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朱柏將來會給這位皇太孫侄子帶來怎樣的麻煩,徐欽的日常還是照常展開。
在處理完了這邊的事之後,徐欽首先就抽空去了錦衣衛的外城兵營。雖然新軍訓練的事情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不過軍事改革卻是當前徐欽手上最重要的一件事。
首先,在這個年代,乃至整體社會層次更高的二十一世紀,軍事力量仍舊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後也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其次,現在這個機會,說是千載難逢也不為過。這個年代正好是火器逐步從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關鍵時間節點,一棵全新的科技樹樹苗剛剛破土而出。正好又遇到雄才大略的君主,能夠接受這種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算是“異想天開”的方案。再正好,目前的社會環境是剛剛大亂之後的大治初始,社會的整體思維也沒有僵化。
種種因素的結合,才使得徐欽的新軍計劃得以順利推行,但這也不是說他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正所謂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初步感受到新式火器的威力之後,在暫時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案的時候,近乎於死馬當作活馬醫的態度,讓近乎自己一路解決了所有問題的徐欽來試一試,這無可厚非。然而若是這個嚐試不能在預期內見到效果,或者甚至是失敗了,那後果會怎樣?曆史會不會在強大的慣性之下走回老路?
再有,新軍改革又還涉及到後續的一係列計劃,牽一發而動全身。
所以以此事的重要性,就算是徐欽現在手上事情一大堆,這邊也是絕對不可動搖的重中之重。
“就是這樣,當火炮的擺放角度相同,而填裝的火藥不同,炮彈的落點是基本一致的。而在裝填的火藥一定的情況下,火炮調整為各種不同的擺放角度,也能讓炮彈的落點處在一定的範圍內。所以未來的火炮操作人員,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計算出最佳的結果!第一時間將炮彈砸在敵人的頭上,才能真正發揮出這種新式火炮的威力!戰勝一切敵人!”
徐欽的演講,不僅僅是針對兩千整齊列隊在點將台下的新軍,同時也是對其餘圍觀的錦衣衛而講。
“隨著你們手中的武器越來越先進,作戰的方式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不再需要麵對麵,在數百步之外,便可將敵人撕得粉碎!這便是知識的力量,就相當於之前肉搏戰之中的武藝,這也是未來所必須的!這就是為何新軍要著重訓練算術的重要原因!”
徐欽從點將台上看下去,雖然很多人臉上的迷茫稍稍褪去,但很顯然,要讓這個年代的人理解“知識就是力量”這種話,還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為此,隻要大家在未來的考核中成為了合格的炮兵,同等級別下,將會實行更高一級的補貼政策!”
“喔!”聽到真金白銀的獎賞,眾人的情緒總算是有了明顯的起伏。
“同樣的,相信大家也通過這個‘新軍模範教導團’的正式稱號猜到了一些東西。現在本官就正式告知大家!沒錯!如果錦衣衛的新軍試點獲得成功,勢必向全軍推廣,到時候,自然是需要大力提拔一批熟悉新軍事務的將佐。而新軍由於采用了全火器裝備,彈藥補給也將成為未來行軍打仗的重點,這些也需要學習和摸透相應的知識。所以,諸君,抓住機會吧!”
徐欽的這番發言,頓時真正激起了所有錦衣衛的激情。
說簡單點,這就是意味著,未來模範團的人員,隻要通過了最終考核,便都有機會成為未來大規模新軍訓練的領導者,也就是獲得外放成為正規野戰部隊主官的機會。
這對於普通的錦衣衛而言,可算得上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最佳機會。確實,錦衣衛作為天子親軍,所擁有的地位確實相對崇高。但單純從職位和秩品上而言,錦衣衛實際上也不過是一個超級加強的衛所而已,可謂水淺王八又多的典型。所以但凡有點兒誌向的,其實都希望外調,隻不過在通常情況下,這種事實在是鳳毛麟角,現在卻有一個這麽好的機會,還附帶著未來無限的晉升之路,又怎能不讓人激動?
