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日子,陳義楓仍然像往常一樣讀書練劍,和道衍、馬三保等人聊天。馬三保不但幫他買酒,還負責幫他收走酒壇。但馬三保自己是不飲酒的,因為回人的教義不許飲酒。


    當道衍大師把那個消息告訴陳義楓的時候,陳義楓知道,機會來了。


    “削藩,終於動手了啊。”


    年僅二十一歲的建文帝初登皇位,屁股還沒坐穩,便開始拿他的叔叔們開刀。


    因為他害怕這些叔叔們擁兵自重,尾大不掉。


    第一個倒黴的,是燕王的同母弟周王朱橚。朝廷遣大將李景隆突襲河南開封逮捕朱橚,把他貶為庶人,徙雲南蒙化。當年的雲南還是蠻荒之地,所以這完全可以說是一次謀殺性的放逐。


    這位倒黴的王爺,有沒有異謀,直到今天也是一筆糊塗帳。隻因他是燕王的同母弟,建文帝害怕他幫助燕王造反,故為了剪除燕王羽翼,第一個對他動手。


    憑心而論,這位王爺對國家,對老百姓還是有貢獻的。


    古代農耕技術落後,稍有天災,老百姓的那點收成交完地租,便沒了口糧。有時連交租都不夠,最後隻得賣身為奴,甚至賣兒賣女還債,真是生不如死。


    周王體察民情,對老百姓的疾苦頗為關心。他看到這些農人一年到頭受苦受累,到最後還要飽受天災的侵襲,那一副副絕望的神情,那一聲聲痛不欲生的哀嚎,使他心痛如絞。


    他組織大量人力,耗費無數心血,幾乎走遍了他的防區內每一個地方,漫山遍野的搜尋各類植物,精心研究嚐試,最後總結出四百一十四種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野果,編輯成冊,名曰《救荒本草》。


    無數災民深受其益,因此書所涉知識保命者數不勝數,百姓皆呼其為賢王。


    就是這麽一位賢王,沒奈何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卻無處申冤。


    他被收拾後,緊接著代王朱桂又遭殃了,有人告發他貪虐殘暴,建文帝也不詳加追查,直接抓人,發配到蜀地。


    這倆王爺一倒黴,其它王爺人人自危。


    朱元璋臨死前,朱允炆曾問過他爺爺,您讓叔叔們為我守護邊境,但他們兵權太重,如果造反怎麽辦?


    朱元璋沒有正麵回答,而是反問他,你覺得應該怎麽辦?


    朱允炆說的相當感人,先用德感動他們,後用禮約束他們,接下來才是解決他們的封地問題,最後刀兵相向。


    朱元璋對這個回答很滿意,便說,那就這樣做吧。


    而今,朱允炆把答應他爺爺的事全忘了,德禮沒有,大棒倒有的是。


    諸王皆生出一種兔死狐悲的感傷,他們都知道,過不了多久,大棒就要打到自己頭上了。


    這些王爺之中,最驚慌、最憤怒、怨恨最深的,當屬燕王。


    燕王朱棣生於元至正二十年,當時他老爹正與陳友諒開戰,這個嬰兒就在戰火中出生了。他老爹忙著打仗,沒空管他。


    他母親碽妃1的生平,至今無人能說明白,有說是漢人的,也有說是蒙古人的。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她的身份極其低賤,至少在朱元璋那裏,一文不值。估計也沒有經過明媒正娶,而是直接搶來的。


    至於這個女人是怎麽死的,更是說不明白,有說是被朱元璋殺死的,也有說是被他活活燙死的。


    俗話說,寧可沒有當官的爹,也不能沒有要飯的娘。


    而朱元璋就是這麽霸道,偏偏就殺了她,原因如今已經沒人能說清了。所以燕王和周王很小就沒了娘親,被送到馬皇後那裏撫養。


    這倆從小沒娘,從來沒體驗過被親娘憐愛的兒子,在老爹眼裏的地位,自是不用多說,可能也就比一文不值略微好點。


    燕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其它得寵的皇子可以享盡天倫之樂,他卻什麽都沒有。長大後,被封到燕地,整天目睹明朝大將與蒙古兵血腥廝殺,每天耳熟能詳的,全是鮮血與烈火。


    其它皇子在溫暖的大屋子裏飲酒作賦之時,他深入大漠,與敵人死命相拚,利刃刺入敵腹,鮮血噴濺了一臉。他抹完臉上的血,繼續殺人。


    敵人的屍身己涼,可濺在他身上的血卻還是熱的。


    朱標的生母是馬皇後2,作為嫡長子,他有權成為太子,他有權得到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育……以及最好的一切。


    朱棣無話可說。


    誰讓自己的母親身份低賤呢。


    然而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的二子和三子也都早死,輪也該輪到四皇子朱棣當太子了。


    朱棣一直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


    可沒想到朱元璋竟然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讓他繼位!


