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賴花甚是厲害,不過今日我有要事在身,下次出來的時候你再舞給我看可好?”鄭芙道。
答賴花的眸子頓時黯淡幾分,帶些失望地點了點頭。
鄭芙又與她說了會話,而後便帶著曲蛾去了平陽館,因是策士客卿們論述學說策論的地方,她身著女子服飾直接進入自是不合規矩,於是從館後一條提前預留好的小道走了進去,直接進了一間私密性極好的屋子裏。
見到鄭芙,後方的小廝便立刻去前邊的策論堂裏知會昌平君。
沒過多久,昌平君便走了進來,鄭芙欠身,還未開口,昌平君便雙手將她扶起來:“坐坐坐!說過多少次了,你如今已是夫人之身,除了大王,你不必向任何人行禮。”
“啟叔父是我的長輩,自然比不得別人,從小到大我已經習慣,此刻改不了了。”鄭芙笑道。
二人落座後,鄭芙先言:“這幾日多謝叔父來為芙兒招賢,不過幾日的功夫,平陽館已然開始興盛了。”
“你舊傷未愈,此刻又懷有王嗣,倒是不必如此辛苦。大王籌謀已久,該做的事一件都不會少,你這是何苦?”
鄭芙吹下眼眸,“如今冠禮已了,但朝局依然暗潮洶湧,能盡早謀劃定下的事,我不願拖到後麵去了。”
自從嬴政繼位那年昌平君入秦,如今已經過將近十個年頭。這十年間他一直恪守本分,暗中積蓄實力助嬴政成長掌權,此外他亦是鄭芙的啟蒙之人,憑著不同常人的思維教了她許多東西。多少次鄭芙能夠從危難中化險為夷,憑的不僅僅是武力,更是靠心智。
“大王能有你相伴身側,倒不算孤家寡人了罷。”昌平君感歎一句,沉思片刻,眉心微皺,“不過芙兒,有一件事叫我頗為頭疼,思來想去,隻有從你入手才可以。”
“啟叔父請說。”
“以往我身為宗正主理鹹陽宮事,故而知曉大王後宮的情形。芙兒,雖然大王看中你,可他畢竟是一國之君,以往獨寵你一人便罷了,可大王如今已及冠親政,你身為後宮之主,理應多擇淑女為王室開枝散葉。”昌平君說到此處,意味已經很明顯了,看著鄭芙神色未變,他才繼續說道,“先王子嗣單薄,僅有大王與長安君兩位公子。王室血脈衰微,倘若有人對王位圖謀不軌,隻消趁著他們尚在少年之時一並除去即可。好在大王心智超凡,這才得以安然至冠禮。”
鄭芙低頭思索,說道:“叔父說得不錯,子嗣單薄必然會致使百年之後王室權力的不穩定。”
昌平君繼續說道:“長安君叛亂與嫪毐叛亂乃是凶險萬分,此兩件事足以說明一切了。”
這其中的道理隻要稍加思索便能清楚明了。
長安君叛亂雖非他所願,可假如真的反叛成功,嬴政一死成蛟繼位,那麽秦國嬴氏除了成蛟再無其他血脈,且那時他年紀不大,外姓權臣想要控製甚至推翻嬴氏的統治簡直是再容易不過的事。
而嫪毐叛亂的根本原因來源於他內心不斷蓬勃滋長的野心,他想立自己的兒子為秦王。為什麽?顯然不可能僅僅是因為嬴政的刻意逼迫和兩個孩子是太後之子,最關鍵的是嬴氏血脈已然衰微。這時長安君之亂已經結束,即便他如今身在趙國,但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回秦繼承一統了。
嫪毐知道隻要殺了嬴政,再也不會有其他的嬴氏子孫能夠繼承王位,如此一來他的野心便愈發無可抑製地蔓延。倘若嬴政有許多個兄弟,嫪毐自然就不敢如此大舉反叛妄圖推翻嬴氏統治。
這一切的亂象,歸根結底是由於子楚的子嗣單薄。加上他薨逝得太早,長子嬴政尚且都隻能年少繼位,加上其他的因素便促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大禍。
對於這些事情,嬴政沒有對鄭芙提及半個字。但他不說,不代表她看不出來,不會去想。
如今她體弱多病,能否安全生下腹中孩兒還是個未知數,若嬴政一直隻見她一人,子嗣凋零是必然的事。
想來昌平君亦出言勸過嬴政,在他那邊實在說不通才轉而與她商議。
昌平君道:“你自幼心思敏捷,自然聽得懂叔父說的是什麽。普通人家尚有三妻四妾,身為秦王,實在不該如此。大王乃君王之尊,執拗不肯鬆口,這是大王的家事,我說太多總歸無用,如今兩位太後不得理事,身為後宮之主,你應該多為大王著想才是。”
鄭芙心頭有些失落,但還是點了點頭,說道:“我會盡快安排的。”
“這倒是又不必太過急切。”昌平君說道,“為恭賀大王冠禮親政,再過不久便是六國來秦的日子。經嫪毐叛亂一事,大王年紀輕輕便鋒芒乍現,儼然是六國之君企圖拉攏的對象。屆時必定至少會有五國送來公主貴女以求和親,到時候若大王不多在意,由你出麵說話,納妃一事必能辦成。此事不僅關乎王室子嗣,更有助於日後大秦的征伐之戰。芙兒可明白?”
