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晉國稱霸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2 作者:龍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上兵伐謀:把問題丟給對手】
公元前632年春天,晉文公率領晉國三軍從絳都出發,按計劃討伐曹國,以牽製楚國軍隊,救援齊、宋兩國。
晉國人再一次采用假道伐虢的手段,派使者到衛國請求借道。衛成公當然清楚晉國人的意圖,他麵臨一個兩難的選擇。
如果同意晉國的要求,讓晉軍從衛國通過,等晉軍消滅曹國後,回師途中再順手消滅衛國,易於反掌,今日的衛、曹兩國就是當年的虞、虢兩國——前車之鑒,不可不防。
如果不同意晉國的要求,晉文公正好借題發揮,給衛國扣上一頂“不合作”的帽子,名正言順地派兵攻打。
衛成公權衡再三,決定不答應晉國的要求。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晉文公立刻改變進軍路線,迂回到衛國南部渡過黃河,將主攻方向放到衛國,隻派少量部隊襲擾曹國,以防止曹軍在晉軍身後搞破壞。
晉軍氣勢如虹,幾天之內便攻下了五鹿。
對於晉文公來說,五鹿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想當年,他從翟國出發,流亡到衛國,被衛文公拒之城外,饑腸轆轆之時,在五鹿的田野裏向農民乞討飯食,農民毫不客氣扔給他一塊泥巴,狐偃馬上跪下說:“這是上天賜給您國土!”沒想到一語成讖,十二年之後,晉文公果然以主人的身份進入五鹿。野史記載,在感激狐偃之餘,晉文公甚至沒忘記找到當年向他扔泥巴的農民表示感謝。自古富貴寬容,窮酸刻薄,能夠善待昔日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貴。
同年二月,中軍元帥郤(xì)穀因病在五鹿去世,先軫由下軍副帥調任中軍元帥,胥臣臼季接任下軍副帥。《左傳》強調,進行上述人事調整的主要依據還是各人的德行。
三月,晉文公和齊昭公在衛國的斂盂舉行會晤,結成了同盟。在巨大的軍事和外交壓力下,衛成公再也坐不住了,派人跑到斂盂請求和談,遭到晉文公的拒絕。
“寡人先禮後兵,已經給過你們機會。你們卻一直拖到現在才來求和,不覺得晚了點麽?”他一邊剔著指甲,一邊不緊不慢地說,看都不看使者一眼,“回去告訴你們的國君,洗幹淨脖子,等著寡人來取他的頭顱。”
晉文公這樣做,並非為了嚇唬衛國人,而是另有深慮。衛國正好處於齊、晉兩個大國之間,北邊是狄人部落,南邊則有宋、鄭兩國。晉文公想救援宋國,必須先征服衛國;想聯合齊國,也必須通過衛國;想控製中原的心髒——鄭國,也必須先控製衛國。換而言之,晉文公如果想稱霸天下,衛國就是門戶,必須牢牢控製在自己手裏。如果太輕易答應衛國人的和平請求,則衛國人得之愈易,愈不加珍惜,勢必朝三暮四,與晉國貌合神離。因此,必須要給衛國一個深刻的教訓,使衛國人從心理上徹底臣服於晉國。
你想戰便戰,想和便和,沒那麽容易。
衛成公急了,戰又戰不過,降又降不成,在這種情況下,他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主動投靠楚國。
而楚成王也正想利用衛國來牽製晉國。收到衛成公的求援信後,他二話不說,馬上請同盟的魯國自東方出兵西進,楚軍則自南方北上,兵分兩路救援衛國。
沒想到,計劃趕不上變化快。聽到衛成公投靠楚國的消息,衛國首都的居民(國不幹了。在他們看來,楚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晉國同宗同種,既是近親,又是近鄰,必須親善。在一小撮人的攛掇下,國人們居然以下犯上,群起而攻之,將衛成公驅逐到襄牛去居住,並且推舉代表前往五鹿向晉文公再度請求和談。
與此同時,楚軍的救援部隊遭到晉、齊、秦聯軍的阻攔,不能繼續北上;而魯國派公子買率軍進入衛國,也因衛國的政變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魯僖公突然害怕起來,他似乎有某種預感,覺得晉國很有可能在這次中原混戰中獲得勝利。若果真那樣,為了救援衛國而得罪晉國,實在是得不償失。但部隊已經派出去,現在下令收回的話,楚成王又肯定很不高興。
如何是好呢?
任何看似進退兩難的問題都難不倒缺德的人。魯僖公很快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把軍隊撤了回來,以示不與晉國為敵;又殺了公子買,派人將人頭送給楚成王,說:“公子買沒有完成救援任務,擅自回師,寡君十分惱怒,但是也沒辦法,隻能殺了公子買,拿他的人頭來向您請罪!”
