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根本就不可能,王皇後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假的,這絕對不是真的。
他剛剛才從我們的公寓出來,那個孩子還在熟睡之中,白白的皮膚,黑黑的頭發,小小的鼻子,她在沉睡,在安靜的呼吸。
才一會兒的功夫,這孩子怎麽就死了,而且讓他很不解的事,來稟告的人說,武媚一口咬定這孩子是他殺死的,因為他是最後一個離開的人。而且她去的時候,那裏沒有一個人在,隻有他一個人。可是她離開的時候這個孩子明明還活得很好啊!
王皇後得不到李治的喜歡,但是這並不代表他是一個蠢人。隻要稍微一想她就想到了問題的關鍵。
她的第一反應不是震驚,而且恐懼。
她沒有想到,武媚為了得到權力居然會如此的狠毒,連自己的親生孩子都下的去手。
這個女人瘋了,她一定是瘋了。
她本能的想衝過去和武媚對峙一番,她沒有殺公主,她也不可能殺公主,誰會蠢到做這種低劣之事?
李治也很疑惑,武媚雖然說是皇後下的毒手,宮裏的婢女也證實,皇後剛才確實來過,但是她會蠢到做這種事嗎?
即使要做,她也斷然不會自己出手,而且還大張旗鼓的來到武媚的住處。無數人都看到皇後直奔武媚這裏而來,她在這個時候殺公主?一個人不可能這麽傻!
可是事情已經出了,公主確實是死了,查是必須要查的,但是要看怎麽查?
直接查皇後?
恐怕還沒開始長孫無忌和柳奭的奏折就到了。
而且這種事關係重大,直接查皇後是最蠢的。
李治在傷心之餘,仿佛也抓到了點什麽,如果借著這個機會實現廢後的目的,似乎也不錯。
他冷靜下來,仔細考慮著這件事可以利用的地方。
這件事交給大理寺是不妥的,大理寺丞袁公瑜雖然不是長孫無忌的人,但是這大理寺除了他全都是長孫無忌的眼線,根本就瞞不住任何事。
還是交給千騎司吧。
我們不知道最後調查的最後結果是什麽,但是從曆史中來看,似乎和王皇後沒多大關係,畢竟沒有證據。
即使嫌疑再大你也不能隨便定罪吧,那可是皇後,沒有鐵證一切都是白說。
可是這件事對王皇後的打擊很大,尤其對她的名聲。
因為畢竟武媚的孩子死了,而她是最大的嫌疑人。
嫌疑人這種身份是最痛苦的,你百口莫辯,說的越多別人越不信,越描越黑就是這樣。
也沒說你就是殺人凶手,可是你的嫌疑最大,這留給人們的想象空間就無比大。
所有人都是同情弱者的,武媚的孩子不明不白的死了,自然成了眾人同情的對象。至於你王皇後,平時你就自命清高,看不起任何人。現在又成了殺害公主的嫌疑人,我們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至於是真還是假,那就管不著了。反正我們離你遠點沒錯。
流言四起,謠傳不絕。
王皇後幾乎崩潰。
可是她沒有任何辦法,她根本就是百口莫辯。
從後來李治一係列的舉動來看,應該也沒有查到什麽實質性的東西。
所以李治用這個借口去找長孫無忌談廢後之事時得到的回答並不滿意。
去找褚遂良談的時候褚遂良更直接,兩個字,不行!
直接把李治給拒絕了,躲在簾子後麵的武媚氣急敗壞的衝出來,指著褚遂良對李治說,何不撲殺此獠?
當年大唐最下流的罵人話也就是這樣了,武媚一個女人連這種話都給逼出來了,可見當時劍拔弩張的程度。
我們可以理解武媚當時的心情,畢竟她等一刻等了很久,為了這一個機會,她連自己的孩子都殺掉了,現在你褚遂良說不行,你怎麽不去死啊!