    憑什麽?他這乳臭未幹的小崽子算個什麽東西?我樣樣比他強,憑什麽要認他為君?


    他對老爹非常怨悵,你當年也不過就是臭要飯的出身,如今當了皇帝,就開始瞧不起我那出身低賤的母親?


    他有他的想法,朱元璋也有朱元璋的理由,按照禮法,立子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3。這是傳承了幾千年的規矩。


    有三件事,使得朱棣對他老爹特別不滿,他和朱允炆之間,早就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其一,朱元璋曾出過一個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對曰:雨打羊毛一片膻。而朱棣對的卻是:日照龍鱗萬點金。


    朱元璋對朱棣的下聯很滿意,工整大氣,還很少有的表揚了他,但是,與此同時,他仍然很慈愛的看著皇太孫。


    也就是說,你朱棣再怎麽能耐,再怎麽拚命為國立功,你以後也隻配給你這後輩下跪。


    朱元璋走後,朱棣很得意的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是說:“你什麽都不是,連個對聯都對不好。”之後,他的眼中多了些怨毒的神色。因為他惱恨父親的不公。


    這個眼神,朱允炆終生都不會忘記。


    其二,朱元璋規定,上朝時,眾人須按尊卑站位,但行過朝禮之後便可行家人禮。可有一次上朝,朝禮己畢,朱棣站在朱允炆左邊(左代表尊位),朱元璋竟然勃然大怒,當眾將他臭罵一頓,像趕狗一樣把他趕了出去,一點情麵都不留。朱棣無辜受辱,實在是太冤枉了。但他又不敢和他老爹爭辯。他更不敢質問老爹:你不說行過朝禮後,便可行家人禮嗎?按家人禮,我是叔叔,這麽站也沒錯。


    其三,有一次朱允炆從皇家學堂讀完書往回走,正巧碰上朱棣,朱棣見四周沒人,便很輕蔑的用手拍了拍他的背,很輕佻的說:“沒想到你小子竟然能有今天(指立為皇太孫)。”


    正在這時,朱元璋路過,看見此情此景,暴怒之後又是一頓臭罵,那一聲聲惡毒謾罵簡直不堪入耳。朱棣隻能忍氣吞聲的給老爹陪罪,老爹死活不肯原諒,就像罵畜牲一樣罵不絕口。最後還是朱允炆出來打圓場,說他們叔侄倆是鬧著玩的,朱元璋這才饒過朱棣。


    一個在戰場上英勇無畏的王爺,竟然要靠這黃口小兒求饒。這對朱棣來說,真是莫大的恥辱。


    但他什麽也不敢做。


    滿腹怨恨,最終也隻能變成廢氣放出去。


    現在朱允炆當了皇帝,自然不會放過這位和他矛盾最深,對他威脅最大的叔叔。各位藩王的統兵權有多有少,少的隻有一萬多,多些的有四五萬,而朱棣的兵,有十多萬。沒辦法,誰讓他的地盤離外敵最近呢。


    下過圍棋的人都知道,最難啃的那塊棋應該先留著,先啃掉周圍那些弱勢力,最終再對最難的那塊棋造成致命一擊。


    建文帝用的就是這招。


    對於這一點,燕王心知肚明。


    他們之間的矛盾,終於要被引爆了。


    這座沉寂多年的火山口,終於要噴發了。


    無數人的命運將從此發生改變。


    這晚,月明如晝。


    亥時4,陳義楓來到住持的禪房。


    道衍知道他深夜前來必有要事,便開門見山詢問道:“你想好了?”