親自做了一番精神團建之後,徐大少又去那幾個專門請來的說書先生那邊慰問和審核了一番。
要在這個年代建立一支強軍,思想建設是一項重點也難點。畢竟徐欽深刻地知道,一支空有強悍的技戰術,然而缺乏堅實思想武裝的軍隊,其本質上都是不完善的。這種軍隊或能稱雄一時,可卻難以傳承,最終不是隨著一代人的消逝而煙消雲散,便是成為擁兵自重的國之毒瘤。
而難點則在於,這個年代沒有那麽豐富的思想傳播方式,說不好聽點,就是洗腦的手段嚴重不足。徐欽能想到的,便隻有請一些說書人來給他們講一些精忠報國的話本故事,暫時選定的題材包括剛剛成書,還沒完全流傳開的“三國誌通俗演義”,講嶽飛的話本“精忠記”,以及一些現編的“封狼居胥”、“投筆從戎”之類的短篇故事之類。
後期可能還要加上一些愛國歌曲的日常傳唱,不過暫時也就這些了。思想教育是一件長期鍥而不舍的工作,它可能無法在確定的時間內產生確定的效果,但其意義卻非常重大。不僅僅是加強政府對軍隊的控製力,更重要的是長期保持軍隊較高的戰鬥力,而不是練出一支強軍,然後垮掉,然後再重新練的曆史怪圈。
對於這一點,將士們雖有不解,不過暫時大家都把這個看做是一種福利,每次都是非常積極地聽得津津有味。徐欽也懶得說太多,反正隻要他們接受了這種方式便好。
做完軍隊這邊的工作,徐欽這才轉去了軍器局工坊。
工坊這邊,兩項重點裝備的基礎開發工作實際上已經結束。新式火槍自不必說,基礎的定型早就完成,短期內改進空間也不大,現在就是在研究怎麽降低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的問題。
至於新式的火炮,情況則相對複雜一些。
現如今,徐欽主導設計的兼顧野戰和重型城防火炮的原型基本出爐。這一基本參照了歐洲十六七世紀小口徑長管炮的全新設計,在采用了初步的藥包式發射藥之後,已經基本可以滿足大多數步兵集群的野戰需求。當然,火炮這種東西,本來就是應該有各種不同分類的,未來的繼續開發之路還比較漫長。比如說更輕型、機動性能夠滿足騎兵集群需求的騎兵炮;更重型的,用於要塞防守和攻堅的重型火炮;再有就是更短身管,兼顧單兵火槍和長管炮中間區域,又在未來可以發展為榴彈炮的短管炮。
當然,這些新的門類,徐欽是不打算再過多參與了。最多就是向工坊這邊提出使用的需求,而不會再具體到設計參數方麵。畢竟設計這種東西,需要的是更多的人用腦子參與進來,而不是一味的照抄。反正現在時間也還很充足,有足夠的富餘去讓他們慢慢摸索。
另一件重要的事,大概就是量產化的生產工藝改進了。
在認真聽取了工坊這邊的匠人團隊介紹之後,徐欽對他們的擴產計劃是比較不滿意的。有鑒於這個時代的思維慣性,他們所謂的擴產,僅僅就是簡單的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人手。根本沒有開發真正的生產技術的念頭在裏麵。
對於一個經曆過機械化生產時代的人來說,這種純手工工藝,作為限量版的藝術品當然沒問題,甚至他也很欣賞這些工匠們高超的技藝水平。不過作為戰爭兵器的生產,這種幾乎全手工製造的法子,顯然是不能令其滿意的。
“鍛造可以借助水力、水車來進行,往後若真要裝備全軍,那便是要年產四五十萬根才能基本滿足需求,如果全用人力打造,需要多麽龐大的工匠隊伍?本官是怕累死諸位也達不到要求。另外,各個部件的製作都盡量分開行事,隻要嚴控規格,最後再直接組裝即可,沒必要讓老師傅們去做所有的事情。比如這木質槍托的毛坯,便可隨便交給一些人來做即可,哪怕是你們家中的婦孺有空都可以做的呀!到時候按件交收,做出多少便付多少工錢。技藝精湛的老師傅們就隻需拿著毛坯做精加工即可,如此一來,進度便要快得多!”
徐欽一邊看著工坊裏新建的各種生產設施,一邊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要求。
“是是是,下官一定照辦!”
