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真小人還是偽君子】


    葵丘之盟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51年,一直追隨齊桓公鞍前馬後的宋桓公去世了。


    在他去世前,大子茲父曾多次在他麵前請求說:“目夷年齡比我長,而且有仁德,請您立他為儲君!”態度十分誠懇。


    茲父的母親,是宣薑與公子頑所生的第四個女兒、宋桓公的正室夫人。公子目夷的母親則是宋桓公的小妾。按著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目夷雖然比茲父大,而且比茲父能幹(這一點我們可以在以後發生的事情中看得很清楚),卻無權繼承宋國的君位。


    宋桓公被茲父誠懇的態度感動了。生於亂世,還有比兄弟和睦更令人值得高興的事嗎?他把目夷找來說:“你弟弟茲父三番五次要讓位於你,我不忍心拂了他的好意,打算立你為大子,你看如何?”


    目夷聽了父親的話,撲通一下跪倒在地上,說:“茲父有這麽高的覺悟,可以將國家讓給我,還有比這更仁德的事嗎?單從這一點看,我就不可能超過他。而且如果立我為大子,有違禮製,萬萬不可。”堅決謝絕了茲父的好意。


    茲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繼承了宋桓公的君位,也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宋襄公。


    當上國君之後,他仍然十分尊重哥哥目夷,任命目夷為左師,執掌全國政事。目夷在宋國的地位,也許就和管仲在齊國的地位差不多吧。


    宋襄公的母親是宣薑的女兒,而宣薑是齊桓公的姐妹,因為這層關係,宋襄公叫齊桓公一聲舅爺爺,也是未嚐不可的事。事實上,宋襄公此生最崇拜的人,也就是這位霸主舅爺爺。葵丘會盟的時候,宋桓公剛剛去世,還沒有舉行葬禮,但宋襄公仍然戴孝參加了會盟,使得齊桓公十分感動。正是在那次會盟上,宋襄公親眼看著齊桓公接受天子所授的祭肉,在他的心目中,耄耋之年的齊桓公仿佛渾身籠罩著一層神性的光輝。“做人當如此!”他暗自告訴自己。


    他比宋桓公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齊桓公身邊,唯其馬首是瞻,在眾多同盟的諸侯中,他的表現最突出,也最令齊桓公感到滿意。以至於當齊桓公和管仲考慮托付身後大事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他。


    宋襄公因此成為了齊大子昭的保護人。


    諸侯托孤,一般都是托付給國內的卿或大夫,托付給一位外國元首,還真是很少見。齊桓公對宋襄公的信任,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齊桓公能夠指定霸主繼承人的話,說不定也會指定給宋襄公。


    而在宋襄公的心裏,他也正是把自己當成了齊桓公的霸業繼承人。這種想法,在他圓滿地完成齊桓公的囑托、將大子昭送上齊國國君的寶座之後,變得愈發強烈了。


    照著齊桓公的葫蘆畫瓢,宋襄公於公元前641年在曹國召開了第一次諸侯會盟。這次會盟隻邀請了曹國、邾國、滕國、鄫國等幾個小國參加,可以視為宋襄公開拓霸業的一次試水。


    然而,這次試水搞得很不成功。


    首先,作為東道主的曹國對這次會盟表現得不冷不熱,沒有為會議提供必要的後勤保障,參與會議接待的官員級別也很低,沒有安排群眾手持鮮花夾道歡迎,沒有文工團表演,沒有會議聚餐,沒有桑拿泡溫泉,更沒有準備土特產作為會議紀念品。


    其次,滕國國君滕宣公目無會議紀律,一路晃晃悠悠,直到會議開幕兩天了才到會。見到宋襄公,也全然不似見到齊桓公一般戰戰兢兢,而是漫不經心地打了個招呼,說:“不好意思,天熱,路上不好走,來遲了。”便搖著扇子東張西望地找自己的座位。宋襄公正在主席台上對著為數不多的幾位聽眾做題為《繼承遺誌,維護穩定,團結一致尊崇王室》的長篇大論,被滕宣公這麽一攪局,詞也接不上了,氣得命衛兵當場將滕宣公拿下,關進了大牢。


    更過分的是鄫國的國君鄫子,一直到會議結束都沒有露麵。等到大家散了夥,各自回家,他才氣喘籲籲地跑到邾國,向邾文公作了一番檢討,說自己被淮夷人趕得東奔西跑,原來齊桓公發動大家修的鄫城又是個爛尾工程,根本沒辦法居住,總之家裏的事情太麻煩了,手忙腳亂,所以沒趕上會盟,請大會主席團原諒。


    邾文公又好氣又好笑,命人先將他扣下來,並派使者到宋國去請示該如何處置。宋襄公聽了,氣不打一處來,背對著使者說:“他不是被夷人趕得走投無路嗎?就用他來祭祀次睢(sui)之社,請睢水之神賜福於我們吧。”


    睢水是汴水的支流,次睢之社是供奉睢水之神的場所。東方諸夷族也都信奉睢水之神。宋襄公這麽做,一方麵是殺雞給猴看,讓中原諸小國看看怠慢他的下場;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從宗教上討好東夷人,希望與東夷人建立友好關係。如果能夠和平解決東夷人的問題,對他剛起步的霸業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為此,殺掉一個鄫子又有何不可呢?


    這件事遭到了公子目夷的極力反對:“按照傳統,祭祀的時候該用什麽牲畜都有明確的規定,馬、牛、羊、豬、狗、雞六種祭物不可雜亂使用。如果是小規模的祭祀,連大牲口都不能用,何況是用人?祭祀就是為了給人祈福,人民就是神的主宰,如果用人獻祭,什麽樣的神能夠享受?當年齊桓公稱霸天下,幫助魯國穩定局勢,去除慶父之亂,幫助衛國、邢國重建家園,君子仍因為他有趁火打劫、吞並魯國的念頭,而批評他品德有問題。今天您開一次大會,就關押了兩國君主,還想去祭祀莫明其妙的睢水之神,讓祖先蒙羞。以這種方式建立霸業,能行嗎?唉,我不如早點死了,免得看到你胡作非為。”


    公子目夷的話說得像是苦口婆心,可謂是忠言逆耳,宋襄公一句也聽不進,還是叫邾文公殺了鄫子,獻祭給睢水之神。在他看來,如果要建立霸業,就必須不擇手段,先樹立自己的威信。再說了,當年齊桓公第一次舉行北杏之會,不也是將不來赴會的遂國給滅了嗎?


    同年秋天,宋襄公又發兵攻打曹國,討伐其怠慢之罪。這樣一來,參加宋襄公第一次會盟的四個小國,倒有三個受到他的征罰。


    公子目夷再一次表示反對,他對宋襄公說:“當年周文王討伐崇侯虎之亂,打了一個月還沒結果,他馬上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麽,於是回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然後才再一次發兵攻打崇侯虎。結果不等他動手,崇侯虎便主動投降了。詩經上說,禮樂教化和法製,要從老婆開始抓,然後推廣到兄弟,最後推廣到親族與國家。就是告訴我們治理國家要由內而外。現在的情況是您自己德行還有所缺陷,就急著去討伐別人,試問又怎麽能夠取勝?”


