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這次長孫無忌做的有些過火,把這麽多人都殺了,沒有留下一點餘地。關鍵是這件事全都算到了李治的頭上,這讓李治很不滿。
背上一個不講親情的鍋,李治很生氣。
而且李治也通過這件事看清了朝堂之勢,他必須要尋找自己的力量了,不然的話這偌大的朝堂,他李治說話講沒有了再聽從。
武媚眼光敏銳,政治天賦豈高。她給李治出了一個不錯的主意。
朝堂並不是鐵板一塊,陛下隻有細想便知,大唐的官員何止千人萬人,不可能人人都現在長孫無忌一邊。所有的官員都想往上爬,可是官場是一座塔,不可能每個人都滿意。上麵都是你長孫無忌的人,你讓那些底下的人還怎麽爬?他們對長孫無忌的恨可選大於陛下和我。
攔人發財猶如殺人父母,這阻人升官可比發財更甚,臣妾相信,那些升遷無望的人一定很高興看到長孫無忌倒黴,還很樂意添上一把火。
就看誰又這樣的膽子了。
官場從來就不缺乏投機者,武媚就發現了兩個很有潛力值的人,之後的這兩個人,一直跟隨著武媚不停衝鋒,指哪打哪,讓咬誰咬誰,成為武媚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終成一代梟雄。
他們就是許敬宗和李義府。
這兩個人在李治一朝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的曆史事件都伴隨著他們而展開,很多的名臣都因他們而死。
但是如果你把這兩個人切實的放到曆史當中,你會發現,這兩個人很複雜,遠不是好人或者壞人這樣的評價能夠概括的。
但是這兩個人如何能為自己所用,這是一個講究技巧的事。武媚現在身為昭儀,身份高貴,不可能對他們兩個人說你們兩個鬱鬱不得誌的混蛋投靠我吧,我可以讓你們升官發財。
如果武媚這麽說估計兩個人隻會跑的遠遠的,他們會以為武媚在發瘋。
政治的一大魅力就在於看透不說透,任何事都不能明說,而是要靠意會。於茫茫大海之中發現那座希望的小島,於深山老林之中探尋那座神秘的草廬。
這是對人智慧的一種考驗,如果你連領導的心思都猜不透,那隻能說明你的智慧還不足於支撐起你的野心,就不要湊過來了,好好的混吃等死好了,權力的爭奪你就不要參與了,不然隻會自取毀滅。
此時的許敬宗尚在鄭州做刺史,雖說刺史在大唐已經是很大的官,算得上是封疆大吏了,但是對於許敬宗這樣的人物來說,確實讓他高興不起來。
他的目標可不是一個刺史,如果僅僅是做一個刺史就滿足了他也不會費那麽大的力氣去討好李二。
他的目標是長孫無忌的位置,是大唐的宰相。
作為一個有本事的人,一個文人,許敬宗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也想讓自己的才華得到充分的施展,想讓自己名留青史,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唐更加的強盛。
古人在有些方麵很單純,很理想化。
我們有理由相信,不管是房玄齡還是長孫無忌,不管是魏征還是杜如晦,不管是許敬宗還是李義府,不管是上官儀還是劉仁軌,他們爭奪權勢一方麵是為了自己的私欲,一方麵,也是想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
我們透過曆史可以看到,不管這些人如何爭鬥,也不管是誰做了宰相,大唐帝國都始終在平穩的運轉,走向繁盛。
為何?因為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智慧來治理大唐,解決了無數難題,掃清了不盡障礙。
李治固然功不可沒,武媚固然才學過人,但大唐的強盛繁榮,離不開這些人的智慧。
孤木不成林,滴水不成河,即使是為了此刻對付長孫無忌,武媚也需要自己身邊有一群人來幫她辦事。
大唐有的是想升遷的官員,隻不過他們此刻沒有可以攀附的大樹罷了。
長孫無忌手下人多勢眾,個個都是有名的重臣,所以他根本就瞧不上那些投機者。
這就給她武媚可以利用的縫隙,想到從中找出一些可用之人,應該不是難事。
現在就隻是缺一個合適的機會而已。
而這個機會並沒有讓武媚等太久。
這一年的冬天,高季輔死了。
這對李治和武媚來說,算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高季輔,是長孫無忌的人。
雖然高季輔是一個好官,做戶部尚書也很合格。但是他的年紀真的大了。
所有人幾乎都會這樣,當他年紀變大的時候脾氣也會隨之改變,變得不懂變通,死板,固執,聽不進意見,自以為是。總是拿自己當年的那些輝煌功績來教訓年輕人。
動不動就是老子當年如何如何。可是時代變了,活在過去的輝煌中而逃避現實,注定會被時代所拋棄。
高季輔就是這樣。李治承認,他的功勞不小,這些年他為大唐兢兢業業,做了不少的事情。
可是他並沒有自知之明,人老了就應該給年輕人讓路,大唐帝國需要年輕人,需要精力旺盛的年輕人,需要有創造力的年輕人。可是類似高季輔這樣的老臣並沒有自動退下來的覺悟,他們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又有長孫無忌給他們撐腰,所以李治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本來李治打算像這些老臣幹脆都給個虛職,用優厚的待遇讓他們養老算了。
可是總有人不舍得手裏的權力,這就讓李治很不滿。
你們這些老臣,學學李績,人家當年可是手握雄兵的大將,現在自動退居二線,我不去問人家決不來給我添麻煩,這才是做臣子的本分。
不過高季輔的死讓李治看到了一絲希望,似乎可以利用一下。
戶部尚書啊,位高權重,高季輔一死這個位置就空了出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經蠢蠢欲動。
此刻長孫無忌家的大門,恐怕已經被踩壞了好幾次了吧。
