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我是人盡皆知的貧困戶,自卑又無助
30歲單身的我37歲就走的你 作者:夕夜之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從初一就被評為了班級裏麵的貧困戶,每年好像有一兩千的補助,雖然我拒絕了很多次,但是老師卻一定要給我。
一天,老師用很大的聲音宣布了貧困生的人選,結合大家的報名,學校再進行二次篩選,確定最終的名額。不出所料,老師公布的人選當中有我,但是我卻不知好歹的一點都不想要。
晚上回家跟媽媽商量,我不知道媽媽什麽意見,但是又不敢說的很明白,“媽媽,學校要給貧困生發補助,讓我們自己報名,但是我不想要這筆錢,我想給更困難的人,一定有比咱們困難的,對不對?”
媽媽很明白我的心思,她知道我是不想要這筆錢,不是要給比我們困難的同學(雖然確實也不多),而是因為我不想被同學瞧不起,“好,媽媽同意,不想要就不要,媽媽也有工資,咱們也夠花了。”
“媽媽,咱們一個月要花多少錢?”
“咱倆花不了多少錢,就是要還你爸看病欠的錢,所以多攢一點。”
“那媽媽,咱們要不還是要這個補助吧,給你減輕點負擔。”
“不用,你高興就行,不想要咱就不要。”
第二天到了學校,我還是很糾結,要,可以給媽媽減輕負擔,不要,我就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了,不會因為拿了學校的錢抬不起頭。
可是最後,我決定不要,跟老師說的時候,老師沒有同意。“小夕,你家裏困難,大家都知道,不用有什麽顧慮。”
“老師,一定有比我困難的人,把錢給他們吧,他們更需要。”
“沒有比你困難的了,你的情況我都清楚,就給你吧。”
“老師,我不想要,先考慮別人吧。”
“你再想想,老師給你保留資格。”
老師的態度很堅決,可是我也決定了。不想,過兩天老師又來找我,“小夕,你還是要吧,咱們班的情況看下來隻有你了,你也不要推辭,給你你就拿著。”
“老師,我真的不要,給別人吧。”
“你再這樣,我叫你媽媽過來了,我問問你媽媽,到底什麽情況,為什麽不要。你要懂事呀,這點錢也可以給你媽媽減輕點負擔是不是。”
“是,我知道了。”
最後還是我妥協,拿到了這筆補助。我感謝老師對我的幫助,但是“貧困生”這個帽子,我要不起。
整個初中時代,我都被籠罩在貧困的陰影下。我抬不起頭;我不敢逛文具店;我捐錢一定要捐十塊以上(一般都是一塊、兩塊);我不配問同學漂亮的本子哪裏買的;我不能用好看的水杯,隻能用飲料瓶裝水;我不敢買好看的畢業紀念冊,隻能挑一個不喜歡的最便宜的。我不能把所有的青春期的問題和糾結都歸結於“貧困生”的帽子,但是如果可以重新來過,兩千和朋友,我要朋友。
最難過的一次是什麽時候呢,大概就是我給乞丐捐了一毛錢的零錢,卻被老師當作典型:“小夕捐的一毛錢,勝過你們捐的一百塊錢,都跟小夕學學,自己家裏困難,但是不忘了幫助別人,這是什麽精神。”
這個事情後來被其他科目的老師知道了,也當作典範在班裏表揚,“小夕這樣的孩子都能給別人捐錢,你們好意思嗎?要我說,咱們就應該給小夕捐錢,這樣好的孩子人人都應該幫助。我就願意帶頭給小夕捐錢,你們都好好學學吧。”
其實,那天同學們步行到校外的廣場開會,回來的路上大家正在列隊行進,我剛好手裏有一毛錢,剛好看見一個乞丐,剛好從旁邊經過就順手放進乞丐的碗裏去了,一切都是剛好。也隻是剛好,沒有什麽深遠的發心,也沒有了不起的舉措,隻是剛好,順便,就這樣了。我沒有想讓任何人知道,更不想被當作典型,但是就這樣,我跟同學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被老師這樣一通表揚之後,我更是不知道怎麽做自己,經過每條道路、見到每個乞丐都在糾結,
“我要不要給?”
