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團體治療的結束(一)
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也 作者:故夢尋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最後的四次團體治療裏,團體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有不小的進步。
木頭人後來居上,原因是在一次探討“關於死亡”的討論中,他成為了話題的中心。他和莫長川一樣,都是經曆過至親離世的人,對親人的離世懷有滿滿的歉疚,無法原諒自己,於是鬱鬱寡歡,得了抑鬱症。
他的經曆與莫長川最為相似,於是莫長川成為了安慰他的人。莫長川對於她的媽媽雖然也是帶著遺憾,但骨子裏對爸爸也有怨懟,相對來說在這件事情上會相對平衡一點點。而木頭人呢,他總會想著“如果我當時怎麽怎麽樣,也許爸爸就不會遭遇這些事情,最後也就不會逝世。”為了讓媽媽不用擔心,他一直盡力克製著自己的情緒,但越是這樣反效果就越大,終於有一天他無法控製好,還是爆發了。
旁人的勸慰,在死亡麵前顯得特別空洞。但在宣泄出來之後,也總比一直藏在心底把自己壓抑至歇斯底裏的強。所有人在麵對最親近之人的離世都戀戀不舍,隻是生老病死是人生當中最不可違抗之事,除了坦然麵對接受,幾乎沒有任何辦法。
大壯和畫皮的情況卻不是很好。大壯其實得的是焦慮症,一種一旦與金錢有關就會焦慮的症狀。他會看很多和心理學相關的理論,偶爾好像會理解透徹了,總覺得自己好了,但是不久之後就會卷土重來。他會在很多事情上都用金錢去衡量,談戀愛要衡量,結婚要衡量,因此引起的問題也很多。他的問題在團體中十分特殊,因為沒有人能理解為什麽感情能金錢化……
而畫皮呢,她對這個團體的融入性不高。她的一切生活看起來都十分正常,但她不太肯向其他人提及她的問題與自己真實的看法。她總是端坐著,看上去高傲冷漠,實際上是在用心聆聽,可就是不肯發表任何觀點。她幾乎沒有向人提及任何與她的病相關的情況,隻有一次被顧詩涵點名問到,她才隱約透露出,是家裏人對她的管控太嚴格,幾乎從來都不聽她的意見。但她透露出的這一點點信息過於薄弱,很快便被其他人發表的話語所覆蓋了。這樣的過程跟她在家裏麵對的情況十分相像,她不是沒有話語權,而是存在感十分薄弱,薄弱到仿佛是她故意把自己隱匿起來不被人發現。她像是放棄了所有本應屬於自己的權利,讓整個團體無視她或是製造一種“不要搭理我”的錯覺,並沒有達到原本設定的團體治療的目標。
李四和小喵都是抑鬱症,但李四伴有焦慮症狀,是偏向雙相情感障礙的。他們主要的問題都是與家人的相處方式,尤其是與女兒的相處不和,直接導致了他們的抑鬱情緒。而李四則是有焦慮的表現,要麽情緒低落,要麽亢奮暴躁,一旦發起病來,容易怒火攻心,這也是他長年眉頭緊蹙的原因之一。小喵相對症狀單一一些,一旦和女兒鬧別扭就會忍不住變得強勢,然後就會自己一個人不斷地責備自己,意誌和想法都會比較消沉。但他們倆在這個有年輕人的群體中聽到了不少來自年輕人的心聲,也有站於他們的立場所給出的建議,而他們也的確是帶著想要改變的心情來參加團體治療,因此他們倆的狀況改善得非常明顯。尤其是小喵,她坦言後來跟女兒的關係緩和了不少,而且親密度也提高了,臉上也逐漸浮現出笑容,不再像剛開始的那樣僵化。
哈利大概是團體裏進步最快的。最開始的時候,她也跟畫皮一樣,仿佛把自己置身事外。但後來經過莫長川的那個擁抱,她開始變得主動了不少,在團體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舒適區,這也是支持她不斷進步的原因。
而至於莫長川,也是進步得比較明顯的。雖然她還沒能完全做得到目標上所描述的,但她一直在努力。畢竟她希望能夠盡快地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之中,雖然不期待自己能幫上傅蘭迪或者爸爸什麽忙,但也不希望成為他們的絆腳石。隻要和鍾潮生之間不會發生什麽爭吵的話,狀態都比較穩定。隻不過,她還是因為憋著和傅蘭迪之間的秘密而帶有沉重的心理負擔,如果這個負擔能減輕一些,也許她能痊愈得更快。
團體治療結束的時候,每個人都要重新再做一次初診時使用的心理學問卷,以統計這個團體治療的成效。最後一次的團體治療,組員裏的大部分人都已經有了感情,於是有一部分的人留了微信加了群組相互聯係,又拍了合照作為紀念。
“你們這一次的團體治療關係怎麽這麽好?”進來收問卷的護士小姐姐感歎道。
莫長川笑了笑,答道:“不知道呢,可能這是緣分?都希望大家可以互相鼓鼓勁?”
