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著他這樣自己點了頭又搖頭,搖了頭又點頭的,高氏妯娌也不免覺得可笑,於是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齊齊拿著絹帕兒掩了下唇笑了聲。
然後,高氏才淺淺低低道:“你要是不想讓你舅舅帶著阿勉兄弟兩個老往宮裏跑……那除非你當了這皇帝,去改了這宮中的規製——否則呢,他們倆就算不做筆墨管事,不任這校書夫子,也得做些兒別的……”
原本是輕輕笑笑的一句笑語,但高氏在說到後麵一句時,聲音便籠上了一層淡淡的悲涼之意——這也讓原本覺得有些羞澀的李世民,正了臉色。
“昏君無道,竟然讓官員以自家下使充為宮中行走……這是宮中亂象將啟之兆。元和今天來,就是因為聽說舅舅為了保住家裏安寧,不教那楊諒夫人入得高府之門,就設法進宮,想替那楊諒夫人謀個差事做……若果如此,那阿慈妹妹就更不能再留在宮中了——那是個禍端啊!”
他最後一句話,說得意味深長,但眉間的深沉意味,卻並不曾壓了他目底的明亮光芒。這讓高氏妯娌見了,心中也是一寬。
尤其是鮮於氏,更是點頭不止:“沒錯,你舅舅往宮裏去了兩趟了,可那昏君卻始終沒吐了口——想來,他就是要看看你舅舅的真心,到底是不是真的不想與楊諒沆瀣一氣。所以這時候,若是阿慈能抽了機會出來,倒也是樁好事。”
高氏也歎口氣,慢慢坐下:“如今中宮雖然還有蕭皇後,但眼見著已是救不得了。之前齊王之事,又等於斷了蕭皇後一條左臂。好在左臂雖斷,右臂與雙腿仍存。但正因如此,她行動起來,必然比之前更加多幾分謹慎不可。再把那楊諒夫人弄入宮中……眼見得這宮中就是要成了修羅場的。阿慈擱在宮中……嫂嫂,我也的確是不放心。”
高氏這番心思,其實鮮於氏也是早就知道,隻奈何高士廉是個閑散官員,並無權勢,能保得住家中一點兒生存便是不易,否則也不必長孫慈母子三人受了這般大的委屈,卻連說都不能說一句……
思及此,她便看向李世民:“元和,高姨母若是求你……”
“高姨母不必求。”李世民淡淡一笑:“元和早就說過,阿慈的事,輔機的事,高姨母的事,便是我的事。所以這一次,我且不論父親母親的態度,隻說元和,是必然要相助到底的。不過有一樁事,卻需得姨母心中有數。”
“何事?”
“元和不想讓阿慈以為,元和是在趁人之危。但阿慈也的確該明白,若想保住姨母三人的安危,還有高府上下安危,唐國公府就必須出手——事實上,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姨母與舅母應該明白,他們都很樂於出手。隻是……”
李世民看了看兩人,再低聲道:
“隻是他們缺一個理由——一個合情合理,應當應份的理由。”
說完這句話,李世民也不等她們笑出聲來,便求見花蕊。
與高氏不同,鮮於氏是第一個回過神來的。當她看著李世民紅若胭脂的臉時,忍不住抿嘴想笑。但最終,她還是忍了下來,向後麵招一招手,命左右帶花蕊出來。
很快,腰上還有傷的花蕊,便扶著腰,掀開簾子從後廳裏走出來。她先向含笑晏晏的鮮於氏行了個禮,又好奇地看了看有些怔忡的高氏,這才轉向李世民二人道:“二公子好。”
“花蕊免禮。”李世民虛扶一把,然後才說明了崔瑥之之事,與今日來意:“……因此,我此番前來,便是想向你確認一件事。那個崔瑥之和他姐姐,是不是你的族人?”
從聽到崔瑥之這個名字開始,花蕊就變了臉色。而聽到李世民的問話,她則是怔忡了半晌,才低聲道:“原來,他們還真的活在世上……”
李世民心中一動,向前一步,仔細打量著花蕊的神色:“你果然認識他們!”
“公子,花蕊鬥膽,還請公子為花蕊安排——無論如何,花蕊一定要入宮伴著小娘子!否則隻怕小娘子接下來在宮中的日子,會一天比一天難過!”
