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敬宗第一次代表李治處理皇後之事以失敗而告終。
送去的禮物被原封不動的退回來,還收到了長孫無忌無盡的嘲諷和辱罵,心高氣傲的許敬宗已經很多年沒有受過這樣的侮辱了。
長孫無忌,這次的事,我許敬宗記住了,天道輪回,蒼天饒過誰?今日之辱,他日必加倍奉還。
這並不是許敬宗的一時氣話,因為幾年之後,他真的加倍奉還了。
回去複命的許敬宗根本不用多說什麽,李治看到被原樣推回來的東西就已經知道了結果。這就是在打他李治的臉了,朕已經和你說過一次,你不同意,朕派許敬宗去充當說客,連禮物都帶了,你又給退回來。看來你是鐵了心要和朕作對到底了啊。
李治已經做了些許的讓步,他讓許敬宗帶著禮物上門,已經給足了長孫無忌的麵子,從一定程度上說,李治這是再間接的懇求長孫無忌。作為一個皇帝,李治已經做到了他所能做的最底線。
一個皇帝去求大臣,這種事不是沒有,但是很少見。可是長孫無忌拒絕的如此幹脆,連起碼的尊重都沒有,許敬宗像狗一樣被太尉的人給趕了出來。
這種事根本不用許敬宗添油加醋,從許敬宗進太尉府的大門,就有千騎司暗中跟隨,盯著太尉府的一舉一動。
在許敬宗還沒有回皇宮的時候,李治就已經知道了這一切,可以說長孫無忌的話,給了李治沉重的打擊。
李治的生氣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是大唐的皇帝,而長孫無忌雖說是他的舅舅,但是從名義上來說他也是臣子,臣子反對皇帝,很正常,但是如此粗鄙,還是大出李治的意外。
作為一個年輕的皇帝,李治有自己的驕傲能讓許敬宗去找長孫無忌商量,這已經是李治做出的最大讓步。
在李治看來,即使是拒絕,長孫無忌也會委婉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並不會這麽直接。
不僅讓許敬宗丟臉,更讓李治臉上毫無光彩。
這次事件並沒有掀起多大的波瀾,畢竟李治自己都知道,這件事需要長期的準備,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有所改觀的。
在他找長孫無忌進宮商量這件事的時候他就已經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
但是長孫無忌連個台階都不給李治下,著實讓李治憤怒。
大唐帝國依然平穩的運轉著,在長孫無忌的帶領下,這個龐大的帝國繼續變得強盛。
這件事似乎已經過去,不管是李治還是長孫無忌都沒有再次提起。李治短時間內肯定不會再提,這一次長孫無忌的拒絕,對李治來說已經是很大的侮辱了,作為一個皇帝,他不可能短時間內連續兩次接受長孫無忌的侮辱。
長孫無忌自然假裝不知情,他巴不得李治不再提起這件事呢。現在隻要聽到有關廢後的謠言他就心神不寧。
柳奭已經找過他好幾次,話裏話外都透著擔憂,如果皇後被廢,那麽他柳家肯定沒有好果子吃,柳奭更是會首當其衝,他現在是中書令,位高權重,如果皇後被廢,可以肯定,李治一定找個借口把他貶黜。這用腳趾頭都能想得到。
作為文官集團絕對不是代表,長孫無忌很肯定是告訴柳奭,他是不會讓這件事發生的,如果皇帝真的敢這麽做,那他們就辭官不幹了。
這種用辭官威脅皇帝的事古往今來數不勝數,隻要幾個宰相一起辭官,皇帝立刻就乖乖投降。
這對皇帝是一種巨大的威脅,一般而言隻要宰相祭出這個大殺器,皇帝都會妥協。畢竟培養出一個宰相不容易,如果他真的辭官不幹,能不能有人頂的上來都很難說。畢竟宰相可不是吃閑飯的地方,每日的公事繁雜多變,如果沒有幾把刷子根本就搞不定。
當然這是建立在皇帝不昏庸的情況下,一個皇帝隻要不是太昏庸,即使他對朝事不關心,隻要有一個優秀的丞相,帝國依然會持續運轉,並且有可能運轉的更為流暢。
最牛逼的例子自然就是明朝,明朝的皇帝好像自朱棣以後都不怎麽喜歡上朝,並且都有自己奇怪的愛好。從我們現在來看,這樣的皇帝真的是太不合格了,估計朱元璋如果醒過來看到自己的子孫如此不堪一定會氣的吐出血來。
但是我們看到,明帝國依然繁榮富強,一代一代的傳了幾百年,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在那個時代都可以橫掃天下。
比宋朝要牛逼的多。
宋朝的大多數皇帝也不怎麽樣,為何和大明相比相差如此巨大?
