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廢後是大事,關係到很多人的利益,冒然的拿到朝堂上說,會引起很大的波瀾,到時候有什麽意外連個回旋的餘地都沒有。
所以雖然李治和長孫無忌數次提起,但是也沒有引起太大的不愉快。
誰也沒想到,這件私下裏的事居然會被一個小人物給捅到了朝堂之上。
李治在驚訝的同時也大為高興,甚至是興奮。
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來可是給他解決了大麻煩。
現在有人對皇後不滿,說明什麽?說明皇後確實有做的不到的地方。既然有人提出這個問題,那大家都討論一下吧。
不管討論的結果如何,這都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皇帝已經對皇後有了很大意見,並且已經達到了不了忍受的地步。
不然為何會有人上奏廢後?這可是大逆不道的死罪啊!
既然這個李義府敢這麽做,那就一定是得了皇帝的授意,朝堂中的大臣們都認真的看了看李義府,這個往日裏根本就沒有聽說過的人,現在引起了所有人的重視。
討論了結果自然還是那樣,長孫無忌幾個人幹脆的拒絕了廢後的建議,還斥責李義府居心叵測,妄為人臣,應該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麵對長孫無忌的進攻,李義府並沒有擔心,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表明了態度,皇帝一定會保護自己的。
果然,在對待李義府的問題上,李治打了個哈哈就過去了,並沒有要追究的意思。
怎麽可能追究?
李治巴不得這樣的人多一點才好,這樣就更充足的理由廢掉皇後,有更多的人可以為自己所用。
現在這個問題已經揭開了,再藏著掖著已經沒有意義,李治現在要做的就是爭取一個人的支持。
槍杆子裏出政權,握不住軍權說話是沒有底氣的,特別是在古代,作為一個皇帝,如果不能駕馭軍權,那隻能說明他是一個傀儡。隻要手握雄兵的大將高興,隨時可以造反。
在古代,造反太容易了,皇帝沒有戰略威懾,自己直接握著的大軍好像也就羽林衛,連金吾衛都不直接聽命於他。
所以古代造反的人很多,造反的大將也很多,造反的大臣同樣很多。
李治現在要爭取的這個人,十分重要,雖然他現在沒有實權,但是這個人名氣太大了,隻要他支持,至少不反對,那麽大唐的各路人馬就不會亂動。
這就是名氣的作用。
這個人就是李績。
李績作為貞觀武將,戰功赫赫,名動天下,深受大軍愛戴和信賴。
此刻的李績作為司空,基本已經不再過問朝事。但是他不過問並不代表他不重要,相反,他的意見異常重要。
李績已經很久沒有來上朝了,他每天都閉門不出,一副不問世事的模樣。
但是李治不敢輕視,長孫無忌也不敢輕視。
為了爭取李績,李治深夜造訪李府,讓李績大為意外。
雖然他知道皇帝一定會來,但是沒有想到李治如此急切。
李治也是無奈,他必須趁著這幾天朝堂的亂局實現廢除皇後的目標,大好的機會就在眼前,如果再錯過,連他自己都不能原諒自己。
李治開門見山,沒有和李績繞圈子。他知道麵對這樣一個威望甚高的武將,繞圈子完全沒有必要。
朕想廢掉皇後,該立她人,司空以為如何?
李績思考了一會兒,緩緩的說道,此事乃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問別人?
李治一愣,完全沒有想到李績的答複如此幹脆利落,沒有半點托泥帶水。
他當然知道李績的意思,李績說的含糊,但是李治早已明了。
李績是支持他的,並且並沒有打馬虎眼,而且暗示了他不會反對。
是啊,這是我的家事,不用問別人。這話的意思不就是說李績不會在廢後的問題上多說話,皇帝做任何決定他都是支持的。
李治大感欣慰,身體比來了一場愛欲還要舒暢。
同時讓他也對李績的態度大為改觀,原來李治一直對李績多有防備,以至於李績不得不閉門不出,不問朝事,以表明自己沒有謀反之心。
這次的支持讓李治深受感動,關鍵時刻才能看透一個人的心啊!
