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仿佛天生就有一種領導力,他迅速的進入了太子的角色,把一切都做的井井有條。
東宮這座微型朝廷運轉良好,即使是第一次留在長安監國,李賢也做的很長好,讓武媚十分意外。
她一直缺少對李賢的關注,她的大部分精力,都在李弘身上。
對於李賢,武媚更多的是讓他自由生長,不管成為什麽樣子她都能接受。反正他的一生是可以看到頭的,就是一個王爺而已。
然後等到李賢成為太子,武媚才恍然發現,她的這個二兒子,比李弘並不差,甚至還隱隱的要厲害一些。
起碼東宮的良好運轉就讓武媚刮目相看。
這當然離不開東宮屬官們的努力,不過這似乎也說明一點,李賢是一個不錯的領導者。
這超出了武媚的預料,她讓人打聽了一下李賢在群臣中的口碑,發現李賢的名聲很好,連劉仁軌都誇讚他。
本來立李賢為太子,是為了方便控製,現在看來,武媚似乎做錯了啊。
監國是沒有意思的,因為李賢發現根本就無事可做。所有的奏折都被送往了洛陽,他連一個奏折都看不到。
這讓李賢很不舒服,好不容易熬成了太子,結果卻什麽事都沒有,實在沒有意思。
這其中最大的原因自然就是自己的母後把持了朝政。
剛開始李賢並沒有什麽不滿,畢竟自己已經成為太子了,這一步已經足夠他消化很長時間了,此時的李賢還沉寂在美好之中。
這麽大的一個餡餅咂到他的頭上,總要迷糊一陣。
等到他清醒過來發現太子也就是這樣,並不能接觸到國事的時候李賢的心態終於崩了。
他的心裏很不舒服,明裏暗裏的都覺得是自己的母親剝奪了自己的權力。
怎麽辦?
直接去洛陽找母親商量,讓他歸還屬於自己的權力?
這麽做的話恐怕他李賢會和李弘一個下場。
李賢年紀小,但是他對李弘的死也是心存疑慮的。再加上東宮的臣子們提到李弘都唉聲歎息,李賢總能猜出點什麽。
畢竟李弘是突然死去的啊,連個明確的說法都沒有,很難不讓人起疑心。
於是李賢想了一個主意。
找一幫人修書。
通過修書來發現並籠絡一批人,並且掌握一定的發言權。
在古代,宣傳工作向來是通過修書來實現的,那個時候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無線信號,想要讓人知道你的思想,隻能通過修書。
規模越大效果越好。
李賢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就是想在輿論上取勝。
畢竟僅僅靠朝中的大臣們支持是不行的,不管你做什麽,隻有順應民心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說起來李賢之所以想到這個辦法還是從他母後那裏得來的靈感。
既然母後能夠用修書來建立自己的勢力,我為什麽不能?
雖然這麽做的風險有點大,但是收益也大啊!
不過當李賢說出這個想法之後支持的人並不是很多,東宮的很多屬官一部分覺得沒有必要。因為太子的身邊已經圍繞了一大批人,劉仁軌,郝處俊,戴誌德,張文瓘,他們都兼任著太子賓客,正兒八經的東宮勢力。這些人隨便一個拿出來,在朝中都是響當當的人物。
這些人已經足夠了,沒必要再找一些無名小卒。
另一部分屬官覺得太危險。畢竟他們對武媚太了解了。李弘好像沒做什麽過格的事,莫名其妙的就死了。
現在李賢這麽做,很明顯就是為了得民心,攏民意,順便再壯大自己的隊伍。
以武媚的智慧,不可能不知道李賢的目的。
李賢成為太子時間還短,根基不深,這樣冒然行事很容易過頭,過猶不及啊。
他還年輕,他的時間還有很多,不必急於一時。
這種事要徐徐圖之。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不過此刻的李賢熱情很高,他根本就聽不進去這些建議。
徐徐圖之?不可能!