當時武媚也是被逼急了,才會不顧形象的跳出來,指著褚遂良的鼻子罵。
這讓李治十分尷尬,畢竟廢後之事涉及到的是朝局,武媚出現在這裏很不合適,還是以偷聽的方式。
褚遂良很淡定,他看都沒有看武媚一眼,對李治說道,皇後賢良淑德,無錯,無過,不可廢。此乃微臣肺腑之言,望陛下思之。
說完就有了,整個過程仿佛武媚根本就不在場,這讓武媚感受到了奇恥大辱,也為日後褚遂良的命運奠定了基調。
李治廢後的想法又一次被澆滅了。
武媚這一局的成敗無人能夠評價,到底是慘敗、平手,還是找勝,恐怕她自己心裏有一個判斷吧。
從我個人來看,這次武媚敗的十分淒慘,雖然她成功的把王皇後拉入了一個巨大的漩渦,讓她的名聲掃地,也讓自己成為眾人同情的對象。她的感情牌打的很好。
李治為了醫治她受傷的心再次提起了廢後這件事。
可是結果並不如意,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並沒有因為王皇後陷入名聲危機而放棄支持她。甚至支持的力度更大了,為了王皇後甚至當麵拒絕了李治的建議,連一絲餘地都沒有留。
這讓武媚大為意外,也讓她第一次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懷疑。她初步的判斷是,王皇後陷入這樣的風波,她的支持者定然會很為難,即使支持也不會和原來一樣那樣堅定,很多人為了不卷入這場風波肯定會退縮。
畢竟這涉及到公主的死亡事件,處理的不好,有丟性命的可能。誰也不知道李治的態度,在這個時候明確的表示支持誰,很有可能上李治的黑名單。
雖然李治朝局被長孫無忌把持著,但是誰能知道以後李治就奪不過來呢?畢竟李治並不昏聵,他還很年輕,年輕就是資本啊!
這些官場的老油條,不會把自己的退路堵死,也不會把皇帝得罪死,最多做一個裝聾作啞的人,做一個牆頭草。
這個時候提出來廢後,即使他們心裏不願意,但是也大多數會保持沉默,不發表自己的意見。
畢竟此刻的皇帝正在氣頭上,輕易反對很容易引來牢獄之災。
他剛剛才從我們的公寓出來,那個孩子還在熟睡之中,白白的皮膚,黑黑的頭發,小小的鼻子,她在沉睡,在安靜的呼吸。
才一會兒的功夫,這孩子怎麽就死了,而且讓他很不解的事,來稟告的人說,武媚一口咬定這孩子是他殺死的,因為他是最後一個離開的人。而且她去的時候,那裏沒有一個人在,隻有他一個人。可是她離開的時候這個孩子明明還活得很好啊!
王皇後得不到李治的喜歡,但是這並不代表他是一個蠢人。隻要稍微一想她就想到了問題的關鍵。
她的第一反應不是震驚,而且恐懼。
她沒有想到,武媚為了得到權力居然會如此的狠毒,連自己的親生孩子都下的去手。
這個女人瘋了,她一定是瘋了。
她本能的想衝過去和武媚對峙一番,她沒有殺公主,她也不可能殺公主,誰會蠢到做這種低劣之事?
李治也很疑惑,武媚雖然說是皇後下的毒手,宮裏的婢女也證實,皇後剛才確實來過,但是她會蠢到做這種事嗎?
即使要做,她也斷然不會自己出手,而且還大張旗鼓的來到武媚的住處。無數人都看到皇後直奔武媚這裏而來,她在這個時候殺公主?一個人不可能這麽傻!
可是事情已經出了,公主確實是死了,查是必須要查的,但是要看怎麽查?
直接查皇後?