和親是兵不血刃即可拉攏別國國君的方法之一。秦國想一統天下,勢必要對列國逐個擊破,但此間若是幾國再行合縱之計,則會令事情相當棘手。倘若通過和親便能穩住其中一國甚至幾國,一定會省下不少的人力、兵力和物力,同時留足時間讓秦國大肆擴張,如此美事,秦臣們自然樂見其成。
“叔父放心,我明白了。”鄭芙閉上眼睛,頗為艱難地說道,“隻是和親一事應當有側重之處,我該尤其相幫哪一國?”
昌平君露出幾分讚許的神色,“就目前情勢,秦的征伐應從韓國為始,芙兒可尤其關注處於韓國後方的魏國,再者大秦已開始對齊相後勝行賄,為安其心,亦可對齊國上心幾分。”
鄭芙沒有將心中的感受流於表麵,比起國家大事,她知道自己的感受已是微不足道了。在嬴政的一統大誌麵前,她這點小小的私心又算得了什麽?既然她要陪他走上這趟征途,那勢必要舍棄一些東西,嬴政待她如此叫她心頭感懷,而她怎能因自己而耽誤他的大計?
心中隱痛,終是妥協。
“我定將此事辦好。”
答賴花的眸子頓時黯淡幾分,帶些失望地點了點頭。
鄭芙又與她說了會話,而後便帶著曲蛾去了平陽館,因是策士客卿們論述學說策論的地方,她身著女子服飾直接進入自是不合規矩,於是從館後一條提前預留好的小道走了進去,直接進了一間私密性極好的屋子裏。
見到鄭芙,後方的小廝便立刻去前邊的策論堂裏知會昌平君。
沒過多久,昌平君便走了進來,鄭芙欠身,還未開口,昌平君便雙手將她扶起來:“坐坐坐!說過多少次了,你如今已是夫人之身,除了大王,你不必向任何人行禮。”
“啟叔父是我的長輩,自然比不得別人,從小到大我已經習慣,此刻改不了了。”鄭芙笑道。
二人落座後,鄭芙先言:“這幾日多謝叔父來為芙兒招賢,不過幾日的功夫,平陽館已然開始興盛了。”
“你舊傷未愈,此刻又懷有王嗣,倒是不必如此辛苦。大王籌謀已久,該做的事一件都不會少,你這是何苦?”