《春秋》記述此事:“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說公子買奉命保衛衛國,沒有完成任務,被刺殺。這個說法與魯國官方的說法基本一致,但史官的筆毒見於一個“刺”字。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本來可以大大方方用個“殺”字。然而魯僖公要公子買死,名不正言不順,實為陷害忠良,濫殺無辜,但又不能明說,因此用個古怪的“刺”字,留待後人去猜想。
我想說的是,一個缺德的領導背後,總有一批倒黴到隨時準備背黑鍋的下屬。
現在衛國已經不是問題了,晉文公沒有浪費太多時間,迅速揮師南下,進攻曹國,包圍了曹國的國都陶丘。這時候他指揮的部隊不僅僅是晉國三軍,還有加入到晉軍中的齊、秦兩國部隊。
晉軍集中力量進攻陶丘的城門,曹國人拚死抵抗,一次又一次打退敵人的進攻。晉軍死傷累累,在陶丘城下留下大量屍體,仍然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冷兵器時代,攻城是一項極其艱苦的工作。《孫子兵法》曾這樣描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fén)轀(wēn),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將孫子的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文:最上乘的用兵之法,以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取勝;其次以打敗敵人的軍隊取勝;攻城是下下之策,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為了攻城,光準備器械就得三個月;如果一時攻不下,就得在城外修築土丘圍城,又得三個月;如果還攻不下,攻方將領難免心浮氣躁,驅使士兵像螞蟻一樣進攻,搞人海戰術,死傷更加慘重,有可能高達三分之一以上,而敵城仍然屹立不拔——這就是攻城的災難。
這段論述,生動地反映了攻城的艱辛,也體現了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指導思想。回想起來,齊桓公和管仲縱橫中原三十年,雖然以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但總是盡量避免戰爭的發生,更多采用外交和謀略來解決問題,與孫子的思想不謀而合。而現在,晉文公剛出江湖,就在陶丘城下陷入攻城的困境,勇氣雖然可嘉,謀、交略嫌不足。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晉文公之所以強攻陶丘,與其救援宋國的戰略目標有關。宋國在楚軍的進攻之下,已經岌岌可危,如果不盡快解決曹國而對宋國直接施以援手,那麽當晉軍與楚軍主力相遇的時候,曹軍勢必成為晉軍的後顧之憂。因此,救宋必先破曹,攻城雖是下策,卻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晉文公本來以為,以晉國三軍的實力,加上齊、秦二國之助,攻下陶丘隻是小菜一碟。沒想到,這碟小菜卻是如此難啃。曹國人不但打退了晉軍的進攻,還采取心理戰術來削弱晉軍的鬥誌——將晉軍留下的屍體掛在城牆之上。這一招非常狠毒,晉軍士兵看到如此場景,又憤恨又驚懼,箭不敢射,石頭不敢扔,梯子也不敢搭,生怕破壞了同袍的屍體,攻城一時陷於停頓。
有人給晉文公獻了一條“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計謀:將晉軍部隊遷到陶丘郊外的曹國公墓去駐紮,並且宣稱,要挖曹國人的祖墳作為報複。
祖墳被挖,那是天都要塌下來的大事。而挖人家祖墳,也是缺德得不能再缺德的事,如果不是有曹國人掛屍在先,晉國人也不敢這麽做——人嘛,畢竟還是有底線的。曹國人聽到這個消息,無不感到恐懼,而且愧疚萬分。他們立刻派人與晉國人談判,要求晉軍趕快撤出公墓,別再騷擾他們祖先的神靈。
晉文公很爽快,說行啊,隻要你們將晉軍的屍體都收拾好,裝在棺材中送還給我們,我們就馬上撤出公墓,這仗該怎麽打還怎麽打,大家都別再耍小聰明出毛招了。
這個要求一點也不過分,曹國人當然答應。幾天之後,他們將晉軍的屍體收斂妥當,用牛車拉著幾百具棺木,打開城門送往晉軍大營。隊伍剛出來三分之一,聽得城外一通鼓響,無數晉兵從四麵八方湧過來。曹國人情知上當,想關門,門卻被牛車堵了個嚴實。手忙腳亂的工夫,晉國人已經控製了城門,陶丘城陷落了。
曹共公當年好奇心作怪,偷看晉文公洗澡,現在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晉文公當眾數落他的罪狀,總共有三條:
第一,不用僖負羈這樣的賢臣;
第二,小小曹國,居然有“乘軒者”(大夫)三百人,政府官員嚴重超編;
第三,不尊重貴人,偷看人家洗澡。
根據《左傳》的記載,僖負羈當年背著曹共公給重耳送飯,並非出於他自己的意願,而是他老婆勸說的結果。就算是他自己的意願,因為送過一頓飯,就被稱為賢臣,也實在是太帶有主觀色彩了。但是對於晉文公來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現在正是時候。為了表達對僖負羈的敬意,他還特地給部隊下了一條命令,不許任何人闖進僖負羈的宅子,違者斬首。
晉國軍中,有兩個人情緒不佳,那就是魏犨(chou)和顛頡。這兩個人都曾跟隨晉文公流亡列國,然而回國之後並沒有受到重用。一年前晉文公作三軍,起用了郤穀、郤溱、先軫、欒枝等新人,魏犨僅僅擔任戎車護衛,顛頡更是榜上無名,使得他倆愈發忿忿不平。現在打下曹國,僖負羈僅僅因為一飯之恩,就受到晉文公如此厚報,進一步加深了這兩個人的不滿。
為什麽外人一頓飯,勝過咱們那十幾年的不離不棄呢?
魏犨和顛頡想不通,湊到一起喝悶酒。酒入愁腸,化作滿腔怨言。喝著喝著,魏犨有了一個邪惡的念頭,他湊到顛頡的耳邊一說,顛頡立馬表示讚同。
當天夜裏月黑風高,兩人各自帶著親兵,抱著柴禾來到僖負羈家附近,將柴禾團團圍住他家院子堆放好,把前後幾扇門都用鏈條鎖上。魏犨一聲令下,親兵們點燃柴禾,又將數十個火把扔進院子。霎時間四處火起,院裏的人從睡夢中驚醒,男女老少亂成一團。魏犨喝得有十二分醉了,聽到裏麵哭爹喊娘,報複的快感油然而生,竟然忘記自己是在做見不得人的事,舉著一把長刀又蹦又跳,吆喝著親兵:“把守好各個門口,不許放一個人出來!”不料樂極生悲,突然間一段燒得滾燙的院牆轟然斷裂將他壓倒。
顛頡嚇得立馬酒醒了,連忙扒開磚頭,將魏犨扛在肩上,帶著親兵逃離作案現場。回到家找來軍醫一看,魏犨整個胸部被燒傷,傷勢之重,至少要臥床半個月才能恢複。
而僖負羈一家數十口,全部葬身火海。
晉文公帶著群臣趕到現場的時候,隻看到一堆灰燼。軍法官四處調查,沒費多少力氣,就查出案件的凶手是魏犨和顛頡。魏犨身長八尺,力能搏虎,是晉國軍中數一數二的勇士,熊熊火光中,有誰會認不出他的身影,聽不到他的聲音?將魏家的親兵抓來兩個一拷問,便將當晚發生的事情弄個明明白白。
晉文公大為光火。燒死僖負羈一家本來就是嚴重的罪行,公然違抗他的命令更不能容忍。他決定將這兩個罪犯斬首示眾,以肅軍紀。
顛頡本事平平,殺了就殺了。但魏犨是員猛將,本事非同小可,殺了未免可惜。
爭霸天下,最需要的是什麽?
