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她沒想到,這好日子沒過幾年,居然就成了這般模樣,家裏所有的東西都被仆人和婢女搶走了,兒子的老婆小妾也跑了,一個都沒剩。更讓她憤怒的是,有兩個小妾居然帶人把家中的庫房都給搶了。
作孽啊,我李家對你們不薄,事到臨頭你們居然如此下作!會天打雷劈的!
我的兒啊,你的腿怎麽了?老婦人淚眼婆娑,想看看兒子的腿又怕兒子太疼,隻能淚眼巴巴的一邊看一邊哭。
都過去了,都過去了,李義府強忍著眼淚,你兒子做錯事,這是懲罰。隻是連累您跟著受苦了。
當一個人經曆過大起大落之後,才能真正看透一切,為何很多經曆過生死的人都看的很開,不再執著於功名利祿?因為他們知道,那些東西根本就帶不走,而且在你的生命即將逝去的時候一點用都沒有。
現在的李府隻剩下了李義府和他的老母親兩個人,再也沒有了喧囂,那些車水馬龍,這些人聲鼎沸,都離他們遠去了。
沒多久李義府的母親就去世了,李義府回到了老家。安葬了他母親之後按照禮儀他要在家丁憂。
不管是李義府還是滿朝文武,都知道屬於李義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隻不過在朝堂上活躍了幾年便迅速的退出,沒有掀起多大的浪花。
名義上李義府仍然是宰相,他仍然占據著大唐重要的位置,為了徹底的讓他退出,在李治的授意下,言官們的彈劾從未間斷。最牛逼的一個彈劾是一件讓人無法反駁的事。
言官說李義府此人心懷叵測,居然在服喪期間望長安的氣色,大逆不道。
這種事本來就不好說。
望皇城之色,這種事罪大惡極。但是誰也無法確定到底如何做才是望氣。
一個人現在荒郊野外,用手遮著陽光,看看長安所在的方向,這算望氣嗎?當然不算,老子不過就是欣賞一下家鄉的風景而已。
當時的李義府在母親的墳上服喪,沒事的時候肯定要四處逛逛,看看鄉下的風景,排解一下心中的苦悶。
再說了,李義府根本就不懂這種玄幻無比的學問,想望氣也望不了。至於說找一個道士做這件事,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李義府真的有膽子找一個道士來,以千騎司的辦事效率,估計三天之後李治就會下旨處死李義府。
之所以這種虛幻的望氣事件會在朝堂上被提起,應該是李治為了名正言順的治李義府的罪而采取的一種做法。
畢竟李義府當時是宰相之一,不管是貶官還是砍頭,總要有個明確的說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什麽還要下大力氣對戰犯進行審判?直接殺掉不去是更好嗎?反正大家都知道他們就是死一百次都沒錯。
為什麽?
就因為他們的罪行需要整個世界以及後世人知道,從而避免引起一些人的猜疑。
李治對李義府就是這樣,讓他的罪名傳遍天下,這樣就不會引起朝堂以及天下強烈的震動。
這件事交給了大理寺審理,到了狄仁傑的手裏。
這是他上任以來的第一個大案子,審判宰相啊,稍有不慎就會翻船,狄仁傑心裏難免有些忐忑。
此刻的狄仁傑不過三十多歲,他走到這一步並不容易。當然在大部分人看來,三十多歲就幹到了最高法院的院長,這已經是火箭般的速度了。大部分人在三十歲的時候還在庸庸碌碌的為了做一個副科長而絞盡腦汁。
這麽一比較的話狄仁傑確實有驕傲的資本。
但是請不要忘記,對於有本事的人來說,三十歲做到這個位置隻能說算是正常速度。
而狄仁傑如果沒有閻立本的慧眼識珠,估計此刻還在並州做一個小小的法曹呢。
他剛剛升任寺丞,還沒多長時間,現在就來了一件這樣引人注目的大案子,如果說不緊張那是假的。
畢竟這件事的當事人的李義府,而另一方是李治,涉及的事件又是私窺皇城龍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之事。
其難度可見一般。
不過這能難倒狄仁傑嗎?當然不能。
要知道,狄仁傑這貨最大的特點就是見風使舵,當然,在這裏這是一個褒義詞。我的意思是他總能在複雜的關係中找到最有利於自己的一個,然後想辦法立足不敗之地。
很多人都看過關於狄仁傑的電視劇,電影,認為狄仁傑是一個正直、剛強、眼裏不容沙子的男子漢。
我並不這麽認為。
不可否認的是在狄仁傑的身上有以上這些品質,但是這就是他的全部嗎?顯然不是。能在詭異的武媚手裏活下來,並且倚為重臣,僅僅靠這幾點是不夠的。
實際上,狄仁傑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本事,就是對朝堂有著精準的判斷以及預測。
見微知著,狄仁傑的這個本事在當時絕對無人出其右。
在李義府被李治打斷腿後狄仁傑就敏銳的知道,李義府已經完蛋了,永遠不會再有出頭之日,並且應該很快就會被貶官。
處死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李義府畢竟是武媚的手下。雖然大部分朝臣都以為李義府的靠山的李治,但是從李義府的發跡史可以判斷出來,他真正的靠山是武媚而不是李治。
這有區別嗎?
有。
李治和武媚是兩個人,隻要是兩個人,即使是夫妻,也同樣會有矛盾,對一個人的使用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在狄仁傑看來,李治當初之所以用李義府,完全就是權宜之計,不得已而為之。
畢竟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同樣是的,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能為自己所用就是有用之人。
李治雖然使用李義府,但是從心底是瞧不起他的,而且是排斥他的。
李治不可能不清楚李義府的為人,這種人的存在對大唐江山並沒有什麽好處,隻能讓朝堂混亂,政事停滯。說的難聽一點,就是一個攪屎棍。
李治是皇帝,大唐的主人,自然不希望有這樣的人來擾亂自己的財產。
作孽啊,我李家對你們不薄,事到臨頭你們居然如此下作!會天打雷劈的!
