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般較少采用這種方法,以磚石結構的明墓為例:它的後牆最薄弱,基本上隻有兩層磚,所以打豎洞時可以沿著墓後牆打,把兩磚厚的墓牆鑿開並不費什麽事。針對明墓來說,幾乎所有的古盜洞都是開向後牆的。


    解放前盜明墓的,很多隻有一個人幹,隻有一晚上的時間,穿著老鼠衣、手腳並用,挖洞、進墓、拿東西走人。相當不簡單。那時候一個人沒辦法打豎井,他就離開墓一段距離,然後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著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後牆,然後鑿透、進入,計算的非常精確。


    需要說明的是,盜墓者進入墓室的過程嚴重破壞了墓葬結構和遺存之間的共存關係,而不是像考古工作者一樣按堆積順序清理、按墓葬原貌揭露並伴有詳細的科學記錄。因此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麵對遭盜掘的殘跡永遠無法複原丟失的那部分信息,正是這種盜掘給人類文化遺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解放前的盜墓賊,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幹,不要太多,時間是一晚上,幹活有自己的專用工具,有專用連體服裝,上麵帶著各種裝備工具。


    盜掘古墓一方麵靠人的技術、經驗;另一方麵靠設備,解放前的挖掘設備,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


    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一個飛躍。


    河南洛陽城自古以來文化悠遠,曆史上曾為九朝古都,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時至今日,洛陽名聞天下的"洛陽三寶",就是龍門石窟、白馬寺和"洛陽鏟",其中前兩樣都有極好的聲名,而獨獨這第三樣似乎並不光彩,因為它是一種盜墓工具。洛陽城確是盜墓風行,主要源於洛陽自古以來的厚葬之風。自古以來洛陽達官貴人講究厚葬,而且往往異常重視墓穴的修建,隨葬頗豐,以致於洛陽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詩人王建曾這樣形容洛陽墓葬稠密:


    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


    堆著黃金無買處。


    也正因如此,洛陽盜墓之風自古盛行,而曆代盜墓者也是能人輩出。關於洛陽鏟的由來,洛陽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農民叫李鴨子,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十二年間有一天,他到十幾裏外的孟津縣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熟人正在搭棚子,準備賣煎包子。雙方見麵打個招呼,他見這人忙著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直的小圓坑,以便插入棚柱。這人用此鏟往地下一戳,提上來時帶出不少土,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家夥比鐵鍁挖盜洞輕巧靈便,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利於判斷地下不同地層情況。於是他找了張紙,貼著鏟夾畫出一張原大圖樣,回家後馬上找鐵匠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以後其他盜墓者紛紛仿效,於是得到廣泛"推廣"。


    洛陽鏟因為是要作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約和石油勘探、地質取樣相似,故而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一種凶器--管兒插。


    "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會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複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製坯、煆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隻能手工打製。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陽鏟打製完畢,再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杆並且接上特製的繩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後,鏟頭內麵會帶出一筒土壤。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築。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牆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進入漢墓墓室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解放後,文物考古部門對它進行改進,用來對地下有無文化遺存進行普查鑽探,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貢獻。但這些年全國刮起的盜墓狂潮中,它又被盜墓賊用來重走邪路。


    一個現代的盜墓團夥,其成員一般在三到四人,不會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過五人。這幾個人各有分工。


    現代盜墓賊的盜墓工具已經比以前先進多了。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由於洛陽鏟鏟頭後部接的木杆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裏,而小洛陽他們用的就是這種,至於小說中提到的倒鬥門派,淩飛和小洛陽聊天中得知,他們應該算是摸金校尉這一支。


    摸金的雛形始於戰國時期,精通"尋龍訣"和"分金定穴",注重技術環節。曹操設立摸金校尉一職,專門掘丘,所以摸金門弟子又被稱為摸金校尉。時至宋元之時,發丘、搬山、卸嶺三門都少有弟子出現,因此往往被認為門派傳承就此斷絕,隻剩下摸金一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都市千年之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鬱孤書生201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鬱孤書生2017並收藏都市千年之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