工部派駐於此的軍器局大使,一個小小的九品芝麻官,在麵對徐欽這等大佬的時候,自然隻有做應聲蟲的份兒。
倒是旁邊跟隨的工匠們,時不時提出一些改進意見和疑問。
徐欽也不是不顧現實的空想主義者,也很積極地聽取了他們的意見。有問題是正常的,如果能解決,那便通過協商和集思廣益的法子盡量解決,如果確實短期內無法解決的,那便隻能作為技術思想的儲備,讓他們往後躲留心一些了。
總的來說,當前的高端製造技術差不多是沒問題的。這些老工匠們的手藝可謂是出神入化,真要有心做,估計就是手工造出卡拉什尼科夫的權杖都是沒太大問題的。但問題主要還是集中在量產問題上。
就算弄出來了卡拉權杖,一年生產一支槍,一年的產量的子彈兩分鍾報銷,能有個卵用!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前提必須是現有的技術可以量產化的裝備。與之相對的,軍事裝備的量產化和生產成本的降低,其實也是必須要關注的重點。
經過了一輪新的梳理,新軍和新裝備生產這邊的事務再次理順。目前來看,也隻能這樣了。
新軍的訓練方麵,雖然徐欽大致知道一些近代化脈絡,可實際訓練效果也必須走一步看一步,想到什麽再不斷補充。而裝備生產方麵,恐怕真正解決產能問題,是要等到不知道多久以後,弄出堪用的蒸汽機才行了。
想到這裏,徐欽不由得腦仁有些疼。這些事,看起來理論基礎對於一個受到過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的人來說都很簡單,可實際操作起來,難度不是一般的大。最關鍵的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建新軍,便要普及新裝備,要普及新裝備,就必須提升產能,而要提升產能又涉及到新生產設備的研發…除此之外,徐欽還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在朝堂鬥爭上,否則一旦中樞的布局完蛋,還不知道會對這些具體事務造成怎樣的毀滅性打擊。
好在從最開始,徐欽就秉承著隻種種子然後放任發展的道路,否則若是要他事必躬親的話,就算是他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
在處理完了這邊的事之後,徐欽首先就抽空去了錦衣衛的外城兵營。雖然新軍訓練的事情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不過軍事改革卻是當前徐欽手上最重要的一件事。
首先,在這個年代,乃至整體社會層次更高的二十一世紀,軍事力量仍舊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後也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其次,現在這個機會,說是千載難逢也不為過。這個年代正好是火器逐步從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關鍵時間節點,一棵全新的科技樹樹苗剛剛破土而出。正好又遇到雄才大略的君主,能夠接受這種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算是“異想天開”的方案。再正好,目前的社會環境是剛剛大亂之後的大治初始,社會的整體思維也沒有僵化。
種種因素的結合,才使得徐欽的新軍計劃得以順利推行,但這也不是說他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正所謂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初步感受到新式火器的威力之後,在暫時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案的時候,近乎於死馬當作活馬醫的態度,讓近乎自己一路解決了所有問題的徐欽來試一試,這無可厚非。然而若是這個嚐試不能在預期內見到效果,或者甚至是失敗了,那後果會怎樣?曆史會不會在強大的慣性之下走回老路?
再有,新軍改革又還涉及到後續的一係列計劃,牽一發而動全身。
所以以此事的重要性,就算是徐欽現在手上事情一大堆,這邊也是絕對不可動搖的重中之重。
“就是這樣,當火炮的擺放角度相同,而填裝的火藥不同,炮彈的落點是基本一致的。而在裝填的火藥一定的情況下,火炮調整為各種不同的擺放角度,也能讓炮彈的落點處在一定的範圍內。所以未來的火炮操作人員,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計算出最佳的結果!第一時間將炮彈砸在敵人的頭上,才能真正發揮出這種新式火炮的威力!戰勝一切敵人!”
徐欽的演講,不僅僅是針對兩千整齊列隊在點將台下的新軍,同時也是對其餘圍觀的錦衣衛而講。
“隨著你們手中的武器越來越先進,作戰的方式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不再需要麵對麵,在數百步之外,便可將敵人撕得粉碎!這便是知識的力量,就相當於之前肉搏戰之中的武藝,這也是未來所必須的!這就是為何新軍要著重訓練算術的重要原因!”
