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真的想要翻桌,不幹了!老子不幹了!他像一頭發怒的雄獅般在太極宮裏走了一圈又一圈,沒有人理解他的煩悶,也沒有人來安慰他,更沒有人敢安慰他。
他李治是皇帝啊,無所不能的皇帝,誰有資格安慰他?而且,在他們心裏,皇帝是用不著安慰的,你已經是全天下最有權勢的人,整個天下都是你的,說一不二,想要什麽都能立刻得到,你有什麽好煩悶的?要煩悶也應該是我們煩悶才對,我們整天要裝著努力工作的樣子,小心謹慎,不敢出錯。還要猜測陛下你的心思,生怕哪件事做的不好丟了頭上的官帽。
我們容易嗎?
在他們眼裏,皇帝是無所不能的,是可以不睡覺、不吃飯、不苟言笑的機器。
反正他們該做的事已經做的,在奏折上寫的清清楚楚,用不用,怎麽用,同意不同意,這都是皇帝的事,和他們無關。
可是李治是一個真真切切的人,他有血有肉,有怒有笑,有喜有悲。有高興的時候,也有鬱悶的時候,有巨大的壓力,也有感情的缺失。
此刻的李治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武媚去東都了,李治一肚子的話無人訴說,武媚對李治感情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現在的武媚,對於李治而言不是肉體上的關係,而是精神上的支持者。
尤其是這段時間以來大唐帝國對外用兵一直沒有停止,這讓李治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打仗從來就不是小事,需要慎之又慎,每一個決定都牽扯到帝國的命運,朝堂之上的一個決定,直接關乎前線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的生死。李治的壓力太大了,他不是馬上皇帝,李二當年戎馬半生,親手殺過的人數都數不過來。打仗是家常便飯,對於李二而言,用兵輕車熟路,整個帝國沒有一個人能糊弄了他。
但是李治不一樣,他沒有去過前線,沒有帶過兵,對用兵的理解僅僅限於閑暇時看過的那幾本兵書。從未進行過理論聯係實際這樣的操作。
他不用親自帶兵,但是他需要通過一道又一道的邊境奏折來對戰爭做一個最粗糙的評估,做到心中有數。隻有這樣他在做一個決定時才會心裏有底。
要不要增兵?要不要換將?要不要撤兵?要不要增糧草?打不贏怎麽辦?打贏了又怎麽辦?打個平手又怎麽辦?
要不要犒賞?如何犒賞?給誰犒賞?回師了怎麽升官?升幾級?
無數的問題縈繞在李治的頭腦裏,讓他久久不能抉擇。
下麵的大臣當然有很多主意,都說的有理有據,然而沒有一個人能做最後的決定。有的人覺得必須增兵,理由羅列了一大堆。有的人反對增兵,理由同樣寫了長長的十幾條。
矛盾嗎?矛盾。
有錯嗎?
都沒錯。
那怎麽處理?
當然是皇帝做決定。反正其中的利弊我們已經說了,至於怎麽做,那是皇帝的事,我們都沒意見。
所以李治隻能硬著頭皮把那些奏折一道一道的詳細研讀,再結合邊境過來的戰報,來做最後的決定。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因為李治對打仗不熟悉,所以做決定的時候不免有些心虛。畢竟這可是舉國的大事,關係到大唐的國運,關係到無數人的生死,關係到大唐千家萬戶。
深夜的李治輾轉反側,無法入睡,武媚想問又不能問,隻能陪著李治一夜又一夜的苦熬著。
慢慢的,李治開始和她說起自己的苦悶,自己的不易,大臣的滑頭。
武媚是一個非常好的傾聽者,她從來不發表意見,總是安慰著李治,讓他重新看到希望。
再接著,李治對就一些事情問問武媚的看法,畢竟,李治也需要做一個參考,即使沒有任何價值,至少讓李治有一絲心理上安慰。
武媚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她有著天生的靈敏嗅覺,並且對大局的把握極為精準。
所以當李治問她的建議和意見時武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讓李治大受啟發。
正是在武媚的幫助下,李治挺了過來,沒有被壓垮。
他很慶幸,哼,果然關鍵的時候還是要靠自家人啊,朝堂之上的那些大臣們一個個滑不粘手,根本就靠不住。
有了武媚的幫助,李治慢慢的對國事得心應手,心裏也有了底氣。
有時候李治偷懶,直接把奏折推到武媚麵前,讓她代為處理。
最開始的時候武媚嚇的麵色慘白,噗通一生就跪在地上,哭的梨花帶雨,陛下,後宮不得幹政,臣妾給您出主意已經是壞了規矩,您再把這些奏折讓臣妾看,如果讓大臣們知道了,豈不是要罵死我?
