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氛仿佛在這一刻凝固,飄渺如雲煙般的聲音,帶著隆冬的寒意落入眾人心田。
忠側妃忍不住打了寒顫。
吳妃見狀,忙接話道:“哎喲,公主啊,你這是幹嘛呢?端王爺可是你親祖父,咱們可是一家人。”
這話聽起來人畜無害,像是打圓場,實則還是暗指周九如目無尊長。
見她一副唯恐天下不亂的模樣,孟皇後抬眼瞥著她,似笑非笑道:“吳妃,本宮記得,聖上罰你禁足三月,這時間還沒到吧?”
吳妃頓時蔫了,今天要不是祭祖,她哪能出來。知道自己好像得意忘形了,趕緊閉嘴。
忠側妃見孟皇後絲毫沒有責怪周九如的意思,臉色愈發的難看了。
“王爺,你看看。”她扯著端親王的袖子,梨花帶雨地嚎道:“妾身伺候了你半輩子,竟落得這般下場,還不如死了算了。”
說罷起身,迎頭就往大殿裏的柱子上撞。
世子妃餘氏與郡王妃胡氏慌忙起身去攔,這一攔也不知怎麽回事,三人拉拉扯扯倒在了地上,亂成了一團。
母親的無狀,令長樂郡主漲紅了臉。
她忙上前勸撫道:“母親既想當長輩,那就拿出長輩的樣子來,這樣哭鬧,會把孩子們嚇壞的。”
忠側妃跳起來衝著長樂郡主就是一巴掌,旋即惡聲惡氣道:“死丫頭,有了富貴就嫌棄老娘了,不是老娘生的老娘管不了,你可是從老娘肚子裏爬出來的。”
世子妃和郡王妃兩妯娌連忙一人一邊架住了忠側妃的手臂,把她強行扯到了座位上。
孟皇後徹底地怔住了,不敢置信地望著眼前的一切,宮人們也目瞪口呆。
性子潑辣的夫人和貴女,她們也不是沒見過,但像眼前這樣,大庭廣眾之下耍潑的,在宮裏還真沒見過。
一時之間,都忘了開口製止。
端世子陰沉著臉也不說話,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麽。
安平郡王扶著椅子扶手,剛站起來想說點什麽,建元帝鳳目一橫,他連忙又坐了回去。
聽說聖上很看重他妹妹長樂郡主,原本是要冊封長公主的。
後因禮部尚書杜縝反對,說是親王的女兒隻能封郡主,若封長公主與禮製不和,除非晉封端親王為太上皇,這才作罷。
“吵吵鬧鬧的成何體統?”端親王氣得臉都綠了,原本想借著這個機會,與長子緩和一下關係。
這才投其所好送了這把符劍給長子最疼愛的女兒,沒想到,被馬氏攪和成了這樣。
周九如趁機將殿內所有人的神情收入眼中,幾個小郎君有些懵懂,坐著一動也不動,隻作壁上觀。
唯有周明華表麵裝作害怕,其實和吳妃、蘭妃她們一樣,嘴角微翹,露出一絲譏諷之意。
好奇怪,吳妃和蘭妃有立場看笑話,忠側妃可是她的親祖母,她為什麽也這副表情?
這廂,長樂郡主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不就是一把劍嘛,至於鬧成這樣?
她見母親與兩位兄嫂的發髻亂了,便向上座的建元帝和孟皇後行禮道:“皇兄皇嫂,容我們暫且退下,去後殿梳洗一番。”
聲音裏含著黯然。
周九如還沒來得及撿回因吃驚,快要掉在地上的下巴。
就聽建元帝應道:“你是個孝順的,吉時快到了,趕緊的快去快回。”
長樂郡主就和自家兩位嫂嫂把忠側妃扶到了後殿整理儀容。
………
今日是寒衣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
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的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建元帝與端親王帶著一眾男丁進入太廟的內殿,忙著磕頭上香、供水果。
女眷們在殿門外跪拜之後,便聚在燎爐前燒紙、燒冥衣。
周明華突然擠到周九如身邊,故作神秘地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周九如聞言心中一緊,側身看著她,麵無表情地道:“詩是好詩,不過……”
她伸手指了指天,“明明烏雲罩頂,哪裏來的月光?