“為什麽不給?老師都把我樹立為典型了,我怎麽可以不給。”
“這麽多乞丐,我給哪一個?我的錢也不夠,給誰不給誰呢?”
“要不我裝作沒看見吧?但是這麽明顯就坐在路邊,我看不見是不是太假?”
“同學看過來了,他看到我從乞丐旁邊經過了,要是不給,他會不會跟老師舉報,說我沒有捐錢,那我還配做典型嗎?”
“要不,看我的乞丐給,不看我的不給?但是這並不是他們需要錢的程度的體現呀,這樣太不公平?”
“我要不要挨個問問,誰更貧困就給誰?”
蒼天啊,大地啊,我做錯了什麽?為什麽要表揚我,如果知道是這樣,我寧願回到那天,把錢要回來,當作一切都沒有發生。
一件平凡的小事,我再也沒有辦法平凡的看待了。
我的貧困,能和所有事情扯上關係,它是我的保護傘,也是我的絆腳石。
我學習不好,老師給我找借口:“小夕,你家裏實在困難,這些都能理解,你媽媽一個人撫養你不容易,回去好好複習吧,不要讓媽媽失望。”
我學習好,老師給我貼標簽:“小夕是窮人的孩子,果然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有出息,能給媽媽分擔了,以後要對媽媽好。”
我做了好事,老師給我立g:“都看看人家小夕,人家家裏貧困,連肉都吃不起了,也能為社會做貢獻,你們呢,不愁吃不愁穿,還不好好學習,一天到晚惹事生非,對的起你們父母交的學費嗎?都向小夕學習。”
我做了錯事,老師給我最後通牒:“小夕,你對得起學校和老師們對你的幫助嗎?大家都是看你家庭貧困才這樣幫助你,你要是這樣,以後的補助沒有你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我招誰惹誰了,這個帽子是摘不掉了是吧!
我從小學開始就沒有什麽朋友,初中又進入到了青春期,加上我本來就內向和敏感,交朋友就更難了。可是我很渴望能交到朋友,渴望有自己的小團體,渴望被認可和接受。可是的可是,生活的壓力,老師的表揚,學習的成績,都是我交朋友的絕緣體,我無法靠近任何人,任何人也無法靠近我。
進入高中之後,我的學習比初中好多了,不僅班裏前十,在年級也能排上前三十。而且高中沒有人了解我的情況,我也逐漸打開了自己,願意跟別人主動交朋友,所以貧困的感受沒有那麽強烈。也好像是家裏的錢還的差不多了,媽媽的壓力沒有那麽大,我也稍微放鬆一點。
後來上了大學,我還是班級裏的貧困戶,前兩年每學期都拿獎學金,但是反而沒有那麽在意,因為也沒有人在意,大家的情況都差不多。
工作後,我一直都在一些平台做公益,養小雞、種樹、每月定期捐贈、不定期捐贈、捐書、捐衣服,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一點事情。這些事情我做的時候高興,所以並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我從來不點開捐贈項目獲益人的回信或者感謝的語音或者項目的進展,我覺得這些對於我還有那些接受捐贈的人來說都是負擔。
我做的事情是為了讓自己安心,讓自己高興,不高興、沒錢的時候我自然就不做了。我不要別人的回報,因為我知道我是為了自己,我想要一種純粹的感覺。
對於平台和接受捐贈的人來說,他們知道發出更多的聲音才能吸收更多的幫助,把自己的情況說的更不普通才能得到更多的曝光,用更溫暖和陽光的畫麵才能激起人們傳遞愛心的熱情。所以他們大力宣揚,不斷造勢,一次次的拍攝、采訪、捐贈儀式、公益演出……
得到的錢越來越多,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他們能得到的,除了金錢、溫暖、幫助,還有什麽呢?我希望沒有道德綁架和約束。社會的幫助給了他們更多的選擇和機會,但是不應該因為這些幫助讓他們失去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
貧困不應該是一個標簽或者枷鎖,在孩子還沒有能力分辨和保護自己的時候,就讓孩子做孩子吧。也許等到他們成熟了之後就能更加坦然的接受和麵對。
我相信愛的傳遞需要更多有愛的人的加入,但是我希望這份愛,沒有負擔,沒有壓力。
一天,老師用很大的聲音宣布了貧困生的人選,結合大家的報名,學校再進行二次篩選,確定最終的名額。不出所料,老師公布的人選當中有我,但是我卻不知好歹的一點都不想要。
晚上回家跟媽媽商量,我不知道媽媽什麽意見,但是又不敢說的很明白,“媽媽,學校要給貧困生發補助,讓我們自己報名,但是我不想要這筆錢,我想給更困難的人,一定有比咱們困難的,對不對?”
