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修陵,多動土石。
下側山峭平原由於被驪山流下來的雨水衝刷,北端出口處狀如門道,形似鴻溝,故名鴻門。
項梁破關而入,跟離鹹陽不過一日路程,陳兵於此,卻是有著別樣的計較。
當初為了項氏家門升格,以期裂土封王,特地借懷王熊心的名義詔告天下諸侯,先入關中者為王,有意將關中這塊沃野收入囊中。
可沒想到昔日瞧不上的鄉野落魄之人,竟然撿了個大便宜,占據了大義名份。
項家諸人自然是忿怒者居多,脾氣暴烈如項羽,就直言要揮師摧城,以劉邦的首級震懾天下諸侯。
這一切都被項家的當家人項梁摁了下去,大軍停頓於鴻門,可衝天的銳氣百裏外的鹹陽也能感受得到。
“劉邦真的封存宮室以待上柱國?”
夏侯嬰抹了抹額頭的冷汗,麵對少將軍項籍的質問,隻是連忙點頭。
心底暗中慶幸,幸虧在入帳之前先見了張良先生,要不然對答之間少不得要出紕漏。
“既然如此,那麽眾將宴於鴻門,為何沛公不至?”
項梁駐軍鴻門,每日與眾諸侯飲宴,為的就是示威進逼,讓劉邦早日認清自身,擺正態度,從而重新獲得主動。
項羽連聲詰問,都在項梁的意料當中,由侄子發難,最終他再出麵做最終裁定。
“鹹陽乃是秦人心腹地,沛公軍務繁忙,脫身不得。”
夏侯嬰連忙申辯,“更要緊的是扶蘇、蒙恬、王離率大軍自西麵來了。”
這條消息引起了項梁的重視,西麵來人也不比劉邦,如果讓他們入了鹹陽,那麽事情又有波折。
起兵之初,各種口號亂飛,其中傳播最廣,凝聚人心效果最佳的,無非是公子扶蘇、楚將項燕。
農家起事一開始所打的旗號就是扶蘇的大旗,而天下人也真的很吃這一套,這才有了義軍如火如荼的進展。
始皇在位,十日九戰,民間耗損極大,而扶蘇多有諫言,期求休息養民。
加上扶保扶蘇的一係列背後勢力推動,扶蘇不惜觸怒祖龍為民請命的高大形象益發豐滿,在民間傳得人盡皆知。
公子扶蘇也成了天下煎熬之時仁厚君子的化身,百姓們對苛刻疲民的政令有多麽反感,對扶蘇就有多麽的向往。
如今扶蘇掛帥,自隴西入內史郡,別說是關中之地,就是六國故地,恐怕也不會有太多的抵觸。
畢竟他的身上還流著一半荊楚水鄉的骨血。
劉邦對項氏叔侄多有抵觸之心,之所以這麽快就派出了夏侯嬰為使,那是因為現實讓他認清了自己。
項氏在東,扶蘇在西,他與一眾沛縣老兄弟反倒成了夾在中間的受氣包,形勢與當初困守鹹陽的趙高頗為相似。
東西兩方的兩股勢力,任何一人都不是他所能抵擋的,臨行之時,倒開始擔心起夏侯嬰能否順利說服項梁摒棄前嫌起來。
好在夏侯嬰回轉的及時,帶回的消息也讓劉邦等人鬆了一口氣。
“這多虧了了張良先生,如果不是張良先生指點,某家在項籍那小子麵前就要露了怯,不知道該如何接下去了。”
與夏侯嬰一同回來的還有張良,此刻正笑眯眯的站在一旁望著劉邦不語。
“此番多謝張良先生提前至鴻門轉圜,要不然項氏叔侄倆不會這麽輕易揭過此事。”
鴻門之事,夏侯嬰回來之前就遣快馬報與劉邦,因此後者也知道,夏侯嬰的一切應對都是在張良的授意之下。
而且張良當日的離去,也是作為自己的代表,提前在項梁那裏打了個活扣。
更為重要的是,他讓夏侯嬰在恰當的時候將西麵扶蘇的消息放了出來,果然,一舉見效。
“聯軍明日就會出現在鹹陽城外,接收此城,沛公最好還是早點收拾一番,搬去城外駐紮,以免落下口實。”
劉邦已經表明隻是為項梁代管鹹陽,張良這般建議也是顯得更為謙恭一些。
“真是可惜了那些珍寶,那樣的緞麵,我這輩子都沒見過,沒想到剛擁有了不到兩天,就要拱手讓人!”