    這話宋襄公怎麽聽怎麽不順耳,當然不會放在心上。


    齊桓公在世的時候,中原各國被齊桓公役使著開會、打仗、修城,已經疲憊不堪。沒想到齊桓公一死,又冒出個宋襄公,叫著嚷著要做仁義大哥,本事不大,脾氣挺大,而且手段毒辣。這前後一對照,大夥兒發現原來齊桓公還是挺好的,於是紛紛懷念齊桓公的恩德。陳穆公更是向各國發出呼籲:重溫葵丘之盟的誓詞,構建和平友好的國際秩序。這一呼籲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同年冬天,齊、魯、陳、蔡、鄭等國在齊國舉行了會盟。


    這次會盟沒有邀請宋襄公參加,反倒是邀請了一位身份顯赫的不速之客:楚成王的全權特使。


    看來,這個世界上還真的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有的隻是永遠的利益。


    “齊桓公加管仲”這對北方組合死後,“楚成王加子文”這對南方組合一度陷入對手突然消失的空虛之中。


    二十年來,楚成王和齊桓公一直在玩一種老鷹抓小雞的遊戲:楚成王是老鷹,齊桓公是母雞,而中原各國特別是弱小的國家是受齊桓公保護的小雞。


    很顯然,楚成王憑借其雄厚的軍事實力和地域優勢,以及楚國人特有的狡黠,在這場遊戲中一直占據主動。他不斷變換自己的攻擊位置,改變攻擊策略,時而直奔主題、時而迂回進攻、時而各個擊破,花樣層出不窮。一不小心就將一隻小雞抓到爪子裏,使得齊桓公這個雞媽媽疲於應付,心力交瘁。


    但齊桓公仍然是一隻合格的老母雞。在他的天空上,不隻飛翔著楚成王一隻老鷹,同時還徘徊著狄、戎、夷各族猛禽,他用自己的羽翼保護著中原各國不受來自東、西、南、北的入侵,或者減少入侵帶來的痛苦。偶爾有一兩隻小雞被叼走,也是在所難免的事。


    憑良心說,他已經做得很不錯,也該歇歇了。


    這世上曆來沒有什麽救世主,地球缺了誰都照樣轉。老母雞雖然死去,小雞們的生活還得繼續,雖然活得和從前有些不一樣。


    齊桓公死後的第二年春天,新鄭城頭的牆頭草——鄭文公便長途跋涉,不遠千裏來到郢都,真心實意地朝覲了楚成王。


    改換門庭,講究的就是一個快字。鄭文公這種從善如流的態度讓楚成王非常滿意,他熱情地接待了鄭文公,並且大手筆賜給他幾千斤銅。


    在春秋時代,銅是用來鑄造兵器的主要原材料。楚國出產的銅以優質聞名,而鄭國生產的刀劍以工藝精湛聞名。楚成王一時高興給了鄭文公這批銅,很快就後悔了:如果鄭國用這批銅生產兵器,萬一落到中原大國手裏,對於楚國是一個重大的威脅。他連忙要求鄭文公簽訂原材料使用協議,要鄭國保證將這批銅用於和平用途。


    鄭國用這些銅鑄造了三口大鍾,向楚國表態。


    為了報答和討好楚成王,他提議邀請楚國派代表參加在齊國舉行的會盟。


    齊桓公死後,齊國經曆了五公子之亂,實力已經被嚴重削弱。齊孝公審時度勢,對於把楚國人請到談判桌前的做法,自然不會表示什麽異議。再說,齊、楚兩國本來就有一紙召陵之盟,這次同桌會晤,也可以視為再續前緣,不必擔心人家說閑話。


    蔡國本來就是楚國的小弟弟,唯楚成王馬首是瞻,對於鄭文公的提議舉雙手表示讚同。


    陳國在蔡國的西北部,也是直接受到楚國軍事威脅的國家之一,它一直依賴齊桓公建立的幽盟,才避免被楚國侵略。現在齊桓公已死,幽盟四分五裂,鄭文公倡議召開諸侯大會,能夠得到齊、楚兩個大國的響應,對於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陳國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也沒有理由表示反對。


    《左傳》對這次會盟的具體內容沒有記載,隻是簡單地說,這次會盟是“修桓公之好也”。


    可想而知,被排除在這次會盟之外的宋襄公感到相當失落。


    在這種情況下,他本來應該回家洗個臉,好好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麽,重新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然後虛懷若穀地回到國際大家庭中,謀一份自己能夠幹好的差使。


    洗個臉,是不夠讓他清醒的,可惜那時候沒人出來教育他,給他幾個更清醒的巴掌:


    第一個巴掌:宋國曆來隻是一個二流強國,與當時第一陣營的齊、楚、晉、秦等國相比,無論在國土麵積、人口數量、國民生產總值還是軍事實力上,都有很大差距。以宋國的國力想要號令諸侯,存在嚴重的先天不足。


    第二個巴掌:宋國是商朝的後裔,大廟裏供奉著的也是商朝的列祖列宗。自周朝建立之初,宋國就是王室與姬姓諸侯共同防範的對象。宋國周邊的諸侯布局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其目的隻有一個:防止商朝遺民造反。現在雖然時過境遷,但是宋襄公如果跳出來要做中原諸國的仁義大哥,仍然難免引起周王室和姬姓各國的疑慮。


    第三個巴掌:拋開國力和政治偏見不談,單從個人能力上講,宋襄公也僅僅是中人之資,就算給他一個大國元首當,他也不可能成為諸侯中的第一人。


    很不幸,這幾個巴掌對宋襄公毫無作用。各國諸侯“修桓公之好”的第二年,他開始籌劃一次大規模的會盟。用《左傳》的話說:“宋襄公欲合諸侯。”


    齊桓公自詡“九合諸侯”,現在宋襄公也想要“合諸侯”,自然是要做齊桓公曾經做過的事了。


    很難理解,宋襄公連幾個小國都擺不平,居然敢學著齊桓公的樣子大會諸侯。


    因而,魯國大夫臧文仲評論說:“他要是順從大家的意願,還勉勉強強;如果要大家順從他的意願,恐怕辦不到。”


    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向齊國和楚國發出邀請,請這兩個國家派大臣到宋國的鹿上會盟,商討結束南北對抗、促進天下和平的大事。


    此舉的用意很明顯,宋襄公欲合諸侯,必須得到齊、楚兩個大國的首肯,因此先在鹿上開一個三國部長級的預備會議,為接下來的諸侯大會作準備。


    對於宋襄公不自量力的行為,公子目夷隻能哀歎:“小小國家,卻想當天下的盟主,不自量力,宋國難道就要滅亡了嗎?”


    齊孝公礙於宋襄公的情麵,答應派人赴會。


    楚成王看了宋襄公的信,也很爽快地答應了。


    馮夢龍杜撰說,鹿上之會,齊、楚、宋三國君主均親自到會,並聯合發布了會議通知,通知各諸侯國於同年秋天到宋國的盂地會盟。但根據《左傳》與《史記》的記載,聯合發布會議通知可能確有其事,三國君主親自會晤則是子虛烏有。


    不管怎麽樣,那年秋天,盂地會盟如期舉行了。參加會盟的有宋、楚、陳、蔡、鄭、許、曹七國諸侯。


    齊國和魯國兩個重要的國家缺席會議,原因是齊孝公對於這次會盟由宋襄公主持,很有些看法,而魯僖公對於和楚國直接打交道,持審慎態度,所以都不願意前來參加。


    再來看看到會的七國諸侯,宋、楚兩國自不必說,陳、蔡、鄭三國諸侯目前都是楚成王的小弟弟,他們之所以應邀赴會,恐怕也是楚成王安排,至少是經過他同意的。


    許國曾經臣服於楚國,但齊桓公在世的時候,和齊國也走得很近。在楚國和宋國之間,許國屬於搖擺力量。


    而曹國,前兩年還因為會盟的事,被宋襄公派兵討伐。這次赴會,恐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會議還沒開始,似乎就包含著某種陰謀。


    公子目夷十分擔心,他說:“大禍就要在這裏降臨了!主公稱霸的欲望太強烈,有誰受得了啊?”


