的發行細則。


    這批專項國債的發行主體為帝國戶部,由戶部尚書鬱新親領,再調主事夏元吉等五人,組成了專門的債券發行委員會,負責處理相關事務及後續。


    票麵標:大明帝國戶部發行專項債券,並用戶部印。票麵金額每張一千兩,期限一年,采用貼現式付息,也就是麵值一千兩的債券,實際發行價格為九百九十八兩,到期後,戶部再按照一千兩的麵值還本付息,或者說叫做回購。如此一來,表麵上就不涉及利息的問題,也就規避了朱大老板覺得丟麵子的事。


    票麵發行總額三十萬兩。債券發行期,暫定於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償還期則定於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到期後,自九月初一開始,持債人可憑券至戶部兌換,總兌換期可往後延遲一年,也就是說,在洪武二十九年九月之前,隻要拿著這批債券到戶部,戶部便可見票即付。若超過這一時限,那就請您自求多福了。而債券持有人的政府工程優先權和計息周期,則都隻是持續至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初一結束。


    原本徐欽是不同意這種霸王條款的,在他看來,這種條款太過霸道,又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人家又不是傻子,不可能在沒有利息也沒有優先權的時候還長期持有債券。可夏元吉提出一個問題,若是不設置最後結算期,萬一有少量債券遺失或損毀,若幹年後,有人拿著年代久遠的債券來找戶部兌現,戶部如何處理?


    確實,在這個年代,戶部也不可能長期保存原始資料,到時候甚至有可能會出現無窮無盡的債券來找戶部兌換。到時候不兌則損害戶部,甚至是朝廷的信譽,兌換吧,則又極有可能吃虧,而且是吃不完的虧。權衡之下,徐欽也隻能同意了他們這種設置最後兌換期的做法,反正他們也算是留夠了充足的富餘時間,應該不至於影響到發行。


    另外,為了穩妥起見,這些債券全都是記名債券,雖允許背書轉讓,但手續極為複雜。在轉讓的時候,就必須持有人和受讓人的全權委托人來戶部報備,領取帶有戶部用印的認可公函之後,受讓人才能享受到持債權益,以及到期後直接向戶部兌現的權利。


    全部敲定之後,先是呈交禦覽首肯,再將樣板交於樊雲看了,得到了他的認可之後,戶部才正式讓寶鈔提舉司的寶鈔印製工坊印製。


    另一方麵,新版的紙幣發行方案也華麗出爐。


    根據徐欽的規劃,原先負責印發寶鈔的寶鈔提舉司,將升格為行鈔清吏司,等同於戶部的十三省清吏司,設正五品郎中一人,正六品主事二人。


    對於未來的央行,不但隸屬於財政部,還隻是個五品的小衙門,徐欽內心是不太滿意的。可現在也沒辦法,原來的寶鈔提舉司才是個正八品的芝麻部門,地位的提升隻能一步步的來。


    對於戶部機構的更改,徐欽隻是點到即止,更核心的還是新紙幣本身。他在奏疏中建議,新的紙幣更名為皇明龍鈔,先期發行采用三種準備金並行的手段,分別以白銀、銅錢、國庫精穀為準備金。白銀以一兩為基本單位,銅錢以一貫為基本單位,精穀則以一石為基本單位。發行時,以銅錢為核心基本單位,同時一貫銅錢等價一兩白銀,等於兩石精穀,之後原則上允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不同而小幅波動。


    另一方麵,由於沒有專業的銀行係統,暫時發行承兌工作由各地的官府承擔。其一方麵要準備一個公開的公示渠道,將三種儲備的實時浮動情況廣而告之;同時也肩負維持穩定、辨別真偽,以及根據當地承兌情況,向上級申請物資調撥等工作。


    徐欽當然也知道,雙重本位製度就已經夠複雜的了,長期實行三種本位製度,更是任何央行官員的噩夢。而且糧食本就是一個價值浮動極大,而且標準很難界定的物品,根本就不應該作為貨幣準備金。可以想象,很快就會出現某些人鑽空子,用劣等糧食來支付兌換,然後從中謀取差價的勾當了。


    可現實卻很殘酷,由於需要重建信心,更由於近在眼前的迫切壓力,朝廷需要盡快建立起全新的貨幣體係,而且前期必須是憑現有儲備。然而戶部能籌集到的白銀和銅錢都極為有限,而糧食依然是當前社會最實在的硬通貨之一,而且各地官倉的儲備都不少,在解決真正的儲備金問題之前,由其暫時充任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至於某些自作聰明的家夥,那就隻能是自己脖子癢了。


    當然,有一眾戶部的財政精英參與,這當中的許多明顯漏洞提早就被堵上了。比如說在開中法等少數帝國政策中,不可用糧鈔代替實物等,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短期內的可行性。