鄭芙吹下眼眸,“如今冠禮已了,但朝局依然暗潮洶湧,能盡早謀劃定下的事,我不願拖到後麵去了。”
自從嬴政繼位那年昌平君入秦,如今已經過將近十個年頭。這十年間他一直恪守本分,暗中積蓄實力助嬴政成長掌權,此外他亦是鄭芙的啟蒙之人,憑著不同常人的思維教了她許多東西。多少次鄭芙能夠從危難中化險為夷,憑的不僅僅是武力,更是靠心智。
“大王能有你相伴身側,倒不算孤家寡人了罷。”昌平君感歎一句,沉思片刻,眉心微皺,“不過芙兒,有一件事叫我頗為頭疼,思來想去,隻有從你入手才可以。”
“啟叔父請說。”
“以往我身為宗正主理鹹陽宮事,故而知曉大王後宮的情形。芙兒,雖然大王看中你,可他畢竟是一國之君,以往獨寵你一人便罷了,可大王如今已及冠親政,你身為後宮之主,理應多擇淑女為王室開枝散葉。”昌平君說到此處,意味已經很明顯了,看著鄭芙神色未變,他才繼續說道,“先王子嗣單薄,僅有大王與長安君兩位公子。王室血脈衰微,倘若有人對王位圖謀不軌,隻消趁著他們尚在少年之時一並除去即可。好在大王心智超凡,這才得以安然至冠禮。”
鄭芙低頭思索,說道:“叔父說得不錯,子嗣單薄必然會致使百年之後王室權力的不穩定。”
昌平君繼續說道:“長安君叛亂與嫪毐叛亂乃是凶險萬分,此兩件事足以說明一切了。”
這其中的道理隻要稍加思索便能清楚明了。
長安君叛亂雖非他所願,可假如真的反叛成功,嬴政一死成蛟繼位,那麽秦國嬴氏除了成蛟再無其他血脈,且那時他年紀不大,外姓權臣想要控製甚至推翻嬴氏的統治簡直是再容易不過的事。
而嫪毐叛亂的根本原因來源於他內心不斷蓬勃滋長的野心,他想立自己的兒子為秦王。為什麽?顯然不可能僅僅是因為嬴政的刻意逼迫和兩個孩子是太後之子,最關鍵的是嬴氏血脈已然衰微。這時長安君之亂已經結束,即便他如今身在趙國,但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回秦繼承一統了。
嫪毐知道隻要殺了嬴政,再也不會有其他的嬴氏子孫能夠繼承王位,如此一來他的野心便愈發無可抑製地蔓延。倘若嬴政有許多個兄弟,嫪毐自然就不敢如此大舉反叛妄圖推翻嬴氏統治。
這一切的亂象,歸根結底是由於子楚的子嗣單薄。加上他薨逝得太早,長子嬴政尚且都隻能年少繼位,加上其他的因素便促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大禍。
對於這些事情,嬴政沒有對鄭芙提及半個字。但他不說,不代表她看不出來,不會去想。
如今她體弱多病,能否安全生下腹中孩兒還是個未知數,若嬴政一直隻見她一人,子嗣凋零是必然的事。
想來昌平君亦出言勸過嬴政,在他那邊實在說不通才轉而與她商議。
昌平君道:“你自幼心思敏捷,自然聽得懂叔父說的是什麽。普通人家尚有三妻四妾,身為秦王,實在不該如此。大王乃君王之尊,執拗不肯鬆口,這是大王的家事,我說太多總歸無用,如今兩位太後不得理事,身為後宮之主,你應該多為大王著想才是。”
鄭芙心頭有些失落,但還是點了點頭,說道:“我會盡快安排的。”
“這倒是又不必太過急切。”昌平君說道,“為恭賀大王冠禮親政,再過不久便是六國來秦的日子。經嫪毐叛亂一事,大王年紀輕輕便鋒芒乍現,儼然是六國之君企圖拉攏的對象。屆時必定至少會有五國送來公主貴女以求和親,到時候若大王不多在意,由你出麵說話,納妃一事必能辦成。此事不僅關乎王室子嗣,更有助於日後大秦的征伐之戰。芙兒可明白?”
和親是兵不血刃即可拉攏別國國君的方法之一。秦國想一統天下,勢必要對列國逐個擊破,但此間若是幾國再行合縱之計,則會令事情相當棘手。倘若通過和親便能穩住其中一國甚至幾國,一定會省下不少的人力、兵力和物力,同時留足時間讓秦國大肆擴張,如此美事,秦臣們自然樂見其成。
“叔父放心,我明白了。”鄭芙閉上眼睛,頗為艱難地說道,“隻是和親一事應當有側重之處,我該尤其相幫哪一國?”
昌平君露出幾分讚許的神色,“就目前情勢,秦的征伐應從韓國為始,芙兒可尤其關注處於韓國後方的魏國,再者大秦已開始對齊相後勝行賄,為安其心,亦可對齊國上心幾分。”
鄭芙沒有將心中的感受流於表麵,比起國家大事,她知道自己的感受已是微不足道了。在嬴政的一統大誌麵前,她這點小小的私心又算得了什麽?既然她要陪他走上這趟征途,那勢必要舍棄一些東西,嬴政待她如此叫她心頭感懷,而她怎能因自己而耽誤他的大計?
心中隱痛,終是妥協。
“我定將此事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