莫長川有一種預感,總覺得這次做的問卷分數應該比之前的好。要是有比較理想的效果,那是不是就能戒掉所有的口服西藥?問卷的結果最快也要第二天才能出來。她滿心期待地等待著下一次的複診,這樣就能知道團體治療是否有效。
一周之後,當莫長川滿心歡喜地坐在診室裏,卻迎來了眉頭輕蹙的顧詩涵。
“顧醫生,您怎麽了?這樣的表情……”莫長川小心翼翼地問道。
顧詩涵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微笑道:“長川,那天你做這問卷的時候有沒有受到什麽幹擾啊?”
莫長川回想了一下,搖了搖頭:“好像……沒有吧……”
那就奇怪了……顧詩涵心裏納悶,怎麽明明團體治療中感覺還不錯的,結果這份問卷出來,效果卻不如預期了呢?
顧詩涵清了清喉嚨:“你覺得,這一個團體治療做下來,整體感覺怎麽樣?”
莫長川微笑著說:“還挺不錯的,現在也有在微信群裏和其他的組員交流。我覺得自己也好像比以前正麵和積極了些。”
木頭人後來居上,原因是在一次探討“關於死亡”的討論中,他成為了話題的中心。他和莫長川一樣,都是經曆過至親離世的人,對親人的離世懷有滿滿的歉疚,無法原諒自己,於是鬱鬱寡歡,得了抑鬱症。
他的經曆與莫長川最為相似,於是莫長川成為了安慰他的人。莫長川對於她的媽媽雖然也是帶著遺憾,但骨子裏對爸爸也有怨懟,相對來說在這件事情上會相對平衡一點點。而木頭人呢,他總會想著“如果我當時怎麽怎麽樣,也許爸爸就不會遭遇這些事情,最後也就不會逝世。”為了讓媽媽不用擔心,他一直盡力克製著自己的情緒,但越是這樣反效果就越大,終於有一天他無法控製好,還是爆發了。
旁人的勸慰,在死亡麵前顯得特別空洞。但在宣泄出來之後,也總比一直藏在心底把自己壓抑至歇斯底裏的強。所有人在麵對最親近之人的離世都戀戀不舍,隻是生老病死是人生當中最不可違抗之事,除了坦然麵對接受,幾乎沒有任何辦法。
大壯和畫皮的情況卻不是很好。大壯其實得的是焦慮症,一種一旦與金錢有關就會焦慮的症狀。他會看很多和心理學相關的理論,偶爾好像會理解透徹了,總覺得自己好了,但是不久之後就會卷土重來。他會在很多事情上都用金錢去衡量,談戀愛要衡量,結婚要衡量,因此引起的問題也很多。他的問題在團體中十分特殊,因為沒有人能理解為什麽感情能金錢化……
而畫皮呢,她對這個團體的融入性不高。她的一切生活看起來都十分正常,但她不太肯向其他人提及她的問題與自己真實的看法。她總是端坐著,看上去高傲冷漠,實際上是在用心聆聽,可就是不肯發表任何觀點。她幾乎沒有向人提及任何與她的病相關的情況,隻有一次被顧詩涵點名問到,她才隱約透露出,是家裏人對她的管控太嚴格,幾乎從來都不聽她的意見。但她透露出的這一點點信息過於薄弱,很快便被其他人發表的話語所覆蓋了。這樣的過程跟她在家裏麵對的情況十分相像,她不是沒有話語權,而是存在感十分薄弱,薄弱到仿佛是她故意把自己隱匿起來不被人發現。她像是放棄了所有本應屬於自己的權利,讓整個團體無視她或是製造一種“不要搭理我”的錯覺,並沒有達到原本設定的團體治療的目標。