李治感慨著,李績,朕錯怪你了。
其實李績這麽做也確實有自己的苦衷,他年紀已經大了,並且已經沒有兵權,司空這個名譽職位說白了就是養老而已。
但是皇帝對自己並不放心,從梁建芳身上就能看出來,皇帝對於貞觀武將還是頗有戒心的。
如果想平安的度過餘生,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一個縮頭烏龜。
雖然不想承認,但是李績知道,做縮頭烏龜能保住性命,保住榮華富貴,保住子孫萬代,保住爵位不墜,已經是很好了。
為此他不問朝事,讓皇帝知道自己老了,沒有什麽大誌向,也不會阻礙皇帝的權力,更不會去造反。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李績一無是處,實際上他的號召力在軍隊中是獨一無二的,他的態度基本上可以認為是軍隊的態度。
有了李績的保證,李治瞬間覺得壓力小了很多。
機不可失,李治火速召長孫無忌、褚遂良進宮,再次提出廢後的意見。
這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避無可避,已經好幾次了,如果再沒有個明確的答複估計今天李治是不會罷休的。
長孫無忌自然不能先開口,他是最後一道防線,此刻在前麵衝鋒陷陣和李治較量的是褚遂良。
褚遂良也是老臣了,早在李治接武媚回宮的時候他就十分反感李治的做法。沒想到幾年過去了,李治為了這個恬不知恥的女人居然連皇後都要廢掉,實在是不知所謂。
他給李治行禮後直接就開始反對,態度鮮明,讓李治臉上尷尬不已。
老臣有一言望陛下停之。武媚乃先帝才人,今陛下自感業寺召入宮中,已經有悖人倫。現又為此妖女迷惑,竟行廢後之心,使天下震動,舉國驚異,百姓不安,百官驚恐,如此下去,大唐江山必然禍亂叢生。倘若此,百年之後陛下有何麵目見先帝於地下?
所以雖然李治和長孫無忌數次提起,但是也沒有引起太大的不愉快。
誰也沒想到,這件私下裏的事居然會被一個小人物給捅到了朝堂之上。
李治在驚訝的同時也大為高興,甚至是興奮。
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來可是給他解決了大麻煩。
現在有人對皇後不滿,說明什麽?說明皇後確實有做的不到的地方。既然有人提出這個問題,那大家都討論一下吧。
不管討論的結果如何,這都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皇帝已經對皇後有了很大意見,並且已經達到了不了忍受的地步。
不然為何會有人上奏廢後?這可是大逆不道的死罪啊!
既然這個李義府敢這麽做,那就一定是得了皇帝的授意,朝堂中的大臣們都認真的看了看李義府,這個往日裏根本就沒有聽說過的人,現在引起了所有人的重視。
討論了結果自然還是那樣,長孫無忌幾個人幹脆的拒絕了廢後的建議,還斥責李義府居心叵測,妄為人臣,應該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麵對長孫無忌的進攻,李義府並沒有擔心,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表明了態度,皇帝一定會保護自己的。
果然,在對待李義府的問題上,李治打了個哈哈就過去了,並沒有要追究的意思。
怎麽可能追究?
