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急匆匆走出花園的鄧玉函,徐光啟微微歎了口氣。他也不知道將自己的這些朋友,送進大明的官方體係中,到底是不是一個正確選擇。
沉吟了片刻,徐光啟才將心事放開。他轉過頭,卻看向站在身邊毛元儀也正在楞楞發呆。
“止生啊。”徐光啟叫了一聲。
“啊。”毛元儀一驚,轉頭看向徐光啟,“徐大人。”
徐光啟笑了笑,伸手示意毛元儀坐下,說道:“止生,你在想什麽?”
“哦,沒什麽。”
“你獻書的事做的如何了?”
毛元儀苦笑的搖搖頭。
“怎麽?沒有送出去?”徐光啟皺著眉問到。
“唉。”毛元儀輕輕的歎了口氣,“大人,您是知道的,如果沒有相熟的人幫忙,那些人是不會輕易接收進獻的。而且,就是收了,東西也會被扔到角落中積土承灰。不瞞大人,那《武備誌》不僅是我的心血所在,我也想借此為機,能再次為國家效力。”
徐光啟邊聽邊微微點點頭。
毛元儀繼續說道:“原本,我聽聞孫愷陽公,已經得旨起複。想數年之前在遼東,我曾在愷陽公帳下效力多年。這次進京獻書,我原想托愷陽公相助。未成想,愷陽公已於數月之前離京赴遼。。。。。。”毛元儀說道這裏再次苦笑搖頭。
徐光啟稍稍沉吟了一下問到:“那止生現在準備怎麽辦?”
毛元儀再次歎了口氣,“唉,我一時也未想好。。。。。。在京中再嚐試一下,不行就去遼東。”
“那《武備誌》呢?”
“到遼東之後,再托愷陽公轉獻吧。”
徐光啟一邊聽著毛元儀的話,一邊思索著。當毛元儀說完之後,他停一下才開口說道:“止生啊,老夫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毛元儀連忙拱了拱手說道:“大人說的哪裏話?有話請講。”
“嗯。”徐光啟微微點點頭,“止生,那孫愷陽雖然對你有恩,且為人真正。但是,將你那心血之作托人轉交,總不如親自將它獻於朝廷。”徐光啟說完側目看著茅元儀。
而一旁的茅元儀隻是苦笑了一下,並沒有回話。
“止生啊。老夫如果將你獻書之事上報於萬歲,你可願意?”
“啊。”茅元儀驚訝的站起身,看著麵色平靜的徐光啟,“大人,這。。。。。。”
“怎麽,止生不願?”
“不,不。”茅元儀連聲說著,一張臉激動著通紅。他對著徐光啟一躬到地,“徐大人願伸援手,元儀怎會不願?元儀銘記徐大人的厚恩。”
“嗬嗬。”徐光啟輕聲的笑了兩聲,擺了擺手,“止生太過多禮了。老夫願意相助也不單單是為了你止生個人,老夫也是為了我大明英才不被埋沒。”
“啊,不敢當老大人之讚。”茅元儀再次躬身說道。
“止生客氣了,不說你原本在遼東的那些功績,單單看你所輯的《武備誌》便可看出你茅止生之才。”看到茅元儀還要謙虛施禮,徐光啟再次擺了擺手,“止生不要過謙。”徐光啟說著沉吟了一下才說道:“這樣,明日老夫會引薦鄧玉函見駕。如果有可能的話,老夫會將止生之事麵奏萬歲。你看可好?”
“止生,全憑老大人做主。”
“好。既如此,明日你也同老夫一起到宮門外候旨吧。嗯,還有一點。如果事情順利,萬歲說不定會傳見於你,所以,你也要好好做些準備。”
“是,是。”茅元儀連聲應著,兩隻手不停地相互攥捏著。
看著茅元儀既興奮又緊張的樣子,徐光啟笑了兩聲:“嗬嗬,止生不用在陪老夫了,快去準備吧。”
“是,是。止生告罪。”茅元儀再次躬身一禮,而後飛快的走出了花園。
看著消失在園門處的身影,徐光啟微微的笑了笑。他端起石桌上的茶盞輕輕的抿了一口,腦海中開始不停地回憶今天見駕時的一幕幕畫麵。
片刻之後,徐光啟不禁長長的出了一口氣,用力的挺了挺稍稍有些彎曲的脊背。然而,隨著一聲輕微筋骨之聲,徐光啟就覺得自己腰背處一疼,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一旁侍立的徐福看見徐光啟的樣子,連忙跑過來攙扶住他的手臂,“老爺,您怎麽了?”
