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是一個守成之君,但是他並不滿足於現狀,事實上,縱觀整個大唐,李治在位時的大唐版圖是最大的,連他的父皇李二都不能比。
李治在位時發動的對外戰爭,並不比李二少。就開疆拓土和對外作戰來說,他的成就甚至比李二還要高一些。
不同的是,李二算是馬上皇帝,他南征北戰,總是身先士卒,親自統帥大軍上陣拚殺,這種殺伐之氣李治比不了。
但是李治有一個優點,懂得知人善任,並且總能挖掘人才。
第一個人才當然就是蘇定方。
這位為大唐拚殺幾十年的老將,跟隨李績南征北戰,戰功赫赫,但是在李二為皇帝時他並不被人矚目。
李二時候的牛人太多了,隨便拿出來一個將軍都赫赫有名,天下敬仰。看看這些人都是誰吧,李績、尉遲恭、程知節、李靖、秦叔寶、侯君集,這些閃耀大唐的武將是如此眾多並且光芒萬丈,讓蘇定方根本就沒有表現的機會。
蘇定方一直活在這些人的光芒之下,勤勤懇懇的打仗,沒有發牢騷,沒有不滿情緒,因為他明白,自己和上麵那些人比起來,好像確實是差了那麽一點點。
可是蘇定方,你不必自謙,也不必自卑,你的實力很強,隻是你缺少一個表現的機會而已。
等到這些人都已風燭殘年,死去的死去,在家的在家,屬於你的時代就會到來。
你耐心的等待吧,李治會給你這樣的機會。
而這次,就是你傳奇的開始。
這將是你最後一次配合別人,你的這次光芒,將會成為你傳奇的開始。
就在李治打擊長孫無忌取得良好效果的時候,我們開始講的那個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再次蠢蠢欲動。
上一次李治派梁建芳討伐,結果阿史那賀魯跑了,雖然最後幹掉了處月部,但是李治並不滿意。
他借著這個機會把梁建芳貶出了長安。
而一次,他又準備故技重施。
顯慶元年,李治正沉寂在自己的勝利之中,邊疆奏報說阿史那賀魯又來邊境惹事了。
這讓李治十分憤怒。
實際上李治對阿史那賀魯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混蛋就沒有消停過,每次都趁你不注意咬你一口。
如此反複,誰都會生氣。
李績是不能去的,他在長安還有很大的作用,李治現在離不開他,因為要對付長孫無忌,李績的支持很重要。
那就程知節去吧,名望有,威望也有,又是多年帶兵的老將,他去沒什麽問題。
真的沒什麽問題嗎?
不,李治之所以選擇讓程知節去而不是別人,他有自己的考慮。
此時的程知節已經老了,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動不動就和敵人大戰三百回合的猛人了。
可是他的脾氣依然沒有改,還是像火藥桶一樣一點就著。
而且李治對他並不放心,就和他不放心梁建芳一樣。
這種不放心是毫無理由的。
沒辦法,這是所有皇帝都會犯的毛病,無法醫治。
而且在對付長孫無忌的過程中,李治並不知道程知節的態度如何。
他害怕橫生枝節,萬一程知節反對,那就是一個大麻煩。
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但是誰知道長孫無忌會用什麽利益來做交換?
為了以防萬一,程知節,你就替我去討伐這個阿史那賀魯吧。
我們數次的討伐都無功而返,希望你不要讓我失望。
接到旨意的程知節蔚然長歎,老淚縱橫。李治啊李治,你果然還是要對我動手了。
我都到這樣的年紀了,你還是不放心麽?
在朝堂摸爬滾打了一輩子的程知節豈會看不透李治的心思?