恐怕還沒開始長孫無忌和柳奭的奏折就到了。
而且這種事關係重大,直接查皇後是最蠢的。
李治在傷心之餘,仿佛也抓到了點什麽,如果借著這個機會實現廢後的目的,似乎也不錯。
他冷靜下來,仔細考慮著這件事可以利用的地方。
這件事交給大理寺是不妥的,大理寺丞袁公瑜雖然不是長孫無忌的人,但是這大理寺除了他全都是長孫無忌的眼線,根本就瞞不住任何事。
還是交給千騎司吧。
我們不知道最後調查的最後結果是什麽,但是從曆史中來看,似乎和王皇後沒多大關係,畢竟沒有證據。
即使嫌疑再大你也不能隨便定罪吧,那可是皇後,沒有鐵證一切都是白說。
可是這件事對王皇後的打擊很大,尤其對她的名聲。
因為畢竟武媚的孩子死了,而她是最大的嫌疑人。
嫌疑人這種身份是最痛苦的,你百口莫辯,說的越多別人越不信,越描越黑就是這樣。
也沒說你就是殺人凶手,可是你的嫌疑最大,這留給人們的想象空間就無比大。
所有人都是同情弱者的,武媚的孩子不明不白的死了,自然成了眾人同情的對象。至於你王皇後,平時你就自命清高,看不起任何人。現在又成了殺害公主的嫌疑人,我們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至於是真還是假,那就管不著了。反正我們離你遠點沒錯。
流言四起,謠傳不絕。
王皇後幾乎崩潰。
可是她沒有任何辦法,她根本就是百口莫辯。
從後來李治一係列的舉動來看,應該也沒有查到什麽實質性的東西。
所以李治用這個借口去找長孫無忌談廢後之事時得到的回答並不滿意。
去找褚遂良談的時候褚遂良更直接,兩個字,不行!
直接把李治給拒絕了,躲在簾子後麵的武媚氣急敗壞的衝出來,指著褚遂良對李治說,何不撲殺此獠?
當年大唐最下流的罵人話也就是這樣了,武媚一個女人連這種話都給逼出來了,可見當時劍拔弩張的程度。
我們可以理解武媚當時的心情,畢竟她等一刻等了很久,為了這一個機會,她連自己的孩子都殺掉了,現在你褚遂良說不行,你怎麽不去死啊!
當時武媚也是被逼急了,才會不顧形象的跳出來,指著褚遂良的鼻子罵。
這讓李治十分尷尬,畢竟廢後之事涉及到的是朝局,武媚出現在這裏很不合適,還是以偷聽的方式。
褚遂良很淡定,他看都沒有看武媚一眼,對李治說道,皇後賢良淑德,無錯,無過,不可廢。此乃微臣肺腑之言,望陛下思之。
說完就有了,整個過程仿佛武媚根本就不在場,這讓武媚感受到了奇恥大辱,也為日後褚遂良的命運奠定了基調。
李治廢後的想法又一次被澆滅了。
武媚這一局的成敗無人能夠評價,到底是慘敗、平手,還是找勝,恐怕她自己心裏有一個判斷吧。
從我個人來看,這次武媚敗的十分淒慘,雖然她成功的把王皇後拉入了一個巨大的漩渦,讓她的名聲掃地,也讓自己成為眾人同情的對象。她的感情牌打的很好。
李治為了醫治她受傷的心再次提起了廢後這件事。
可是結果並不如意,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並沒有因為王皇後陷入名聲危機而放棄支持她。甚至支持的力度更大了,為了王皇後甚至當麵拒絕了李治的建議,連一絲餘地都沒有留。
這讓武媚大為意外,也讓她第一次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懷疑。她初步的判斷是,王皇後陷入這樣的風波,她的支持者定然會很為難,即使支持也不會和原來一樣那樣堅定,很多人為了不卷入這場風波肯定會退縮。
畢竟這涉及到公主的死亡事件,處理的不好,有丟性命的可能。誰也不知道李治的態度,在這個時候明確的表示支持誰,很有可能上李治的黑名單。
雖然李治朝局被長孫無忌把持著,但是誰能知道以後李治就奪不過來呢?畢竟李治並不昏聵,他還很年輕,年輕就是資本啊!
這些官場的老油條,不會把自己的退路堵死,也不會把皇帝得罪死,最多做一個裝聾作啞的人,做一個牆頭草。
這個時候提出來廢後,即使他們心裏不願意,但是也大多數會保持沉默,不發表自己的意見。
畢竟此刻的皇帝正在氣頭上,輕易反對很容易引來牢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