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萬?
聽到這個數字的薛仁貴雖然已經有了一定了心理準備,還是被這個驚人的數字驚到了。
吐蕃真是瘋了,居然把整個吐蕃的大軍都派了過來,真是瞧得起我薛仁貴啊!他嗬嗬冷笑,可惜自己手裏的兵真是太少了,如果再有五萬兵卒,糧草也充足的話,他薛仁貴真想和吐蕃的四十萬大軍較量一番,看看這四十萬大軍到底有大的成色。
其他將領聽到這個數字完全傻了,他們打了無數的仗,殺了無數的人,身經百戰,什麽大場麵沒見過。
可是,四十萬?
這樣規模的大軍他們真的從來沒見過。
四十萬打他們五萬,怎麽想都沒有贏的可能。
不過這四十萬人在這裏太擁擠了,攻打大非川,四十萬人根本就擺不開,一次能夠參與進攻的人數最多也就十萬人。
雖然吐蕃大軍人多勢眾,但是真正打起來,自己的大軍也並非沒有一戰之力。我五萬人打不過你四十萬人,但是打十萬人還是可以的,畢竟我是守你是攻,我又居高臨下,真要打起來我還真不怕你。
不過這隻能撐最多兩個時辰,吐蕃的四十萬人完全可以輪番進攻,以保證進攻力量始終充沛,但是薛仁貴不行啊,他就這麽點人,根本沒有辦法進行輪換,隻要時間一長,他的大軍就會疲憊不堪。不說被吐蕃殺死,累也會累死。
這是最大的問題,而且現在軍心不穩,大部分的兵卒都沒見過如此規模的大戰,心理上已經先輸了一截。
沒辦法,隻能硬著頭皮死撐,薛仁貴也沒想著拚殺三天三夜,他需要的,就是最初大戰的這兩個時辰,和吐蕃打個平手,讓他從心理上真正敬畏自己,待會談判的時候才會有說話的底氣,才不會失去太多。
有時候打不是為了打,而是為了和。
第一波攻擊開始了,吐蕃大軍第一次投入的進攻兵力初步估計有一萬多人,剛好能擺開陣勢,再多了就是浪費。
雖然吐蕃不善於攻城,但是這裏是高地,沒有堅固的城牆,即使進攻比較吃虧,但是憑借著人數優勢和充足的武器器械,打下來大非川隻是時間問題。
騎兵進攻了,喊殺聲響成一片,吐蕃的騎兵揮舞著彎刀向薛仁貴的大軍衝殺而來。
聲勢浩大,讓人瑟瑟發抖。
薛仁貴密切的關注著吐蕃的先鋒部隊,等著他們掉進陷阱。
在距離山腳五百步遠的地方,吐蕃騎兵突然發現自己的戰馬腳下一軟,然後就摔了下去,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坑下豎起的尖木刺穿。
粗壯的尖木直接刺穿了戰馬的肚子,至於戰馬上的兵卒,在巨大的衝擊力下,很多都是攔腰截斷,讓人不忍直視。
居然還有陷阱!吐蕃人倍感意外,完全看不出來,一夜之間唐軍挖出了這麽長的一條暗道。直接就讓吐蕃損失了幾百人。
寬闊的坑道有兩丈寬,第一波騎兵陷進去之後就露出了無數尖木,密密麻麻的豎立在坑道裏,無法前進。
派人給我用土掩埋,吐蕃大將一聲令下,立刻就有數萬人下馬,跑去填土。
薛仁貴現在山頭看到吐蕃騎兵下馬,立刻下令放箭,一千埋伏在山下的弓弩手看到山頂搖晃的信號旗,立刻從暗處出來,對著吐蕃正在填埋坑道的兵卒就開始射箭。
薛仁貴要求所有的箭矢必須射完,盡大可能的對吐蕃大軍進行殺傷。這種埋伏隻能用一次,第二次就不好用了。
赤手空拳的吐蕃兵卒顯然沒有想到唐軍居然敢下山來,被射殺無數。
鋪天蓋地的箭矢像蝗蟲一樣遮天蔽日,吐蕃大軍感到天色一暗,然後最前麵的一支人馬紛紛中箭落地。
人死馬驚。
無恥唐軍,居然出此下作的手段!弓弩手,還擊!