    但是宋襄公看不到危險,他滿懷熱情地接待了各國諸侯,幻想著通過這次大會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到了正式開會那天,宋襄公作為東道主,第一個上台發言。他簡單回顧了齊桓公的豐功偉績,以及當年齊桓公將大子昭托付給他照顧的點點滴滴,然後切入正題,闡明這次會議的主旨是繼承齊桓公的遺誌,尊王安民,息兵罷戰,同享太平。為了掀起會議的小高潮,他問在座的諸侯:“諸君有沒有信心和我茲父共同建立一個沒有戰爭、沒有痛苦、隻有健康和快樂的中國?”


    他環顧了一下,大夥兒都低著頭,一言不發,場麵有點尷尬。半晌,楚成王不緊不慢地站起來,說了一句很實際的話:“喊口號之前,最好先搞清楚,誰是今天的盟主?”


    宋襄公裝作沒考慮過這個問題的樣子,想了幾秒鍾,然後說:“那,咱們就按爵位的高低來排,誰的爵位高就誰當盟主吧。”


    如果按爵位,宋是公爵,在坐的諸侯沒有人比他高;而楚是子爵,隻能排到最後。這盟主的位置,當然是他宋襄公坐了。


    沒想到,楚成王臉上露出一絲紅暈,很不好意思地說:“既然宋公如此抬愛,我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宋襄公聽了,愣了老半天才說:“咳,咳……這個,按爵位,您是子爵喲……”


    楚成王打斷道:“您搞錯了,我明明是王,排在您這個公爵之上,怎麽是子爵呢?”


    “這個……您這個王,恐怕是自封的吧?”


    楚成王笑了:“既然我這個王是自封的,誰要您把我請來的?”他把頭轉向其他幾位諸侯:“諸君難道也覺得,我這個王是自封的嗎?”


    “什麽話?”鄭文公站起來說,“明明是公認的嘛!”


    陳、蔡兩位諸侯也紛紛表態說,楚王是真的,如假包換。


    許國和曹國國君一聲不吭,悠然自得地看著這場鬧劇表演。


    宋襄公還想說什麽,楚成王“哼”了一聲,搖搖扇子,早就埋伏在帳外的楚將成得臣、鬥勃帶著幾十名武士衝進大帳,直奔主席台,老鷹抓小雞似的將宋襄公拿下。


    在人家的地盤上捉拿人家的君主,乃是楚國人的拿手好戲。想當年楚文王為了息媯跑到息國去,也是用這招將息侯俘虜,還順便把息國給滅了。


    楚成王故伎重演,拿了宋襄公之後,立刻召喚在邊境上侯命的楚國大軍,連同鄭、陳、蔡、許、曹各國部隊,挾持著宋襄公,浩浩蕩蕩殺向宋國的首都商丘。


    楚成王的如意算盤是,以宋襄公為人質,迫使宋國人開城投降,即使不滅掉宋國,也要將它變成楚國的附庸。


    然而,留守商丘的公子目夷早有準備,嚴陣以待。楚國人攻城數次,均無功而返。楚成王惱羞成怒,命人將宋襄公綁到城下,揚言宋國人如不開城投降,便殺了宋襄公。


    這是一場心理博弈。


    宋襄公不自量力,在盂地會盟上自取其辱,輿論風向對他是不利的,中原各國都樂得看他出洋相,宋國人自己也覺得沒麵子,情緒十分低落。但楚成王在諸侯大會上公然綁架宋襄公,這種做法也確實有點過分,又挾持著宋襄公去攻打商丘,就更加引起了中原各國的警惕,也激起了宋國人的同仇敵愾。


    這個時候,如果再殺掉宋襄公,不但宋國人不會投降,中原各國也很有可能產生強烈的反感,隻要出現一個合適的人振臂一呼,很快會形成新的反楚陣線,對楚國大大的不利。


    宋國人很明白這一點,他們對楚國的威脅不理不睬。說實話,如果楚成王真的把宋襄公給殺了,對宋國倒是件“天去其疾”的好事。


    楚成王沒辦法,隻好帶著宋襄公回到了楚國。回國之前,他還幹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派大夫申宜帶了幾車戰利品,前往魯國“獻捷”。


    魯僖公收到這幾車禮物,哭笑不得。按照周禮,諸侯如果戰勝四夷,則獻捷於天子,不獻捷於諸侯;諸侯戰勝諸侯,則連天子都不能獻,因為違反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規定,天子如果接受了,也是“非禮也”。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麵人。魯僖公對於楚成王主動套近乎的舉動,心裏還是十分感動的。


    到了冬天,楚成王又在宋國的亳城召集諸侯大會,討論釋放宋襄公的事。與會諸侯除了盂地之會的原班人馬,還多了一位魯僖公。


    看來,幾車戰利品不是白給的。


    宋襄公灰頭土臉地從亳城回到了商丘。這次打擊對一個常人來說,確實夠大了。但很顯然,宋襄公不是常人,他仍然堅信自己的使命是領導中原各國反抗楚國的壓迫(雖然現在中原各國紛紛與楚國交好)。公子目夷對此深感絕望,他私下說:“看來宋國的禍患還沒有了結,因為咱們主公所受的教訓還不夠深刻。”


    回想起來,公元前644年,也就是齊桓公去世的前一年,在宋國發生了兩件奇事:


    第一件,有五塊隕石從天而降,悉數落到宋國境內;


    第二件,有六隻水鳥倒退著飛過宋國的首都。


    隕石降落,當然不是從賽伯坦星球飛來了汽車人,而是一種不常見的天文現象;水鳥倒飛,有可能是狂風將鳥兒吹得倒栽,無力飛起。但在當時的人看來,這兩件事非同小可。正好周王室的內史叔興在宋國訪問,宋襄公便抓住他問:“這是什麽預兆?是凶還是吉?”叔興說:“今年魯國有喪事,明年齊國大亂,而您將號令諸侯……然而不長久。”


    叔興從宋襄公那裏出來,為自己剛才的言論解釋說:“其實宋公問錯了。隕石降落,水鳥倒飛,都是因為陰陽不調,不關凶吉之事。凶吉由人,根本沒有必要問。我是怕宋公生氣,不得以才這麽回答的啊!”