花蕊斬釘截鐵地道:“甚至,這皇子妃遴選,小娘子還是不必參與的好!”
李世民挑一挑眉,看了看同樣吃驚不小的高氏妯娌,點一點頭:“你說的,也是我想做的。不過我隻是不明白,你為什麽會在這個時候說這些……花蕊,你是不是認識這個崔瑥之?”
“他……他就是個瘋子。”思及舊年所見所聞,花蕊的臉上不但帶了絲恐懼,甚至還閃過了一絲怯意:“他就是個瘋子……這樣的人,留在小娘子身邊,絕對是個大患!”
慢慢地,她將崔瑥之舊年之事,一一說與廳中諸人聽:
原來崔瑥之姐弟二人的父母,本是他們那一支中的宗長,嫡房。本來父母恩愛,家中富貴的崔氏姐弟,應該過著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要為之羨慕的日子。但一切卻在他們的父母因為家中爭產爭田,而被人活活毒死之後,急速地產生了變化——
原本該是天之驕子的崔瑥之姐弟,一夜之間家徒四壁,甚至連當時尚在繈褓中的崔瑥之的生存都成了問題。而因與父母一樣誤服毒物,大病一場的崔秀容,則是自此帶著弟弟自請除族,並絕跡於族人之前,幾年前不曾出現。
甚至有人一度傳言,這兩姐弟早已客死他鄉。
不料幾年後,崔秀容卻帶著已然長成少年的小弟崔瑥之回歸,而且一回歸,他們姐弟倆便做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他們不知是使了什麽手段,竟然叫那當初害了他們父母的一家人,斷子絕孫。接著,其他幾家有份參與謀奪家產一事的親戚們,也一一被絕後斷根。所有當年的主謀們,都隻落得一個眼睜睜看著自己孤死家中的命運。
剛開始的時候,其實還沒人把這件事跟他們這對不知何時就又再度回到京中的姐弟聯上關係。
直到有一日,有人突然發現,當年那個繈褓中的嬰兒崔瑥之,不但已然長大歸鄉,而且,還精於醫理與毒理……
此時,終於有人意識到,那幾家人的災難,似乎,與這對姐弟有關。
然後,高氏才淺淺低低道:“你要是不想讓你舅舅帶著阿勉兄弟兩個老往宮裏跑……那除非你當了這皇帝,去改了這宮中的規製——否則呢,他們倆就算不做筆墨管事,不任這校書夫子,也得做些兒別的……”
原本是輕輕笑笑的一句笑語,但高氏在說到後麵一句時,聲音便籠上了一層淡淡的悲涼之意——這也讓原本覺得有些羞澀的李世民,正了臉色。
“昏君無道,竟然讓官員以自家下使充為宮中行走……這是宮中亂象將啟之兆。元和今天來,就是因為聽說舅舅為了保住家裏安寧,不教那楊諒夫人入得高府之門,就設法進宮,想替那楊諒夫人謀個差事做……若果如此,那阿慈妹妹就更不能再留在宮中了——那是個禍端啊!”
他最後一句話,說得意味深長,但眉間的深沉意味,卻並不曾壓了他目底的明亮光芒。這讓高氏妯娌見了,心中也是一寬。
尤其是鮮於氏,更是點頭不止:“沒錯,你舅舅往宮裏去了兩趟了,可那昏君卻始終沒吐了口——想來,他就是要看看你舅舅的真心,到底是不是真的不想與楊諒沆瀣一氣。所以這時候,若是阿慈能抽了機會出來,倒也是樁好事。”
高氏也歎口氣,慢慢坐下:“如今中宮雖然還有蕭皇後,但眼見著已是救不得了。之前齊王之事,又等於斷了蕭皇後一條左臂。好在左臂雖斷,右臂與雙腿仍存。但正因如此,她行動起來,必然比之前更加多幾分謹慎不可。再把那楊諒夫人弄入宮中……眼見得這宮中就是要成了修羅場的。阿慈擱在宮中……嫂嫂,我也的確是不放心。”
高氏這番心思,其實鮮於氏也是早就知道,隻奈何高士廉是個閑散官員,並無權勢,能保得住家中一點兒生存便是不易,否則也不必長孫慈母子三人受了這般大的委屈,卻連說都不能說一句……
思及此,她便看向李世民:“元和,高姨母若是求你……”
“高姨母不必求。”李世民淡淡一笑:“元和早就說過,阿慈的事,輔機的事,高姨母的事,便是我的事。所以這一次,我且不論父親母親的態度,隻說元和,是必然要相助到底的。不過有一樁事,卻需得姨母心中有數。”
“何事?”