吐蕃的弓弩手立刻出列,舉箭反擊。唐軍的弓弩手則立刻撤退,根本就不和吐蕃大軍正麵對攻。
畢竟自己這邊人數少,消耗不起。反正殺傷吐蕃有生力量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唐軍撤回到了山頂,吐蕃的土工作業順利進行。
一道暗道而已,根本就攔不住我吐蕃的大軍。坑道填完,接著衝鋒,不用停。
被激怒的吐蕃騎兵再次衝鋒,戰馬紛紛衝刺,然後速度剛提起來,又陷入了另一個坑道,折損不少。
連續兩次被阻擋的吐蕃大軍惱怒異常,一個唐軍都沒幹掉自己自己折損了差不多三千人,太窩囊了。
可是惱怒也沒辦法,隻能接著填坑道,這次吐蕃學聰明了,為了防止唐軍再次用弓弩偷襲,吐蕃讓盾牌手護著,後麵才實行土工作業,一點一點的想前推進。
然而此刻的薛仁貴已經沒有了箭矢,埋伏弓弩手已經沒有意義。
不過沒有箭矢並不代表薛仁貴就沒有辦法,第二道坑道距離山腳已經非常之近,山上的滾木和巨石扔下來,完全可以壓死這些人。
於是當吐蕃大軍提心吊膽的等著箭矢飛過來的時候卻發現他們的盾牌根本就沒用,在麵對巨大的滾木的時候,他們的盾牌完全用不上。
滾木巨大的力量直接把人給帶飛了。
還有這種操作?吐蕃大軍直接蒙了,這是第二次中埋伏了,接連兩次這樣,讓吐蕃人幾乎抓狂,打仗哪有這樣的?每次你剛起來就被憋回去了,這種不順暢的感覺實在難受。
薛仁貴要的就是這種效果,打仗,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經過兩次的阻擋,吐蕃的士氣肯定會收到影響。大軍的進攻節奏會被擾亂,這樣攻擊力就會大減。
防守講究的就是以最少的兵力對敵人進行最大的殺傷,這樣才能彌補自身兵力不足的短板。
如果兵力足夠多,那就不用防守了,直接就進攻了,哪裏還輪得到吐蕃這麽囂張?
吐蕃叫罵了半天,那薛仁貴沒有一點辦法,隻能重整大軍,再次衝鋒。
不過兩次進攻受挫嚴重影響了吐蕃的進攻速度和信心,先鋒部隊明顯有些踟躕不前。
聽到這個數字的薛仁貴雖然已經有了一定了心理準備,還是被這個驚人的數字驚到了。
吐蕃真是瘋了,居然把整個吐蕃的大軍都派了過來,真是瞧得起我薛仁貴啊!他嗬嗬冷笑,可惜自己手裏的兵真是太少了,如果再有五萬兵卒,糧草也充足的話,他薛仁貴真想和吐蕃的四十萬大軍較量一番,看看這四十萬大軍到底有大的成色。
其他將領聽到這個數字完全傻了,他們打了無數的仗,殺了無數的人,身經百戰,什麽大場麵沒見過。
可是,四十萬?
這樣規模的大軍他們真的從來沒見過。
四十萬打他們五萬,怎麽想都沒有贏的可能。
不過這四十萬人在這裏太擁擠了,攻打大非川,四十萬人根本就擺不開,一次能夠參與進攻的人數最多也就十萬人。
雖然吐蕃大軍人多勢眾,但是真正打起來,自己的大軍也並非沒有一戰之力。我五萬人打不過你四十萬人,但是打十萬人還是可以的,畢竟我是守你是攻,我又居高臨下,真要打起來我還真不怕你。
不過這隻能撐最多兩個時辰,吐蕃的四十萬人完全可以輪番進攻,以保證進攻力量始終充沛,但是薛仁貴不行啊,他就這麽點人,根本沒有辦法進行輪換,隻要時間一長,他的大軍就會疲憊不堪。不說被吐蕃殺死,累也會累死。
這是最大的問題,而且現在軍心不穩,大部分的兵卒都沒見過如此規模的大戰,心理上已經先輸了一截。
沒辦法,隻能硬著頭皮死撐,薛仁貴也沒想著拚殺三天三夜,他需要的,就是最初大戰的這兩個時辰,和吐蕃打個平手,讓他從心理上真正敬畏自己,待會談判的時候才會有說話的底氣,才不會失去太多。
有時候打不是為了打,而是為了和。
第一波攻擊開始了,吐蕃大軍第一次投入的進攻兵力初步估計有一萬多人,剛好能擺開陣勢,再多了就是浪費。