武媚懂規矩,知進退,讓李治大為受用。皇後起身,這是我讓你看的。再說了,我們在宮裏做什麽,那些大臣又不知道。
這兩年你應該看的出來,那些大臣全都屍位素餐,把所有事都往我這裏推,太不像話了,他們這是在看我的笑話。我不能讓他們得逞。
再說了,皇後天生聰慧,很多事提的建議很好,這些奏折上都是小事,你就辛苦一下,代我處理了。我實在忙不過來了,你總不能看著我被累死吧。
李治的堅持讓武媚稍稍心安,她翻看著一道又一道的奏折,做了決定後問下李治的意見,如果李治覺得不妥,她再進行修改。
這樣一天下來,李治頓時感到輕鬆不少,他不用再動腦筋,武媚對政事的處理很有見地,偶爾有瑕疵的地方也是無關痛癢。
真是一個賢內助啊,李治舒服的躺在柔軟的床上,滿臉溫柔的看著武媚,得此一女,夫複何求啊!
在李治的指導和要求下,武媚進入角色很快,那些無足輕重的奏折李治就直接讓王福滿送過來,由武媚操作。
剛開始隻有幾本,慢慢的越來越多。
李治似乎終於找到了他理想中的狀態,困擾了他幾年的心事,居然在無意中,迎刃而解了。
他李治是皇帝啊,無所不能的皇帝,誰有資格安慰他?而且,在他們心裏,皇帝是用不著安慰的,你已經是全天下最有權勢的人,整個天下都是你的,說一不二,想要什麽都能立刻得到,你有什麽好煩悶的?要煩悶也應該是我們煩悶才對,我們整天要裝著努力工作的樣子,小心謹慎,不敢出錯。還要猜測陛下你的心思,生怕哪件事做的不好丟了頭上的官帽。
我們容易嗎?
在他們眼裏,皇帝是無所不能的,是可以不睡覺、不吃飯、不苟言笑的機器。
反正他們該做的事已經做的,在奏折上寫的清清楚楚,用不用,怎麽用,同意不同意,這都是皇帝的事,和他們無關。
可是李治是一個真真切切的人,他有血有肉,有怒有笑,有喜有悲。有高興的時候,也有鬱悶的時候,有巨大的壓力,也有感情的缺失。
此刻的李治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武媚去東都了,李治一肚子的話無人訴說,武媚對李治感情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現在的武媚,對於李治而言不是肉體上的關係,而是精神上的支持者。
尤其是這段時間以來大唐帝國對外用兵一直沒有停止,這讓李治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打仗從來就不是小事,需要慎之又慎,每一個決定都牽扯到帝國的命運,朝堂之上的一個決定,直接關乎前線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的生死。李治的壓力太大了,他不是馬上皇帝,李二當年戎馬半生,親手殺過的人數都數不過來。打仗是家常便飯,對於李二而言,用兵輕車熟路,整個帝國沒有一個人能糊弄了他。
但是李治不一樣,他沒有去過前線,沒有帶過兵,對用兵的理解僅僅限於閑暇時看過的那幾本兵書。從未進行過理論聯係實際這樣的操作。
他不用親自帶兵,但是他需要通過一道又一道的邊境奏折來對戰爭做一個最粗糙的評估,做到心中有數。隻有這樣他在做一個決定時才會心裏有底。
要不要增兵?要不要換將?要不要撤兵?要不要增糧草?打不贏怎麽辦?打贏了又怎麽辦?打個平手又怎麽辦?
