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隨著王樂道身後,來到府衙大門以外。正看到一哨人馬列隊府衙門前,為首馬上一人,正是剛剛所說的梁都監。
王樂道見眾人來勢洶洶,連忙抱拳施禮:“見過梁都監,不知都監此番前來,所為何人?”
梁都監也是雙手抱拳,但並非還禮,而是向上拱了拱手,“梁某自官家入慶寧宮便在身旁服侍,官家念咱有功,才賞了這麽個都監的缺。今日咱來叨擾王大尹,不為別的,隻是前來討要剛剛進了王大尹府邸的那對牙郎父女,另有一位郎中。此三人均是吐蕃細作,所探之事,幹係社稷。想必此等小事,王大尹不會為難咱吧?”
王樂道回道:“此三人是否細作,下官代都監查明便是,怎敢煩勞都監,且此事均係下官官署分內之事,下官定當盡心竭力,還請都監稍安勿躁,待此事查明,下官自當登門向都監稟報。”
梁都監也不正視王樂道,隻是整理腰間玉帶,待王樂道說完,便冷笑了一聲,“王大尹這說的是哪裏話,都是為官家分憂,怎敢說分內分外呢,咱奉勸大尹一句,此三人便是那燙手的山芋,若不交於咱,大尹恐有覆餗之患啊!”
聽到“覆餗之患”四字,王樂道心下拿捏不準分寸,一時語塞。梁都監見王樂道不再做聲,便繼續說道:“梁某此番前來,乃是好意,朝中叵測人多,王大尹這個京兆尹不知多少人覬覦,咱今天領不得人回去,倒也無妨,但不知哪一日官家身邊有貴人想起此事,擬上道折子彈劾大尹,那便不美了!”
李文英在一旁思忖“此人偏在此時前來要人,絕非巧合,定是與‘阿薩辛’有關。王樂道不明其中就裏,定不會全力阻攔。”想到這裏,李文英急忙上前一步,對梁都監深施一禮:“梁都監可是奉了種鈐轄之命?亦或韓絳翰提舉另授機宜?”
梁都監對著李文英雙目一橫,“你是何人?怎敢如此說話?”
李文英不慌不忙答道:“在下乃是奉了魯國公曾公亮之命前來辦事,現有文書在此。但不知梁都監又是受了誰的差遣?”
梁都監稍做遲疑,又仔細打量一番李文英,語氣略有緩和“若是曾公門客,那梁某也不刁難,現可手具文書一道,令汝回京複命之時不受責罰。”
“謝過梁都監體恤,那還煩勞都監先具文書,再拿人不遲。”
梁都監又是一聲冷笑:“罷了罷了,待咱先具了文書。都說是替主人辦事,其實哪個不是為的謀個錦繡前程。”說罷翻身下馬,對著身後一位指揮使說道:“命兵士們將京兆府暫且圍住,莫要讓人犯逃了!”便領著十個人大步向府衙內走去。
不多時,梁都監具好文書交予李文英,“這文書可還使得?時辰不早了,將那三人帶來隨我去吧。”
李文英仔仔細細閱了一遍文書,折好收在身上,施了一禮:“悉聽尊便。”王樂道見李文英再無異議,便命人領著幾個蕃兵到後院拿人。少頃,幾個蕃兵空手而回,複命道:“稟都監,那牙郎父女現已人事不省,那郎中正在診治。”
梁都監眉頭一皺,語氣略顯急促:“怎會有此事?!帶我前去看看!”
來到後院廂房,果然衛穆父女二人躺在臥榻之上,氣若遊絲,杜眠春在一旁正在開方。梁都監看了看杜眠春,問道:“你便是那個姓杜的郎中?”
杜眠春並未起身施禮,隻是自顧自開著方子,淡淡回了一句:“助教正是。”
“既然如此,來人啊!”梁都監喊了隨行的蕃兵過來,“將這三人帶回駐地,再讓這位杜大夫慢慢診治不遲!”
蕃兵們得令,圍攏過來便要捆綁三人,正在此時,一名蕃兵急匆匆從外麵跑了進來:“稟報都監,外麵來了許多廂軍,現已將我等團團圍住。”
話音剛落,王樂道已然來至後院:“梁都監,先不忙拿人。自開國以來,若有外族刺我漢界事,必先驗明正身,方可誡斷,若身份異常,還需奏明官家,難道都監在官家身邊這些年,就未曾聽過‘聯蕃製夏’嗎?且依我朝律法,誡斷之事與都監並無分毫關係,都監今日領兵前來,以下官所見,這拿人是假,恐是另有所圖吧!”
“王大尹莫要含血噴人,咱來討要這三人,也是受了......”
“受了哪位上峰的指使?都監便出具文書與我,豈能憑汝一麵之詞?”