“元和不想讓阿慈以為,元和是在趁人之危。但阿慈也的確該明白,若想保住姨母三人的安危,還有高府上下安危,唐國公府就必須出手——事實上,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姨母與舅母應該明白,他們都很樂於出手。隻是……”
李世民看了看兩人,再低聲道:
“隻是他們缺一個理由——一個合情合理,應當應份的理由。”
說完這句話,李世民也不等她們笑出聲來,便求見花蕊。
與高氏不同,鮮於氏是第一個回過神來的。當她看著李世民紅若胭脂的臉時,忍不住抿嘴想笑。但最終,她還是忍了下來,向後麵招一招手,命左右帶花蕊出來。
很快,腰上還有傷的花蕊,便扶著腰,掀開簾子從後廳裏走出來。她先向含笑晏晏的鮮於氏行了個禮,又好奇地看了看有些怔忡的高氏,這才轉向李世民二人道:“二公子好。”
“花蕊免禮。”李世民虛扶一把,然後才說明了崔瑥之之事,與今日來意:“……因此,我此番前來,便是想向你確認一件事。那個崔瑥之和他姐姐,是不是你的族人?”
從聽到崔瑥之這個名字開始,花蕊就變了臉色。而聽到李世民的問話,她則是怔忡了半晌,才低聲道:“原來,他們還真的活在世上……”
李世民心中一動,向前一步,仔細打量著花蕊的神色:“你果然認識他們!”
“公子,花蕊鬥膽,還請公子為花蕊安排——無論如何,花蕊一定要入宮伴著小娘子!否則隻怕小娘子接下來在宮中的日子,會一天比一天難過!”
花蕊斬釘截鐵地道:“甚至,這皇子妃遴選,小娘子還是不必參與的好!”
李世民挑一挑眉,看了看同樣吃驚不小的高氏妯娌,點一點頭:“你說的,也是我想做的。不過我隻是不明白,你為什麽會在這個時候說這些……花蕊,你是不是認識這個崔瑥之?”
“他……他就是個瘋子。”思及舊年所見所聞,花蕊的臉上不但帶了絲恐懼,甚至還閃過了一絲怯意:“他就是個瘋子……這樣的人,留在小娘子身邊,絕對是個大患!”
慢慢地,她將崔瑥之舊年之事,一一說與廳中諸人聽:
原來崔瑥之姐弟二人的父母,本是他們那一支中的宗長,嫡房。本來父母恩愛,家中富貴的崔氏姐弟,應該過著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要為之羨慕的日子。但一切卻在他們的父母因為家中爭產爭田,而被人活活毒死之後,急速地產生了變化——
原本該是天之驕子的崔瑥之姐弟,一夜之間家徒四壁,甚至連當時尚在繈褓中的崔瑥之的生存都成了問題。而因與父母一樣誤服毒物,大病一場的崔秀容,則是自此帶著弟弟自請除族,並絕跡於族人之前,幾年前不曾出現。
甚至有人一度傳言,這兩姐弟早已客死他鄉。
不料幾年後,崔秀容卻帶著已然長成少年的小弟崔瑥之回歸,而且一回歸,他們姐弟倆便做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他們不知是使了什麽手段,竟然叫那當初害了他們父母的一家人,斷子絕孫。接著,其他幾家有份參與謀奪家產一事的親戚們,也一一被絕後斷根。所有當年的主謀們,都隻落得一個眼睜睜看著自己孤死家中的命運。
剛開始的時候,其實還沒人把這件事跟他們這對不知何時就又再度回到京中的姐弟聯上關係。
直到有一日,有人突然發現,當年那個繈褓中的嬰兒崔瑥之,不但已然長大歸鄉,而且,還精於醫理與毒理……
此時,終於有人意識到,那幾家人的災難,似乎,與這對姐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