李治陰測測的冷笑。
舅舅,這次我就看看你會讓何人來做這個戶部尚書。
背上一個不講親情的鍋,李治很生氣。
而且李治也通過這件事看清了朝堂之勢,他必須要尋找自己的力量了,不然的話這偌大的朝堂,他李治說話講沒有了再聽從。
武媚眼光敏銳,政治天賦豈高。她給李治出了一個不錯的主意。
朝堂並不是鐵板一塊,陛下隻有細想便知,大唐的官員何止千人萬人,不可能人人都現在長孫無忌一邊。所有的官員都想往上爬,可是官場是一座塔,不可能每個人都滿意。上麵都是你長孫無忌的人,你讓那些底下的人還怎麽爬?他們對長孫無忌的恨可選大於陛下和我。
攔人發財猶如殺人父母,這阻人升官可比發財更甚,臣妾相信,那些升遷無望的人一定很高興看到長孫無忌倒黴,還很樂意添上一把火。
就看誰又這樣的膽子了。
官場從來就不缺乏投機者,武媚就發現了兩個很有潛力值的人,之後的這兩個人,一直跟隨著武媚不停衝鋒,指哪打哪,讓咬誰咬誰,成為武媚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終成一代梟雄。
他們就是許敬宗和李義府。
這兩個人在李治一朝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的曆史事件都伴隨著他們而展開,很多的名臣都因他們而死。
但是如果你把這兩個人切實的放到曆史當中,你會發現,這兩個人很複雜,遠不是好人或者壞人這樣的評價能夠概括的。
但是這兩個人如何能為自己所用,這是一個講究技巧的事。武媚現在身為昭儀,身份高貴,不可能對他們兩個人說你們兩個鬱鬱不得誌的混蛋投靠我吧,我可以讓你們升官發財。
如果武媚這麽說估計兩個人隻會跑的遠遠的,他們會以為武媚在發瘋。
政治的一大魅力就在於看透不說透,任何事都不能明說,而是要靠意會。於茫茫大海之中發現那座希望的小島,於深山老林之中探尋那座神秘的草廬。
這是對人智慧的一種考驗,如果你連領導的心思都猜不透,那隻能說明你的智慧還不足於支撐起你的野心,就不要湊過來了,好好的混吃等死好了,權力的爭奪你就不要參與了,不然隻會自取毀滅。
此時的許敬宗尚在鄭州做刺史,雖說刺史在大唐已經是很大的官,算得上是封疆大吏了,但是對於許敬宗這樣的人物來說,確實讓他高興不起來。
他的目標可不是一個刺史,如果僅僅是做一個刺史就滿足了他也不會費那麽大的力氣去討好李二。
他的目標是長孫無忌的位置,是大唐的宰相。
作為一個有本事的人,一個文人,許敬宗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也想讓自己的才華得到充分的施展,想讓自己名留青史,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唐更加的強盛。
古人在有些方麵很單純,很理想化。
我們有理由相信,不管是房玄齡還是長孫無忌,不管是魏征還是杜如晦,不管是許敬宗還是李義府,不管是上官儀還是劉仁軌,他們爭奪權勢一方麵是為了自己的私欲,一方麵,也是想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
我們透過曆史可以看到,不管這些人如何爭鬥,也不管是誰做了宰相,大唐帝國都始終在平穩的運轉,走向繁盛。
為何?因為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智慧來治理大唐,解決了無數難題,掃清了不盡障礙。
李治固然功不可沒,武媚固然才學過人,但大唐的強盛繁榮,離不開這些人的智慧。
孤木不成林,滴水不成河,即使是為了此刻對付長孫無忌,武媚也需要自己身邊有一群人來幫她辦事。
大唐有的是想升遷的官員,隻不過他們此刻沒有可以攀附的大樹罷了。
長孫無忌手下人多勢眾,個個都是有名的重臣,所以他根本就瞧不上那些投機者。
這就給她武媚可以利用的縫隙,想到從中找出一些可用之人,應該不是難事。
現在就隻是缺一個合適的機會而已。
而這個機會並沒有讓武媚等太久。
這一年的冬天,高季輔死了。
這對李治和武媚來說,算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高季輔,是長孫無忌的人。
雖然高季輔是一個好官,做戶部尚書也很合格。但是他的年紀真的大了。
所有人幾乎都會這樣,當他年紀變大的時候脾氣也會隨之改變,變得不懂變通,死板,固執,聽不進意見,自以為是。總是拿自己當年的那些輝煌功績來教訓年輕人。
動不動就是老子當年如何如何。可是時代變了,活在過去的輝煌中而逃避現實,注定會被時代所拋棄。
高季輔就是這樣。李治承認,他的功勞不小,這些年他為大唐兢兢業業,做了不少的事情。
可是他並沒有自知之明,人老了就應該給年輕人讓路,大唐帝國需要年輕人,需要精力旺盛的年輕人,需要有創造力的年輕人。可是類似高季輔這樣的老臣並沒有自動退下來的覺悟,他們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又有長孫無忌給他們撐腰,所以李治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本來李治打算像這些老臣幹脆都給個虛職,用優厚的待遇讓他們養老算了。
可是總有人不舍得手裏的權力,這就讓李治很不滿。
你們這些老臣,學學李績,人家當年可是手握雄兵的大將,現在自動退居二線,我不去問人家決不來給我添麻煩,這才是做臣子的本分。
不過高季輔的死讓李治看到了一絲希望,似乎可以利用一下。
戶部尚書啊,位高權重,高季輔一死這個位置就空了出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經蠢蠢欲動。
此刻長孫無忌家的大門,恐怕已經被踩壞了好幾次了吧。
李治陰測測的冷笑。
舅舅,這次我就看看你會讓何人來做這個戶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