    雖說是不得已的回答,叔興卻說得十分準確。當年三月,魯國的重臣公子季友逝世。第二年,齊桓公去世,齊國大亂。而宋襄公所謂的號令諸侯,不過是一場讓人笑話的鬧劇,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鷸蚌相爭,南楚得利】


    公元前639年,也就是宋襄公盂地會盟的這一年夏天,魯國發生了嚴重的旱災。負責求雨的女巫對此束手無策。魯僖公在宮門外直跳腳,情急之下,下令焚燒女巫,以追究其罪責。


    大夫臧文仲及時勸阻了魯僖公這一荒唐的行為,他認為焚燒女巫絕不是對付旱災的有效辦法,正確的做法是:


    一,將國庫裏的糧食分給災民,發動他們去修築城牆,既填飽了他們肚子,又加強了國家防禦;


    二,號召大家省吃儉用,杜絕浪費;


    三,抓好糧食生產,顆粒歸倉;


    四,發動富戶行善積德,將存貯的糧食分給大家。


    魯僖公聽從了臧文仲的建議。這一年魯國雖然因為大旱而致饑荒,卻沒有餓死人。


    順便說一句,這位臧文仲大夫,是孔夫子極其推崇的人物,以其積極務實、以人為本的政治主張開後世儒家風氣之先河。


    同年秋天,宋襄公唯一的忠實擁躉邾文公討伐魯國的附庸須句國,須句國君逃到了魯國請求政治避難。


    須句和附近的任、宿、顓臾四國均為上古傳說中伏羲的後代,以風為姓。魯僖公的母親成風就是須句國人,她對魯僖公說:“尊崇先古聖人,使他們的後人得以祭祀祖先,保護小國寡民,是周禮的指導思想。蠻夷之國擾亂華夏,是周朝之禍。你如果保護須句以尊崇伏羲,使其祭祀得以延續,則可以緩解禍患。”


    邾國是曹姓,本來是中原之國,但是地處諸夷,風俗習慣都接近夷人,所以成風將其稱之為蠻夷之國。


    魯僖公聽了母親的話,於公元前638年春天派兵討伐邾國,將邾國人從須句趕出去,幫助須句國君複了國。這種“存亡國、繼絕世”的行為,自然得到了左丘明的表揚:“禮也。”


    邾文公不甘就此罷休,再一次發動戰爭。魯僖公犯了輕敵的錯誤,認為邾國不過是一個小國,前來挑釁無異於自尋死路,沒有經過周密的準備,便發兵迎擊邾軍。


    臧文仲提醒他說:“國無大小,均不可輕視;沒有準備,雖然人多勢眾,亦不可倚恃。打仗是國之大事,正如詩經上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先王的英明神武,猶且將戰爭視為艱難和可怕之事,何況我們這樣的小國?請主公您不要再說什麽邾國小不足慮的話了,蜘蛛雖小,尚且有毒,何況是邾國?”


    魯僖公覺得這老頭成天吧嘰吧嘰,動不動就長篇大論,引經據典,實在惹人生厭,也懶得理他,帶著軍隊出征了。同年八月,魯、邾兩國軍隊在升陘發生戰鬥,魯軍大敗。


    魯僖公敗得很狼狽,連身上穿的甲胄都被敵人奪走(真是丟盔棄甲),掛邾國的魚門(城市名)上示眾。


    相較於魯僖公因輕敵而戰敗,宋襄公的戰敗就更顯得離奇了。


    公元前639年三月,鄭文公再一次前往郢都朝覲楚王。此舉使得剛被釋放回國不久的宋襄公感到極為不爽,舉兵討伐鄭國,並包圍了鄭國的都城新鄭。


    公子目夷勸諫無效,哀歎道:“這就是禍患之所在啊!”


    打狗還得看主人。宋國對鄭國的侵略立刻引發了楚國的介入。楚成王親自率軍討伐宋國,以解新鄭之圍。


    麵對來勢洶洶的楚軍,宋襄公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戰略,在泓水列陣迎擊楚軍。大司馬公孫固對這次戰爭感到沒有把握,對宋襄公說:“老天拋棄商族已經很久了,而您現在想要重振商族的雄風,實在是逆天而行,難以得勝。不如就此與楚國講和,化幹戈為玉帛,才是上策。”


    大司馬是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連他都覺得沒有把握,那就確實應該好好考慮一下,這仗能夠不打就別打了。


    但是宋襄公的腦子不太好使,一到關鍵時刻就特別擰巴,別人認為不能幹的事,他偏要幹,仿佛不如此不足以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


    這也難怪,他太需要一場勝利來挽回麵子,同時也給自己找回一點信心了。這個時候如果再找楚國人去講和,他這輩子就別想再抬起頭來,更別說再做他的霸主之夢了。


    還別說,戰爭的天平一開始似乎還真朝著宋國這方傾斜:就在宋軍在泓水之濱嚴陣以待的時候,楚軍才剛站穩腳跟,稀稀拉拉地開始找船過河。


    楚國人犯了兵家之大忌,宋軍隻要趁著楚軍渡河之機發動進攻,楚軍就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


    《孫子兵法》說:“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翻譯成白話,敵人渡河而來,不要在敵人沒有上岸的時候就迎擊,而要等到敵人過了一半再發動進攻。


    孫子這樣說,是告誡那些沉不住氣的指揮官,如果敵人還在河中間就出擊,以當時的條件,很難給敵人沉重的打擊,反而令敵人很快退縮回去,白白浪費了戰機。如果敵人已經過了一半再發動攻擊,則已經上岸的敵軍尚未立住陣腳,很容易被擊潰,而仍在渡河的敵軍也因此進退兩難,最終導致全軍覆滅。


    但是,宋襄公顯然不用孫子來提醒。他很沉得住氣,事實上,他是太沉得住氣了,使得一向穩重的公子目夷反倒顯得心浮氣躁起來。


    楚國人渡到一半的時候,公子目夷拉扯著宋襄公的袖子說:“是時候了,敵眾我寡,請趕快發動進攻,打他個措手不及。”


    宋襄公遠望著渡河的楚軍,高深莫測地微笑道:“不可。”


    戰機就這麽一分鍾一分鍾地消逝,目夷在一旁急得直跺腳。沒過多久,楚國人全部渡過了泓水,亂哄哄地在河邊準備列陣。


    “快下令進攻,現在打還來得及!”目夷再一次請求。


    “不可。”宋襄公仍然保持著傻傻的微笑,看著楚國人在河邊整頓部隊。在那一瞬間,目夷連殺他的心都有了。目夷猛然回想起當年父親宋桓公要把君位傳給他的情景,那時候,如果自己勇敢地承擔起重任,想必不會有今天的事情吧?


    這隻是他潛意識裏的一閃念。他立刻告誡自己,這種想法絕對不能再出現。茲父雖然腦子不太好使,但他既然已經是君主,就必須用侍奉君主的“道”來對待他。


    楚國人現在已經列好好完畢,人強馬壯,衣甲鮮明,旌旗蔽日,顯示出一派朝氣磅礴的氣勢。宋國將士本來就對楚國人有畏懼之心,看到這番景象,膽子小的人腿都已經軟了。


    就在這時候,中軍傳來了陣陣鼓聲,那是宋襄公發出的進攻號令。士兵們強打起精神,跟隨著宋襄公朝著楚軍衝過去。


    結果可想而知。宋軍幾乎全軍覆滅,宋襄公的護衛死傷殆盡,他本人也被楚軍的利箭射穿大腿,傷勢嚴重。


    如果不是公孫固和公子目夷拚命組織抵抗,他恐怕要再一次成為楚軍的俘虜了。


    回到首都商丘,大夥兒再也忍不住,紛紛指責宋襄公不懂軍事,胡亂指揮,把大好的戰機給延誤了。


    沒想到,宋襄公對這種指責還很不服氣,他反過來教育大夥說:“君子不兩次創傷敵人,不俘虜有白發的老人。古代的聖賢帶兵打仗,不利用敵人的不利位置取勝。我雖然是已經滅亡的商朝的後人,對於沒有列好陣的敵人,是絕不會擊鼓進攻的。”


    大夥兒聽了,都麵麵相覷。公子目夷說:“那是您還不知道什麽叫打仗,所以才這樣說。楚軍強盛,然而身處險地,不能及時列陣,是天助我宋國,那時發起進攻,有什麽不妥?在那種情況下,我還擔心打不過他們,哪裏像你那樣光為楚國人著想?兩軍交鋒,對麵都是敵人,就算有的人年紀大了,抓到手了就要俘虜,還管他頭發斑白?我們嚴格紀律,加強訓練,就是為了殺敵,隻要敵人還有戰鬥力,就要殺死他,還管他是不是二次受傷?如果不想傷他,幹脆一次也別傷;可憐其年老,不如不打這仗。軍隊就是要在有利的情況下使用,而且要用金鼓來鼓舞士兵的鬥誌。把部隊帶到有利的位置,讓敵人處於不利的位置,抓住敵人的漏洞進攻,那是必須的!”


