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翌日
宋黔是連夜回的台州外的莊園處。本來今日他準備進城的,但是聽說台州府新知府今日來,宋黔也不想去湊那熱鬧。
昨夜的事震驚了整個台州城,沒有人會想到白蓮教竟然有這麽大的膽子。直到第二天看見楊噲的屍身和受了傷的楊指揮使,以及頭戴白巾的張陽幾人,一眾百姓才發現這事竟然是真的。
…
翌日,辰時。
楊指揮使帶著眾人在台州城外迎接了新知府。新來知府很客氣,不知道是對楊指揮使還是對這個暴動才平的台州城。
新知府自然也了解昨夜發生的事,越是了解了,新知府竟佩服起了楊噲。但是佩服歸佩服,這地方卻是很紮手。不過想著自己不過是一個二甲進士,能托關係在第三年就知府一州,新知府也在心裏不停的安慰自己。
安慰自己的同時,新知府在心裏不斷的告訴自己一定要在台州當一個好官。不然上一任知府就是自己的下場。
跟楊指揮使見禮之後,新知府又跟帶著白巾的張陽等人見了禮。雖說士農工商階級分明,再加上又是新官上任,但是新知府確實一點也沒有倨傲。越是望台州城裏走,新知府就越客氣。
…
新知府姓張,跟玉皇大帝一個姓。近不惑的年歲,倒是也長了一張寬厚穩重的麵子。
見著張知府入城,城裏的百姓自是夾道歡迎。張知府沒有坐轎子,也沒有讓衙役開道。而是一路走進去,同時熱情的跟百姓打著招呼。
…
知府衙門
張知府坐在首位,楊指揮使帶著幾名千戶坐在左側,張陽二人坐在右側。
此時的張知府已經適應了自己的知府身份,尤其是入了知府衙門之後,全然應了主人的位置。對於張知府如此,楊指揮使幾人見怪不怪。張陽二人則是全然沒有多看,算是在意料之中。
張知府笑著開口了,道:“嗬嗬,本官初到台州,還請各位一應照拂。待會兒本官在榮樓設酒,請在座各位和台州名士一舉,共商台州日後,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聽著張知府的話,張陽二人也不開口。畢竟他們也不了解這些,而且如果不是暴動的緣故,他們估計此生都坐不在這裏。更重要的是以前這種事都是楊噲負責搭話,他們隻是點頭就好。現在沒了楊噲,張陽二人不自主的看向了楊指揮使。
見此,楊指揮使自是明白。微微拱了拱手之後,才開口道:“知府大人,可否聽本將一言?”
楊指揮使按著品階本是不用對張知府拱手行禮的。但是明朝重文治,尚文人。再加上這台州畢竟是人家的地盤,稍微以禮自然也是說得過去。
張知府道:“楊指揮使有話但說無妨。”
楊指揮使道:“想來知府大人來的路上也聽說台州府昨夜發生的事了吧?”
“這個本官自是知曉了。”張知府點了點頭,麵帶惋惜道:“可恨那膽大妄為的白蓮教徒,竟然襲殺楊指揮使和楊噲兄幾人。對於楊噲兄和指揮使親衛的遇害,本官深表痛心。”
見著張知府如此,也不管張知府是不是真心,張陽二人還是對張知府拱手行了一禮。
“台州能迎來知府大人也算是楊噲兄弟在天有靈。”楊指揮使也跟著拱了拱手,方才又道:
“不過既然知府大人知道昨日夜裏發生了什麽,那設酒一事還是緩一緩吧。如果不把台州全府內的白蓮教徒給除盡,恐怕日後知府大人的麻煩會更多。”
“白蓮教!”張知府一聽,瞬間反應了過來。
這白蓮教可是朝廷全力打壓的教派。張知府知道,現在台州府卻是並不平靜,如果讓白蓮教鑽了空子,恐怕自己這知府也該換人了。想著事情的嚴重性,張知府心中頗為擔憂。畢竟自己是一介文人,對於打壓白蓮教實在是不在行。不過看著楊指揮使還在這裏,張知府可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張知府道:“楊指揮使說的是。本官初上任,不應先鋪張設酒。應當先頒發政令,安撫台州百姓之心。並且上報朝廷,一方麵說明白蓮教之事,一方麵請求朝廷對台州府適當減免賦稅。”
張知府說完之後,微微觀察著楊指揮使的表情。畢竟自己說的這都是書上的法子,具體實施他自己也是第一次。但是讓他失望的是,楊指揮使隻是點了點頭,不隻是讚同還是反對。
而此時楊指揮使自然也看出張知府的意思,隻好開口道:
“知府大人心中有百姓,自然法子一條接著一條。不過這種事情本將也不太懂,知府大人一力而為就好。”
張知府見此,隻好問道:“可是這台州府內白蓮教教徒本官也分不清楚,不知道楊指揮使可有辦法?”