父皇現在身體不好,母親又野心勃勃,誰知道母後會不會心一狠殺了父皇,再殺了他李賢,最後再找一個聽話小孩子做皇帝,她繼續垂簾聽政。
這種事並不是沒有發生的可能。
我現在已經長大成人,如果再不抓緊時間壯大自己的勢力,很有可能會被母後廢掉。
畢竟,她知道我不是一個草包啊!
李賢的理念是,既然我藏不住,那我幹脆就不藏了,我就是這麽聰明,就是這麽有智慧。您說怎麽著吧母後?
李賢其實在賭一個時間差。
他覺得自己剛剛被立為太子不久,即使母親看自己再不順眼,也不會對自己采取什麽行動。畢竟她要考慮整個朝堂的局勢。
李弘剛死沒多久,如果他李賢再死去,那別說朝堂,恐怕整個天下都會議論紛紛。
連續兩個太子死去,這種史無前例之事搞不好就會釀成一場天大的風波。到時候誰吃虧,可就不好說了。
趁著這個機會,自己抓緊時間構建自己的勢力,等到自己的母後想動自己的時候,她已經沒有這個實力了。
我不過是在自保,李賢喃喃自語。
他的處境確實並沒有表麵看上去那麽風光。
攤上這麽一個動不動就要殺人的母親,李賢的擔憂是正常的。
當自己的生命沒有保障的時候人總是會做一些鋌而走險的事,李賢覺得自己必須行動。他沒有別的出路。
其實李賢還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他安心的做一個沒有作為的太子,然後做一個傀儡皇帝,每天吃吃飯,打打獵就好,至於國事他就不要管了。如果他選擇了這條路,我覺得他的生命保住是沒有問題的。
畢竟他是武媚的親兒子,如非必要,武媚不會殺他。
可是李賢並沒有選擇這條路。在他看來,這是一種懦夫的行為,他李賢貴為太子,怎麽能選擇這樣的路?
我寧願死,也不會像那樣苟活!
在這一點上,李賢有自己的堅持,我敬佩他的勇氣,同時也尊重他的選擇。
作為李氏子孫,李賢沒有給李治丟臉。
東宮這座微型朝廷運轉良好,即使是第一次留在長安監國,李賢也做的很長好,讓武媚十分意外。
她一直缺少對李賢的關注,她的大部分精力,都在李弘身上。
對於李賢,武媚更多的是讓他自由生長,不管成為什麽樣子她都能接受。反正他的一生是可以看到頭的,就是一個王爺而已。
然後等到李賢成為太子,武媚才恍然發現,她的這個二兒子,比李弘並不差,甚至還隱隱的要厲害一些。
起碼東宮的良好運轉就讓武媚刮目相看。
這當然離不開東宮屬官們的努力,不過這似乎也說明一點,李賢是一個不錯的領導者。
這超出了武媚的預料,她讓人打聽了一下李賢在群臣中的口碑,發現李賢的名聲很好,連劉仁軌都誇讚他。
本來立李賢為太子,是為了方便控製,現在看來,武媚似乎做錯了啊。
監國是沒有意思的,因為李賢發現根本就無事可做。所有的奏折都被送往了洛陽,他連一個奏折都看不到。
這讓李賢很不舒服,好不容易熬成了太子,結果卻什麽事都沒有,實在沒有意思。
這其中最大的原因自然就是自己的母後把持了朝政。
剛開始李賢並沒有什麽不滿,畢竟自己已經成為太子了,這一步已經足夠他消化很長時間了,此時的李賢還沉寂在美好之中。
這麽大的一個餡餅咂到他的頭上,總要迷糊一陣。
等到他清醒過來發現太子也就是這樣,並不能接觸到國事的時候李賢的心態終於崩了。
他的心裏很不舒服,明裏暗裏的都覺得是自己的母親剝奪了自己的權力。
怎麽辦?
直接去洛陽找母親商量,讓他歸還屬於自己的權力?