我的兒啊,你的腿怎麽了?老婦人淚眼婆娑,想看看兒子的腿又怕兒子太疼,隻能淚眼巴巴的一邊看一邊哭。
都過去了,都過去了,李義府強忍著眼淚,你兒子做錯事,這是懲罰。隻是連累您跟著受苦了。
當一個人經曆過大起大落之後,才能真正看透一切,為何很多經曆過生死的人都看的很開,不再執著於功名利祿?因為他們知道,那些東西根本就帶不走,而且在你的生命即將逝去的時候一點用都沒有。
現在的李府隻剩下了李義府和他的老母親兩個人,再也沒有了喧囂,那些車水馬龍,這些人聲鼎沸,都離他們遠去了。
沒多久李義府的母親就去世了,李義府回到了老家。安葬了他母親之後按照禮儀他要在家丁憂。
不管是李義府還是滿朝文武,都知道屬於李義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隻不過在朝堂上活躍了幾年便迅速的退出,沒有掀起多大的浪花。
名義上李義府仍然是宰相,他仍然占據著大唐重要的位置,為了徹底的讓他退出,在李治的授意下,言官們的彈劾從未間斷。最牛逼的一個彈劾是一件讓人無法反駁的事。
言官說李義府此人心懷叵測,居然在服喪期間望長安的氣色,大逆不道。
這種事本來就不好說。
望皇城之色,這種事罪大惡極。但是誰也無法確定到底如何做才是望氣。
一個人現在荒郊野外,用手遮著陽光,看看長安所在的方向,這算望氣嗎?當然不算,老子不過就是欣賞一下家鄉的風景而已。
當時的李義府在母親的墳上服喪,沒事的時候肯定要四處逛逛,看看鄉下的風景,排解一下心中的苦悶。
再說了,李義府根本就不懂這種玄幻無比的學問,想望氣也望不了。至於說找一個道士做這件事,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李義府真的有膽子找一個道士來,以千騎司的辦事效率,估計三天之後李治就會下旨處死李義府。
之所以這種虛幻的望氣事件會在朝堂上被提起,應該是李治為了名正言順的治李義府的罪而采取的一種做法。
畢竟李義府當時是宰相之一,不管是貶官還是砍頭,總要有個明確的說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什麽還要下大力氣對戰犯進行審判?直接殺掉不去是更好嗎?反正大家都知道他們就是死一百次都沒錯。
為什麽?
就因為他們的罪行需要整個世界以及後世人知道,從而避免引起一些人的猜疑。
李治對李義府就是這樣,讓他的罪名傳遍天下,這樣就不會引起朝堂以及天下強烈的震動。
這件事交給了大理寺審理,到了狄仁傑的手裏。
這是他上任以來的第一個大案子,審判宰相啊,稍有不慎就會翻船,狄仁傑心裏難免有些忐忑。
此刻的狄仁傑不過三十多歲,他走到這一步並不容易。當然在大部分人看來,三十多歲就幹到了最高法院的院長,這已經是火箭般的速度了。大部分人在三十歲的時候還在庸庸碌碌的為了做一個副科長而絞盡腦汁。
這麽一比較的話狄仁傑確實有驕傲的資本。
但是請不要忘記,對於有本事的人來說,三十歲做到這個位置隻能說算是正常速度。
而狄仁傑如果沒有閻立本的慧眼識珠,估計此刻還在並州做一個小小的法曹呢。
他剛剛升任寺丞,還沒多長時間,現在就來了一件這樣引人注目的大案子,如果說不緊張那是假的。
畢竟這件事的當事人的李義府,而另一方是李治,涉及的事件又是私窺皇城龍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之事。
其難度可見一般。
不過這能難倒狄仁傑嗎?當然不能。
要知道,狄仁傑這貨最大的特點就是見風使舵,當然,在這裏這是一個褒義詞。我的意思是他總能在複雜的關係中找到最有利於自己的一個,然後想辦法立足不敗之地。
很多人都看過關於狄仁傑的電視劇,電影,認為狄仁傑是一個正直、剛強、眼裏不容沙子的男子漢。
我並不這麽認為。
不可否認的是在狄仁傑的身上有以上這些品質,但是這就是他的全部嗎?顯然不是。能在詭異的武媚手裏活下來,並且倚為重臣,僅僅靠這幾點是不夠的。
實際上,狄仁傑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本事,就是對朝堂有著精準的判斷以及預測。
見微知著,狄仁傑的這個本事在當時絕對無人出其右。
在李義府被李治打斷腿後狄仁傑就敏銳的知道,李義府已經完蛋了,永遠不會再有出頭之日,並且應該很快就會被貶官。
處死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李義府畢竟是武媚的手下。雖然大部分朝臣都以為李義府的靠山的李治,但是從李義府的發跡史可以判斷出來,他真正的靠山是武媚而不是李治。
這有區別嗎?
有。
李治和武媚是兩個人,隻要是兩個人,即使是夫妻,也同樣會有矛盾,對一個人的使用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在狄仁傑看來,李治當初之所以用李義府,完全就是權宜之計,不得已而為之。
畢竟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同樣是的,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能為自己所用就是有用之人。
李治雖然使用李義府,但是從心底是瞧不起他的,而且是排斥他的。
李治不可能不清楚李義府的為人,這種人的存在對大唐江山並沒有什麽好處,隻能讓朝堂混亂,政事停滯。說的難聽一點,就是一個攪屎棍。
李治是皇帝,大唐的主人,自然不希望有這樣的人來擾亂自己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