可是聖意難為,既然皇帝不信任他,那他就讓他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對不起他李家江山。
程知節已經至少有十年沒有帶兵打仗了,他撫摸著自己的鎧甲,拿出自己的寶劍,久久注視。
老夥計們,你們的用武之地,又來了。
此次討伐不知前途未卜,就讓我們好好享受,這最後的殺伐淩厲吧。
院子裏的妻子兒子都跪在地上深深哭泣,他們都知道,讓這樣一個老將帶兵打仗,意味著什麽。
哭什麽,我程知節打了一輩子仗,從來都是得勝而歸,你們在家等我的好消息。
廉頗老矣,依然威風不減當年。
李治站在玄武門前,遞給程知節一杯烈酒,朕等著大總管得勝還朝。
程知節一飲而盡,向李治抱拳,提馬走進了大軍之中。
王福滿的聲音回蕩在玄武門上空,拜程知節為蔥山道大總管,討伐阿史那賀魯!
旌旗蔽日,戰馬嘶鳴,寒冰初融,柳吐新芽。程知節頭也不回的出了長安。
這次的討伐很多人並不看好,因為對於阿史那賀魯的討伐,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到最後總是勞民傷財,收效甚微。
不知道內情的人都覺得程知節雖然是有名的猛將,打仗也很有一套,但是他畢竟老了,已經不負當年之勇。把大唐幾萬大軍交到他的手裏,真的合適嗎?
而有梁建芳的例子在前麵,少數聞出異常味道的大臣們則集體保持了沉默。他們內心並沒有歡喜,反而生出一股英雄遲暮的悲壯之感來。
朝堂之上的爭鬥畢竟是關起門開,自己人蒸騰自己人。不管輸贏都是自家之事。可是當有外敵之時,他們會暫時放下成見,一致對外。所有人都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收住家了你才能在家裏鬥,沒有家了你還鬥個屁!
所以看到六十多歲的程知節披甲上馬,消失在視野裏,他們流下了惋惜的淚水。
你是我政治上的敵人,但是我從心裏敬佩你為大唐做出的犧牲。
他的副總管是蘇定方,全軍節度是一個叫王文度的文人。
不管是程知節還是王文度,都了解李治這麽做的原因,甚至蘇定方也能猜出個大概來。
但是作為副總管,他不以為然。
畢竟大總管是程知節,隻要打了勝仗,不管是誰都得閉嘴。
至於王文度這個全軍節度,到了戰場,沒人會理他。
李治在位時發動的對外戰爭,並不比李二少。就開疆拓土和對外作戰來說,他的成就甚至比李二還要高一些。
不同的是,李二算是馬上皇帝,他南征北戰,總是身先士卒,親自統帥大軍上陣拚殺,這種殺伐之氣李治比不了。
但是李治有一個優點,懂得知人善任,並且總能挖掘人才。
第一個人才當然就是蘇定方。
這位為大唐拚殺幾十年的老將,跟隨李績南征北戰,戰功赫赫,但是在李二為皇帝時他並不被人矚目。
李二時候的牛人太多了,隨便拿出來一個將軍都赫赫有名,天下敬仰。看看這些人都是誰吧,李績、尉遲恭、程知節、李靖、秦叔寶、侯君集,這些閃耀大唐的武將是如此眾多並且光芒萬丈,讓蘇定方根本就沒有表現的機會。
蘇定方一直活在這些人的光芒之下,勤勤懇懇的打仗,沒有發牢騷,沒有不滿情緒,因為他明白,自己和上麵那些人比起來,好像確實是差了那麽一點點。
可是蘇定方,你不必自謙,也不必自卑,你的實力很強,隻是你缺少一個表現的機會而已。
等到這些人都已風燭殘年,死去的死去,在家的在家,屬於你的時代就會到來。
你耐心的等待吧,李治會給你這樣的機會。
而這次,就是你傳奇的開始。
這將是你最後一次配合別人,你的這次光芒,將會成為你傳奇的開始。
就在李治打擊長孫無忌取得良好效果的時候,我們開始講的那個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再次蠢蠢欲動。
上一次李治派梁建芳討伐,結果阿史那賀魯跑了,雖然最後幹掉了處月部,但是李治並不滿意。
他借著這個機會把梁建芳貶出了長安。
而一次,他又準備故技重施。
顯慶元年,李治正沉寂在自己的勝利之中,邊疆奏報說阿史那賀魯又來邊境惹事了。
這讓李治十分憤怒。
實際上李治對阿史那賀魯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混蛋就沒有消停過,每次都趁你不注意咬你一口。
如此反複,誰都會生氣。
李績是不能去的,他在長安還有很大的作用,李治現在離不開他,因為要對付長孫無忌,李績的支持很重要。
那就程知節去吧,名望有,威望也有,又是多年帶兵的老將,他去沒什麽問題。
真的沒什麽問題嗎?