哪裏來的霜?”
周明華不死心地又道了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周九如忍不住撫額哀歎:“周大姑娘,我的好姐姐,你要是真喜歡賦詩。”
她一本正經地道:“明天去弘文殿聽課,找那些翰林院的學士們好好的切磋一番,不用在我麵前顯擺,一點都不應景。”
周明華不死心,追問:“你真的不知道這兩句詩的出處?”
“莫名其妙,你作的詩,卻來問我出處?”
周九如的語氣,很是不耐煩:“聽說鬼節可以通靈。”
她貼近周明華,一語雙關地故意嚇她:“堂姐莫不是……被鬼附身了,所以……文思泉湧?
要不要我帶你去萬佛寺走一走,去去邪祟?”
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周明華聽了,神色一點都不惱,反倒有些失望。
她從夏從真嘴裏得知,太初宮的衛生間,用的都是抽水馬桶,家具也很奇特,她還以為遇到老鄉了。
看樣子是聖祖那會傳下來的,這個時代因為聖祖的到來,發明了很多新奇玩意。
大到國家法律,軍隊武器、農業用具、社會福利,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用品都進行了一係列的改良。
賀詩倩被冊立太子妃,孟皇後念其年幼,便留她在宮裏教導。
九月初六弘文殿開課,周九如就約了賀詩倩與夏從真、夏安行姐弟倆同去弘文殿讀書。
為了上學方便,三人都住進了太初宮。
夏從真為人純厚,認親之後,與表姐周明華一見如故,周明華向她打探太初宮的情況,隻要是她知道的,她都會以實相告。
今日進宮,周明華向端親王提議,想在祭祖過後,與三位弟弟同進弘文殿讀書。
建元帝對端親王,雖然心中有恨,但礙於孝道還是答應了。
況且,一筆寫不出兩個周字,都是聖祖皇帝的子孫,若有可造之才,這也是大秦之福。
忠側妃忍不住打了寒顫。
吳妃見狀,忙接話道:“哎喲,公主啊,你這是幹嘛呢?端王爺可是你親祖父,咱們可是一家人。”
這話聽起來人畜無害,像是打圓場,實則還是暗指周九如目無尊長。
見她一副唯恐天下不亂的模樣,孟皇後抬眼瞥著她,似笑非笑道:“吳妃,本宮記得,聖上罰你禁足三月,這時間還沒到吧?”
吳妃頓時蔫了,今天要不是祭祖,她哪能出來。知道自己好像得意忘形了,趕緊閉嘴。
忠側妃見孟皇後絲毫沒有責怪周九如的意思,臉色愈發的難看了。
“王爺,你看看。”她扯著端親王的袖子,梨花帶雨地嚎道:“妾身伺候了你半輩子,竟落得這般下場,還不如死了算了。”
說罷起身,迎頭就往大殿裏的柱子上撞。
世子妃餘氏與郡王妃胡氏慌忙起身去攔,這一攔也不知怎麽回事,三人拉拉扯扯倒在了地上,亂成了一團。
母親的無狀,令長樂郡主漲紅了臉。
她忙上前勸撫道:“母親既想當長輩,那就拿出長輩的樣子來,這樣哭鬧,會把孩子們嚇壞的。”
忠側妃跳起來衝著長樂郡主就是一巴掌,旋即惡聲惡氣道:“死丫頭,有了富貴就嫌棄老娘了,不是老娘生的老娘管不了,你可是從老娘肚子裏爬出來的。”
世子妃和郡王妃兩妯娌連忙一人一邊架住了忠側妃的手臂,把她強行扯到了座位上。
孟皇後徹底地怔住了,不敢置信地望著眼前的一切,宮人們也目瞪口呆。
性子潑辣的夫人和貴女,她們也不是沒見過,但像眼前這樣,大庭廣眾之下耍潑的,在宮裏還真沒見過。
一時之間,都忘了開口製止。
端世子陰沉著臉也不說話,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麽。
安平郡王扶著椅子扶手,剛站起來想說點什麽,建元帝鳳目一橫,他連忙又坐了回去。
聽說聖上很看重他妹妹長樂郡主,原本是要冊封長公主的。
後因禮部尚書杜縝反對,說是親王的女兒隻能封郡主,若封長公主與禮製不和,除非晉封端親王為太上皇,這才作罷。
“吵吵鬧鬧的成何體統?”端親王氣得臉都綠了,原本想借著這個機會,與長子緩和一下關係。
這才投其所好送了這把符劍給長子最疼愛的女兒,沒想到,被馬氏攪和成了這樣。
周九如趁機將殿內所有人的神情收入眼中,幾個小郎君有些懵懂,坐著一動也不動,隻作壁上觀。
唯有周明華表麵裝作害怕,其實和吳妃、蘭妃她們一樣,嘴角微翹,露出一絲譏諷之意。
好奇怪,吳妃和蘭妃有立場看笑話,忠側妃可是她的親祖母,她為什麽也這副表情?