李四和小喵都是抑鬱症,但李四伴有焦慮症狀,是偏向雙相情感障礙的。他們主要的問題都是與家人的相處方式,尤其是與女兒的相處不和,直接導致了他們的抑鬱情緒。而李四則是有焦慮的表現,要麽情緒低落,要麽亢奮暴躁,一旦發起病來,容易怒火攻心,這也是他長年眉頭緊蹙的原因之一。小喵相對症狀單一一些,一旦和女兒鬧別扭就會忍不住變得強勢,然後就會自己一個人不斷地責備自己,意誌和想法都會比較消沉。但他們倆在這個有年輕人的群體中聽到了不少來自年輕人的心聲,也有站於他們的立場所給出的建議,而他們也的確是帶著想要改變的心情來參加團體治療,因此他們倆的狀況改善得非常明顯。尤其是小喵,她坦言後來跟女兒的關係緩和了不少,而且親密度也提高了,臉上也逐漸浮現出笑容,不再像剛開始的那樣僵化。
哈利大概是團體裏進步最快的。最開始的時候,她也跟畫皮一樣,仿佛把自己置身事外。但後來經過莫長川的那個擁抱,她開始變得主動了不少,在團體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舒適區,這也是支持她不斷進步的原因。
而至於莫長川,也是進步得比較明顯的。雖然她還沒能完全做得到目標上所描述的,但她一直在努力。畢竟她希望能夠盡快地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之中,雖然不期待自己能幫上傅蘭迪或者爸爸什麽忙,但也不希望成為他們的絆腳石。隻要和鍾潮生之間不會發生什麽爭吵的話,狀態都比較穩定。隻不過,她還是因為憋著和傅蘭迪之間的秘密而帶有沉重的心理負擔,如果這個負擔能減輕一些,也許她能痊愈得更快。
團體治療結束的時候,每個人都要重新再做一次初診時使用的心理學問卷,以統計這個團體治療的成效。最後一次的團體治療,組員裏的大部分人都已經有了感情,於是有一部分的人留了微信加了群組相互聯係,又拍了合照作為紀念。
“你們這一次的團體治療關係怎麽這麽好?”進來收問卷的護士小姐姐感歎道。
莫長川笑了笑,答道:“不知道呢,可能這是緣分?都希望大家可以互相鼓鼓勁?”
莫長川有一種預感,總覺得這次做的問卷分數應該比之前的好。要是有比較理想的效果,那是不是就能戒掉所有的口服西藥?問卷的結果最快也要第二天才能出來。她滿心期待地等待著下一次的複診,這樣就能知道團體治療是否有效。
一周之後,當莫長川滿心歡喜地坐在診室裏,卻迎來了眉頭輕蹙的顧詩涵。
“顧醫生,您怎麽了?這樣的表情……”莫長川小心翼翼地問道。
顧詩涵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微笑道:“長川,那天你做這問卷的時候有沒有受到什麽幹擾啊?”
莫長川回想了一下,搖了搖頭:“好像……沒有吧……”
那就奇怪了……顧詩涵心裏納悶,怎麽明明團體治療中感覺還不錯的,結果這份問卷出來,效果卻不如預期了呢?
顧詩涵清了清喉嚨:“你覺得,這一個團體治療做下來,整體感覺怎麽樣?”
莫長川微笑著說:“還挺不錯的,現在也有在微信群裏和其他的組員交流。我覺得自己也好像比以前正麵和積極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