梁都監未曾想到王樂道如此強硬,便威脅道:“王大尹為了這三名人犯,難道要與咱兵戎相見嗎?”
“在下怎知梁都監和這一眾蕃兵不是細作呢,若都監執意如此,那便免不了兵戎一番了!且這父女二人現下疾重,都監就不怕大動幹戈之下,傷了這二人性命嗎?”
梁都監見此情形,一時竟也不知所措,沉吟半晌,方才命人請了個郎中過來,郎中為衛穆朗戎把過脈後,隻是搖了搖頭:“元氣盡衰,胃氣已敗,大限之期不遠了。”
聽了郎中所言,梁都監一時錯愕,口中喃喃自語:“怎......怎會如此?”見一旁還有王樂道、李文英,頓覺失態,便穩了穩心神,正色道:“既是如此,那便將此二人留在京兆府醫治,我便回去領了文書再來拿人,期間如有閃失,咱必在官家麵前參你一本!”說罷,頭也不回,出了京兆府府衙。
待蕃兵、廂軍各自退去,李文英施禮王樂道:“適才多謝大尹仗義相助。”
王樂道回禮:“本府隻是依律秉公直言,先生不必客氣。想來這梁都監便是他們安插我朝的內應了,可見這西夏戰事籌謀已久。”說罷看了看臥榻之上的衛穆父女,“此事非同小可,我已調遣廂軍前來,現通報巡檢司,並命尉司增加弓手巡查監視城中回鶻、突厥人等,可暫保諸位無虞,隻是不知這父女二人怎會突然染此重疾呢?”
“王大尹莫怪,此乃在下與杜大夫定奪的權宜之計。”
杜眠春在一旁道:“此乃銀針閉脈法,用銀針刺穴,可做敗、絕、死、怪之脈象,縱使大醫者,亦不可察。”
王樂道微微點了點頭,轉頭望向屋外,若有所思。不多時,似是想到了什麽,便輕輕拍了拍李文英的肩頭,“先生隨我這廂來。”
“大尹這是要去哪裏?”
“大莊嚴寺重建,想邀先生登那七級浮圖,一窺長安全貌。”
大莊嚴寺建於隋仁壽三年,乃是隋文帝為獨孤皇後所立,曆經大曆雷擊,會昌禁佛,依然棟宇無損,屹立不倒,見證了有唐一代風雲變幻,國祚沉浮,卻於唐末戰亂兵火中廢毀殆盡。李文英遊曆四海,又怎會不知這大莊嚴寺,隻是初次下山之時,這佛寺已毀,百餘年後,當年繁華早已成為過眼雲煙,就連那戰火遍野的場景也早已在記憶之中模糊不清,經曆太多物是人非,李文英內心再無半點波瀾。浮圖被毀,尚可重建,凡心不在,便不知能不能再拾得回來了。
“李先生可是看的出了神?”王樂道出言打斷了李文英的思緒。
“確是有些出神,大尹見笑了。”
“先生可曾聽聞盛唐之時,這長安的風光?”王樂道望著浮圖之下一覽無餘的長安城問道。
“在下自然有所聽聞,昔日杜牧之‘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句當中便可領略一二。”
王樂道依然眼望遠方,自顧自地悠悠說道:“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黎民之樂,大抵便是如此:高頭大馬,紅袍加身,遠處便可聞得迎親之人歡聲笑語,適逢天降甘霖,便有人言‘此乃吉兆’!又有新科進士打馬遊街,踏花而過,停至曲江池畔,宴飲暢談人生得意之事,年少春衫薄。凡此種種,皆在這一磚一瓦,一牆一柵之間,隻可惜......俱往矣!”王樂道說到此處,仰天長歎一聲,便回過頭來直視李文英,一手指著遠處問道:“先生可知何人令這長安破敗至此?”
“大尹以為何人?”
“便是那五胡亂華,生靈塗炭!先生可願看到再有外族染指我江山社稷嗎?”
李文英並未作答,隻是看著王樂道。
王樂道稍作停頓,穩了穩心神,“本府自入仕以來,不敢自詡心係黎民蒼生,但也兢兢業業,隻為得一方平安,治下百姓,各得其所,此乃王某一片赤子之心。先生乃世外高人,本府今日隻問先生一事,望先生據實相告!”
“何事?”
“我大宋千裏江山,百年之後,可是為韃靼所滅?!”
李文英聽聞此言,不禁大吃一驚,雙目圓睜,問道:“大尹此話何意!”
王樂道見李文英驚愕之情,不言自明,便覺身上一軟,腳下跌跌撞撞挪到李文英近前,一把攬住李文英的腕子,語氣有些顫抖:“那蕃客說的不錯!那蕃客果然說的不錯!這大好的江山......”說到此處,隻見王樂道雙眉一橫,變了個人似的,雙腳從新站定,“這大好的江山豈容他人染指!”說罷,冷眼看了一下李文英。
王樂道見眾人來勢洶洶,連忙抱拳施禮:“見過梁都監,不知都監此番前來,所為何人?”