媽媽很明白我的心思,她知道我是不想要這筆錢,不是要給比我們困難的同學(雖然確實也不多),而是因為我不想被同學瞧不起,“好,媽媽同意,不想要就不要,媽媽也有工資,咱們也夠花了。”
“媽媽,咱們一個月要花多少錢?”
“咱倆花不了多少錢,就是要還你爸看病欠的錢,所以多攢一點。”
“那媽媽,咱們要不還是要這個補助吧,給你減輕點負擔。”
“不用,你高興就行,不想要咱就不要。”
第二天到了學校,我還是很糾結,要,可以給媽媽減輕負擔,不要,我就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了,不會因為拿了學校的錢抬不起頭。
可是最後,我決定不要,跟老師說的時候,老師沒有同意。“小夕,你家裏困難,大家都知道,不用有什麽顧慮。”
“老師,一定有比我困難的人,把錢給他們吧,他們更需要。”
“沒有比你困難的了,你的情況我都清楚,就給你吧。”
“老師,我不想要,先考慮別人吧。”
“你再想想,老師給你保留資格。”
老師的態度很堅決,可是我也決定了。不想,過兩天老師又來找我,“小夕,你還是要吧,咱們班的情況看下來隻有你了,你也不要推辭,給你你就拿著。”
“老師,我真的不要,給別人吧。”
“你再這樣,我叫你媽媽過來了,我問問你媽媽,到底什麽情況,為什麽不要。你要懂事呀,這點錢也可以給你媽媽減輕點負擔是不是。”
“是,我知道了。”
最後還是我妥協,拿到了這筆補助。我感謝老師對我的幫助,但是“貧困生”這個帽子,我要不起。
整個初中時代,我都被籠罩在貧困的陰影下。我抬不起頭;我不敢逛文具店;我捐錢一定要捐十塊以上(一般都是一塊、兩塊);我不配問同學漂亮的本子哪裏買的;我不能用好看的水杯,隻能用飲料瓶裝水;我不敢買好看的畢業紀念冊,隻能挑一個不喜歡的最便宜的。我不能把所有的青春期的問題和糾結都歸結於“貧困生”的帽子,但是如果可以重新來過,兩千和朋友,我要朋友。
最難過的一次是什麽時候呢,大概就是我給乞丐捐了一毛錢的零錢,卻被老師當作典型:“小夕捐的一毛錢,勝過你們捐的一百塊錢,都跟小夕學學,自己家裏困難,但是不忘了幫助別人,這是什麽精神。”
這個事情後來被其他科目的老師知道了,也當作典範在班裏表揚,“小夕這樣的孩子都能給別人捐錢,你們好意思嗎?要我說,咱們就應該給小夕捐錢,這樣好的孩子人人都應該幫助。我就願意帶頭給小夕捐錢,你們都好好學學吧。”
其實,那天同學們步行到校外的廣場開會,回來的路上大家正在列隊行進,我剛好手裏有一毛錢,剛好看見一個乞丐,剛好從旁邊經過就順手放進乞丐的碗裏去了,一切都是剛好。也隻是剛好,沒有什麽深遠的發心,也沒有了不起的舉措,隻是剛好,順便,就這樣了。我沒有想讓任何人知道,更不想被當作典型,但是就這樣,我跟同學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被老師這樣一通表揚之後,我更是不知道怎麽做自己,經過每條道路、見到每個乞丐都在糾結,
“我要不要給?”