雖然吐蕃不善於攻城,但是這裏是高地,沒有堅固的城牆,即使進攻比較吃虧,但是憑借著人數優勢和充足的武器器械,打下來大非川隻是時間問題。
騎兵進攻了,喊殺聲響成一片,吐蕃的騎兵揮舞著彎刀向薛仁貴的大軍衝殺而來。
聲勢浩大,讓人瑟瑟發抖。
薛仁貴密切的關注著吐蕃的先鋒部隊,等著他們掉進陷阱。
在距離山腳五百步遠的地方,吐蕃騎兵突然發現自己的戰馬腳下一軟,然後就摔了下去,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坑下豎起的尖木刺穿。
粗壯的尖木直接刺穿了戰馬的肚子,至於戰馬上的兵卒,在巨大的衝擊力下,很多都是攔腰截斷,讓人不忍直視。
居然還有陷阱!吐蕃人倍感意外,完全看不出來,一夜之間唐軍挖出了這麽長的一條暗道。直接就讓吐蕃損失了幾百人。
寬闊的坑道有兩丈寬,第一波騎兵陷進去之後就露出了無數尖木,密密麻麻的豎立在坑道裏,無法前進。
派人給我用土掩埋,吐蕃大將一聲令下,立刻就有數萬人下馬,跑去填土。
薛仁貴現在山頭看到吐蕃騎兵下馬,立刻下令放箭,一千埋伏在山下的弓弩手看到山頂搖晃的信號旗,立刻從暗處出來,對著吐蕃正在填埋坑道的兵卒就開始射箭。
薛仁貴要求所有的箭矢必須射完,盡大可能的對吐蕃大軍進行殺傷。這種埋伏隻能用一次,第二次就不好用了。
赤手空拳的吐蕃兵卒顯然沒有想到唐軍居然敢下山來,被射殺無數。
鋪天蓋地的箭矢像蝗蟲一樣遮天蔽日,吐蕃大軍感到天色一暗,然後最前麵的一支人馬紛紛中箭落地。
人死馬驚。
無恥唐軍,居然出此下作的手段!弓弩手,還擊!
吐蕃的弓弩手立刻出列,舉箭反擊。唐軍的弓弩手則立刻撤退,根本就不和吐蕃大軍正麵對攻。
畢竟自己這邊人數少,消耗不起。反正殺傷吐蕃有生力量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唐軍撤回到了山頂,吐蕃的土工作業順利進行。
一道暗道而已,根本就攔不住我吐蕃的大軍。坑道填完,接著衝鋒,不用停。
被激怒的吐蕃騎兵再次衝鋒,戰馬紛紛衝刺,然後速度剛提起來,又陷入了另一個坑道,折損不少。
連續兩次被阻擋的吐蕃大軍惱怒異常,一個唐軍都沒幹掉自己自己折損了差不多三千人,太窩囊了。
可是惱怒也沒辦法,隻能接著填坑道,這次吐蕃學聰明了,為了防止唐軍再次用弓弩偷襲,吐蕃讓盾牌手護著,後麵才實行土工作業,一點一點的想前推進。
然而此刻的薛仁貴已經沒有了箭矢,埋伏弓弩手已經沒有意義。
不過沒有箭矢並不代表薛仁貴就沒有辦法,第二道坑道距離山腳已經非常之近,山上的滾木和巨石扔下來,完全可以壓死這些人。
於是當吐蕃大軍提心吊膽的等著箭矢飛過來的時候卻發現他們的盾牌根本就沒用,在麵對巨大的滾木的時候,他們的盾牌完全用不上。
滾木巨大的力量直接把人給帶飛了。
還有這種操作?吐蕃大軍直接蒙了,這是第二次中埋伏了,接連兩次這樣,讓吐蕃人幾乎抓狂,打仗哪有這樣的?每次你剛起來就被憋回去了,這種不順暢的感覺實在難受。
薛仁貴要的就是這種效果,打仗,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經過兩次的阻擋,吐蕃的士氣肯定會收到影響。大軍的進攻節奏會被擾亂,這樣攻擊力就會大減。
防守講究的就是以最少的兵力對敵人進行最大的殺傷,這樣才能彌補自身兵力不足的短板。
如果兵力足夠多,那就不用防守了,直接就進攻了,哪裏還輪得到吐蕃這麽囂張?
吐蕃叫罵了半天,那薛仁貴沒有一點辦法,隻能重整大軍,再次衝鋒。
不過兩次進攻受挫嚴重影響了吐蕃的進攻速度和信心,先鋒部隊明顯有些踟躕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