    宋襄公喃喃說:“那不是仁義之道,不是仁義之道……”


    大夥很不理解,他對沒犯什麽錯誤的滕宣公和鄫子一點也不仁義,為何對傷害過他的楚國人如此仁義?


    其實,還是一個麵子問題在作怪,與仁義有何關係?


    第一,宋襄公一直以來都以齊桓公的繼承人自居,視自己為當然的霸主,沒想到小國不服,大國反而與楚國交好,讓他感覺很難受。綁架滕宣公,殘害鄫子,都是自信心不強的表現,同時也說明,他本質上就是一個殘暴的人。


    第二,在盂地會盟上,楚成王將他搞得很沒麵子,而且公然破壞國際公約,將他給綁架了,國際社會不但不譴責楚成王,反而紛紛譏笑他不自量力,使得他的自尊心備受打擊,從此將楚成王視為頭號敵人。


    第三,他想拾回自尊,重獲信心,唯一的途徑就是打敗楚成王,這是他不接受公孫固的建議,一定要在泓水迎戰楚軍的主要原因。


    第四,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之所以不對楚軍進行半渡而擊,是因為他那受傷的自尊心在膨脹:不但要在軍事上打敗楚成王,而且要在道義上打敗楚成王,讓天下人都看到,即使楚成王在盂地之會上采取如此卑鄙的手段對待他,他卻不肯用不公平的手段來對待楚成王。和楚成王相比,他是多麽堂堂正正的一個人!


    以上是對宋襄公的心理分析,大家姑妄聽之。午後書社?


    楚成王勞師襲遠救援鄭國,用實際行動讓鄭文公感動了一把。回想起來,當年鄭文公跟著齊桓公混的時候,楚成王曾經派兵攻打鄭國,攻鄭國的聃地,俘虜了守將聃伯,而齊桓公直到兩年後才作出實質性的反應,組織八國聯軍討伐楚國;四年之後,鄭文公在周天子的斡旋下,一度與楚國發生親密接觸,齊桓公因此糾集諸侯,包圍了鄭國的新密,楚成王為了救鄭國,立刻派兵攻打許國,迫使齊桓公放下鄭國前來救援許國。這回宋襄公攻打鄭國,楚國又是迅速作出反應,真刀真槍和宋國人打了一仗,荊楚之人雷厲風行的辦事作風,委實讓中原人大開眼界。


    正是在楚國的支持下,盂地會盟的前一年,鄭國派公子士、大夫泄堵寇帶兵入侵滑國,征罰了其背叛鄭國、臣服於衛國的行為(滑國原為鄭國的附庸)。


    在泓水打敗宋國人之後,楚成王應鄭文公的熱情邀請,在鄭國的柯澤接受了鄭國人的慰勞。


    為了招待好救命恩人,鄭文公可是花了心思。他派兩位夫人羋(mi)氏和薑氏前往柯澤的楚軍大營,代表鄭國犒勞楚軍。羋是楚國的國姓,羋氏則可以肯定是楚成王的親族,也許就是楚成王的妹妹。


    楚成王男性荷爾蒙急速飆升,一高興,帶她們參觀了兩樣東西:一是宋國的俘虜,二是戰死的宋國士兵的耳朵。


    古人計算戰功,以斬獲的數量為依據。獲就是俘虜,斬則是殺死敵軍的數量。死人不能帶回來,就剪下鼻子或耳朵,裝在鹽筐裏醃著,一方麵便於點數,一方麵也是為了帶回家去向父老鄉親展示。


    當時羋氏、薑氏參觀了楚成王的斬獲,嚇得麵色蒼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差點沒暈倒。


    楚成王倒是十分開心,他心裏想:“到底是婦人,這點小事就被嚇壞啦!”身為男人的滿足感油然而生。


    左丘明對此不屑地評論道:“非禮也!婦人迎送客人都是足不出戶,即使見兄弟也不能跨過門檻,軍國大事更不應該讓婦人靠近。”


    楚成王在柯澤逗留了幾天,又前往新鄭接受鄭文公的招待。鄭文公量鄭國之物力,結楚國之歡心,舉行了盛大的宴會來歡迎楚成王。據記載,這次宴會,僅庭中陳列的物品就多達數百種,食物用了木器皿、竹器皿各四十六個分裝,規格之高,接待天子也不過如此。鄭文公更向楚成王行“九獻”的大禮,大大地滿足了楚成王的虛榮心。


    按照周禮,主人向客人敬酒,客人回敬,主人再回敬,視為一“獻”。執行侯、伯爵可以用“七獻”,而招待公爵以上的人物才可以用“九獻”。鄭文公對楚成王用“九獻”,自然也是過度熱情的“非禮”行為。


    宴會結束後,鄭文公又派夫人羋氏送楚成王回大營,附帶將自己的兩個女兒也送到楚成王的寢帳中,供他享樂。楚成王欣然接受。


    此情此景,令曾在鄭厲公手下當差的鄭國大夫叔詹頗有感觸,他暗中對人說:“楚王恐怕難以壽終正寢了,享受了隆重的大禮,卻以混淆男女之別而告終,無男女之別則無以為禮,他將怎麽死呢?”


    這不單單是叔詹一個人的看法。中原諸國知道了這件事,表麵上若無其事,背地裏卻暗暗議論,認為楚成王終非霸主之才。


    就在楚成王享受鄭國美女的溫柔的時候,宋襄公遭到了更致命的打擊:曾經受他照顧登上君位的齊孝公居然趁火打劫,發動了對宋國的戰爭,包圍了宋國的緡城。


    齊孝公對外宣稱,這次出兵是為了討伐四年前宋襄公沒有參與齊地會盟,忘記了齊桓公的恩德!


    這個借口實在是有點牽強。一來當年的齊地會盟是由陳穆公倡議的,雖說是為了“修桓公之德”,卻不是由他齊孝公倡議的,宋襄公完全有理由不參加;二來這事已經過去了好幾年,期間還發生了齊、楚、宋三國的鹿上會盟,他齊孝公如果真有意見,則完全沒必要派代表參加鹿上會盟。


    事實上,宋襄公雖然假仁假義,但對齊孝公還是相當不錯的。如果沒有宋襄公的大力相助,齊孝公現在恐怕還隻是公子昭,不知在哪個角落裏混飯吃呢。


    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被楚國人射穿了大腿,已經元氣大傷,現在又受到齊孝公恩將仇報的刺激,不免急怒攻心,於公元前637年夏天一命嗚呼了。


    同年秋天,楚成王派大將成得臣率兵攻打陳國,對外宣稱的理由是,陳國與宋國有秘密來往,實際上則是對陳穆公沒有前往楚國朝覲進行懲罰。


    成得臣攻陷了陳國的焦、夷兩城,並修築了頓城作為監視陳國的軍事據點。因為其功勳卓著,子文建議楚成王任命成得臣為令尹。大夫呂臣對此有不同意見,子文解釋說:“我這也是為了國家的安寧。像成得臣這樣有大功於國家的人,如果不給予相應的職務作為獎勵,有幾個能夠忍得住不作亂呢?”


