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消息既然牽扯到關寧鐵騎--這隻明朝末年大明王朝最有戰鬥力的騎兵部隊,崇禎頓時警覺起來。他微微向前探了探身子,緊盯著王體乾問道:“這是什麽時候的事?”
皇帝聲音中帶出的那種異樣的關注,不禁讓王體乾心中一動。
原本王體乾並沒有覺得,有幾萬夷人內附是件多麽大的事。之所以將這件事單獨稟報,也不過是想表明,這段時間自己對皇城局的事並沒有絲毫的懈怠。然而,出乎他的意料,皇帝盡然對這件事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重視。
王體乾的兩道蒼眉微微一蹙,飛快的在心中將自己得到信息梳理了一遍,而後沉聲說道:“回皇爺,這個消息是在五天之前發出。那時,孫承宗剛剛決定讓內附的蒙古人到錦州附近暫住。”
“五天之前。。。。。。”崇禎在心中暗暗盤算著。
王體乾飛快的掃了一眼崇禎麵上的表情,躬身說道:“皇爺,從消息上看,蒙古人這次內附,是攜帶著老人孩子的整體內附。這些蒙古人從接到孫承宗的手令,到在軍隊的護送下行進到錦州都需要不少的時間。如果老奴沒有估計錯的話,現在,這些人恐怕也就將將能到達錦州附近。”
崇禎聽著王體乾的話慢慢的點點頭。沉吟片刻之後,忽的開口說道:“這件事軍機處知道嗎?”
“回皇爺,原本有旨,隻有從那人處傳來的消息時才會通知軍機處,所以此事。。。。。。軍機處並不知曉。”王體乾說著躬了躬身子。
“哦。”崇禎輕輕的應了一聲,手指在書案上無聲的敲擊著。稍傾,他抬起頭看著一旁的小太監說道:“去傳袁可立立時見駕。”
“是。”那小太監應了一聲,便出殿傳旨。
由於軍機處的職房,就位於紫禁城隆宗門內乾清門外。所以,乾清宮暖閣之中的兩個人,並沒有等待多久,軍機處上卿袁可立便隨著引領的小太監走了進來。
看著袁可立一絲不苟的行完君臣之禮,崇禎笑著說道:“禮卿啊,朕早就說過,免你跪拜之禮了,你何必每次都這樣?”
袁可立微微笑了笑說道:“萬歲,禮不可費。”
崇禎無奈的搖搖頭,對一旁的高時明說道:“賜座。”
“是。”高時明應了一聲,親自從旁邊搬了一隻椅子。
袁可立施禮謝恩之後,穩穩的坐了下來。
等袁可立坐好之後,崇禎向一旁的王體乾點了點頭。王體乾隨即便將剛剛的那個消息又說了一遍。
袁可立靜靜地聽著,聽完之後並沒有說話,隻是將視線看崇禎。
崇禎微微側著頭望著袁可立說道:“禮卿。這件事情你怎麽看?”
袁可立垂下視線,想了想說道:“萬歲,臣這些時日一直在查看從兵部轉過來的那些,有關遼東的各種文件的副本。這其中就包括從萬曆初年起,一直到不久之前,遼東地方的官員軍將給兵部上的呈文。在這些呈文之中曾提到過,有幾隻蒙古部落一直生活在遼東一帶。也就是現在大明與建虜的勢力範圍的附近。這幾年,隨著建虜勢力的不斷擴張,逼迫這些生活在附近的蒙古部族,要是想生活下去,就要在大明和建虜之間選擇一方加入。”
袁可立微微停頓了一下,而後抬起頭看了一眼微微點頭的崇禎才繼續說道:“臣從哪些文件中看得出,一直以來,我大明邊境的部分官員,對於這些內附過來的部落,安置的並不是很妥帖,所以。。。。。。近些年以來,蒙古的部落大都投向建虜一方。臣聽聞天啟七年時,建虜偽帝黃台吉曾將新降蒙古人眾及原編入建虜旗下之部分蒙古人另編成了蒙古二旗。由此也可以看出,這些年間投入建虜的蒙古部族的人數應是不少。”
“那這次,這近十萬的蒙古部眾為何選擇了內附?”聽到袁可立的解說,崇禎下意識的問道。
“十萬?”袁可立微微皺了皺眉,而後躬身說道,“萬歲,恕臣無禮。敢問萬歲,這十萬之數是從何而來?”