人才。
晉文公考慮再三,派趙衰到魏犨住處探望病情。他的想法很簡單,魏犨如果傷勢太重,也就沒有了價值,留著也是個廢物,不如殺掉。
魏犨雖然是個粗人,卻也知道趙衰此來的目的。他命人給自己包紮好傷口,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見到趙衰一揖到地,行了個大禮。
“老魏啊,你怎麽突然跟我客氣起來了呢?這可不是你的風格呀!”趙衰說著,故作親昵,在魏犨胸前用力捶了兩下。魏犨疼得撕心裂肺,卻連眉頭都沒皺一下,還笑容可掬地說:“應該的,應該的,您是領導嘛!”
“哎呀,什麽領導不領導!咱們可都是主公身邊的老人了,一起吃苦流亡,情同手足,你這樣稱呼多生分!”說到這裏,趙衰側過頭瞟了魏犨一眼,隻見這家夥仍然一臉天真的憨笑,便將話鋒一轉,突然問道,“最近身體還好吧?”
“好,好得很!不信你看。”魏犨說著,跑到院子裏,一口氣做了三百個俯臥撐,接著又做了三百個跳躍。
“夠了,夠了。”趙衰笑道,“我隻是隨便問問,你還是那個急性子脾氣,有甚於當年啊!”
趙衰剛剛離開,魏犨便癱倒在地上,雙手捂住胸口,滿地打滾。疼歸疼,命是保住了,僅僅被撤去了戎車護衛之職,由舟之僑取而代之。顛頡則沒有這麽好命,被拉出去砍了頭。
處理完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宋國的使者門尹般也來到了陶丘,他給晉文公帶來一個信息:“如果再不加緊派兵救援,宋國就要被楚國消滅了。”
門尹般絕非誇大其辭。自去年冬天到現在,宋國以區區一國之力,抵抗楚國及其仆從國的進攻已經三個多月,商丘城岌岌可危。即便門尹般不來報告,晉文公猜也猜得到宋國的形勢危急。
晉軍伐衛侵曹,目的就是牽製楚國,救援宋國。現在衛、曹兩國均已告解決,楚成王仍然不為之所動,死死咬住宋國不放,顯然,晉國的牽製戰略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
要救援宋國,隻能繼續揮師南下,與楚國大軍麵對麵地決戰。但這樣一來,晉軍勞師襲遠,而楚軍以逸待勞,戰爭的主動權就握在了楚國人手裏。另一方麵,晉國的盟友秦國和齊國對於是否主動尋釁楚軍也持不同意見,如果晉軍一定要南下,秦軍和齊軍很有可能停留在曹國,作壁上觀。
僅以晉國三軍奔襲楚軍,勝算微乎其微。但如果坐視不救,宋國必定會背棄晉國,轉而投向楚國的懷抱,這對晉文公來說,將是一個難以接受的打擊。
他隻能想辦法繼續牽製並調動楚軍,迫使其離開宋國,主動來找晉軍決戰。
新任中軍元帥先軫提出一套解決方案:
一方麵要求宋國人以重金尋求齊、秦二國的幫助,請齊、秦二國向楚國呼籲停戰;
另一方麵,在齊、秦二國呼籲停戰的同時,晉國將曹共公囚禁起來,並把衛、曹二國的土地贈送給宋國。
楚成王得知此事,定然惱怒,不同意齊、秦二國的停戰呼籲。而齊、秦二國接受了宋國的重金賄賂,又惱怒於楚國人的蠻不講理,必定會全力以赴,與楚國人一戰。(反之,如果楚成王同意停戰,則正中晉文公下懷,以和平方式解決宋國問題,功勞還是他的。)
先軫的方案,好比將一個燙手的山芋強行塞到楚成王手裏,他接或是不接,都將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
晉文公采納了先軫的建議。
先軫的計謀高超,楚成王的警惕性更高。齊、秦兩國使者一進楚軍大營,他便嗅到了可疑的味道。不久又聽到晉國瓜分衛、曹兩國的土地轉手送給宋國的消息,更加證實了他的想法:這是晉文公給他布下的一個圈套。
以楚成王的脾性,自然不會答應齊、秦兩國提出的停戰呼籲,讓晉文公坐收漁翁之利。但是拒絕的話,齊、秦兩國就被徹底推向晉國那一方,成為楚國的敵人了。三個大國聯合起來,在兵力上已經超過了楚軍,而且很有可能導致魯、鄭、陳、蔡等同盟見風使舵,倒戈一擊。
楚成王思前想後,作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撤軍回國。
作為一個牌桌上的老手,他清楚地知道,當對家將所有好牌都抓在手裏,而且上下兩家都傾向於支持對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我不玩了。
楚國人辦事曆來雷厲風行。當天晚上,楚成王帶著自己的衛隊開始從宋國撤離,退回到楚國境內的申縣建立指揮部,在那裏繼續指揮全局。同時命令鎮守穀城的申叔侯撤軍,命令圍攻商丘的成得臣放棄進攻宋國,將部隊迅速撤回楚國。
楚成王深知成得臣不甘心就這樣放棄,還派人專門給他帶去一封信,信上說:“晉侯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什麽樣的苦都吃過,最終還是得到了晉國,這是因為老天眷顧他,而且幫助他排除了障礙。天命如此,非人力所能廢。兵書上說,敵我旗鼓相當則避而不戰;又說,要知難而退;還提到,不要和有仁德的人作戰。現今的情況就是這樣。請你一定遵照命令,穩妥安排退軍事宜,不得有誤!”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英雄。但成得臣看到這封信,第一反應不是服從,而是產生了一個錯誤的判斷:有人在楚王麵前說我的閑話。