徐欽從點將台上看下去,雖然很多人臉上的迷茫稍稍褪去,但很顯然,要讓這個年代的人理解“知識就是力量”這種話,還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為此,隻要大家在未來的考核中成為了合格的炮兵,同等級別下,將會實行更高一級的補貼政策!”
“喔!”聽到真金白銀的獎賞,眾人的情緒總算是有了明顯的起伏。
“同樣的,相信大家也通過這個‘新軍模範教導團’的正式稱號猜到了一些東西。現在本官就正式告知大家!沒錯!如果錦衣衛的新軍試點獲得成功,勢必向全軍推廣,到時候,自然是需要大力提拔一批熟悉新軍事務的將佐。而新軍由於采用了全火器裝備,彈藥補給也將成為未來行軍打仗的重點,這些也需要學習和摸透相應的知識。所以,諸君,抓住機會吧!”
徐欽的這番發言,頓時真正激起了所有錦衣衛的激情。
說簡單點,這就是意味著,未來模範團的人員,隻要通過了最終考核,便都有機會成為未來大規模新軍訓練的領導者,也就是獲得外放成為正規野戰部隊主官的機會。
這對於普通的錦衣衛而言,可算得上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最佳機會。確實,錦衣衛作為天子親軍,所擁有的地位確實相對崇高。但單純從職位和秩品上而言,錦衣衛實際上也不過是一個超級加強的衛所而已,可謂水淺王八又多的典型。所以但凡有點兒誌向的,其實都希望外調,隻不過在通常情況下,這種事實在是鳳毛麟角,現在卻有一個這麽好的機會,還附帶著未來無限的晉升之路,又怎能不讓人激動?
親自做了一番精神團建之後,徐大少又去那幾個專門請來的說書先生那邊慰問和審核了一番。
要在這個年代建立一支強軍,思想建設是一項重點也難點。畢竟徐欽深刻地知道,一支空有強悍的技戰術,然而缺乏堅實思想武裝的軍隊,其本質上都是不完善的。這種軍隊或能稱雄一時,可卻難以傳承,最終不是隨著一代人的消逝而煙消雲散,便是成為擁兵自重的國之毒瘤。
而難點則在於,這個年代沒有那麽豐富的思想傳播方式,說不好聽點,就是洗腦的手段嚴重不足。徐欽能想到的,便隻有請一些說書人來給他們講一些精忠報國的話本故事,暫時選定的題材包括剛剛成書,還沒完全流傳開的“三國誌通俗演義”,講嶽飛的話本“精忠記”,以及一些現編的“封狼居胥”、“投筆從戎”之類的短篇故事之類。
後期可能還要加上一些愛國歌曲的日常傳唱,不過暫時也就這些了。思想教育是一件長期鍥而不舍的工作,它可能無法在確定的時間內產生確定的效果,但其意義卻非常重大。不僅僅是加強政府對軍隊的控製力,更重要的是長期保持軍隊較高的戰鬥力,而不是練出一支強軍,然後垮掉,然後再重新練的曆史怪圈。
對於這一點,將士們雖有不解,不過暫時大家都把這個看做是一種福利,每次都是非常積極地聽得津津有味。徐欽也懶得說太多,反正隻要他們接受了這種方式便好。
做完軍隊這邊的工作,徐欽這才轉去了軍器局工坊。
工坊這邊,兩項重點裝備的基礎開發工作實際上已經結束。新式火槍自不必說,基礎的定型早就完成,短期內改進空間也不大,現在就是在研究怎麽降低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的問題。
至於新式的火炮,情況則相對複雜一些。
現如今,徐欽主導設計的兼顧野戰和重型城防火炮的原型基本出爐。這一基本參照了歐洲十六七世紀小口徑長管炮的全新設計,在采用了初步的藥包式發射藥之後,已經基本可以滿足大多數步兵集群的野戰需求。當然,火炮這種東西,本來就是應該有各種不同分類的,未來的繼續開發之路還比較漫長。比如說更輕型、機動性能夠滿足騎兵集群需求的騎兵炮;更重型的,用於要塞防守和攻堅的重型火炮;再有就是更短身管,兼顧單兵火槍和長管炮中間區域,又在未來可以發展為榴彈炮的短管炮。