“啊?”崇禎被問得一愣,隨即想到這個數字是來自於,後世看到的網友帖子中的數字。而剛剛,王體乾也隻和自己說了有數萬人內附。崇禎偷偷的咽了口口水,不答反問道:“怎麽?這個數字有問題?”
袁可立不易察覺的掃了一眼對麵的王體乾,隻見王體乾低垂著視線站在那裏一動不動。袁可立稍稍沉吟了一下才回答道:“萬歲,就臣想,這次內附的蒙古部眾恐怕遠沒有十萬之數。”
“哦?”崇禎挑了挑眉毛,要知道從後世帶過來的那些曆史和知識,可是崇禎現在最大的依仗。要是這些東西都不準,崇禎真不知道自己這個體育老師出身的皇帝還能不能躲開煤山上的那顆歪脖樹。
“萬歲,從各個時期的文件記錄中能夠推算出,在遼東,我大明與建虜附近根本沒有十萬蒙古部族。再者說蒙古部眾不識耕種,以放牧為生,這十萬人僅靠錦州附近的土地恐怕也難以生存。”
“哦。是這樣。”崇禎低低的應了一聲,轉頭看向一旁的王體乾。
剛剛,王體乾在聽到皇帝口中說出的那個數字時,心中就是一動。王體乾可不相信,大明那些官方的奏折呈文,可以這麽快就送到禦前。而且是在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之下。可這個數字如果不是得自於官方,那又是來自那裏?難道皇帝除了自己的皇城局外,在遼東還有其他的信息來源?難道是錦衣衛或是東廠?
所以在袁可立講話之時,王體乾心中一直在思索著各種可能。此時,見皇帝看過了,王體乾盡量的躬了躬身說道:“皇爺,老奴以為,袁大人所說有理。這次內附人口絕沒有十萬之眾。老奴想著,這可能是地方的官員,或是為了貪功或是為了貪賑而虛報的數字吧。”
崇禎看著麵前的兩個人,慢慢的點點頭。他也想明白了,十萬的數字恐怕是有些誇大了。看起來後世的那些記憶也不能盡信,隻能做個參考。
皇帝聲音中帶出的那種異樣的關注,不禁讓王體乾心中一動。
原本王體乾並沒有覺得,有幾萬夷人內附是件多麽大的事。之所以將這件事單獨稟報,也不過是想表明,這段時間自己對皇城局的事並沒有絲毫的懈怠。然而,出乎他的意料,皇帝盡然對這件事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重視。
王體乾的兩道蒼眉微微一蹙,飛快的在心中將自己得到信息梳理了一遍,而後沉聲說道:“回皇爺,這個消息是在五天之前發出。那時,孫承宗剛剛決定讓內附的蒙古人到錦州附近暫住。”
“五天之前。。。。。。”崇禎在心中暗暗盤算著。
王體乾飛快的掃了一眼崇禎麵上的表情,躬身說道:“皇爺,從消息上看,蒙古人這次內附,是攜帶著老人孩子的整體內附。這些蒙古人從接到孫承宗的手令,到在軍隊的護送下行進到錦州都需要不少的時間。如果老奴沒有估計錯的話,現在,這些人恐怕也就將將能到達錦州附近。”
崇禎聽著王體乾的話慢慢的點點頭。沉吟片刻之後,忽的開口說道:“這件事軍機處知道嗎?”
“回皇爺,原本有旨,隻有從那人處傳來的消息時才會通知軍機處,所以此事。。。。。。軍機處並不知曉。”王體乾說著躬了躬身子。
“哦。”崇禎輕輕的應了一聲,手指在書案上無聲的敲擊著。稍傾,他抬起頭看著一旁的小太監說道:“去傳袁可立立時見駕。”
“是。”那小太監應了一聲,便出殿傳旨。
由於軍機處的職房,就位於紫禁城隆宗門內乾清門外。所以,乾清宮暖閣之中的兩個人,並沒有等待多久,軍機處上卿袁可立便隨著引領的小太監走了進來。
看著袁可立一絲不苟的行完君臣之禮,崇禎笑著說道:“禮卿啊,朕早就說過,免你跪拜之禮了,你何必每次都這樣?”
