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還想看看你會怎麽應對呢,結果你就給我看這個,太沒水平了。
劉仁軌幹脆利索的下達命令,兩翼戰船前出,趁著扶桑船隻都衝過來擠在一起,包抄他們,然後弓箭伺候。
劉仁軌的大軍居高臨下,把扶桑大軍團團圍住,然後無數弓弩瞄準,扶桑海師徹底完蛋。
半天時間,全軍覆沒。
大唐和扶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戰爭,就此結束。
扶桑的援軍完蛋了,周留城裏的扶餘豐徹底失去了希望。
可是他不想坐以待斃,投降是不可能的,投降了又能怎麽樣?還不是和他的父親一樣被押去大唐,成為階下囚,生不如死啊!
打,必須打,隻有打我才有活下去的希望,
我還有軍隊,我還可以一戰。
扶桑大軍也崩潰了,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打吧打不過,跑吧往哪裏跑?自家的戰船全部葬身海底了,不會有船再來接他們回家了。
不管他們做出各種選擇,最後的命運都隻有一個,死。
死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
扶餘豐帶著大軍衝了出去,消失在了劉仁軌的大軍之中。
扶桑大軍想跑到新羅去,畢竟,新羅太弱了,跑一步算一步,能多活幾天也是好的。
可是劉仁軌不會給他們機會的。
來都來了,就好好的死在這裏吧。
周留城的風景不錯。
百濟終於安靜了,也從地圖上消失了。
劉仁軌站在周留城的城頭,看著遠處的風景,無限感歎,自己六十多歲,還能打這樣一場戰爭,真是痛快啊!
這場戰爭對大唐而言是不言而喻的,他使得大唐在百濟站穩了腳跟,為後來滅高麗提供了基礎。
當然了,最受益的還是新羅,一個強大的對手消失了,他終於可以鬆口氣,好好睡個安穩覺了。
至於高麗,有大唐在,還用他操心嗎?
百濟平定了。
按照李治的意思,劉仁軌海回來了,但是劉仁軌在分析了之後認為自己此刻還是應該留在百濟。
因為他知道,李治一直對高麗耿耿於懷。本來可以一舉平定高麗的,結果卻因為北方叛亂而作罷。劉仁軌有預感,要不了多久,李治一定會卷土重來。
而現在百濟剛剛平定,百廢待興,這裏的百姓需要安撫,生產需要恢複。隻有這樣,等到李治討伐高麗的時候,這裏才是大唐的一個支點,可以提供大軍,可以供應糧草,還能夾擊高麗。
如果劉仁軌回去,很難說這裏不再發生叛亂。
並且為了安全起見,劉仁軌還上書李治,現在大軍還不能回去,新羅的軍隊靠不住,而這裏又剛平定,一定要留下大軍,震懾那些妄想複國之人。
可是這裏畢竟不是大唐,現在戰爭結束,大軍歸心似箭,你說不回去了,很有可能會引起公憤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仁軌建議李治按照這次的功勞論功行賞,讓大軍人心安定。
劉仁軌之所以要求李治論功行賞,是因為這幾年李治基本上就沒這麽做過。
大家在戰場上拚命,打仗回來了,朝廷連個說法都沒有。那些有能力有本事的得不到重用,甚至連留用都做不到。
時間一長,大家對於打仗都很反感。
這次在百濟打了這麽久,還要讓大家留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如果朝廷沒有表示,肯定不行。
我回不去了,起碼朝廷給我獎勵了,不管是錢財還是官位,起碼能讓我全家活下去。不然我憑什麽要留在這裏,我還有一大家子人要養活呢。
李治接到劉仁軌的奏折思考了很久,最終同意了他的建議。
下旨正式任命他為帶方州刺史,為百濟的最高長官,統管百濟的軍政民。
這充分體現了李治對他的信任。因為劉仁軌在百濟的表現,讓李治認識到了這個老臣的忠心和他的謀略。
這是一個厲害的老人。