梁都監也是雙手抱拳,但並非還禮,而是向上拱了拱手,“梁某自官家入慶寧宮便在身旁服侍,官家念咱有功,才賞了這麽個都監的缺。今日咱來叨擾王大尹,不為別的,隻是前來討要剛剛進了王大尹府邸的那對牙郎父女,另有一位郎中。此三人均是吐蕃細作,所探之事,幹係社稷。想必此等小事,王大尹不會為難咱吧?”
王樂道回道:“此三人是否細作,下官代都監查明便是,怎敢煩勞都監,且此事均係下官官署分內之事,下官定當盡心竭力,還請都監稍安勿躁,待此事查明,下官自當登門向都監稟報。”
梁都監也不正視王樂道,隻是整理腰間玉帶,待王樂道說完,便冷笑了一聲,“王大尹這說的是哪裏話,都是為官家分憂,怎敢說分內分外呢,咱奉勸大尹一句,此三人便是那燙手的山芋,若不交於咱,大尹恐有覆餗之患啊!”
聽到“覆餗之患”四字,王樂道心下拿捏不準分寸,一時語塞。梁都監見王樂道不再做聲,便繼續說道:“梁某此番前來,乃是好意,朝中叵測人多,王大尹這個京兆尹不知多少人覬覦,咱今天領不得人回去,倒也無妨,但不知哪一日官家身邊有貴人想起此事,擬上道折子彈劾大尹,那便不美了!”
李文英在一旁思忖“此人偏在此時前來要人,絕非巧合,定是與‘阿薩辛’有關。王樂道不明其中就裏,定不會全力阻攔。”想到這裏,李文英急忙上前一步,對梁都監深施一禮:“梁都監可是奉了種鈐轄之命?亦或韓絳翰提舉另授機宜?”
梁都監對著李文英雙目一橫,“你是何人?怎敢如此說話?”
李文英不慌不忙答道:“在下乃是奉了魯國公曾公亮之命前來辦事,現有文書在此。但不知梁都監又是受了誰的差遣?”
梁都監稍做遲疑,又仔細打量一番李文英,語氣略有緩和“若是曾公門客,那梁某也不刁難,現可手具文書一道,令汝回京複命之時不受責罰。”
“謝過梁都監體恤,那還煩勞都監先具文書,再拿人不遲。”
梁都監又是一聲冷笑:“罷了罷了,待咱先具了文書。都說是替主人辦事,其實哪個不是為的謀個錦繡前程。”說罷翻身下馬,對著身後一位指揮使說道:“命兵士們將京兆府暫且圍住,莫要讓人犯逃了!”便領著十個人大步向府衙內走去。
不多時,梁都監具好文書交予李文英,“這文書可還使得?時辰不早了,將那三人帶來隨我去吧。”
李文英仔仔細細閱了一遍文書,折好收在身上,施了一禮:“悉聽尊便。”王樂道見李文英再無異議,便命人領著幾個蕃兵到後院拿人。少頃,幾個蕃兵空手而回,複命道:“稟都監,那牙郎父女現已人事不省,那郎中正在診治。”
梁都監眉頭一皺,語氣略顯急促:“怎會有此事?!帶我前去看看!”
來到後院廂房,果然衛穆父女二人躺在臥榻之上,氣若遊絲,杜眠春在一旁正在開方。梁都監看了看杜眠春,問道:“你便是那個姓杜的郎中?”
杜眠春並未起身施禮,隻是自顧自開著方子,淡淡回了一句:“助教正是。”
“既然如此,來人啊!”梁都監喊了隨行的蕃兵過來,“將這三人帶回駐地,再讓這位杜大夫慢慢診治不遲!”
蕃兵們得令,圍攏過來便要捆綁三人,正在此時,一名蕃兵急匆匆從外麵跑了進來:“稟報都監,外麵來了許多廂軍,現已將我等團團圍住。”
話音剛落,王樂道已然來至後院:“梁都監,先不忙拿人。自開國以來,若有外族刺我漢界事,必先驗明正身,方可誡斷,若身份異常,還需奏明官家,難道都監在官家身邊這些年,就未曾聽過‘聯蕃製夏’嗎?且依我朝律法,誡斷之事與都監並無分毫關係,都監今日領兵前來,以下官所見,這拿人是假,恐是另有所圖吧!”
“王大尹莫要含血噴人,咱來討要這三人,也是受了......”
“受了哪位上峰的指使?都監便出具文書與我,豈能憑汝一麵之詞?”
梁都監未曾想到王樂道如此強硬,便威脅道:“王大尹為了這三名人犯,難道要與咱兵戎相見嗎?”