“無事,無事,可能扭到了腰。”
。。。。。。
乾清宮西暖閣中,崇禎將手中的那本奏折放在一旁。相同內容的奏折,近期崇禎已經看過不少。雖然這些上奏的官員每次都在用不同方式表述,但是他們其實都在說著同一件事,希望自己能夠追封並撫恤死於冤案的諸臣。而他們口中,這些死於冤案的大臣,顯然是指著被魏忠賢閹黨所殺的那些東林黨人。從這些奏折中能夠看得出,那些重回朝堂的東林一係,已經有些安耐不住了。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試探自己的想法。而這些奏折恐怕就是他們重開黨爭的第一步了。
“明末的黨爭啊,真是已經刻在了這些大臣的骨子裏了。”崇禎想著不禁暗暗搖了搖頭。
崇禎放好那份奏折,隨手端起一旁的茶盞,喝了一口。隨意的活動者因久坐而有些發麻的身子。
就在這時,侍立在一旁的徐應元,笑眯眯的走過來躬身說道:“皇爺。”
“嗯?”崇禎瞥了他一眼。
“皇爺,工部尚書徐光啟帶著一個夷人在宮門處求見。”
“哦?”崇禎這才想起來,自己昨天曾經說過要見見那個西方的傳教士。“好吧,叫進吧。”
“是。”
很快,在徐應元的帶領下,徐光啟同一名有著歐洲麵孔的傳教士走進了暖閣。
“臣,工部尚書徐光啟參見萬歲。”
“外民,天主教耶穌會教士,鄧玉函參見大明帝國大皇帝。”
走進暖閣的兩個人,跪倒在地,叩頭施禮。
“嗯,免禮平身吧。”穿越後第一次見到外國人,讓曾經的體育老師不由的正了正坐姿。畢竟在後世,多年受到的教育,都讓他覺得不能在外國人麵前丟了風度。
“是,臣謝恩。”“是,外民謝恩。”跪在地上的兩個人恭聲應道,而後起身立在一旁。
沉吟了片刻,徐光啟才將心事放開。他轉過頭,卻看向站在身邊毛元儀也正在楞楞發呆。
“止生啊。”徐光啟叫了一聲。
“啊。”毛元儀一驚,轉頭看向徐光啟,“徐大人。”
徐光啟笑了笑,伸手示意毛元儀坐下,說道:“止生,你在想什麽?”
“哦,沒什麽。”
“你獻書的事做的如何了?”
毛元儀苦笑的搖搖頭。
“怎麽?沒有送出去?”徐光啟皺著眉問到。
“唉。”毛元儀輕輕的歎了口氣,“大人,您是知道的,如果沒有相熟的人幫忙,那些人是不會輕易接收進獻的。而且,就是收了,東西也會被扔到角落中積土承灰。不瞞大人,那《武備誌》不僅是我的心血所在,我也想借此為機,能再次為國家效力。”
徐光啟邊聽邊微微點點頭。
毛元儀繼續說道:“原本,我聽聞孫愷陽公,已經得旨起複。想數年之前在遼東,我曾在愷陽公帳下效力多年。這次進京獻書,我原想托愷陽公相助。未成想,愷陽公已於數月之前離京赴遼。。。。。。”毛元儀說道這裏再次苦笑搖頭。
徐光啟稍稍沉吟了一下問到:“那止生現在準備怎麽辦?”
毛元儀再次歎了口氣,“唉,我一時也未想好。。。。。。在京中再嚐試一下,不行就去遼東。”
“那《武備誌》呢?”
“到遼東之後,再托愷陽公轉獻吧。”
徐光啟一邊聽著毛元儀的話,一邊思索著。當毛元儀說完之後,他停一下才開口說道:“止生啊,老夫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毛元儀連忙拱了拱手說道:“大人說的哪裏話?有話請講。”
“嗯。”徐光啟微微點點頭,“止生,那孫愷陽雖然對你有恩,且為人真正。但是,將你那心血之作托人轉交,總不如親自將它獻於朝廷。”徐光啟說完側目看著茅元儀。
而一旁的茅元儀隻是苦笑了一下,並沒有回話。
“止生啊。老夫如果將你獻書之事上報於萬歲,你可願意?”