後來為了更好的管理百濟,劉仁軌建議把扶餘隆放回百濟,讓他做一個傀儡,畢竟百濟都知道他原來是扶餘太子,讓他出麵,更有利於百濟的安定。
於是被關了很久的扶餘隆回到了百濟,被李治封為熊津都督,成為了劉仁軌在百濟的傀儡。
關於李治對劉仁軌的信任,李義府一直是不服氣的,因為他一直看劉仁軌不順眼,當初劉仁軌之所以從青州刺史被李治撤去官職,就是李義府同學一手導演的。
不過現在劉仁軌功勞很大,在李治麵前很得聖心,所以李義府也隻能暫時隱忍,後麵他和劉仁軌的較量還有很多。
百濟的戰爭終於告一段落。
然而北方的戰事依然讓人牽掛。
當時蘇定方、任雅相、契芘何力三軍圍攻高麗都城,最終因為北方鐵勒的叛亂,李治不得已抽調兵力北上平叛。
而北上平叛的大軍之中,有一個牛逼之人我們必須說說。
這個人就是李治十分信任的將軍薛仁貴。並且也因為這次戰爭,居然延伸出了三箭定天山的劇情來,被後人廣為傳唱。
當時契芘何力是一路,薛仁貴和鄭仁泰是另一路。
不過契芘何力去的時間要稍微晚一點,因為契芘何力去北方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給鄭仁泰還有薛仁貴擦屁股,畢竟契芘何力是回紇人,在北方聲望很高。
鄭仁願當時為左武衛大將軍,被李治鳳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統轄大軍對鐵勒九姓的叛軍進行征討。而薛仁貴在鄭仁泰麵前,隻能算個小輩。
鄭仁泰雖然在李二時期名氣不大,但是人家同樣也是玄武門之變的功臣,跟著長孫無忌、程知節殺進宮的人物。
隻不過當時他的地位還不高而已。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玄武門功勞最大的功臣能動彈的沒有幾個了,這個時候向來習慣站在人後的鄭仁都終於有機會走到前台,開始他的時代。
實際上鄭仁泰此人打仗也很有一套,而且到了現在,也就他的資曆和威望還足夠勝任大總管。
剩下的幾個此時還在高麗呢。
討伐鐵勒可以說是鄭仁泰一生的痛,因為從總體上說,他失敗了。
劉仁軌幹脆利索的下達命令,兩翼戰船前出,趁著扶桑船隻都衝過來擠在一起,包抄他們,然後弓箭伺候。
劉仁軌的大軍居高臨下,把扶桑大軍團團圍住,然後無數弓弩瞄準,扶桑海師徹底完蛋。
半天時間,全軍覆沒。
大唐和扶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戰爭,就此結束。
扶桑的援軍完蛋了,周留城裏的扶餘豐徹底失去了希望。
可是他不想坐以待斃,投降是不可能的,投降了又能怎麽樣?還不是和他的父親一樣被押去大唐,成為階下囚,生不如死啊!
打,必須打,隻有打我才有活下去的希望,
我還有軍隊,我還可以一戰。
扶桑大軍也崩潰了,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打吧打不過,跑吧往哪裏跑?自家的戰船全部葬身海底了,不會有船再來接他們回家了。
不管他們做出各種選擇,最後的命運都隻有一個,死。
死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
扶餘豐帶著大軍衝了出去,消失在了劉仁軌的大軍之中。
扶桑大軍想跑到新羅去,畢竟,新羅太弱了,跑一步算一步,能多活幾天也是好的。
可是劉仁軌不會給他們機會的。
來都來了,就好好的死在這裏吧。
周留城的風景不錯。
百濟終於安靜了,也從地圖上消失了。
劉仁軌站在周留城的城頭,看著遠處的風景,無限感歎,自己六十多歲,還能打這樣一場戰爭,真是痛快啊!
這場戰爭對大唐而言是不言而喻的,他使得大唐在百濟站穩了腳跟,為後來滅高麗提供了基礎。
當然了,最受益的還是新羅,一個強大的對手消失了,他終於可以鬆口氣,好好睡個安穩覺了。
至於高麗,有大唐在,還用他操心嗎?