除了製度原因,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大明的皇帝雖然不務正業,但是人家並不傻,知道哪個宰相可以用,並且可以大用。宋朝的牛人也很多,可惜皇帝有些差勁,都沒有用好。
相比之下,大明的宰相們因為沒有皇帝的掣肘,要順風順水的多,他們的治國理念都能得到很好的貫徹。並且大明真是運氣好到爆,牛人輩出,數不勝數。
從最開始朱元璋時期的劉伯溫、李善長,一直到後來的楊廷和、徐階、張居正,大明一直有一個充滿理想抱負的人在為江山掌舵,使之能不偏離正確的軌道。
這充分說明了宰相的重要性。
換一個人當然容易,有的是人想做到宰相的位置,問題的關鍵不是有人想不想,而是能不能。
才能不勝任,隻會把龐大的帝國拖入無底深淵。
不管是任何一個朝代,都有奸邪之人做到宰相這個位置上的,其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除了讓帝國陷入混亂甚至導致滅亡之外好像沒起到什麽好的作用。
這樣的混蛋更是數不勝數,畢竟出奸邪之人的概率可比出牛人的概率大多了。
李治自然不是昏庸之人,他知道長孫無忌的重要性,雖然他很想換掉這個人,但是現在還不是時候,起碼他需要尋找一個合格的繼任者,能夠在接手後讓帝國的政事不至於荒廢。
送去的禮物被原封不動的退回來,還收到了長孫無忌無盡的嘲諷和辱罵,心高氣傲的許敬宗已經很多年沒有受過這樣的侮辱了。
長孫無忌,這次的事,我許敬宗記住了,天道輪回,蒼天饒過誰?今日之辱,他日必加倍奉還。
這並不是許敬宗的一時氣話,因為幾年之後,他真的加倍奉還了。
回去複命的許敬宗根本不用多說什麽,李治看到被原樣推回來的東西就已經知道了結果。這就是在打他李治的臉了,朕已經和你說過一次,你不同意,朕派許敬宗去充當說客,連禮物都帶了,你又給退回來。看來你是鐵了心要和朕作對到底了啊。
李治已經做了些許的讓步,他讓許敬宗帶著禮物上門,已經給足了長孫無忌的麵子,從一定程度上說,李治這是再間接的懇求長孫無忌。作為一個皇帝,李治已經做到了他所能做的最底線。
一個皇帝去求大臣,這種事不是沒有,但是很少見。可是長孫無忌拒絕的如此幹脆,連起碼的尊重都沒有,許敬宗像狗一樣被太尉的人給趕了出來。
這種事根本不用許敬宗添油加醋,從許敬宗進太尉府的大門,就有千騎司暗中跟隨,盯著太尉府的一舉一動。
在許敬宗還沒有回皇宮的時候,李治就已經知道了這一切,可以說長孫無忌的話,給了李治沉重的打擊。
李治的生氣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是大唐的皇帝,而長孫無忌雖說是他的舅舅,但是從名義上來說他也是臣子,臣子反對皇帝,很正常,但是如此粗鄙,還是大出李治的意外。
作為一個年輕的皇帝,李治有自己的驕傲能讓許敬宗去找長孫無忌商量,這已經是李治做出的最大讓步。
在李治看來,即使是拒絕,長孫無忌也會委婉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並不會這麽直接。
不僅讓許敬宗丟臉,更讓李治臉上毫無光彩。
這次事件並沒有掀起多大的波瀾,畢竟李治自己都知道,這件事需要長期的準備,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有所改觀的。
在他找長孫無忌進宮商量這件事的時候他就已經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