楊指揮使道:“這事簡單。本將會派衛所官兵喬裝散於整個台州府。本將手下這些官兵三年前也去河北掃過白蓮教教徒,對他們行事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所以頂多十天,相信台州府白蓮教教徒必然會被抓個幹淨。不過前提是知府大人不能讓台州百姓再入了白蓮教,不然這可是抓不完的。”
“這是自然,自然。楊指揮使但請放心。”
…
——
第二天,台州城內
短短一天時間,在楊指揮使向全府公示朝廷政令,再加上新知府來了之後對台州城內百姓都客客氣氣的。台州城竟是有了煥然一新之感。
不過現在台州城各處卻多了很多貧苦之人。當然,這些人自是衛所官兵僑辦的。目的自是為了抓出台州城內的白蓮教徒。
而此時,宋黔也抱著刀在台州城街上晃悠。宋黔本來是不想來的,畢竟台州城白蓮教已經沒了厲害人物。但是歐陽至挨不住張陽二人的請求,所以來街上轉轉。宋黔想著,就當是為台州百姓做點好事了。
不過此時,宋黔的注意力全放在了一名十一、二歲的、穿著破爛衣服的孩子身上。本來宋黔是沒注意到這小孩,但是這孩子身上卻時不時泛出一股奇怪的內力波動。
憑借宋黔的直覺,他知道這內力絕對不可能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該有的。
…
翌日
宋黔是連夜回的台州外的莊園處。本來今日他準備進城的,但是聽說台州府新知府今日來,宋黔也不想去湊那熱鬧。
昨夜的事震驚了整個台州城,沒有人會想到白蓮教竟然有這麽大的膽子。直到第二天看見楊噲的屍身和受了傷的楊指揮使,以及頭戴白巾的張陽幾人,一眾百姓才發現這事竟然是真的。
…
翌日,辰時。
楊指揮使帶著眾人在台州城外迎接了新知府。新來知府很客氣,不知道是對楊指揮使還是對這個暴動才平的台州城。
新知府自然也了解昨夜發生的事,越是了解了,新知府竟佩服起了楊噲。但是佩服歸佩服,這地方卻是很紮手。不過想著自己不過是一個二甲進士,能托關係在第三年就知府一州,新知府也在心裏不停的安慰自己。
安慰自己的同時,新知府在心裏不斷的告訴自己一定要在台州當一個好官。不然上一任知府就是自己的下場。
跟楊指揮使見禮之後,新知府又跟帶著白巾的張陽等人見了禮。雖說士農工商階級分明,再加上又是新官上任,但是新知府確實一點也沒有倨傲。越是望台州城裏走,新知府就越客氣。
…
新知府姓張,跟玉皇大帝一個姓。近不惑的年歲,倒是也長了一張寬厚穩重的麵子。
見著張知府入城,城裏的百姓自是夾道歡迎。張知府沒有坐轎子,也沒有讓衙役開道。而是一路走進去,同時熱情的跟百姓打著招呼。
…
知府衙門
張知府坐在首位,楊指揮使帶著幾名千戶坐在左側,張陽二人坐在右側。
此時的張知府已經適應了自己的知府身份,尤其是入了知府衙門之後,全然應了主人的位置。對於張知府如此,楊指揮使幾人見怪不怪。張陽二人則是全然沒有多看,算是在意料之中。
張知府笑著開口了,道:“嗬嗬,本官初到台州,還請各位一應照拂。待會兒本官在榮樓設酒,請在座各位和台州名士一舉,共商台州日後,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聽著張知府的話,張陽二人也不開口。畢竟他們也不了解這些,而且如果不是暴動的緣故,他們估計此生都坐不在這裏。更重要的是以前這種事都是楊噲負責搭話,他們隻是點頭就好。現在沒了楊噲,張陽二人不自主的看向了楊指揮使。
見此,楊指揮使自是明白。微微拱了拱手之後,才開口道:“知府大人,可否聽本將一言?”