“啊。”茅元儀驚訝的站起身,看著麵色平靜的徐光啟,“大人,這。。。。。。”
“怎麽,止生不願?”
“不,不。”茅元儀連聲說著,一張臉激動著通紅。他對著徐光啟一躬到地,“徐大人願伸援手,元儀怎會不願?元儀銘記徐大人的厚恩。”
“嗬嗬。”徐光啟輕聲的笑了兩聲,擺了擺手,“止生太過多禮了。老夫願意相助也不單單是為了你止生個人,老夫也是為了我大明英才不被埋沒。”
“啊,不敢當老大人之讚。”茅元儀再次躬身說道。
“止生客氣了,不說你原本在遼東的那些功績,單單看你所輯的《武備誌》便可看出你茅止生之才。”看到茅元儀還要謙虛施禮,徐光啟再次擺了擺手,“止生不要過謙。”徐光啟說著沉吟了一下才說道:“這樣,明日老夫會引薦鄧玉函見駕。如果有可能的話,老夫會將止生之事麵奏萬歲。你看可好?”
“止生,全憑老大人做主。”
“好。既如此,明日你也同老夫一起到宮門外候旨吧。嗯,還有一點。如果事情順利,萬歲說不定會傳見於你,所以,你也要好好做些準備。”
“是,是。”茅元儀連聲應著,兩隻手不停地相互攥捏著。
看著茅元儀既興奮又緊張的樣子,徐光啟笑了兩聲:“嗬嗬,止生不用在陪老夫了,快去準備吧。”
“是,是。止生告罪。”茅元儀再次躬身一禮,而後飛快的走出了花園。
看著消失在園門處的身影,徐光啟微微的笑了笑。他端起石桌上的茶盞輕輕的抿了一口,腦海中開始不停地回憶今天見駕時的一幕幕畫麵。
片刻之後,徐光啟不禁長長的出了一口氣,用力的挺了挺稍稍有些彎曲的脊背。然而,隨著一聲輕微筋骨之聲,徐光啟就覺得自己腰背處一疼,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一旁侍立的徐福看見徐光啟的樣子,連忙跑過來攙扶住他的手臂,“老爺,您怎麽了?”
“無事,無事,可能扭到了腰。”
。。。。。。
乾清宮西暖閣中,崇禎將手中的那本奏折放在一旁。相同內容的奏折,近期崇禎已經看過不少。雖然這些上奏的官員每次都在用不同方式表述,但是他們其實都在說著同一件事,希望自己能夠追封並撫恤死於冤案的諸臣。而他們口中,這些死於冤案的大臣,顯然是指著被魏忠賢閹黨所殺的那些東林黨人。從這些奏折中能夠看得出,那些重回朝堂的東林一係,已經有些安耐不住了。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試探自己的想法。而這些奏折恐怕就是他們重開黨爭的第一步了。
“明末的黨爭啊,真是已經刻在了這些大臣的骨子裏了。”崇禎想著不禁暗暗搖了搖頭。
崇禎放好那份奏折,隨手端起一旁的茶盞,喝了一口。隨意的活動者因久坐而有些發麻的身子。
就在這時,侍立在一旁的徐應元,笑眯眯的走過來躬身說道:“皇爺。”
“嗯?”崇禎瞥了他一眼。
“皇爺,工部尚書徐光啟帶著一個夷人在宮門處求見。”
“哦?”崇禎這才想起來,自己昨天曾經說過要見見那個西方的傳教士。“好吧,叫進吧。”
“是。”
很快,在徐應元的帶領下,徐光啟同一名有著歐洲麵孔的傳教士走進了暖閣。
“臣,工部尚書徐光啟參見萬歲。”
“外民,天主教耶穌會教士,鄧玉函參見大明帝國大皇帝。”
走進暖閣的兩個人,跪倒在地,叩頭施禮。
“嗯,免禮平身吧。”穿越後第一次見到外國人,讓曾經的體育老師不由的正了正坐姿。畢竟在後世,多年受到的教育,都讓他覺得不能在外國人麵前丟了風度。
“是,臣謝恩。”“是,外民謝恩。”跪在地上的兩個人恭聲應道,而後起身立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