    “明天,我去拜見燕王。有勞大師幫襯。”


    ------------


    1正史上說朱棣的生母為馬皇後,這是胡扯,因為正史被朱棣篡改過。他母親是碽妃,至於她的其它資料,幾乎被朱棣銷毀殆盡,永遠湮滅在曆史的塵埃中。


    2太子朱標的生母曆來有兩種說法,一是馬皇後,一是李淑妃。很多書籍中都認為是李淑妃,暢銷小說《明朝那些事兒》也是這樣寫的。然而李淑妃為太子生母的說法有太多地方靠不住。


    其一、李淑妃的父親李傑生於1331年,他投奔朱元璋的時候是至正十六年(1356),而《明太宗實錄》說朱標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生了,由此可見,朱標不應該是李淑妃的孩子。


    其二、時間對不上。朱標出生那年,李傑才24歲,古人結婚年齡比現代人早很多,這確是事實。儒家大聖人朱熹在《家禮》中提到古代男女的結婚年齡:男十六,女十四。即使李傑結婚比其他男子早很多,而且結婚後一秒不停,馬上生孩子,長女李淑妃頂多也就十歲出頭。


    而按照現代醫學來說,女子一般是十三歲左右才來月經,此時方有生育能力。十歲出頭的李淑妃怎麽可能會生下朱標?


    你總不能說,李傑12歲生長女,長女12歲生朱標吧?這實在有點太扯。況且時間也太趕了,須知生孩子不是上一秒懷孕,下一秒馬上就生完,完整的孕期需要經過九個月零十天(在此數值上下波動)。


    其三、僅僅在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標就被立為皇太子,這也太早了吧。名份這麽早就能定下來,唯一的解釋就是他是正宮馬皇後的兒子。如果他是庶子,則朱元璋應該等到嫡子出生後才可以準備立太子的事,畢竟庶子是沒資格成為太子的。朱元璋在禮法上相當傳統,後來寧立嫡孫,也不立庶子,便是明證。


    其四、朱元璋是所有開國皇帝中出身最低的一位,一生所受的苦難亦居曆代帝王之最,這些苦難經曆,使他變得心狠手辣,同時又極其心理變態。


    他這一生很難相信誰,無論是文臣武將,還是後宮嬪妃,稍有觸犯,一批一批的殺,明朝大臣被滅族那是常事。


    他早年險些被小人害死,把他關起來不給飯吃,想活活餓死他。他的結發妻子馬皇後,每次去看望他時都會偷偷把烙餅放胸口,每次都燙傷,但每次都送,這才救了他的命。他對這位賢妻感恩戴德,尊敬有加,可以說對她愛到了極致,一生隻對她的話言聽計從。數年來,被馬皇後從朱元璋的的屠刀下一言救命的大臣,數不勝數。


    在朱元璋心中,後宮那些所謂的美女隻是他的玩物和工具,玩夠了動輒以殘忍手段殺戮。他臨死前,還下令將這些嬪妃全部吊死,讓她們給自己殉葬,沒有半點憐香惜玉之情。雖然他對孫貴妃、李淑妃、郭寧妃等人也很看重,但她們的地位遠遠無法和馬皇後相提並論。他對馬皇後敬愛到這個地步,實在沒有理由不立馬皇後的兒子為太子。


    綜上所述,本文采信太子生母為馬皇後的說法。


    3這是從西周時期傳下來的規矩,目的在於定分止爭。立子以嫡不以長,是說立太子的時候,隻能立正妻所生嫡子,不能立妾所生的庶子。除非正妻被廢或嫡子全部夭折。立嫡以長不以賢,是說正妻所生的所有嫡子中,隻能立嫡長子,哪怕其它嫡子比他賢明,也不考慮。嫡長子即使不賢,也好過因諸子爭奪大位所引發的流血政變。


    4相當於後世的21:00-23:00。


    作者注: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寫的最差的一個(本人從《史記》開始,到《明史》全部讀完),太多的地方寫的撲朔迷離,自相矛盾的地方隨處可見。寫曆史類網文,讀者對文章質量的要求比其它類型網文的要求高出太多。所以本人預先把這些爭議特別大的事件解釋清楚。


    讀者可以有不同意見,這是你的自由,你可以隨意評論,隨意發表你個人的觀點,但恕我不再一一回複。


    我隻想盡全力寫好這篇文章,來回報那些對我一直大力支持的讀者的知遇之恩。


    我每天要查閱大量史料,書房每天要走好幾百個來回。


    我要保證在任何重要節點上不能出現明顯錯誤,這是個非常費時費力的工作,沒有強烈的愛好作支撐是堅持不下去的。平時還要工作,時不時再加個班啥的,寫作時間本來就少,並且這次我決定盡力做到永遠不斷更,所以我必須盡最大限度壓榨所有時間,把所有精力放在寫作上,而不能在回複讀者評論上浪費太多時間。


    這章是過渡章,難寫,卻必須得寫,如果不把建文帝和燕王之間的恩怨交待清楚,沒法展開後麵的劇情,不然讀起來會顯得特別突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義門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神鐮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神鐮刀並收藏義門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