這廂,長樂郡主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不就是一把劍嘛,至於鬧成這樣?
她見母親與兩位兄嫂的發髻亂了,便向上座的建元帝和孟皇後行禮道:“皇兄皇嫂,容我們暫且退下,去後殿梳洗一番。”
聲音裏含著黯然。
周九如還沒來得及撿回因吃驚,快要掉在地上的下巴。
就聽建元帝應道:“你是個孝順的,吉時快到了,趕緊的快去快回。”
長樂郡主就和自家兩位嫂嫂把忠側妃扶到了後殿整理儀容。
………
今日是寒衣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
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的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建元帝與端親王帶著一眾男丁進入太廟的內殿,忙著磕頭上香、供水果。
女眷們在殿門外跪拜之後,便聚在燎爐前燒紙、燒冥衣。
周明華突然擠到周九如身邊,故作神秘地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周九如聞言心中一緊,側身看著她,麵無表情地道:“詩是好詩,不過……”
她伸手指了指天,“明明烏雲罩頂,哪裏來的月光?
哪裏來的霜?”
周明華不死心地又道了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周九如忍不住撫額哀歎:“周大姑娘,我的好姐姐,你要是真喜歡賦詩。”
她一本正經地道:“明天去弘文殿聽課,找那些翰林院的學士們好好的切磋一番,不用在我麵前顯擺,一點都不應景。”
周明華不死心,追問:“你真的不知道這兩句詩的出處?”
“莫名其妙,你作的詩,卻來問我出處?”
周九如的語氣,很是不耐煩:“聽說鬼節可以通靈。”
她貼近周明華,一語雙關地故意嚇她:“堂姐莫不是……被鬼附身了,所以……文思泉湧?
要不要我帶你去萬佛寺走一走,去去邪祟?”
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周明華聽了,神色一點都不惱,反倒有些失望。
她從夏從真嘴裏得知,太初宮的衛生間,用的都是抽水馬桶,家具也很奇特,她還以為遇到老鄉了。
看樣子是聖祖那會傳下來的,這個時代因為聖祖的到來,發明了很多新奇玩意。
大到國家法律,軍隊武器、農業用具、社會福利,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用品都進行了一係列的改良。
賀詩倩被冊立太子妃,孟皇後念其年幼,便留她在宮裏教導。
九月初六弘文殿開課,周九如就約了賀詩倩與夏從真、夏安行姐弟倆同去弘文殿讀書。
為了上學方便,三人都住進了太初宮。
夏從真為人純厚,認親之後,與表姐周明華一見如故,周明華向她打探太初宮的情況,隻要是她知道的,她都會以實相告。
今日進宮,周明華向端親王提議,想在祭祖過後,與三位弟弟同進弘文殿讀書。
建元帝對端親王,雖然心中有恨,但礙於孝道還是答應了。
況且,一筆寫不出兩個周字,都是聖祖皇帝的子孫,若有可造之才,這也是大秦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