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說著轉頭看向站在那裏的徐光啟。


    “臣。。。。。。臣。。。。。。”徐光啟囁嚅著,不知要如何回答。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能讓國家強盛,百姓安居樂業,恩威遍布於天下,便是國之大道。漢書曰:士農工商,四民有業。這大明的天下如果沒有了真正的讀書人,世道間便沒有了浩然正氣。如果沒有了勤勞的農夫種植出足夠的糧食,天下便不會穩定。如果沒有了能工巧匠製造出工具武器房屋城垣,國家便不會強大。如果沒有精明的商賈販賣貨物互通有無,民間便不會有鮮活生氣。這正是所謂:無士不正,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活。天下四民便是支撐天下的四根擎天巨柱。他們相互支撐相互扶持,朕並不認為他們之間有什麽大道小道之分。”


    崇禎說到這裏停了下來,稍稍想了想才又繼續說道:“孫承宗,袁可立他們行的是士之道。而你徐先之擅長的是農之道,工之道。所以,朕認為你們所行的都是治國安民的大道。”


    聽到崇禎皇帝的話,徐光啟心頭不禁一熱。多年以來,在他心中雖然一直認為,那些被士大夫們認為奇技淫巧的事物,無論是對大明,還是對天下都應該有著重大的作用。但是,多年來受到的儒家教育,身邊眾人品論非議,都讓他不敢將心中的這種想法明確的說出。即便是平時去做,也隻能將這些說成是自己閑餘之時的愛好。現在,能從大明天子的口中聽到了如此的認可,又怎麽能不讓徐光啟感到萬分激動。


    “萬歲。。。。。。”徐光啟語帶哽咽的說道,隨即慢慢的跪倒在地。


    看到徐光啟再次跪倒,崇禎輕輕歎了口氣,站起身走到徐光啟的身邊,“先之,請起吧。”說著用手扶了扶徐光啟的手臂。


    徐光啟全身微微一抖,重重的在地上叩了一個頭,“臣。。。。。臣,謝萬歲。”


    看著徐光啟從地上站了起來,崇禎微微點點頭說道:“朕知道你在農工之上的學識和能力。這也是為什麽,朕在剛剛登基不久,便下旨調你徐先之進京的原因。”


    “萬歲。。。。。。”聽到崇禎的話徐光啟就想再次跪倒謝恩,不過他隨即便被皇帝的手阻住了。徐光啟無奈之下,隻得深深一躬說道:“臣多謝萬歲隆恩,臣必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好。”崇禎輕輕的讚了一聲,隨即微微一笑說道:“不過,朕更希望先之能長壽康健。那樣也好多為朕,多為大明做一些事情。”


    “嗬嗬。”徐光啟微笑著說道,“老臣雖然年邁,倒還有千裏之誌。”


    崇禎點點頭,轉頭對一旁的徐應元說道:“去,給徐先之搬個座來。”


    “臣,謝座。”徐光啟躬身施禮。


    崇禎點點頭走回書案之後重新坐下,端起一旁的熱茶喝了一口。對已經坐下的徐光啟說道:“先之,朕即任命你為工部尚書,不知你對工部之事有何建議?”


    徐光啟微微皺了皺眉思索了一下,開口說道:“萬歲,臣初擔部事,不敢妄說什麽建議。不過,臣到有幾個不成熟的想法。”


    “哦,你說朕聽著呢。”


    “萬歲,今年天時變化,災害頻繁,尤其是在大明的北方,蝗災旱災不斷。臣想其一勘測北方水係,修築灌溉渠道,以緩解旱情。其二,勸導教授農民耕種新型作物,比如甘薯,土豆,玉米。。。。。。”


    “等一下,你剛剛是說,土豆,玉米?”崇禎聽到那兩個熟悉的名字,不由眼睛一亮。


    “是的,萬歲。土豆似吳中落花生或香芋,亦似芋,萬曆年間便已有人種植。玉米又叫玉高梁,番麥、禦麥,在我大明種植時間更早,大約嘉靖年間便已在廣西有所種植。”


    “哦,如此之早,可朕為什麽從未。。。。。。從未見過。”


    “回萬歲,這兩種作物雖然早就傳入大明,但是大明的百姓多年以來一直以種植五穀為主,對這些新物種即不願種也不願食,所以產量很少,萬歲未見也是正常。不過,這幾種新的農物不僅容易種植而且產量極高,所以臣才想以官府的名義勸導種植。”


    崇禎慢慢的點頭問道:“先之,你認為勸導之後那些農戶就會種植嗎?”


    “這,臣想隻要盡心去做,總會慢慢推廣開的。”徐光啟麵上帶著些許尷尬的說道。


    崇禎側著頭想了想,忽然轉頭對一旁的徐應元說道:“派人去傳司苑局掌印太監,讓他急速進宮見駕。快去。”


    “是。奴婢這就去。”徐應元說著一路小跑的出了殿門。


    看到徐光啟疑惑的目光,崇禎笑了笑說道:“先之說的不錯,哪幾種新的作物的確值得推廣,朕剛剛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可以很快便將這幾種新作物推廣開來。”


    “哦?”徐光啟雙眼一亮,“不知,萬歲。。。。。。”


    “先不急,一會再說。”崇禎笑了笑,“先之還有其他建議嗎?”


    “臣隻想到這兩點。”徐光啟在座椅躬了躬身。


    “嗯,倉促之間能想到這兩點已經不錯了。”崇禎微微點點頭,“朕這裏倒有一些想法想要和你商量。”


    “臣不敢。萬歲請講。”


    “嗯,前幾日,朕去你們工部的軍器局,發現局中眾人所用的尺規矩偏差很大。後來朕回到宮中,在兵仗局中同樣發現標尺之間誤差很大。以如此混亂的尺距標準做出的東西,必然是胡亂不堪。會給使用者造成不少的麻煩。就比如,同樣是銃管,由於標尺的原因,每一根薄厚大小都不同,兵士們在使用時便不知道要如何裝藥,多則炸膛,少則槍彈無力。兵士茫然無措,將領無法預估戰力,這在戰場上便是失敗的源頭。所以,先之到工部後,要將度量衡重新製作統一起來,並且要發到全國。”


    “是,臣記下了。”


    “嗯。”崇禎點點頭,“先之,前幾日朕下旨新開的明法明算兩科科舉已經考完,這事你知道嗎?”


    “啊,回萬歲。臣已經從邸報和大明報上看到了消息。”


    “你覺的這兩科如何?”


    “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鴻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解劍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解劍玄並收藏大明鴻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