這麽做的話恐怕他李賢會和李弘一個下場。
李賢年紀小,但是他對李弘的死也是心存疑慮的。再加上東宮的臣子們提到李弘都唉聲歎息,李賢總能猜出點什麽。
畢竟李弘是突然死去的啊,連個明確的說法都沒有,很難不讓人起疑心。
於是李賢想了一個主意。
找一幫人修書。
通過修書來發現並籠絡一批人,並且掌握一定的發言權。
在古代,宣傳工作向來是通過修書來實現的,那個時候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無線信號,想要讓人知道你的思想,隻能通過修書。
規模越大效果越好。
李賢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就是想在輿論上取勝。
畢竟僅僅靠朝中的大臣們支持是不行的,不管你做什麽,隻有順應民心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說起來李賢之所以想到這個辦法還是從他母後那裏得來的靈感。
既然母後能夠用修書來建立自己的勢力,我為什麽不能?
雖然這麽做的風險有點大,但是收益也大啊!
不過當李賢說出這個想法之後支持的人並不是很多,東宮的很多屬官一部分覺得沒有必要。因為太子的身邊已經圍繞了一大批人,劉仁軌,郝處俊,戴誌德,張文瓘,他們都兼任著太子賓客,正兒八經的東宮勢力。這些人隨便一個拿出來,在朝中都是響當當的人物。
這些人已經足夠了,沒必要再找一些無名小卒。
另一部分屬官覺得太危險。畢竟他們對武媚太了解了。李弘好像沒做什麽過格的事,莫名其妙的就死了。
現在李賢這麽做,很明顯就是為了得民心,攏民意,順便再壯大自己的隊伍。
以武媚的智慧,不可能不知道李賢的目的。
李賢成為太子時間還短,根基不深,這樣冒然行事很容易過頭,過猶不及啊。
他還年輕,他的時間還有很多,不必急於一時。
這種事要徐徐圖之。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不過此刻的李賢熱情很高,他根本就聽不進去這些建議。
徐徐圖之?不可能!
父皇現在身體不好,母親又野心勃勃,誰知道母後會不會心一狠殺了父皇,再殺了他李賢,最後再找一個聽話小孩子做皇帝,她繼續垂簾聽政。
這種事並不是沒有發生的可能。
我現在已經長大成人,如果再不抓緊時間壯大自己的勢力,很有可能會被母後廢掉。
畢竟,她知道我不是一個草包啊!
李賢的理念是,既然我藏不住,那我幹脆就不藏了,我就是這麽聰明,就是這麽有智慧。您說怎麽著吧母後?
李賢其實在賭一個時間差。
他覺得自己剛剛被立為太子不久,即使母親看自己再不順眼,也不會對自己采取什麽行動。畢竟她要考慮整個朝堂的局勢。
李弘剛死沒多久,如果他李賢再死去,那別說朝堂,恐怕整個天下都會議論紛紛。
連續兩個太子死去,這種史無前例之事搞不好就會釀成一場天大的風波。到時候誰吃虧,可就不好說了。
趁著這個機會,自己抓緊時間構建自己的勢力,等到自己的母後想動自己的時候,她已經沒有這個實力了。
我不過是在自保,李賢喃喃自語。
他的處境確實並沒有表麵看上去那麽風光。
攤上這麽一個動不動就要殺人的母親,李賢的擔憂是正常的。
當自己的生命沒有保障的時候人總是會做一些鋌而走險的事,李賢覺得自己必須行動。他沒有別的出路。
其實李賢還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他安心的做一個沒有作為的太子,然後做一個傀儡皇帝,每天吃吃飯,打打獵就好,至於國事他就不要管了。如果他選擇了這條路,我覺得他的生命保住是沒有問題的。
畢竟他是武媚的親兒子,如非必要,武媚不會殺他。
可是李賢並沒有選擇這條路。在他看來,這是一種懦夫的行為,他李賢貴為太子,怎麽能選擇這樣的路?
我寧願死,也不會像那樣苟活!
在這一點上,李賢有自己的堅持,我敬佩他的勇氣,同時也尊重他的選擇。
作為李氏子孫,李賢沒有給李治丟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