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得見先生有幾個問題想要請教。”褚燕欲與趙普到不遠處無人之地相談。
趙雲對褚燕印象不甚好,擔心他對趙普不利,硬要同往。
這褚燕說起來和趙雲還是同鄉,都是常山郡真定人氏,加上趙雲是趙普的親侄子,他勉強同意了。
“我想問先生,這朝廷要複收冀州征稅是真的吧!”褚燕不是那種為民請命的仁人誌士,可他漸漸對大漢王朝失去了信心。
進而也就對趙普那日所說可為朝廷效力產生了疑惑。
趙普這幾日一直在真定縣內,還不曾在州郡那裏得到關於複收冀州征稅的消息。不過他可以肯定這是千真萬確的朝廷旨意。
“不錯,這是真的。”趙普點頭。
趙雲對此很是驚訝,不過這等情景他不適合插話。
“那先生你這等高瞻遠矚,還認為我們大漢有救嗎?”褚燕語出驚人。
這問題趙普問過自己很多次,他不太確定到底有沒有救,但認為起碼很有希望。
曹操此刻仍是立誌成為漢征西將軍的有誌少年。劉備素有大誌,此刻在九江郡頗有威望。
趙雲勇冠三軍,加以培養可文可武,足以成為名傳後世的時代名將。
前兩人皆是不世出的經世之才,若是心向漢室,配合趙雲、關羽等世之虎將,當可挽狂瀾於未倒,扶大廈於將傾。
而且後來的漢獻帝劉協頗為聰慧,若是避免董卓之亂,扶持劉協而不是劉辯登基,他有六成以上的信心。
“我以為漢室四百年江山尚未到斷絕之時,”趙普這句話是誠摯對答,“不要以為涼州之亂,張牛角之流就可以掀翻大漢王朝。”
此刻的大漢西北有涼州叛亂,其他各地自黃巾之亂後,類似於今日張牛角這等叛亂時有發生。
說是風雨飄搖一點都不為過,可漢靈帝依然在此刻選擇複收征稅,甚至還加重了歲賦。
漢朝的征稅三十稅一,並不算高,但在漢末土地兼並嚴重,百姓多無自己的土地,隻能被迫服務於地主豪強。
百姓在被地主剝削的同時,還需向朝廷繳納歲賦。
征稅是針對土地擁有者征收的糧稅,而歲賦就五花八門了。而終漢一朝一直都是輕稅重賦。
後漢末年征收的苛捐雜稅種類繁多,僅人頭稅、戶稅已經壓得百姓喘不過氣,如果遇上天災唯有造反才有活命。
漢靈帝在此基礎又加重了歲賦,幾乎可以預見,各地叛亂之勢會此起彼伏,各有誌之士亦開始漢室失去信心。
就像今日得褚燕一般。
“先生之言多有應驗,可褚燕所見漢室已失德於天下,涼州、並州等地叛亂難以抑製。朝中宦官、外戚沆瀣一氣,朝廷恐怕積重難返。”
褚燕其人不得不說,以這份見識已經高出其他叛軍太多。
趙普沒有否認褚燕的觀點,因為這確實是實情,“那張牛角起事時想比聯係過你,若是你不信我這番話,可與他聯合試試看,我斷言張牛角三月之內必死。”
褚燕詫異於趙普居然知道張牛角邀請過他,還推斷出他此去博陵方向乃是為了與其聯合。
“先生之才褚燕配合之至,然而人真有命中注定一說嗎?為何能斷言張牛角三月之內必死呢?”
趙普搖頭道:“有無命中注定,我豈敢斷言?我隻是判斷他舉事必然失敗而已。”
褚燕有些將信將疑,最後拱手道:“多謝先生答疑解惑,我決定按心中所想搏上一搏,今日一別後,先生為官,我為賊。到時各為其事,不必留情。”
趙普拱手回禮,與趙雲一同回到官道之上。
褚燕令部眾讓開一條道,讓趙普等回元氏縣城,他引眾向博陵而去。
眾人趕回元氏縣城時,天朦朦朧朧有些亮了,趙雲與隨行軍士高聲喊開城門,驅馬進入城內。
趙普取些散碎銀子交給眾士卒,以示酬謝,讓他們回軍營好生歇息,他自與趙雲帶趙信夫婦返回宅院。
趙普一覺睡醒時已是傍晚,崔超已在他宅院中等了半個時辰,隨他而來的,還有多日未見的李博。
“安定一去多日,朝中發生了許多大事,皇城南宮大火,聖上欲重修宮闕,複收冀州征稅,還加重了各種雜稅。”
崔超自己已經燒好好茶水,可卻無心品嚐。
趙普坐定將他杯中涼茶倒掉又續上一杯,“之前我不是跟崔公提起過嗎?”