要不要犒賞?如何犒賞?給誰犒賞?回師了怎麽升官?升幾級?
無數的問題縈繞在李治的頭腦裏,讓他久久不能抉擇。
下麵的大臣當然有很多主意,都說的有理有據,然而沒有一個人能做最後的決定。有的人覺得必須增兵,理由羅列了一大堆。有的人反對增兵,理由同樣寫了長長的十幾條。
矛盾嗎?矛盾。
有錯嗎?
都沒錯。
那怎麽處理?
當然是皇帝做決定。反正其中的利弊我們已經說了,至於怎麽做,那是皇帝的事,我們都沒意見。
所以李治隻能硬著頭皮把那些奏折一道一道的詳細研讀,再結合邊境過來的戰報,來做最後的決定。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因為李治對打仗不熟悉,所以做決定的時候不免有些心虛。畢竟這可是舉國的大事,關係到大唐的國運,關係到無數人的生死,關係到大唐千家萬戶。
深夜的李治輾轉反側,無法入睡,武媚想問又不能問,隻能陪著李治一夜又一夜的苦熬著。
慢慢的,李治開始和她說起自己的苦悶,自己的不易,大臣的滑頭。
武媚是一個非常好的傾聽者,她從來不發表意見,總是安慰著李治,讓他重新看到希望。
再接著,李治對就一些事情問問武媚的看法,畢竟,李治也需要做一個參考,即使沒有任何價值,至少讓李治有一絲心理上安慰。
武媚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她有著天生的靈敏嗅覺,並且對大局的把握極為精準。
所以當李治問她的建議和意見時武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讓李治大受啟發。
正是在武媚的幫助下,李治挺了過來,沒有被壓垮。
他很慶幸,哼,果然關鍵的時候還是要靠自家人啊,朝堂之上的那些大臣們一個個滑不粘手,根本就靠不住。
有了武媚的幫助,李治慢慢的對國事得心應手,心裏也有了底氣。
有時候李治偷懶,直接把奏折推到武媚麵前,讓她代為處理。
最開始的時候武媚嚇的麵色慘白,噗通一生就跪在地上,哭的梨花帶雨,陛下,後宮不得幹政,臣妾給您出主意已經是壞了規矩,您再把這些奏折讓臣妾看,如果讓大臣們知道了,豈不是要罵死我?
武媚懂規矩,知進退,讓李治大為受用。皇後起身,這是我讓你看的。再說了,我們在宮裏做什麽,那些大臣又不知道。
這兩年你應該看的出來,那些大臣全都屍位素餐,把所有事都往我這裏推,太不像話了,他們這是在看我的笑話。我不能讓他們得逞。
再說了,皇後天生聰慧,很多事提的建議很好,這些奏折上都是小事,你就辛苦一下,代我處理了。我實在忙不過來了,你總不能看著我被累死吧。
李治的堅持讓武媚稍稍心安,她翻看著一道又一道的奏折,做了決定後問下李治的意見,如果李治覺得不妥,她再進行修改。
這樣一天下來,李治頓時感到輕鬆不少,他不用再動腦筋,武媚對政事的處理很有見地,偶爾有瑕疵的地方也是無關痛癢。
真是一個賢內助啊,李治舒服的躺在柔軟的床上,滿臉溫柔的看著武媚,得此一女,夫複何求啊!
在李治的指導和要求下,武媚進入角色很快,那些無足輕重的奏折李治就直接讓王福滿送過來,由武媚操作。
剛開始隻有幾本,慢慢的越來越多。
李治似乎終於找到了他理想中的狀態,困擾了他幾年的心事,居然在無意中,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