    徐欽在將製度設計框架完成,也教給了這些主辦的戶部官員必須要遵循的原則之後,徐欽的大致任務也就完成了。後續的工作自然有戶部去推動,反正徐大少也不需要在皇帝麵前領這種功勞。


    再之後,就是新軍建設和新武器開發研製工作。


    雖說這當中有很多都有下麵專業的人負責,徐欽隻不過是負責最終把關和方向性的把控,但要做的事其實不少。


    新軍建設最終就是按照他此前呈交給皇帝的計劃,第一期從錦衣衛當中選拔兩千人,構建帝國新軍教導團。


    但這支新軍部隊,和以往的軍隊是有本質上的差別的。


    以往的強軍選拔,無非就是身強體壯、武藝高超,最多再加上思想素質過關這一條。其實這些條件對於現階段的錦衣衛而言,其實並不困難,一萬八千人當中,起碼有一萬以上都能滿足這個標準。


    然而徐欽計劃中的新軍,其實是一隻高素質的軍隊,在這個年代完全也已經算得上是高科技軍隊了。加之之所以名為“教導團”,實際上就已經點明了,這支軍隊在練成之後,將肩負起把新軍模式向帝國全軍鋪開的教導之職。


    所以文化素質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點,這也是徐欽在選拔當中最關注的一個點。


    總的來說,情況有好有壞。


    好的方麵是,錦衣衛作為天子親軍,又一度肩負著極為重要的偵緝職能,倒不像是這個年代常見的普通大頭兵一般,大多數甚至是文盲,識字率還是非常可喜的。不過糟糕的是,這也就僅限於識字了。當中大多數人,也就是基本識得最基礎的幾百個漢字,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小學前半段的水平,而且這還僅僅是語文方麵!至於近代化戰爭所要求的後勤、彈道計算,那基本上也跟文盲沒什麽區別。


    於是徐欽又不得不從經曆司找了幾個文職官員,來給他們普及基本的數學計算知識。同時,後期還打算給他們做一些思想教育方麵的工作,不過這大概要往後推一推,直到基礎成軍之後再展開了。


    相對來說,武器研發反而更輕鬆一些,現在幾項基本的工藝已經交給工坊的專業人士了,武器的基本技術指標也拿了出來,甚至步槍方麵已經基本定型,火炮的製造也即將成功,需要的無非就是這些專業工匠們發揮自己的超凡水準了。


    但也還有一個方麵是徐欽需要親自過問的,那就是大規模生產的問題,尤其是盡量采用標準化和機械化的生產模式。雖然好像在這個年代說這些有點搞笑,可實際上還是有不少發揮空間的。


    強調標準化,雖不可能達到像後世一樣的公差水平,但在這種級別的武器上,基本達到零件和彈藥的通用化,不管是對生產的便捷性,還是對未來實際作戰的提升,都是不可估量的好處。而且最重要的是,將這種先進的思想教給他們,讓他們在往後的生產中,自然而然地帶著這種思想去設計製造。


    另外就是所謂的機械化,即使是在蒸汽機都沒有的年代,不過盡可能的多利用水力等原始的機械手段,也可以極大強化標準性,畢竟人工操作實在是太過情緒化,太容易出狀況了。而且這也算是一種思想解放,水力機械既然可以很好地在很多地方取代人力,那麽等未來出現了更為先進的機械的時候,人們便會更自然地接受。


    徐欽很清楚,雖然現階段的水力機械的利用對實質的提升不大,可一旦蒸汽機出現,這種提升就會成為人類曆史的分水嶺!


    最後,巨蛟幫的股份製改革和資產重組事務也準備得差不多了。樊雲也已經親自麵見了皇帝,朱元璋也親口答應,可以在年底前,籌備四十萬兩的現錢,用以入股改組後的股份製企業。同時皇家也將由宗人府直接派出會計團隊,對新建企業進行財務審核。


    另外,新企業的名稱也定為:帝國聯合運輸集團,成為一個獨立的新組織。至於樊雲創建的巨蛟幫,則單純變為其管理層和股東團體,或者說更類似於後世的持股工會,總之是不能劃等號就是了。


    有了他的首肯,這個商業改造計劃才能真正開始實施。說開之後,其實朱元璋也很好說話,隻要把承諾給他的分紅按時保量地拿來,也不打著他皇帝的旗號為非作歹,那就任由他們去搞就是。


    對此徐欽也不反對,本來宗人府就會負責發放宗親俸祿,也要接觸一些財務運作,倒並不是完全牛頭不對馬嘴。至於說以後分紅的錢,用在什麽地方,就完全隨皇帝高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妖嬈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子江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子江山並收藏我的妖嬈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