自子文讓賢以來,成得臣就擔任了楚國的令尹。令尹乃是楚國的首席執政官和軍事指揮官,出征宋國本來也就是他分內之事。然而楚成王一開始並沒有考慮讓成得臣擔綱,而是請已經退居二線的子文出馬,明顯是不放心將這麽大的軍事行動交給成得臣指揮。雖然子文用消極怠工的辦法逼迫楚成王起用成得臣,而且成得臣一出馬就贏得了大眾的滿堂喝彩,但在成得臣心裏,已經埋下了自卑的陰影。
他迫切需要通過這場戰爭來證明,自己並不比子文差。
但是沒想到,這仗一打就是三個月,商丘城近在眼前,卻總是屹立不倒。恰在這時候,他又收到了退兵回國的命令。對於成得臣來說,這道命令無疑是一道催命符。他絕望地認為,自己這次無功而返,必定使楚成王更加懷疑他的能力,同時也會使國內產生一種“子玉不如子文”的輿論。
不是曾經有個小孩說過“給子玉兵車超過三百乘,肯定有去無回”的話嗎?連小孩子都敢這樣大放厥詞,還不知道有多少人等著看他成得臣的笑話。
怕是有人嫉妒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令尹,擔心他攻下商丘城,立下蓋世奇功,因而向楚王進了饞言,命令他趕快從宋國撤軍。這個念頭在成得臣腦子裏一閃過,立刻變成了鐵定的事實。
既然是這樣,那我就徹底打敗晉國軍隊,讓你們這些閑人看看我的厲害!
成得臣派人到申縣給楚成王送去一封信,請求與晉軍一戰。信中寫道:“並非我想立功,而是希望通過這次戰爭堵住某些人的嘴。”
“混蛋!”楚成王氣得差點跳起來。但是多年的執政經驗使得他控製住了自己的情緒,沒有當著使者的麵發火。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成得臣,居然將戰爭當成了賭氣的工具,他難道不知道,戰爭不是遊戲,戰爭是會死人的,稍有不慎就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嗎?楚成王很後悔沒有堅持己見,將軍國大事托付給了這樣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可現在又有什麽辦法呢?遠征軍的主力還在宋國,如果此時撤換成得臣,恐怕引起軍心混亂,被晉國人趁火打劫。更可怕的是,成得臣很有可能擁兵為亂,反過來進攻楚國,那樣的話,事情就不可收拾了。
既然成得臣要戰,那就讓他戰吧,給他一個教訓也好。楚成王這樣想著,最終答應了成得臣的請求,但是隻派了“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前去增援成得臣。
簡單說明一下,在春秋年間,各國都蓄養著一定規模的宗族武裝,稱為“私卒”或“族兵”,一般由國君或卿大夫的親族組成,相當於後世的“親兵”。私卒的規模不大,但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極強,是各國軍隊中的精銳部隊。根據楚國的傳統,楚王本人擁有的私卒,共計兵車三十乘,分為東西兩廣,每廣十五乘;楚國大子(太子)的私卒稱為東宮之卒,規模必定小於楚王的兩廣;而所謂若敖之六卒,則是成得臣的宗族親兵六百人。
這樣看來,楚成王派去增援成得臣的部隊,就是楚王的衛隊兵車十五乘,大子的私卒估計也不超過兵車十五乘,還有成得臣的族兵六百人。作為精銳部隊,這批援助不算大,也不算小。加上原來在宋國的楚軍遠征軍主力部隊,應當可以和晉、齊、秦三國聯軍勢均力敵。
成得臣並非有勇無謀之輩。得到楚成王的增援部隊之後,他沒有馬上揮兵北上,而是派了一名叫宛春的使者前往晉軍大營,對晉文公說:“您不是想救宋國嗎?我來和您做一筆交易,請您恢複衛侯和曹伯的國君地位,我願意放棄圍攻宋國。”
言下之意,隻要晉國放過衛、曹兩國,楚國就放過宋國。這等於是將晉國踢給楚國的球又踢回去了。
晉文公開了一個會來討論成得臣的要求。
狐偃拍案而起:“這個子玉(成得臣字子玉)也太無禮了!他是臣,您是君,他憑什麽跟您來做交易?而且您救宋國,隻是一件功勞;他救衛、曹兩國,是兩件功勞。這個人不懂禮節,又貪功好利,咱們得好好教訓一下他!”
先軫站起來拍拍狐偃的肩膀,慢悠悠地說:“我反倒覺得,不妨答應他。子玉一句話,三個國家得到安寧;我們一句話,三個國家陷於滅亡,無論如何是我們理虧。不答應他的話,就等於放棄了宋國,我們本來就是來救宋國的,到頭來卻放棄了宋國,諸侯會怎麽看?楚國人的這個建議,對宋、衛、曹三國都是恩惠,我們不答應,必定會引起這三個國家的怨恨,對我們大大不利。”
狐偃雙手一攤,憤憤地問:“難道咱們就這樣受他擺布,往他畫好的圈裏跳?”
“當然不是。”先軫笑著說,“何必便宜了子玉小子,我們私下和衛、曹兩國交易,答應衛侯、曹伯複國,離間他們與楚國的關係。然後將宛春拘禁起來,激怒楚國人,引誘他們前來作戰!”