袁可立微微笑了笑說道:“萬歲,禮不可費。”
崇禎無奈的搖搖頭,對一旁的高時明說道:“賜座。”
“是。”高時明應了一聲,親自從旁邊搬了一隻椅子。
袁可立施禮謝恩之後,穩穩的坐了下來。
等袁可立坐好之後,崇禎向一旁的王體乾點了點頭。王體乾隨即便將剛剛的那個消息又說了一遍。
袁可立靜靜地聽著,聽完之後並沒有說話,隻是將視線看崇禎。
崇禎微微側著頭望著袁可立說道:“禮卿。這件事情你怎麽看?”
袁可立垂下視線,想了想說道:“萬歲,臣這些時日一直在查看從兵部轉過來的那些,有關遼東的各種文件的副本。這其中就包括從萬曆初年起,一直到不久之前,遼東地方的官員軍將給兵部上的呈文。在這些呈文之中曾提到過,有幾隻蒙古部落一直生活在遼東一帶。也就是現在大明與建虜的勢力範圍的附近。這幾年,隨著建虜勢力的不斷擴張,逼迫這些生活在附近的蒙古部族,要是想生活下去,就要在大明和建虜之間選擇一方加入。”
袁可立微微停頓了一下,而後抬起頭看了一眼微微點頭的崇禎才繼續說道:“臣從哪些文件中看得出,一直以來,我大明邊境的部分官員,對於這些內附過來的部落,安置的並不是很妥帖,所以。。。。。。近些年以來,蒙古的部落大都投向建虜一方。臣聽聞天啟七年時,建虜偽帝黃台吉曾將新降蒙古人眾及原編入建虜旗下之部分蒙古人另編成了蒙古二旗。由此也可以看出,這些年間投入建虜的蒙古部族的人數應是不少。”
“那這次,這近十萬的蒙古部眾為何選擇了內附?”聽到袁可立的解說,崇禎下意識的問道。
“十萬?”袁可立微微皺了皺眉,而後躬身說道,“萬歲,恕臣無禮。敢問萬歲,這十萬之數是從何而來?”
“啊?”崇禎被問得一愣,隨即想到這個數字是來自於,後世看到的網友帖子中的數字。而剛剛,王體乾也隻和自己說了有數萬人內附。崇禎偷偷的咽了口口水,不答反問道:“怎麽?這個數字有問題?”
袁可立不易察覺的掃了一眼對麵的王體乾,隻見王體乾低垂著視線站在那裏一動不動。袁可立稍稍沉吟了一下才回答道:“萬歲,就臣想,這次內附的蒙古部眾恐怕遠沒有十萬之數。”
“哦?”崇禎挑了挑眉毛,要知道從後世帶過來的那些曆史和知識,可是崇禎現在最大的依仗。要是這些東西都不準,崇禎真不知道自己這個體育老師出身的皇帝還能不能躲開煤山上的那顆歪脖樹。
“萬歲,從各個時期的文件記錄中能夠推算出,在遼東,我大明與建虜附近根本沒有十萬蒙古部族。再者說蒙古部眾不識耕種,以放牧為生,這十萬人僅靠錦州附近的土地恐怕也難以生存。”
“哦。是這樣。”崇禎低低的應了一聲,轉頭看向一旁的王體乾。
剛剛,王體乾在聽到皇帝口中說出的那個數字時,心中就是一動。王體乾可不相信,大明那些官方的奏折呈文,可以這麽快就送到禦前。而且是在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之下。可這個數字如果不是得自於官方,那又是來自那裏?難道皇帝除了自己的皇城局外,在遼東還有其他的信息來源?難道是錦衣衛或是東廠?
所以在袁可立講話之時,王體乾心中一直在思索著各種可能。此時,見皇帝看過了,王體乾盡量的躬了躬身說道:“皇爺,老奴以為,袁大人所說有理。這次內附人口絕沒有十萬之眾。老奴想著,這可能是地方的官員,或是為了貪功或是為了貪賑而虛報的數字吧。”
崇禎看著麵前的兩個人,慢慢的點點頭。他也想明白了,十萬的數字恐怕是有些誇大了。看起來後世的那些記憶也不能盡信,隻能做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