    不難看出,自齊桓公死後,楚成王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實力最強大的君主。他在軍事上縱橫中原,在外交上威逼利誘,大國與之交好,小國對他暗送秋波,可謂南風獵獵,勢不可擋。自楚武王、楚文王年代發軔的楚國霸業,似乎已經到了收獲的季節。


    雖然叔詹等人不看好楚成王的霸業,但如果不是那個叫重耳的晉國人適時出現在國際舞台上,當時天下的霸主恐怕非楚成王莫屬了。


    【隱忍是最高深的學問】


    晉惠公從秦國被釋放回國之後,按照與秦國的約定,於公元前643年將大子圉派到秦國為質。


    大子圉是晉惠公當年躲避驪姬之亂逃到梁國時,與梁國公主梁嬴所生之子。當時梁嬴懷孕,過了十個月還沒有生產。梁國掌管卜筮的大夫卜招父為此舉行占卜,得出的結果是:梁嬴將生一男一女,男的為人臣,女的為人妾。等到孩子出生,男孩便命名為“圉”,字麵意義是養馬的官,叫做弼馬溫也未嚐不可。


    以堂堂晉國的大子身份而委質於秦,這種日子當然不好過。還好秦穆公是個厚道人,收到大子圉這個人質後,不但將河外土地還給了晉國,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大子圉做老婆,也就是曆史上的懷嬴。


    公元前642年,梁國發生內亂,秦國趁勢消滅了梁國,將其納入自己的版圖。


    梁國是大子圉的外公家,也是他的出生地。梁國的滅亡多少給大子圉帶來了一定的心理陰影。公元前638年,傳言晉惠公病重,大子圉對懷嬴說:“梁國是我母親之國,秦國猶且將它滅掉,說明你父親根本沒有把我放在眼裏。我在秦國居住多年,在晉國也沒有可以倚仗的大臣。如果現在我父親去世,他們很有可能立其他的公子為君。請你跟我一起逃回晉國,我當上國君,你就是第一夫人。”


    懷嬴說:“您是晉國的大子,被送到秦國來當人質,想要回到晉國,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我父親命我侍奉您,就是想要您安心在秦國生活,不要想著回去的事。如果我跟著您跑了,則違抗了父親的命令,所以我不敢跟您走,但也不敢將這件事說給我父親聽。”


    保持沉默,也許是身處政治漩渦中的男男女女唯一能保護自己的武器吧。


    從某種意義上講,懷嬴的沉默就是對大子圉的支持。他成功地逃脫了秦國人的監視,回到了闊別六年的晉國。


    站在他個人的角度,逃回晉國確實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站在國家的角度,他作為人質而逃跑,無疑是一件背信棄義的事。秦穆公對晉惠公父子的一再不守信用感到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終於問了公孫枝一句話:“重耳在哪裏?”


    重耳在哪裏?


    這個問題有必要追溯到公元前656年,也就是申生自殺、重耳和夷吾分別出逃的那一年。


    我們前麵說過,重耳在蒲城擺脫了寺人披的追殺,來到了翟國。翟國是狄人建立的國家,和晉國曆來有比較密切的聯係,對於重耳的來訪,翟國給予了熱情的招待。


    當時追隨重耳逃亡的有狐突的兩個兒子狐偃和狐毛,還有趙衰、顛頡、魏犨(chou)、胥臣臼季、賈佗等數十人。這些人在晉國都是頗有名氣的賢能之士,因為仰慕重耳,自願放棄國內的優裕生活,跟隨著他逃亡。


    翟國討伐赤狄部落廧(qiáng)咎如,得到其部落首領的兩個女兒叔隗和季隗,回來獻給重耳。


    對於流亡在外的人來說,晚上睡覺時有人可以暖被子,當然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不過重耳並不貪心,他娶了季隗為妻,而將叔隗賞賜給趙衰。季隗為重耳生了伯倏、叔劉兩個兒子;叔隗則為趙衰生了趙盾。這兩樁婚事在曆史上傳為美談,有人甚至將重耳、趙衰的二隗比擬為孫策、周瑜的二喬。


    重耳在翟國住了十二年。期間晉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晉獻公死亡,荀息奉公子奚奇為君;不到一個月,裏克、丕鄭父派人刺殺了奚奇,接著又刺殺了接替奚奇的卓子,導致晉國出現權力真空;裏克等人曾經考慮迎接重耳回國為君,但重耳考慮到國內局勢不明朗,而且此時回國有與裏克同謀的嫌疑,因此謝絕了他的好意;在這種情況下,公子夷吾獲得秦國的幫助,成功地回到晉國,成為了晉惠公。但是晉惠公屢次背信棄義,得罪了扶他上台的秦穆公,秦、晉之間爆發了韓原之戰,秦國大勝,晉惠公也成為了秦國的俘虜,在秦穆公夫人的幫助下才被釋放回國。在這種形勢下,重耳沒有考慮趁虛而入,反而準備離開翟國,前往齊國投奔當時的霸主齊桓公。


    當然,重耳之所以離開翟國這個安樂窩,也並非完全自願,而是因為得到了晉惠公準備派寺人披潛伏到翟國刺殺他的情報。


    臨走的時候,重耳與季隗依依惜別,而且很通情達理地說:“我這一走,不知什麽時候才能回來,請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果二十五年還不回來,你就改嫁吧。”


    季隗說:“我今年二十五歲了,再等你二十五年,我都行將就木了,還嫁給誰去?你呀,就別假惺惺地裝大方了,放心地去吧,我在這裏等你回來,誰也不嫁。”


    重耳等人自翟國出發前往齊國,第一站經過衛國。衛國的國君衛文公對這批峨冠博帶的流浪漢沒什麽好感,甚至沒讓他們進入城內歇息。


    從曆史的記錄來看,衛文公還算是個賢君。但賢君不一定會做人,也不一定明白風水輪流轉的道理。看見重耳一夥養得白白胖胖,又聲稱前往齊國尋求政治避難,生性節儉的衛文公打心眼裏感到厭惡。


    晉國的公子有什麽了不起?何況是落難的公子。再說了,你既然落難就該有落難的樣子,還帶著幾十號人,前呼後擁的,顯擺個啥?


    衛文公顯然不明白,雪中送炭和落井下石之間,也許隻是態度上的一點差別,然而引起的後果卻是天差地別。公子小白當上國君的第二年,就發兵把一個叫“譚”的小國家給滅了。為什麽?小白從齊國逃亡出來的時候,經過譚國,“譚不禮焉”。


    曆史的教訓,一定要引以為鑒。


    其實對於重耳來說,衛國人不讓進城也沒什麽大不了的,既然是逃亡,找個鄉村旅店將就著過一夜也好,免得過於招搖。


    但他很快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掌管盤纏的小吏頭須不見了。當狐偃向他匯報這一情況的時候,他感覺自己的頭皮都發麻了,直冒冷汗。


    屋漏偏逢連夜雨,這一切,仿佛預示著等了十二年之後,他的前途依然黯淡。


    考慮到這一年重耳已經五十五歲,我們實在有理由懷疑,他繼續折騰下去還有沒有意義?