皮球踢來踢去,還是原來的策略,誘使楚國人主動尋戰。
晉文公再一次采納先軫的計謀,將楚國使者宛春拘禁在衛國,又派人與衛成公、曹共公達成秘密交易:晉國同意他們複國為君,條件是他們要與楚國斷絕關係。
成得臣給晉文公出這個難題,本意是想陷晉國於不義。孰料先軫看穿了他的意圖,反客為主,致使楚國失去了衛國和曹國兩個盟友,可謂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遭受這個打擊之後,成得臣再也沉不住氣了。公元前632年四月,他發動全軍自宋國出發,進攻晉國軍隊。
成得臣這一動,宋國人立刻就鬆了一口氣,晉文公更是欣喜若狂,他命令全軍立即收拾家當,準備逃跑。
晉軍大營中,除了先軫等幾位核心人物,幾乎所有軍官對於晉文公的這一命令感到不解。他們吵吵鬧鬧地去找狐偃,責問他說:“咱們在這裏百無聊賴地等了一個多月,不就是盼著楚軍主動出擊嗎?現在楚軍送貨上門了,我們卻拔腳就跑,是什麽道理?”有的人說得更尖銳:“成得臣不過是楚國的令尹,如果我們主公親自掛帥的軍隊被他趕得到處跑,豈不是奇恥大辱?更何況楚軍自去年出師伐宋,已經四個多月,師老無功,軍心必然渙散,我們為什麽還要躲著他們?”
“非也。”狐偃捏著八字須,慢條斯理地說,“出師有名,則為壯;出師無名,則為老。並非出師的時間越久,就越疲憊。當年如果沒有楚王的支持,主公也沒有今天,退三舍之地以避其鋒芒,是為了信守諾言,報答楚王的恩情。如果自食其言,楚國人會覺得他們受了欺騙,同仇敵愾,士氣反而會大振,怎麽可以說‘師老’呢?我們退讓,如果楚軍也就此打道回府,那也是件好事;如果楚軍死咬著不放,理虧的就是他們,那才叫‘師老’,明白嗎?”
按狐偃的說法,打仗就是論理,誰有理,誰就會獲勝。事實當然不是這樣。晉軍避讓楚軍,表麵上是實踐晉文公當年“退避三舍”的諾言,最根本的目的還是誘敵深入,尋找有利的戰機。
統一了認識後,晉軍一口氣退了九十裏,退到了衛國的城濮。這裏離宋國已經有點遠了,楚軍將士都不想再追下去,紛紛要求退兵回國。但是在成得臣看來,晉軍的後退正是膽怯的表現,他不顧屬下的強烈勸阻,堅持要在城濮與晉軍展開決戰。
當時駐紮在城濮的,除了晉國軍隊,還有宋成公率領的宋國部隊,國歸父、崔夭率領的齊國部隊,以及公子憖(yìn)率領的秦國部隊。成得臣則令楚軍背山紮營,與各國部隊針鋒相對。
事到如今,一場空前的大戰是不可避免了。
【第一次晉楚大戰: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第一場大規模的爭霸戰,以晉、楚兩國為首,當時四個最強大的諸侯國和幾乎所有二流國家都參與了這場戰爭。眾所周知,戰爭的結果是楚國失敗,晉國勝利。這場看似在一天之內就結束的戰爭,其實是一個持續長達四個月的過程。四個月中,交戰雙方大量使用謀略、外交、心理博弈和軍事手段,經曆了諸多周折,才來到城濮這個小地方,麵對麵地拔刀相向。
孫子說:“善戰者,製人而不製於人。”意思是善於用兵的人,可以調動敵人前來求戰,而不會被敵人調動。城濮之戰前的四個月,晉國人一直有計劃地使用牽製戰略,企圖迫使楚國人離開宋國,北上尋求決戰。而當這一天終於來臨的時候,晉文公又突然感到了一絲害怕。
他害怕楚軍的戰鬥力。
齊桓公縱橫中原三十年,尚不敢與楚國人放手一搏;宋襄公不自量力,在泓水被楚國人打得頭破血流。他,會步宋襄公的後塵,成為眾人的笑柄嗎?
這種擔憂,在他遠遠地觀望了楚國人嚴整的營寨之後,變得越來越強烈。有一天,他聽到自己的營寨中有人在唱:“原野之草茂而盛,我們舍故土而謀新地。”唱者無心,聽者有意,晉文公把群臣召集起來,問大家這首歌究竟預示著什麽。
狐偃看出了他心裏的猶豫,很直接地說:“開戰吧,打敗敵人,就可以號令諸侯。萬一不能打敗敵人,咱們退守晉國,有山河之險,也沒什麽好怕的!”
晉文公低下頭,問道:“那我們欠楚王的恩情呢?”
這句話充分暴露了他臨陣的膽怯。大敵當前,不去想怎麽打敗敵人,而在念叨敵人的恩情,難道不是很滑稽嗎?
欒枝與狐偃相互對視了一下,馬上接口說:“漢水以北諸多姬姓諸侯,都已經被楚國消滅盡了,您不能因為楚王的小恩小惠而忘記這種奇恥大辱啊。別猶豫了,打吧!”
晉文公很快地看了欒枝一眼,又低頭撫弄著茶杯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和楚王打架,他將我打倒在地,而且伏在我身上吸我的腦髓,好可怕!”