楊指揮使按著品階本是不用對張知府拱手行禮的。但是明朝重文治,尚文人。再加上這台州畢竟是人家的地盤,稍微以禮自然也是說得過去。
張知府道:“楊指揮使有話但說無妨。”
楊指揮使道:“想來知府大人來的路上也聽說台州府昨夜發生的事了吧?”
“這個本官自是知曉了。”張知府點了點頭,麵帶惋惜道:“可恨那膽大妄為的白蓮教徒,竟然襲殺楊指揮使和楊噲兄幾人。對於楊噲兄和指揮使親衛的遇害,本官深表痛心。”
見著張知府如此,也不管張知府是不是真心,張陽二人還是對張知府拱手行了一禮。
“台州能迎來知府大人也算是楊噲兄弟在天有靈。”楊指揮使也跟著拱了拱手,方才又道:
“不過既然知府大人知道昨日夜裏發生了什麽,那設酒一事還是緩一緩吧。如果不把台州全府內的白蓮教徒給除盡,恐怕日後知府大人的麻煩會更多。”
“白蓮教!”張知府一聽,瞬間反應了過來。
這白蓮教可是朝廷全力打壓的教派。張知府知道,現在台州府卻是並不平靜,如果讓白蓮教鑽了空子,恐怕自己這知府也該換人了。想著事情的嚴重性,張知府心中頗為擔憂。畢竟自己是一介文人,對於打壓白蓮教實在是不在行。不過看著楊指揮使還在這裏,張知府可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張知府道:“楊指揮使說的是。本官初上任,不應先鋪張設酒。應當先頒發政令,安撫台州百姓之心。並且上報朝廷,一方麵說明白蓮教之事,一方麵請求朝廷對台州府適當減免賦稅。”
張知府說完之後,微微觀察著楊指揮使的表情。畢竟自己說的這都是書上的法子,具體實施他自己也是第一次。但是讓他失望的是,楊指揮使隻是點了點頭,不隻是讚同還是反對。
而此時楊指揮使自然也看出張知府的意思,隻好開口道:
“知府大人心中有百姓,自然法子一條接著一條。不過這種事情本將也不太懂,知府大人一力而為就好。”
張知府見此,隻好問道:“可是這台州府內白蓮教教徒本官也分不清楚,不知道楊指揮使可有辦法?”
楊指揮使道:“這事簡單。本將會派衛所官兵喬裝散於整個台州府。本將手下這些官兵三年前也去河北掃過白蓮教教徒,對他們行事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所以頂多十天,相信台州府白蓮教教徒必然會被抓個幹淨。不過前提是知府大人不能讓台州百姓再入了白蓮教,不然這可是抓不完的。”
“這是自然,自然。楊指揮使但請放心。”
…
——
第二天,台州城內
短短一天時間,在楊指揮使向全府公示朝廷政令,再加上新知府來了之後對台州城內百姓都客客氣氣的。台州城竟是有了煥然一新之感。
不過現在台州城各處卻多了很多貧苦之人。當然,這些人自是衛所官兵僑辦的。目的自是為了抓出台州城內的白蓮教徒。
而此時,宋黔也抱著刀在台州城街上晃悠。宋黔本來是不想來的,畢竟台州城白蓮教已經沒了厲害人物。但是歐陽至挨不住張陽二人的請求,所以來街上轉轉。宋黔想著,就當是為台州百姓做點好事了。
不過此時,宋黔的注意力全放在了一名十一、二歲的、穿著破爛衣服的孩子身上。本來宋黔是沒注意到這小孩,但是這孩子身上卻時不時泛出一股奇怪的內力波動。
憑借宋黔的直覺,他知道這內力絕對不可能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該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