    這個疑問,在重耳的心中也一度浮現。他甚至想,回到翟國去,回到季隗的懷抱裏去,安安靜靜度過自己的餘生,難道有什麽不好嗎?


    但隻要一接觸到狐偃他們那種充滿信任和期待的目光,他就沒辦法把“回去吧”這三個字說出口。


    他們已經追隨他過了整整十二年的流亡生活,盼望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夠風風光光回到晉國去,輔佐他建設一個強大富饒的晉國。


    再苦,他也不能辜負他們,至少不能讓他們失去希望。


    幾十號人餓著肚子前進,來到一個叫五鹿的地方,人困馬乏,實在走不動了,七歪八倒地坐在田野裏休息。這時侯走過來幾個扛著鋤頭去上工的農民。“老鄉,老鄉!”狐偃有氣無力地叫道,“給咱們弄點吃的吧。”


    衛國的民風曆來不淳樸。幾個鄉下人先是驚愕,繼而弄明白這群打扮入時的人原來是在向他們乞討,不由得嬉笑起來。


    “給,拿去吃吧。”其中一個農民扔過來一塊黑乎乎的東西。重耳撿起來一看,原來是塊硬泥巴。


    重耳一時惱怒,忘記自己是在異國他鄉,拿起手中的拐杖就想衝過去打那個農民。


    農民也不是吃素的,立刻將鋤頭握在手裏。


    狐偃一看勢頭不對,連忙跪倒在重耳麵前,攔住他說:“這是天賜您國土,大吉大利啊!”


    重耳愣住了。但他迅速反應過來,扔掉拐杖,恭恭敬敬地向朝他扔泥巴的農夫鞠了個躬,然後回頭撿起那塊硬泥巴,小心翼翼地放到了馬車上。


    狐偃以他的智慧,不但鼓舞了士氣,而且及時製止了一場衝突——雖然重耳的手下有魏犨(chou)等力能擒虎的壯士,但在落迫的境地下即使打了農民一頓,又有什麽意義呢?


    一行人打起精神繼續東行。


    這天黃昏,他們來到一片樹林。重耳實在是饑困交加,斜靠在一棵大樹上就睡著了。恍惚之間,突然聞到一股久違了的肉味,他不禁連吸了兩下鼻子,沒錯,是肉!他猛地睜開眼睛,隻見一個名叫介子推的手下跪在自己的麵前,手裏捧著一碗熱氣騰騰的肉羹。“哪裏弄來的?”重耳也不客氣,一把接過肉羹,做了一個深呼吸,一口氣喝掉一大半。味道實在太鮮美了,但是吃不出是什麽肉,他也不想知道,隻是重複問了一次:“哪裏弄來的?”


    “這個……”介子推猶豫了一下,支吾道,“前麵有個小村落,我去乞討來的。”


    “嗯,不錯。”重耳把剩下的肉羹都倒進自己胃裏,才又問了一句:“別人吃了沒有?”


    “沒有。肉不多,全部都在這裏了。”介子推如實回答。重耳歎了口氣,說:“苦了大夥了。”


    介子推將頭深深地低了下去。


    公元前644年秋天,身心疲憊的重耳一行人終於來到了齊國的首都臨淄。


    和衛國相比,齊國簡直就是天堂。齊桓公早就聽說過重耳的賢名,舉行了盛大的國宴來招待重耳等人。


    在臨淄,重耳品嚐了久違的大餐,洗了久違的熱水澡,聽了久違的音樂,住了久違的賓館,而且……還睡了久違的女人。


    齊桓公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重耳。


    作為陪嫁品,齊桓公還送給重耳馬車二十乘。潦倒了一個多月的重耳一下子又闊了起來。


    臨淄是當時聞名天下的大都會,遠非狄戎之地的翟國可以比擬;齊國公室的女兒曆來以美豔聞名,想必比赤狄部落的季隗更具風情;更重要的是,齊桓公雄霸中原數十年,霸主政治趨於成熟,令重耳和他的追隨者們激動不已,他們幾乎是懷著一種朝聖的心情,好奇地觀察著身邊的所有事物。


    但他們沒想到,自己所看到的,正好是齊桓公霸業的落日餘暉。


    第二年冬天,齊桓公去世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有如一部雜亂無章的電影,他們接二連三地目睹了五子爭位、三貴專權、齊孝公上台等政局變易,而齊國的霸業也在一夜之間坍塌,南方的楚成王揮鞭北上,大有取而代之之勢。


    這些事情在重耳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當年在衛國落難時產生的疑問,現在又一次跳出來,刺激他的神經。


    雄圖霸業,究竟有多大的意義,是否值得他這個大半截身子入土的人繼續折騰下去?


    如果說當年在衛國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生活所迫的話,現在提出這個問題,則是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拷問。


    後世的孔老二說,五十而知天命,重耳早就過了知天命的年齡了。但是,天命究竟在哪?


    帶著這些疑問,重耳逐漸沉迷在聲色犬馬的生活之中。老婆薑氏為人賢淑,將他照顧得很好。此間樂,不思晉,他在齊國一住就是五年。


    現在他不止過了天命之年,而且過了耳順之年了。一個人過了六十歲還在外漂泊,你還能指望他有什麽作為?


    但是,重耳不是一個人在外漂泊,自始至終追隨著他的,還有好幾十號人。這些人都是晉國的精英,別人可以不指望重耳有所作為,他們卻不能。


    因為他們的身家性命前程,全維係在重耳一人身上了。


    以狐偃為首,這夥人在一棵桑樹下密謀,準備挾持重耳啟程回國。沒想到,薑氏的使女此時正好在樹上采摘桑葉,將他們的計劃一字不漏全聽了去。


    等他們散去,驚惶的使女連忙跳下樹來,跑到薑氏那裏去告密。這可憐的姑娘顯然不知道政治是一件多麽可怕的事情。薑氏得到消息,甚至沒有作過多的考慮,便命人把她給殺了。


    殺人滅口,是怕讓齊孝公知道這件事,對重耳不利。


    晚上睡覺的時候,薑氏突然問重耳:“聽說您想離開齊國?”


    重耳說:“從來沒想過這事。”


    薑氏笑道:“別蒙我了,有人聽到了你們的計劃。不過您放心,我已經將那個人殺掉了。”


    “什麽計劃?”重耳一頭霧水,“我不明白你說什麽啊!”


    薑氏在他臉上捏了一把:“還跟我裝蒜。男子漢誌在四方,您要走就走吧,我不會拖累您。再說,留戀妻妾,貪圖安逸,對於男人來說也是一種恥辱,我不希望您就這麽碌碌無為地呆在齊國,讓人家看笑話。”


    話雖這麽說,眼淚卻流下來了。


    重耳不知所措,隻能對她說:“沒這回事,沒這回事啊!”