當然,這些新的門類,徐欽是不打算再過多參與了。最多就是向工坊這邊提出使用的需求,而不會再具體到設計參數方麵。畢竟設計這種東西,需要的是更多的人用腦子參與進來,而不是一味的照抄。反正現在時間也還很充足,有足夠的富餘去讓他們慢慢摸索。
另一件重要的事,大概就是量產化的生產工藝改進了。
在認真聽取了工坊這邊的匠人團隊介紹之後,徐欽對他們的擴產計劃是比較不滿意的。有鑒於這個時代的思維慣性,他們所謂的擴產,僅僅就是簡單的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人手。根本沒有開發真正的生產技術的念頭在裏麵。
對於一個經曆過機械化生產時代的人來說,這種純手工工藝,作為限量版的藝術品當然沒問題,甚至他也很欣賞這些工匠們高超的技藝水平。不過作為戰爭兵器的生產,這種幾乎全手工製造的法子,顯然是不能令其滿意的。
“鍛造可以借助水力、水車來進行,往後若真要裝備全軍,那便是要年產四五十萬根才能基本滿足需求,如果全用人力打造,需要多麽龐大的工匠隊伍?本官是怕累死諸位也達不到要求。另外,各個部件的製作都盡量分開行事,隻要嚴控規格,最後再直接組裝即可,沒必要讓老師傅們去做所有的事情。比如這木質槍托的毛坯,便可隨便交給一些人來做即可,哪怕是你們家中的婦孺有空都可以做的呀!到時候按件交收,做出多少便付多少工錢。技藝精湛的老師傅們就隻需拿著毛坯做精加工即可,如此一來,進度便要快得多!”
徐欽一邊看著工坊裏新建的各種生產設施,一邊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要求。
“是是是,下官一定照辦!”
工部派駐於此的軍器局大使,一個小小的九品芝麻官,在麵對徐欽這等大佬的時候,自然隻有做應聲蟲的份兒。
倒是旁邊跟隨的工匠們,時不時提出一些改進意見和疑問。
徐欽也不是不顧現實的空想主義者,也很積極地聽取了他們的意見。有問題是正常的,如果能解決,那便通過協商和集思廣益的法子盡量解決,如果確實短期內無法解決的,那便隻能作為技術思想的儲備,讓他們往後躲留心一些了。
總的來說,當前的高端製造技術差不多是沒問題的。這些老工匠們的手藝可謂是出神入化,真要有心做,估計就是手工造出卡拉什尼科夫的權杖都是沒太大問題的。但問題主要還是集中在量產問題上。
就算弄出來了卡拉權杖,一年生產一支槍,一年的產量的子彈兩分鍾報銷,能有個卵用!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前提必須是現有的技術可以量產化的裝備。與之相對的,軍事裝備的量產化和生產成本的降低,其實也是必須要關注的重點。
經過了一輪新的梳理,新軍和新裝備生產這邊的事務再次理順。目前來看,也隻能這樣了。
新軍的訓練方麵,雖然徐欽大致知道一些近代化脈絡,可實際訓練效果也必須走一步看一步,想到什麽再不斷補充。而裝備生產方麵,恐怕真正解決產能問題,是要等到不知道多久以後,弄出堪用的蒸汽機才行了。
想到這裏,徐欽不由得腦仁有些疼。這些事,看起來理論基礎對於一個受到過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的人來說都很簡單,可實際操作起來,難度不是一般的大。最關鍵的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建新軍,便要普及新裝備,要普及新裝備,就必須提升產能,而要提升產能又涉及到新生產設備的研發…除此之外,徐欽還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在朝堂鬥爭上,否則一旦中樞的布局完蛋,還不知道會對這些具體事務造成怎樣的毀滅性打擊。
好在從最開始,徐欽就秉承著隻種種子然後放任發展的道路,否則若是要他事必躬親的話,就算是他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