“那是好事。您以麵朝天,是得天下;楚王以麵朝地,是伏首認罪。”狐偃即刻高聲說道,聲音中滿是興奮。
晉文公看看欒枝,又看看狐偃,再看看欒枝,深深吸了口氣,說:“那麽,準備開戰吧。”
晉文公這個所謂的夢,是確有其事,還是他編出來的,史學界沒有過多的研究。但是,不管這夢是真是假,都說明了他在潛意識裏很害怕與楚國人開戰,因而找出種種理由來逃避這場戰爭。
欒枝和狐偃及時斷絕了他要逃避的念頭。
就在此時,對麵的楚軍大營中,成得臣也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黃河之神突然顯靈,並且對他說:“把你的馬冠馬纓都給我,我將賜給你孟諸之麋。”
說明一下,成得臣有點小手藝,從楚國出征之前,他親手用鹿皮和玉石打造了一套馬飾,但一直沒舍得用。孟諸是宋國的一個大湖的名字,麋則是湖邊水草豐美之地。黃河之神要用孟諸之麋換成得臣的馬飾,喻意很明白:你給我馬飾,我就讓你得到宋國。
這筆生意實在是太劃算了,但是成得臣也不知道怎麽想的,回複了黃河之神兩個字:“不行。”
醒來之後,他還將這個夢講給屬下眾將聽。眾人麵麵相覷,不知道說什麽好。他的兒子成大心和部將鬥宜申越想越不對勁,但又不便直接勸諫他,於是請一個叫榮黃的人前去做工作。
成得臣一聽榮黃的來意,連忙擺擺手說:“不可能,那是我的心愛之物,誰都不給,勸也沒用。”
榮黃不死心勸道:“隻要對國家有利的事,就算是死也應該去做,何況隻是區區一套馬飾?將它獻給河神,軍心必定大振,您又有什麽好留戀的?”
成得臣不耐煩道:“這裏沒你的事了,出去吧。”
榮黃出來,對成大心和鬥宜申說:“不是神要令尹失敗,而是令尹自己要失敗啊。”
公元前632年四月,成得臣派部將鬥勃前往晉軍大營下戰書。戰書上說:“請派勇士來和我們玩玩,您憑欄觀看,得臣拭目以待。”
晉文公派欒枝答複說:“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楚王對寡人的恩惠,寡人一直不敢忘懷,至今銘記在心。因為對楚國懷有這種感恩之情,即便是對令尹您,寡人也十分敬畏,所以才一退再退,來到了這裏。但現在實在是退無可退了,麻煩您轉告手下眾將,整頓好軍備,認真完成楚王的使命,咱們明天一早戰場上見!”話雖謙遜,然而綿裏藏針,鬥誌昂然。
第二天清早,晉軍集結了兵車七百乘。晉文公檢閱部隊,滿意地說:“井然有序,可與楚人一戰。”
楚國人擺出來的陣勢是:成得臣自領中軍,並以“若敖六卒”為中軍護衛,鬥宜申率領左軍,鬥勃率領右軍。至此,成得臣對自己仍抱有必勝的信心,他的戰前演講隻有六個字:“今日必無晉矣!”
針對楚軍的陣勢,晉軍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楚軍的弱點在於鬥勃率領的右軍——有很大一部分人馬是楚國的仆從國陳國和蔡國的部隊,戰鬥力極其有限,而且鬥誌也非常薄弱。晉文公命令下軍的胥臣臼季:不必理會楚軍,先集中力量攻擊陳、蔡兩軍,務必一舉擊破,算此戰的頭功。
打蛇打七寸,抓住對手的弱點狠狠打擊,就是兵法的精髓,一點也不深奧。
胥臣臼季深知重任在肩。戰鬥打響後,他命人給戰馬蒙上虎皮,全力以赴,猛攻陳、蔡兩軍。陳、蔡兩軍一觸即潰,並且波及到鬥勃率領的楚軍。沒過多久,鬥勃的部隊也宣告潰散。
與此同時,晉國上、中二軍分別與楚國的左、中二軍發生激烈的戰鬥。看到楚國右軍崩潰,狐毛和欒枝帶領晉國的上軍不進反退,欒枝更命人在戰車後麵拖著樹枝奔馳,造成晉國上軍潰敗的假象。鬥宜申率領楚國左軍窮追不舍,經過晉國中軍陣地之時,先軫、郤溱率領中軍的精銳——公族私卒,從中橫插到楚軍的隊列之中,造成楚國左軍極大的混亂,而晉國上軍也殺了個回馬槍,兩麵夾擊,將楚國左軍擊潰。
等了四個月的戰爭,居然在不到一個時辰之內便分出了勝負。
成得臣不愧為一代名將,在失利的情況下仍然鎮定自若,不但保持了中軍的穩定,而且逐漸收攏左、右兩軍的潰散部隊,且戰且退,撤離了戰場。
《春秋》記載:“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於城濮,楚師敗績。”《左傳》則進一步補充道:“楚師敗績,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根據《左傳》的補充,城濮之戰雖然以楚軍的失敗而告終,但是由於成得臣在最後關頭指揮得當,楚軍並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但是,對於晉文公來說,這個勝利已經足夠了。
城濮之戰後,晉軍占領了楚軍的營地,將楚軍遺留下來的糧食大吃大喝了三天,才心滿意足地班師回朝。
四個月前,晉國大軍自絳都出發,經過衛國和曹國去救援宋國。四個月之後,晉文公自衛國返回,卻故意繞道去了鄭國的衡雍,與鄭文公簽訂了盟約。
三個月前,鄭文公才親自跑到楚軍大營,給成得臣送去一支鄭國部隊,幫助楚國人打仗。城濮大戰的第二天,他又派人跑到晉軍大營,請求與晉國交好,晉文公派欒枝出使鄭國,同意了鄭文公的請求。新鄭城頭的這棵牆頭草,真是不管東南西北風都刮不倒。
周襄王得到晉文公打敗楚軍的消息,親自前往衡雍表示祝賀。雖說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但對於晉文公來說,天子的這朵花送得還真是時候。沒有天子的祝賀,城濮之戰僅僅是城濮之戰;有了天子的祝賀,城濮之戰就變成了晉文公稱霸天下的標誌性事件。