    後人王昌齡寫了一首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詩寫得很生動。但我想說的是,如果這位少婦的老公總是呆在家裏,過著平平庸庸的日子,恐怕沒多久,她又要抱怨老公不求上進了。


    幾天之後,狐偃等人按計劃來到重耳家裏,請他出去打獵。重耳還沒起床,薑氏走出來接待了狐偃。


    狐偃說明來意:“今兒個天氣很好,我等想邀請主人去郊外打獵,請夫人通報一聲。”


    薑氏說,“您就別在我麵前玩什麽花樣了,我知道你們的計劃。”


    狐偃等人麵麵相覷。


    “老實說,我也勸了他一晚上,要他帶你們回國去,無奈他執意不肯。今天晚上,咱們開一個家宴,大夥把他灌醉,再將他帶走吧。”


    狐偃等人齊刷刷地跪倒在地上,拜謝薑氏深明大義。薑氏心裏一酸,沒有再說什麽。


    第二天上午,重耳從昏昏沉沉中醒來,發現自己的床在搖晃。後來才發現自己原來不是躺在床上,而是睡在一輛正在前進的馬車裏。


    “老婆,老婆!”他叫道,嘴裏的酒氣還沒有消散。


    沒人搭理他。他掙紮著坐起來,狐偃那張不討人喜歡的臉立刻出現在他麵前。


    “公子,您醒啦?”狐偃大大咧咧地問。


    “這是什麽地方?我怎麽會在這裏?”


    “回公子的話,這裏離臨淄已經有一百裏,具體叫什麽地名,我們也不知道。”


    “我們這是去哪?”


    “回晉國啊!”狐偃大手一揮,故意避重就輕地說。“見鬼,我不回去!”重耳生氣了,宿醉未醒加上路途顛簸,又躺了下去。


    “這個不太好辦,齊侯已經知道您不辭而別的事了,您現在就算回去,恐怕也沒有好果子吃。”狐偃一臉無奈地說。重耳氣得彈了起來。


    正好魏犨扛著一支長戟經過重耳的馬車,重耳一伸手,搶過魏犨手中的長戟,就朝狐偃刺去。狐偃連忙閃開。趙衰等人一擁而上,死死攔住重耳,當下鬧得不可開交。


    “好了,好了。”最後重耳氣喘籲籲地說,“這次回去,如果成不了事,我剝你的皮,吃你的肉!”


    “沒問題。”狐偃拍著胸脯說,“我的肉又臊又腥,就怕您到時候不想吃。”


    重耳一路西行,先後經過了曹、宋、鄭等國家。


    曹共公早就聽說重耳生得奇怪,肋骨連成一片(這消息是怎麽傳出去的,著實令人生疑),於是趁重耳在澡堂子裏洗澡的時候,帶著人前去偷窺。


    好奇心人皆有之,但像曹共公這樣,以一國之君的身份屈尊去當狗仔隊的,還真少見。


    曹國大夫僖負羈的老婆對僖負羈說:“我觀察了晉國公子重耳的隨從,個個氣宇軒昂,都有相國之才。重耳有他們相助,必定能夠回到晉國為君,而且將成為諸侯之長。到時候他如果要秋後算賬,曹國首當其衝,您何不早作打算呢?”


    僖負羈深以為然,派人給重耳等人送去飯食,而且在裝飯食的盒子裏放上了一對上等玉璧。


    重耳接受了僖負羈的款待,但是將玉璧退了回去。


    在宋國,重耳受到了宋襄公的熱情招待。但此時宋襄公正好遭遇泓水之敗,國力不振。對於重耳來說,宋襄公不是一個有力的後台。他住了沒幾天,便打算告辭。


    臨走時,宋襄公贈給重耳馬車二十乘,以示自己不比齊桓公小氣。


    重耳到了鄭國,鄭文公對他不冷不熱。大夫叔詹勸諫道:“我聽說,富貴在天,非人力可以強求。有三件事說明重耳得到老天的眷顧,必成大器,您最好對他熱情周到一點。第一,男女如果同姓為婚,所生的孩子必定夭折,晉國姬姓,重耳的母親大戎狐姬也是姬姓,而他一直活到今天,是很少見的;第二,重耳出逃在外,恰好現在晉國又不安寧,大概是老天想助他一臂之力;第三,跟隨他的那些人,至少有三個是人上人,卻都心甘情願為他效命。晉國和鄭國乃是同族,就算是公室子弟來往,也應該以禮相待,何況是重耳這樣的天命所歸的人物?”


    鄭文公聽不進去,他是出了名的牆頭草,誰的實力雄厚,他就投靠誰。對於重耳這種潛力股,他沒有任何興趣。


    從鄭國出來,重耳繼續西行,接著來到了當時實力最雄厚的國家——楚國。


    楚成王很熱情,用了“九獻”的大禮來迎接重耳。我們不難發現,重耳所到之處,越是大國霸主,越是對他熱情有加;越是小國寡君,越是對他冷若冰霜。所謂富貴寬容,窮酸刻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在酒宴上,楚成王開玩笑說:“公子您如果回到晉國,將如何報答我啊?”


    重耳恭維道:“金帛美女您都有了,奇珍異寶您也不缺,晉國所擁有的,不過是楚國人看不上的物品,我還真不知道怎麽報答您呐!”


    話說到這個份上,也就可以打住了。但是楚成王顯然不僅僅想聽這幾句恭維,而是想聽到更實質性的內容。


    當年夷吾為了回國,一揮手便答應給秦國五座城池,你重耳好歹給我楚國打張白條吧?


    楚成王不依不饒地問:“話雖如此,我還是想聽聽公子將以什麽報答我。”


    重耳被追問得沒辦法,隻好說:“如果借重您的英名,能夠回到晉國,以後兩國萬一在中原發生戰事,我將退避三舍。”


    古代以三十裏為一舍,退避三舍則是後退三次,累計九十裏。在戰場上能夠這樣做,也是一個天大的麵子。


    楚成王來了興趣,笑著追問:“退避三舍之後呢?”


    重耳正色道:“如果退避三舍仍不能擺脫,那我隻好坐上戎車,拿起武器,與大王您周旋了。”這話一語雙關,一方麵告訴楚成王,他不會拿國家利益作交換,另一方麵是說,您就別再追問了好不好?


    此言一出,楚成王不覺愣了一下,楚國眾臣都麵露慍色。


    宴會之後,楚國大將成得臣立刻找到楚成王,請求殺掉重耳,以除後患。


    楚成王不同意:“重耳誌向遠大,作風檢樸,溫文爾雅,有禮有節。他手下那些人,都是非凡之士,而且對他忠心耿耿。現在晉國的那位(指晉惠公)刻薄寡恩,國內國外的人都很討厭他,恐怕不能長久。我聽人家說,姬姓諸國,最後衰落的就是晉國,大概就是因為有重耳這個人吧。老天要他興旺,誰又能阻擋?逆天而行,必有大難。”


    看來,楚成王多年進出中原,也沾染了中原文化的氣息,講起“德配天命”的大道理來,頭頭是道。


    重耳暫時就在楚國居住下來了。但這一次,他沒有呆太久,當遠在雍城的秦穆公問公孫枝“重耳在哪裏”的時候,公孫枝迅速作出了正確的回答:“在楚國。”


    秦穆公說:“把他找來。”


    【晉文公上位:讓第三方成為政治資本】


    公元前637年,重耳在秦國人的前呼後擁下進入了雍城。


    重耳的冒險之旅始於翟國,曆經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結束於楚國。從楚國到秦國的旅程,談不上任何冒險,楚成王派了陣容強大的衛隊,一直將他送到秦國邊境,交給了正在那裏恭候的秦國大夫公孫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鎮並收藏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