但是長孫無忌連個台階都不給李治下,著實讓李治憤怒。
大唐帝國依然平穩的運轉著,在長孫無忌的帶領下,這個龐大的帝國繼續變得強盛。
這件事似乎已經過去,不管是李治還是長孫無忌都沒有再次提起。李治短時間內肯定不會再提,這一次長孫無忌的拒絕,對李治來說已經是很大的侮辱了,作為一個皇帝,他不可能短時間內連續兩次接受長孫無忌的侮辱。
長孫無忌自然假裝不知情,他巴不得李治不再提起這件事呢。現在隻要聽到有關廢後的謠言他就心神不寧。
柳奭已經找過他好幾次,話裏話外都透著擔憂,如果皇後被廢,那麽他柳家肯定沒有好果子吃,柳奭更是會首當其衝,他現在是中書令,位高權重,如果皇後被廢,可以肯定,李治一定找個借口把他貶黜。這用腳趾頭都能想得到。
作為文官集團絕對不是代表,長孫無忌很肯定是告訴柳奭,他是不會讓這件事發生的,如果皇帝真的敢這麽做,那他們就辭官不幹了。
這種用辭官威脅皇帝的事古往今來數不勝數,隻要幾個宰相一起辭官,皇帝立刻就乖乖投降。
這對皇帝是一種巨大的威脅,一般而言隻要宰相祭出這個大殺器,皇帝都會妥協。畢竟培養出一個宰相不容易,如果他真的辭官不幹,能不能有人頂的上來都很難說。畢竟宰相可不是吃閑飯的地方,每日的公事繁雜多變,如果沒有幾把刷子根本就搞不定。
當然這是建立在皇帝不昏庸的情況下,一個皇帝隻要不是太昏庸,即使他對朝事不關心,隻要有一個優秀的丞相,帝國依然會持續運轉,並且有可能運轉的更為流暢。
最牛逼的例子自然就是明朝,明朝的皇帝好像自朱棣以後都不怎麽喜歡上朝,並且都有自己奇怪的愛好。從我們現在來看,這樣的皇帝真的是太不合格了,估計朱元璋如果醒過來看到自己的子孫如此不堪一定會氣的吐出血來。
但是我們看到,明帝國依然繁榮富強,一代一代的傳了幾百年,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在那個時代都可以橫掃天下。
比宋朝要牛逼的多。
宋朝的大多數皇帝也不怎麽樣,為何和大明相比相差如此巨大?
除了製度原因,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大明的皇帝雖然不務正業,但是人家並不傻,知道哪個宰相可以用,並且可以大用。宋朝的牛人也很多,可惜皇帝有些差勁,都沒有用好。
相比之下,大明的宰相們因為沒有皇帝的掣肘,要順風順水的多,他們的治國理念都能得到很好的貫徹。並且大明真是運氣好到爆,牛人輩出,數不勝數。
從最開始朱元璋時期的劉伯溫、李善長,一直到後來的楊廷和、徐階、張居正,大明一直有一個充滿理想抱負的人在為江山掌舵,使之能不偏離正確的軌道。
這充分說明了宰相的重要性。
換一個人當然容易,有的是人想做到宰相的位置,問題的關鍵不是有人想不想,而是能不能。
才能不勝任,隻會把龐大的帝國拖入無底深淵。
不管是任何一個朝代,都有奸邪之人做到宰相這個位置上的,其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除了讓帝國陷入混亂甚至導致滅亡之外好像沒起到什麽好的作用。
這樣的混蛋更是數不勝數,畢竟出奸邪之人的概率可比出牛人的概率大多了。
李治自然不是昏庸之人,他知道長孫無忌的重要性,雖然他很想換掉這個人,但是現在還不是時候,起碼他需要尋找一個合格的繼任者,能夠在接手後讓帝國的政事不至於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