為了迎接周襄王的到來,晉文公下了大手筆,命人在踐土建造了一座王宮,以供周襄王居住。五月份,在踐土王宮舉行了一係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慶祝活動:
先是舉行了盛大的獻俘儀式。據《左傳》記載,在天子麵前列隊經過的共計有俘獲的楚軍披甲戰車一百乘、楚軍步兵一千人。鄭文公擔任了獻俘儀式的司儀。這一切,仿佛一百多年前的曆史重演,那還是周平王東遷年代,晉文公的先祖晉文侯打敗犬戎部落,曾在雒邑舉行大規模的獻俘儀式,當時擔任司儀的是鄭國的先君鄭武公。可想而知,現在要鄭文公擔任司儀,就是為了循當年的舊例,以增加這次獻俘儀式的曆史使命感。
另外需要再次說明的是,根據周禮,諸侯獻捷於天子,隻能是在有功於四夷的情況下。晉文公搞了這次獻俘儀式,等於把楚國又視為蠻夷之國,開除在中國之外了。
幾天之後,周襄王設宴款待晉文公,不但賜給晉文公帛禮,還舉行了隆重的策命儀式。王室的卿士尹氏、王子虎和內史叔興父三人受天子之命,策命晉文公為“伯(bà)”,也就是諸侯之長。周襄王還賜給晉文公如下物品:
一、大輅之服和戎輅之服(禮服和軍服,相當於清朝的黃馬褂);
二、紅弓一百張、紅箭一百支、黑色弓箭一千副(儀仗,不是用來打獵的);
三、禦酒一缸(以黑米釀造,滋陰又壯陽的好酒);
四、虎賁之士三百人(像老虎一樣勇猛的戰士);
五、晉文公擔任“伯”的委任狀,上麵寫著:“天子委任叔父,奉天任命,維護四方穩定,消滅天子不喜歡的事物。”(這個很厲害,相當於尚方寶劍,拿著它可以上打昏君,下斬奸臣。)
晉文公再三推辭,被逼不過,隻得從命,他強忍著心裏的興奮,鄭重其事地說:“重耳再三拜謝,謹奉天子艱巨而光榮的使命。”
在踐土期間,晉文公三次朝覲周襄王,以示尊崇。五月下旬,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在踐土的王宮舉行會盟,周襄王派王子虎擔任主持。會議製定並公布了“踐土宣言”:共同扶助王室,互不侵害。如果違背此誓,神明降罪,其軍受損,國家不保,禍及後人,不分老幼。
踐土之盟,標誌著自齊桓公之後的新一代霸主產生。這一年,晉文公已經六十六歲的高齡了。
有人歡樂有人愁。城濮之戰成就了晉文公的霸業,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成得臣。在回師楚國的途中,成得臣收到了楚成王的一封短信,上麵寫著:“您如果回國,將如何麵對申、息兩縣父老?”申、息本來都是諸侯國,被楚國滅掉之後,成為楚國的兩個縣。從這封信上來看,成得臣在城濮之戰中損失的左、右兩軍部隊,兵源主要來自申、息兩縣。
輕飄飄的一句話,壓在成得臣心上卻重若千斤。楚國軍法曆來嚴酷,當年楚文王出征巴人受挫,鬻(yù)拳猶且將他拒之門外,現在成得臣不遵君令,強行要求與晉國開戰,並且被打得铩羽而歸,等待他的命運可想而知。
成得臣將楚成王的這封信視為令他自殺的指示。成大心和鬥宜申都勸阻他,要他還是等到回國見到楚王再說。但成得臣是個急性子,等了兩天,沒有等到楚王赦免他的命令,走到一個叫連穀的地方,趁人不備,還是自盡了。
鬥宜申打算追隨他而去,也上吊自殺,沒想到繩子不牢靠,半死不活之際,突然斷掉。正在此時,楚成王的第二個信使恰好趕到,宣布赦免成得臣和鬥宜申死罪,鬥宜申因而撿回了一條命。
對於成得臣的死,楚成王感到相當懊悔。原因之一,成得臣雖然剛愎自用,不是一個合格的帥才,但不失為一個優秀的將才,隻要使用得當,仍然能夠為楚國做很多事。原因之二,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個叫矞(yù)似的巫師對楚成王說,“您、子玉和子西(鬥宜申)三位都將因剛強而死。”楚成王給成得臣寫過那封短信後沒幾天,突然回想起矞似說的話,連忙派人前去赦免成得臣和鬥宜申的死罪,結果隻救下鬥宜申。懊悔之餘,楚成王任命鬥宜申做了商縣的縣公,沒過多久又改任楚國工尹,掌管百工。他也許覺得,讓鬥宜申做一份沒有什麽危險的工作,可以避免其因剛強而死,同時也避免自己被矞似的烏鴉嘴說中吧。
晉文公聽到成得臣自殺的消息,喜形於色,說:“這家夥再也害不到我了!”後來晉文公聽說蒍(wěi)呂臣擔任了楚國的令尹,更加放心地說:“蒍呂臣隻求自保,胸無大誌,不足為懼。”
以此看來,晉文公雖然在戰場上打敗了楚國人,在心理上卻仍然將楚國視為最可怕的敵人。天下的霸主尚且如此害怕楚國,其他諸侯對楚國畏懼就可想而知了。
城濮之戰中,晉軍內部也發生了一些問題。晉國的中軍在一片沼澤地中遇到大風,丟失中軍戰旗,掌旗官祁瞞因失職之罪,被軍法官當場斬首示眾。回師途中,晉文公的戎車護衛舟之僑思家心切,不顧軍令私自回家,被處以死刑。晉文公以其賞罰嚴明獲得了民眾的尊敬,《左傳》也表揚說:“晉文公是個公正的人,處死顛頡、祁瞞、舟之僑三個人,國民都很信服。”並且用詩經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的詩句來形容晉文公刑賞得當。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被改變命運的人物是衛成公。城濮之戰前,他就因為想與楚國合作,而被國民趕到了襄牛。城濮之戰後,他連襄牛都覺得不安全了,連夜逃往楚國。經過陳國的時候,他聽到晉文公在踐土大會諸侯的消息,於是在陳國暫住下來,並派大夫元咺(xuān)輔佐他的弟弟叔武攝政,代表衛國參加了踐土之盟。