李治巴不得這樣的人多一點才好,這樣就更充足的理由廢掉皇後,有更多的人可以為自己所用。
現在這個問題已經揭開了,再藏著掖著已經沒有意義,李治現在要做的就是爭取一個人的支持。
槍杆子裏出政權,握不住軍權說話是沒有底氣的,特別是在古代,作為一個皇帝,如果不能駕馭軍權,那隻能說明他是一個傀儡。隻要手握雄兵的大將高興,隨時可以造反。
在古代,造反太容易了,皇帝沒有戰略威懾,自己直接握著的大軍好像也就羽林衛,連金吾衛都不直接聽命於他。
所以古代造反的人很多,造反的大將也很多,造反的大臣同樣很多。
李治現在要爭取的這個人,十分重要,雖然他現在沒有實權,但是這個人名氣太大了,隻要他支持,至少不反對,那麽大唐的各路人馬就不會亂動。
這就是名氣的作用。
這個人就是李績。
李績作為貞觀武將,戰功赫赫,名動天下,深受大軍愛戴和信賴。
此刻的李績作為司空,基本已經不再過問朝事。但是他不過問並不代表他不重要,相反,他的意見異常重要。
李績已經很久沒有來上朝了,他每天都閉門不出,一副不問世事的模樣。
但是李治不敢輕視,長孫無忌也不敢輕視。
為了爭取李績,李治深夜造訪李府,讓李績大為意外。
雖然他知道皇帝一定會來,但是沒有想到李治如此急切。
李治也是無奈,他必須趁著這幾天朝堂的亂局實現廢除皇後的目標,大好的機會就在眼前,如果再錯過,連他自己都不能原諒自己。
李治開門見山,沒有和李績繞圈子。他知道麵對這樣一個威望甚高的武將,繞圈子完全沒有必要。
朕想廢掉皇後,該立她人,司空以為如何?
李績思考了一會兒,緩緩的說道,此事乃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問別人?
李治一愣,完全沒有想到李績的答複如此幹脆利落,沒有半點托泥帶水。
他當然知道李績的意思,李績說的含糊,但是李治早已明了。
李績是支持他的,並且並沒有打馬虎眼,而且暗示了他不會反對。
是啊,這是我的家事,不用問別人。這話的意思不就是說李績不會在廢後的問題上多說話,皇帝做任何決定他都是支持的。
李治大感欣慰,身體比來了一場愛欲還要舒暢。
同時讓他也對李績的態度大為改觀,原來李治一直對李績多有防備,以至於李績不得不閉門不出,不問朝事,以表明自己沒有謀反之心。
這次的支持讓李治深受感動,關鍵時刻才能看透一個人的心啊!
李治感慨著,李績,朕錯怪你了。
其實李績這麽做也確實有自己的苦衷,他年紀已經大了,並且已經沒有兵權,司空這個名譽職位說白了就是養老而已。
但是皇帝對自己並不放心,從梁建芳身上就能看出來,皇帝對於貞觀武將還是頗有戒心的。
如果想平安的度過餘生,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一個縮頭烏龜。
雖然不想承認,但是李績知道,做縮頭烏龜能保住性命,保住榮華富貴,保住子孫萬代,保住爵位不墜,已經是很好了。
為此他不問朝事,讓皇帝知道自己老了,沒有什麽大誌向,也不會阻礙皇帝的權力,更不會去造反。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李績一無是處,實際上他的號召力在軍隊中是獨一無二的,他的態度基本上可以認為是軍隊的態度。
有了李績的保證,李治瞬間覺得壓力小了很多。
機不可失,李治火速召長孫無忌、褚遂良進宮,再次提出廢後的意見。
這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避無可避,已經好幾次了,如果再沒有個明確的答複估計今天李治是不會罷休的。
長孫無忌自然不能先開口,他是最後一道防線,此刻在前麵衝鋒陷陣和李治較量的是褚遂良。
褚遂良也是老臣了,早在李治接武媚回宮的時候他就十分反感李治的做法。沒想到幾年過去了,李治為了這個恬不知恥的女人居然連皇後都要廢掉,實在是不知所謂。
他給李治行禮後直接就開始反對,態度鮮明,讓李治臉上尷尬不已。
老臣有一言望陛下停之。武媚乃先帝才人,今陛下自感業寺召入宮中,已經有悖人倫。現又為此妖女迷惑,竟行廢後之心,使天下震動,舉國驚異,百姓不安,百官驚恐,如此下去,大唐江山必然禍亂叢生。倘若此,百年之後陛下有何麵目見先帝於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