士卒們拿取的那一點無傷大雅,府庫封存的這些可都是有賬目的,想到這些奇珍異寶不複為己有,劉邦心頭就是有百般不舍。
“沛公,小不忍則亂大謀,此時最重要的是渡過眼前的關口。”
“接下來兩虎相爭,到底會有怎樣的一番變化,還猶未可知。”
張良與劉邦這些日子的相處頗為投契,後者雖然身上有著濃濃的江湖市井風,但交往處事無不透著股大氣,讓人不自覺就與之熟稔起來。
因此,他是真心為劉邦做著一些打算,“更何況,我們先拿到了最貴重的珍寶。”
“府庫、宮裏的東西我是一股腦全放回去了,哪裏還有什麽寶貝!”
話雖如此說,但劉邦的眼睛還是直勾勾的盯著張良,耳朵裏想要聽到奇跡。
“家仆看守的那一車車圖籍鱗冊,可不正是天底下最貴重的寶貝麽!”
聽見張良這麽說,劉邦與一旁的將領豎起的耳朵再度耷弄下去,“這算什麽寶貝,也就你們讀書人稀罕。”
“哈哈哈哈,沛公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張良如春風拂麵,顯然這是他的得意之作,“有了他們,天下各郡各縣有多少戶口,能征多少兵能納多少糧,我們還不是一目了然。”
“相反,沒有了它們,項梁治理天下就如同眼下蒙著一層黑布,什麽也看不清。”
“現在諸位說說,這是不是個好寶貝?”
劉邦這才恍然大悟,不禁喜上眉梢。
在進入鹹陽的這段日子裏,他的心態已經從為自己掙一口氣轉換成他想擁有這一切。
曾經的他們,就如同井底觀天的青蛙,終於進了鹹陽,看到了天底下最瑰麗的景象,就再也容不得別人將他們重新扔回井裏。
就如同井底觀天的青蛙,終於進了鹹陽,看到了天底下最瑰麗的景象,就再也容不得別人將他們重新扔回井裏。
下側山峭平原由於被驪山流下來的雨水衝刷,北端出口處狀如門道,形似鴻溝,故名鴻門。
項梁破關而入,跟離鹹陽不過一日路程,陳兵於此,卻是有著別樣的計較。
當初為了項氏家門升格,以期裂土封王,特地借懷王熊心的名義詔告天下諸侯,先入關中者為王,有意將關中這塊沃野收入囊中。
可沒想到昔日瞧不上的鄉野落魄之人,竟然撿了個大便宜,占據了大義名份。
項家諸人自然是忿怒者居多,脾氣暴烈如項羽,就直言要揮師摧城,以劉邦的首級震懾天下諸侯。
這一切都被項家的當家人項梁摁了下去,大軍停頓於鴻門,可衝天的銳氣百裏外的鹹陽也能感受得到。
“劉邦真的封存宮室以待上柱國?”
夏侯嬰抹了抹額頭的冷汗,麵對少將軍項籍的質問,隻是連忙點頭。
心底暗中慶幸,幸虧在入帳之前先見了張良先生,要不然對答之間少不得要出紕漏。
“既然如此,那麽眾將宴於鴻門,為何沛公不至?”