崔超歎道:“預想到和真實發生那是兩碼事,何況此刻並不是征收稅賦那麽簡單。張牛角叛亂攻陷殺死了都鄉侯劉廣,郡丞周林,還滅了梁氏滿門,有斥候來報,說褚燕所部黑山軍和張牛角已經合兵一處,聲勢很大。”
這些崔超不說趙普也是知道的。
“崔公不必憂慮,隻要通知各縣固守就好了,張牛角掀不起多大風浪,至於朝廷征收稅賦,拖著吧!實在不行就辭官。”
漢靈帝這次加征稅賦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多人上書陳情,然而毫無卵用。
當然,這位皇帝的行止沒有最荒唐隻有更荒唐,他加收稅賦的同時,為了更快的聚斂財富為其享樂所用,公然開始賣官鬻爵。
你不用主動買,我送你去當。付錢就行。
這件事崔超也聽到了風聲,隻是他遠在元氏縣,尚不知他那胞弟聽沒聽勸。
“這聖上是瘋了,趙兄覺得這千瘡百孔的大漢朝還能續命嗎?”一直沒開口的李博越想越怒。
這已經是一天內兩個人問他這個問題了。他們一個是欲聚眾反叛的黑山軍頭目,一個是為民請命的仁人誌士。
可都看出大漢朝恐命不久矣。
“或許還有救吧!”趙普歎道:“起碼這聖上活不了幾年了。”
如今漢靈帝劉宏尚不滿三十歲,正當壯年,趙普卻說出他活不了多久這等話。
拋開大逆不道的成分,這斷言生死的預言讓崔超和李博麵麵相覷。
趙普說完心中就有些懊惱,他再這麽下去,恐怕要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被人評價為多智而近妖。
趙雲對褚燕印象不甚好,擔心他對趙普不利,硬要同往。
這褚燕說起來和趙雲還是同鄉,都是常山郡真定人氏,加上趙雲是趙普的親侄子,他勉強同意了。
“我想問先生,這朝廷要複收冀州征稅是真的吧!”褚燕不是那種為民請命的仁人誌士,可他漸漸對大漢王朝失去了信心。
進而也就對趙普那日所說可為朝廷效力產生了疑惑。
趙普這幾日一直在真定縣內,還不曾在州郡那裏得到關於複收冀州征稅的消息。不過他可以肯定這是千真萬確的朝廷旨意。
“不錯,這是真的。”趙普點頭。
趙雲對此很是驚訝,不過這等情景他不適合插話。
“那先生你這等高瞻遠矚,還認為我們大漢有救嗎?”褚燕語出驚人。
這問題趙普問過自己很多次,他不太確定到底有沒有救,但認為起碼很有希望。
曹操此刻仍是立誌成為漢征西將軍的有誌少年。劉備素有大誌,此刻在九江郡頗有威望。
趙雲勇冠三軍,加以培養可文可武,足以成為名傳後世的時代名將。
前兩人皆是不世出的經世之才,若是心向漢室,配合趙雲、關羽等世之虎將,當可挽狂瀾於未倒,扶大廈於將傾。
而且後來的漢獻帝劉協頗為聰慧,若是避免董卓之亂,扶持劉協而不是劉辯登基,他有六成以上的信心。
“我以為漢室四百年江山尚未到斷絕之時,”趙普這句話是誠摯對答,“不要以為涼州之亂,張牛角之流就可以掀翻大漢王朝。”
此刻的大漢西北有涼州叛亂,其他各地自黃巾之亂後,類似於今日張牛角這等叛亂時有發生。
說是風雨飄搖一點都不為過,可漢靈帝依然在此刻選擇複收征稅,甚至還加重了歲賦。
漢朝的征稅三十稅一,並不算高,但在漢末土地兼並嚴重,百姓多無自己的土地,隻能被迫服務於地主豪強。
百姓在被地主剝削的同時,還需向朝廷繳納歲賦。
征稅是針對土地擁有者征收的糧稅,而歲賦就五花八門了。而終漢一朝一直都是輕稅重賦。
後漢末年征收的苛捐雜稅種類繁多,僅人頭稅、戶稅已經壓得百姓喘不過氣,如果遇上天災唯有造反才有活命。