“在下怎知梁都監和這一眾蕃兵不是細作呢,若都監執意如此,那便免不了兵戎一番了!且這父女二人現下疾重,都監就不怕大動幹戈之下,傷了這二人性命嗎?”
梁都監見此情形,一時竟也不知所措,沉吟半晌,方才命人請了個郎中過來,郎中為衛穆朗戎把過脈後,隻是搖了搖頭:“元氣盡衰,胃氣已敗,大限之期不遠了。”
聽了郎中所言,梁都監一時錯愕,口中喃喃自語:“怎......怎會如此?”見一旁還有王樂道、李文英,頓覺失態,便穩了穩心神,正色道:“既是如此,那便將此二人留在京兆府醫治,我便回去領了文書再來拿人,期間如有閃失,咱必在官家麵前參你一本!”說罷,頭也不回,出了京兆府府衙。
待蕃兵、廂軍各自退去,李文英施禮王樂道:“適才多謝大尹仗義相助。”
王樂道回禮:“本府隻是依律秉公直言,先生不必客氣。想來這梁都監便是他們安插我朝的內應了,可見這西夏戰事籌謀已久。”說罷看了看臥榻之上的衛穆父女,“此事非同小可,我已調遣廂軍前來,現通報巡檢司,並命尉司增加弓手巡查監視城中回鶻、突厥人等,可暫保諸位無虞,隻是不知這父女二人怎會突然染此重疾呢?”
“王大尹莫怪,此乃在下與杜大夫定奪的權宜之計。”
杜眠春在一旁道:“此乃銀針閉脈法,用銀針刺穴,可做敗、絕、死、怪之脈象,縱使大醫者,亦不可察。”
王樂道微微點了點頭,轉頭望向屋外,若有所思。不多時,似是想到了什麽,便輕輕拍了拍李文英的肩頭,“先生隨我這廂來。”
“大尹這是要去哪裏?”
“大莊嚴寺重建,想邀先生登那七級浮圖,一窺長安全貌。”
大莊嚴寺建於隋仁壽三年,乃是隋文帝為獨孤皇後所立,曆經大曆雷擊,會昌禁佛,依然棟宇無損,屹立不倒,見證了有唐一代風雲變幻,國祚沉浮,卻於唐末戰亂兵火中廢毀殆盡。李文英遊曆四海,又怎會不知這大莊嚴寺,隻是初次下山之時,這佛寺已毀,百餘年後,當年繁華早已成為過眼雲煙,就連那戰火遍野的場景也早已在記憶之中模糊不清,經曆太多物是人非,李文英內心再無半點波瀾。浮圖被毀,尚可重建,凡心不在,便不知能不能再拾得回來了。
“李先生可是看的出了神?”王樂道出言打斷了李文英的思緒。
“確是有些出神,大尹見笑了。”
“先生可曾聽聞盛唐之時,這長安的風光?”王樂道望著浮圖之下一覽無餘的長安城問道。
“在下自然有所聽聞,昔日杜牧之‘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句當中便可領略一二。”
王樂道依然眼望遠方,自顧自地悠悠說道:“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黎民之樂,大抵便是如此:高頭大馬,紅袍加身,遠處便可聞得迎親之人歡聲笑語,適逢天降甘霖,便有人言‘此乃吉兆’!又有新科進士打馬遊街,踏花而過,停至曲江池畔,宴飲暢談人生得意之事,年少春衫薄。凡此種種,皆在這一磚一瓦,一牆一柵之間,隻可惜......俱往矣!”王樂道說到此處,仰天長歎一聲,便回過頭來直視李文英,一手指著遠處問道:“先生可知何人令這長安破敗至此?”
“大尹以為何人?”
“便是那五胡亂華,生靈塗炭!先生可願看到再有外族染指我江山社稷嗎?”
李文英並未作答,隻是看著王樂道。
王樂道稍作停頓,穩了穩心神,“本府自入仕以來,不敢自詡心係黎民蒼生,但也兢兢業業,隻為得一方平安,治下百姓,各得其所,此乃王某一片赤子之心。先生乃世外高人,本府今日隻問先生一事,望先生據實相告!”
“何事?”
“我大宋千裏江山,百年之後,可是為韃靼所滅?!”
李文英聽聞此言,不禁大吃一驚,雙目圓睜,問道:“大尹此話何意!”
王樂道見李文英驚愕之情,不言自明,便覺身上一軟,腳下跌跌撞撞挪到李文英近前,一把攬住李文英的腕子,語氣有些顫抖:“那蕃客說的不錯!那蕃客果然說的不錯!這大好的江山......”說到此處,隻見王樂道雙眉一橫,變了個人似的,雙腳從新站定,“這大好的江山豈容他人染指!”說罷,冷眼看了一下李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