項梁駐軍鴻門,每日與眾諸侯飲宴,為的就是示威進逼,讓劉邦早日認清自身,擺正態度,從而重新獲得主動。
項羽連聲詰問,都在項梁的意料當中,由侄子發難,最終他再出麵做最終裁定。
“鹹陽乃是秦人心腹地,沛公軍務繁忙,脫身不得。”
夏侯嬰連忙申辯,“更要緊的是扶蘇、蒙恬、王離率大軍自西麵來了。”
這條消息引起了項梁的重視,西麵來人也不比劉邦,如果讓他們入了鹹陽,那麽事情又有波折。
起兵之初,各種口號亂飛,其中傳播最廣,凝聚人心效果最佳的,無非是公子扶蘇、楚將項燕。
農家起事一開始所打的旗號就是扶蘇的大旗,而天下人也真的很吃這一套,這才有了義軍如火如荼的進展。
始皇在位,十日九戰,民間耗損極大,而扶蘇多有諫言,期求休息養民。
加上扶保扶蘇的一係列背後勢力推動,扶蘇不惜觸怒祖龍為民請命的高大形象益發豐滿,在民間傳得人盡皆知。
公子扶蘇也成了天下煎熬之時仁厚君子的化身,百姓們對苛刻疲民的政令有多麽反感,對扶蘇就有多麽的向往。
如今扶蘇掛帥,自隴西入內史郡,別說是關中之地,就是六國故地,恐怕也不會有太多的抵觸。
畢竟他的身上還流著一半荊楚水鄉的骨血。
劉邦對項氏叔侄多有抵觸之心,之所以這麽快就派出了夏侯嬰為使,那是因為現實讓他認清了自己。
項氏在東,扶蘇在西,他與一眾沛縣老兄弟反倒成了夾在中間的受氣包,形勢與當初困守鹹陽的趙高頗為相似。
東西兩方的兩股勢力,任何一人都不是他所能抵擋的,臨行之時,倒開始擔心起夏侯嬰能否順利說服項梁摒棄前嫌起來。
好在夏侯嬰回轉的及時,帶回的消息也讓劉邦等人鬆了一口氣。
“這多虧了了張良先生,如果不是張良先生指點,某家在項籍那小子麵前就要露了怯,不知道該如何接下去了。”
與夏侯嬰一同回來的還有張良,此刻正笑眯眯的站在一旁望著劉邦不語。
“此番多謝張良先生提前至鴻門轉圜,要不然項氏叔侄倆不會這麽輕易揭過此事。”
鴻門之事,夏侯嬰回來之前就遣快馬報與劉邦,因此後者也知道,夏侯嬰的一切應對都是在張良的授意之下。
而且張良當日的離去,也是作為自己的代表,提前在項梁那裏打了個活扣。
更為重要的是,他讓夏侯嬰在恰當的時候將西麵扶蘇的消息放了出來,果然,一舉見效。
“聯軍明日就會出現在鹹陽城外,接收此城,沛公最好還是早點收拾一番,搬去城外駐紮,以免落下口實。”
劉邦已經表明隻是為項梁代管鹹陽,張良這般建議也是顯得更為謙恭一些。
“真是可惜了那些珍寶,那樣的緞麵,我這輩子都沒見過,沒想到剛擁有了不到兩天,就要拱手讓人!”
士卒們拿取的那一點無傷大雅,府庫封存的這些可都是有賬目的,想到這些奇珍異寶不複為己有,劉邦心頭就是有百般不舍。
“沛公,小不忍則亂大謀,此時最重要的是渡過眼前的關口。”
“接下來兩虎相爭,到底會有怎樣的一番變化,還猶未可知。”
張良與劉邦這些日子的相處頗為投契,後者雖然身上有著濃濃的江湖市井風,但交往處事無不透著股大氣,讓人不自覺就與之熟稔起來。
因此,他是真心為劉邦做著一些打算,“更何況,我們先拿到了最貴重的珍寶。”
“府庫、宮裏的東西我是一股腦全放回去了,哪裏還有什麽寶貝!”
話雖如此說,但劉邦的眼睛還是直勾勾的盯著張良,耳朵裏想要聽到奇跡。
“家仆看守的那一車車圖籍鱗冊,可不正是天底下最貴重的寶貝麽!”
聽見張良這麽說,劉邦與一旁的將領豎起的耳朵再度耷弄下去,“這算什麽寶貝,也就你們讀書人稀罕。”
“哈哈哈哈,沛公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張良如春風拂麵,顯然這是他的得意之作,“有了他們,天下各郡各縣有多少戶口,能征多少兵能納多少糧,我們還不是一目了然。”
“相反,沒有了它們,項梁治理天下就如同眼下蒙著一層黑布,什麽也看不清。”
“現在諸位說說,這是不是個好寶貝?”
劉邦這才恍然大悟,不禁喜上眉梢。
在進入鹹陽的這段日子裏,他的心態已經從為自己掙一口氣轉換成他想擁有這一切。
曾經的他們,就如同井底觀天的青蛙,終於進了鹹陽,看到了天底下最瑰麗的景象,就再也容不得別人將他們重新扔回井裏。
就如同井底觀天的青蛙,終於進了鹹陽,看到了天底下最瑰麗的景象,就再也容不得別人將他們重新扔回井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