不,李治之所以選擇讓程知節去而不是別人,他有自己的考慮。
此時的程知節已經老了,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動不動就和敵人大戰三百回合的猛人了。
可是他的脾氣依然沒有改,還是像火藥桶一樣一點就著。
而且李治對他並不放心,就和他不放心梁建芳一樣。
這種不放心是毫無理由的。
沒辦法,這是所有皇帝都會犯的毛病,無法醫治。
而且在對付長孫無忌的過程中,李治並不知道程知節的態度如何。
他害怕橫生枝節,萬一程知節反對,那就是一個大麻煩。
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但是誰知道長孫無忌會用什麽利益來做交換?
為了以防萬一,程知節,你就替我去討伐這個阿史那賀魯吧。
我們數次的討伐都無功而返,希望你不要讓我失望。
接到旨意的程知節蔚然長歎,老淚縱橫。李治啊李治,你果然還是要對我動手了。
我都到這樣的年紀了,你還是不放心麽?
在朝堂摸爬滾打了一輩子的程知節豈會看不透李治的心思?
可是聖意難為,既然皇帝不信任他,那他就讓他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對不起他李家江山。
程知節已經至少有十年沒有帶兵打仗了,他撫摸著自己的鎧甲,拿出自己的寶劍,久久注視。
老夥計們,你們的用武之地,又來了。
此次討伐不知前途未卜,就讓我們好好享受,這最後的殺伐淩厲吧。
院子裏的妻子兒子都跪在地上深深哭泣,他們都知道,讓這樣一個老將帶兵打仗,意味著什麽。
哭什麽,我程知節打了一輩子仗,從來都是得勝而歸,你們在家等我的好消息。
廉頗老矣,依然威風不減當年。
李治站在玄武門前,遞給程知節一杯烈酒,朕等著大總管得勝還朝。
程知節一飲而盡,向李治抱拳,提馬走進了大軍之中。
王福滿的聲音回蕩在玄武門上空,拜程知節為蔥山道大總管,討伐阿史那賀魯!
旌旗蔽日,戰馬嘶鳴,寒冰初融,柳吐新芽。程知節頭也不回的出了長安。
這次的討伐很多人並不看好,因為對於阿史那賀魯的討伐,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到最後總是勞民傷財,收效甚微。
不知道內情的人都覺得程知節雖然是有名的猛將,打仗也很有一套,但是他畢竟老了,已經不負當年之勇。把大唐幾萬大軍交到他的手裏,真的合適嗎?
而有梁建芳的例子在前麵,少數聞出異常味道的大臣們則集體保持了沉默。他們內心並沒有歡喜,反而生出一股英雄遲暮的悲壯之感來。
朝堂之上的爭鬥畢竟是關起門開,自己人蒸騰自己人。不管輸贏都是自家之事。可是當有外敵之時,他們會暫時放下成見,一致對外。所有人都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收住家了你才能在家裏鬥,沒有家了你還鬥個屁!
所以看到六十多歲的程知節披甲上馬,消失在視野裏,他們流下了惋惜的淚水。
你是我政治上的敵人,但是我從心裏敬佩你為大唐做出的犧牲。
他的副總管是蘇定方,全軍節度是一個叫王文度的文人。
不管是程知節還是王文度,都了解李治這麽做的原因,甚至蘇定方也能猜出個大概來。
但是作為副總管,他不以為然。
畢竟大總管是程知節,隻要打了勝仗,不管是誰都得閉嘴。
至於王文度這個全軍節度,到了戰場,沒人會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