漢靈帝在此基礎又加重了歲賦,幾乎可以預見,各地叛亂之勢會此起彼伏,各有誌之士亦開始漢室失去信心。
就像今日得褚燕一般。
“先生之言多有應驗,可褚燕所見漢室已失德於天下,涼州、並州等地叛亂難以抑製。朝中宦官、外戚沆瀣一氣,朝廷恐怕積重難返。”
褚燕其人不得不說,以這份見識已經高出其他叛軍太多。
趙普沒有否認褚燕的觀點,因為這確實是實情,“那張牛角起事時想比聯係過你,若是你不信我這番話,可與他聯合試試看,我斷言張牛角三月之內必死。”
褚燕詫異於趙普居然知道張牛角邀請過他,還推斷出他此去博陵方向乃是為了與其聯合。
“先生之才褚燕配合之至,然而人真有命中注定一說嗎?為何能斷言張牛角三月之內必死呢?”
趙普搖頭道:“有無命中注定,我豈敢斷言?我隻是判斷他舉事必然失敗而已。”
褚燕有些將信將疑,最後拱手道:“多謝先生答疑解惑,我決定按心中所想搏上一搏,今日一別後,先生為官,我為賊。到時各為其事,不必留情。”
趙普拱手回禮,與趙雲一同回到官道之上。
褚燕令部眾讓開一條道,讓趙普等回元氏縣城,他引眾向博陵而去。
眾人趕回元氏縣城時,天朦朦朧朧有些亮了,趙雲與隨行軍士高聲喊開城門,驅馬進入城內。
趙普取些散碎銀子交給眾士卒,以示酬謝,讓他們回軍營好生歇息,他自與趙雲帶趙信夫婦返回宅院。
趙普一覺睡醒時已是傍晚,崔超已在他宅院中等了半個時辰,隨他而來的,還有多日未見的李博。
“安定一去多日,朝中發生了許多大事,皇城南宮大火,聖上欲重修宮闕,複收冀州征稅,還加重了各種雜稅。”
崔超自己已經燒好好茶水,可卻無心品嚐。
趙普坐定將他杯中涼茶倒掉又續上一杯,“之前我不是跟崔公提起過嗎?”
崔超歎道:“預想到和真實發生那是兩碼事,何況此刻並不是征收稅賦那麽簡單。張牛角叛亂攻陷殺死了都鄉侯劉廣,郡丞周林,還滅了梁氏滿門,有斥候來報,說褚燕所部黑山軍和張牛角已經合兵一處,聲勢很大。”
這些崔超不說趙普也是知道的。
“崔公不必憂慮,隻要通知各縣固守就好了,張牛角掀不起多大風浪,至於朝廷征收稅賦,拖著吧!實在不行就辭官。”
漢靈帝這次加征稅賦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多人上書陳情,然而毫無卵用。
當然,這位皇帝的行止沒有最荒唐隻有更荒唐,他加收稅賦的同時,為了更快的聚斂財富為其享樂所用,公然開始賣官鬻爵。
你不用主動買,我送你去當。付錢就行。
這件事崔超也聽到了風聲,隻是他遠在元氏縣,尚不知他那胞弟聽沒聽勸。
“這聖上是瘋了,趙兄覺得這千瘡百孔的大漢朝還能續命嗎?”一直沒開口的李博越想越怒。
這已經是一天內兩個人問他這個問題了。他們一個是欲聚眾反叛的黑山軍頭目,一個是為民請命的仁人誌士。
可都看出大漢朝恐命不久矣。
“或許還有救吧!”趙普歎道:“起碼這聖上活不了幾年了。”
如今漢靈帝劉宏尚不滿三十歲,正當壯年,趙普卻說出他活不了多久這等話。
拋開大逆不道的成分,這斷言生死的預言讓崔超和李博麵麵相覷。
趙普說完心中就有些懊惱,他再這麽下去,恐怕要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被人評價為多智而近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