“為什麽不給?老師都把我樹立為典型了,我怎麽可以不給。”
“這麽多乞丐,我給哪一個?我的錢也不夠,給誰不給誰呢?”
“要不我裝作沒看見吧?但是這麽明顯就坐在路邊,我看不見是不是太假?”
“同學看過來了,他看到我從乞丐旁邊經過了,要是不給,他會不會跟老師舉報,說我沒有捐錢,那我還配做典型嗎?”
“要不,看我的乞丐給,不看我的不給?但是這並不是他們需要錢的程度的體現呀,這樣太不公平?”
“我要不要挨個問問,誰更貧困就給誰?”
蒼天啊,大地啊,我做錯了什麽?為什麽要表揚我,如果知道是這樣,我寧願回到那天,把錢要回來,當作一切都沒有發生。
一件平凡的小事,我再也沒有辦法平凡的看待了。
我的貧困,能和所有事情扯上關係,它是我的保護傘,也是我的絆腳石。
我學習不好,老師給我找借口:“小夕,你家裏實在困難,這些都能理解,你媽媽一個人撫養你不容易,回去好好複習吧,不要讓媽媽失望。”
我學習好,老師給我貼標簽:“小夕是窮人的孩子,果然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有出息,能給媽媽分擔了,以後要對媽媽好。”
我做了好事,老師給我立g:“都看看人家小夕,人家家裏貧困,連肉都吃不起了,也能為社會做貢獻,你們呢,不愁吃不愁穿,還不好好學習,一天到晚惹事生非,對的起你們父母交的學費嗎?都向小夕學習。”
我做了錯事,老師給我最後通牒:“小夕,你對得起學校和老師們對你的幫助嗎?大家都是看你家庭貧困才這樣幫助你,你要是這樣,以後的補助沒有你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我招誰惹誰了,這個帽子是摘不掉了是吧!
我從小學開始就沒有什麽朋友,初中又進入到了青春期,加上我本來就內向和敏感,交朋友就更難了。可是我很渴望能交到朋友,渴望有自己的小團體,渴望被認可和接受。可是的可是,生活的壓力,老師的表揚,學習的成績,都是我交朋友的絕緣體,我無法靠近任何人,任何人也無法靠近我。
進入高中之後,我的學習比初中好多了,不僅班裏前十,在年級也能排上前三十。而且高中沒有人了解我的情況,我也逐漸打開了自己,願意跟別人主動交朋友,所以貧困的感受沒有那麽強烈。也好像是家裏的錢還的差不多了,媽媽的壓力沒有那麽大,我也稍微放鬆一點。
後來上了大學,我還是班級裏的貧困戶,前兩年每學期都拿獎學金,但是反而沒有那麽在意,因為也沒有人在意,大家的情況都差不多。
工作後,我一直都在一些平台做公益,養小雞、種樹、每月定期捐贈、不定期捐贈、捐書、捐衣服,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一點事情。這些事情我做的時候高興,所以並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我從來不點開捐贈項目獲益人的回信或者感謝的語音或者項目的進展,我覺得這些對於我還有那些接受捐贈的人來說都是負擔。
我做的事情是為了讓自己安心,讓自己高興,不高興、沒錢的時候我自然就不做了。我不要別人的回報,因為我知道我是為了自己,我想要一種純粹的感覺。
對於平台和接受捐贈的人來說,他們知道發出更多的聲音才能吸收更多的幫助,把自己的情況說的更不普通才能得到更多的曝光,用更溫暖和陽光的畫麵才能激起人們傳遞愛心的熱情。所以他們大力宣揚,不斷造勢,一次次的拍攝、采訪、捐贈儀式、公益演出……
得到的錢越來越多,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他們能得到的,除了金錢、溫暖、幫助,還有什麽呢?我希望沒有道德綁架和約束。社會的幫助給了他們更多的選擇和機會,但是不應該因為這些幫助讓他們失去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
貧困不應該是一個標簽或者枷鎖,在孩子還沒有能力分辨和保護自己的時候,就讓孩子做孩子吧。也許等到他們成熟了之後就能更加坦然的接受和麵對。
我相信愛的傳遞需要更多有愛的人的加入,但是我希望這份愛,沒有負擔,沒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