百濟平定了。
按照李治的意思,劉仁軌海回來了,但是劉仁軌在分析了之後認為自己此刻還是應該留在百濟。
因為他知道,李治一直對高麗耿耿於懷。本來可以一舉平定高麗的,結果卻因為北方叛亂而作罷。劉仁軌有預感,要不了多久,李治一定會卷土重來。
而現在百濟剛剛平定,百廢待興,這裏的百姓需要安撫,生產需要恢複。隻有這樣,等到李治討伐高麗的時候,這裏才是大唐的一個支點,可以提供大軍,可以供應糧草,還能夾擊高麗。
如果劉仁軌回去,很難說這裏不再發生叛亂。
並且為了安全起見,劉仁軌還上書李治,現在大軍還不能回去,新羅的軍隊靠不住,而這裏又剛平定,一定要留下大軍,震懾那些妄想複國之人。
可是這裏畢竟不是大唐,現在戰爭結束,大軍歸心似箭,你說不回去了,很有可能會引起公憤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仁軌建議李治按照這次的功勞論功行賞,讓大軍人心安定。
劉仁軌之所以要求李治論功行賞,是因為這幾年李治基本上就沒這麽做過。
大家在戰場上拚命,打仗回來了,朝廷連個說法都沒有。那些有能力有本事的得不到重用,甚至連留用都做不到。
時間一長,大家對於打仗都很反感。
這次在百濟打了這麽久,還要讓大家留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如果朝廷沒有表示,肯定不行。
我回不去了,起碼朝廷給我獎勵了,不管是錢財還是官位,起碼能讓我全家活下去。不然我憑什麽要留在這裏,我還有一大家子人要養活呢。
李治接到劉仁軌的奏折思考了很久,最終同意了他的建議。
下旨正式任命他為帶方州刺史,為百濟的最高長官,統管百濟的軍政民。
這充分體現了李治對他的信任。因為劉仁軌在百濟的表現,讓李治認識到了這個老臣的忠心和他的謀略。
這是一個厲害的老人。
後來為了更好的管理百濟,劉仁軌建議把扶餘隆放回百濟,讓他做一個傀儡,畢竟百濟都知道他原來是扶餘太子,讓他出麵,更有利於百濟的安定。
於是被關了很久的扶餘隆回到了百濟,被李治封為熊津都督,成為了劉仁軌在百濟的傀儡。
關於李治對劉仁軌的信任,李義府一直是不服氣的,因為他一直看劉仁軌不順眼,當初劉仁軌之所以從青州刺史被李治撤去官職,就是李義府同學一手導演的。
不過現在劉仁軌功勞很大,在李治麵前很得聖心,所以李義府也隻能暫時隱忍,後麵他和劉仁軌的較量還有很多。
百濟的戰爭終於告一段落。
然而北方的戰事依然讓人牽掛。
當時蘇定方、任雅相、契芘何力三軍圍攻高麗都城,最終因為北方鐵勒的叛亂,李治不得已抽調兵力北上平叛。
而北上平叛的大軍之中,有一個牛逼之人我們必須說說。
這個人就是李治十分信任的將軍薛仁貴。並且也因為這次戰爭,居然延伸出了三箭定天山的劇情來,被後人廣為傳唱。
當時契芘何力是一路,薛仁貴和鄭仁泰是另一路。
不過契芘何力去的時間要稍微晚一點,因為契芘何力去北方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給鄭仁泰還有薛仁貴擦屁股,畢竟契芘何力是回紇人,在北方聲望很高。
鄭仁願當時為左武衛大將軍,被李治鳳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統轄大軍對鐵勒九姓的叛軍進行征討。而薛仁貴在鄭仁泰麵前,隻能算個小輩。
鄭仁泰雖然在李二時期名氣不大,但是人家同樣也是玄武門之變的功臣,跟著長孫無忌、程知節殺進宮的人物。
隻不過當時他的地位還不高而已。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玄武門功勞最大的功臣能動彈的沒有幾個了,這個時候向來習慣站在人後的鄭仁都終於有機會走到前台,開始他的時代。
實際上鄭仁泰此人打仗也很有一套,而且到了現在,也就他的資曆和威望還足夠勝任大總管。
剩下的幾個此時還在高麗呢。
討伐鐵勒可以說是鄭仁泰一生的痛,因為從總體上說,他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