沒過多久,有人跑到陳國向衛成公告狀,說元咺已經奉叔武為君了。元咺的兒子元角一直跟隨著衛成公,聽到這個謠言後,衛成公不問青紅皂白,派人把元角給殺了。元咺很傷心,但仍然盡心盡力地侍奉叔武,守衛著衛國。
踐土之盟後,衛國正式脫離楚國而依附晉國。晉文公根據當初的約定,允許衛成公回國複位。叔武也派人前往陳國熱情邀請衛成公回國。但是衛成公是個疑心很重的人,此前被國人驅逐,又有叔武要搶奪君位的傳聞,使得他很害怕這是一個圈套,擔心自己回去之後被人謀害。
為了確保國民對他沒有二心,衛成公派大夫寧俞為代表,與衛國國民的代表在宛濮舉行會議。
說起這位寧俞,在中國曆史上也是頗有名氣的人物。孔夫子就曾經說過,“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這位“其愚不可及”的寧武子就是寧俞,因其死後諡為“武”,故得名。在孔夫子看來,寧俞是個聰明人,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他表現得很睿智;國家政治腐敗的時候,他就裝瘋賣傻,明哲保身。他的睿智別人或許學得到,他那裝傻的本領卻是無出其右,連孔夫子本人都自歎不如。
但是,從寧俞在宛濮之會上的表現來看,倒不是那種“見勢不妙,拔腿就跑”的政治滑頭,而是一個極具煽動力的演講家,比之那些巧舌如簧的古希臘、古羅馬政客也毫不遜色。且讓我們來聽聽他對衛國國民的演講:
“上天降罪於衛國,致使君臣不和,在投靠晉國還是投靠楚國的大問題上產生分歧,所以才有今天的憂患。現在上天開啟了我們心中的良知,讓我們拋棄政治紛爭,重新團結在一起。試問,如果沒有留守在國內的人,誰來保衛社稷;如果沒有在外奔波的人,誰來看護牛馬?讓我們同心同德,請求上天堅定我們的信心,不再降禍於衛國。自今而後,在外奔波的人不要居功自傲,在內居守的人也不要擔心秋後算賬。如果違背誓言,互相攻擊,請神明和祖宗明察秋毫,降罪於他!”
據《左傳》記載,宛濮之會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國民對衛成公的心理隔閡,真心實意地等著衛成公回來。但是衛成公的心病還是沒有解決,這塊心病就是叔武。
某一天早上,叔武正在宮中洗頭,門外突然有人大聲喊道:“衛侯回國啦!”
咦,不是說好三天後才回來的嗎?叔武雖然有點驚奇,但是急於見到兄長的心情使得他來不及細想,提著濕淋淋的頭發就跑出公宮:“在哪裏,在哪裏?來人啊,快準備迎接國君。”
遠遠地,一乘馬車疾馳而來,馬車上確實是衛成公的旗號,車上的人卻不是衛成公,而是他的貼身護衛公子顓犬和華仲。看到叔武跪在宮門口,公子顓犬也不搭話,弓弦響處,一支利箭準確地釘在了叔武的咽喉上。
“哥哥,你……”叔武嘴裏咕嚕了一句,鮮血湧出,頹然倒地。他至死也不明白,自己奉命看護國家,又主動邀請衛成公回國,為什麽會落得如此下場?
沒有人看得明白。但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頭。沒過多久,衛成公趕到了,一看到叔武的屍體,他就捶胸頓足,號啕大哭,連問:“這是誰幹的,這是誰幹的?”
有人指了指公子顓犬。一群衛士蜂擁而上,不容分說,將公子顓犬當場斬首示眾。
我隻能說,衛成公是那個年代當之無愧的“表演帝”。
元咺聽到這個消息,既不哭也不鬧,收拾兩件衣服,逃到了晉國。
見到晉文公,元咺將一捆厚厚的竹簡遞上。這捆竹簡,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狀紙或者起訴書。他跑到晉國來,就是要打一場官司,告衛侯謀殺叔武。
大夫跑到別的國家去告自己的國君,有史以來估計也是頭一遭。
晉文公收到這捆起訴書後,批了幾個字:“擇日開庭。”於是一個月後,這場官司在晉國絳都開庭審理了。
根據《左傳》記載,這次庭審還搞得挺像那麽回事。到場的有原告元咺、被告衛成公,還有被告的助手寧俞、被告的替身鍼(zhēn)莊子(原告與被告身份不對等,因此要用替身)和辯護律師士榮(衛國的刑法官)。審判員由晉國的法官擔任。
庭審的過程沒有任何記載,隻記錄了結果是衛成公敗訴。法庭當場宣判:
一、士榮死刑;
二、鍼莊子刖刑;
三、寧俞忠義可嘉,免於起訴;
四、衛成公囚禁之刑,服刑地點在王城雒邑,寧俞負責給他送飯洗衣服;
五、元咺即日回衛國,奉衛成公的弟弟公子適為君。
衛成公在雒邑囚禁了一年多,晉文公想斬草除根,命令醫生給衛成公看病開藥,並在藥裏麵下毒。寧俞覺察到不對勁,以重金買通醫生,減少了藥裏的毒量,衛成公才得以保住性命。
公元前630年,魯僖公出麵為衛成公求情,分別贈送給天子和晉文公白玉十雙。天子受了這筆厚禮,也向晉文公求情。於是,這一年秋天,衛成公被釋放回國。
經曆了諸多磨難的衛成公不改其狡詐的本性。回國之前,他派人秘密會見了衛國的大夫周顓和冶廑,許諾說:“如果你們幫助我複位,我將提拔你們為卿。”
周顓和冶廑如約殺了元咺、公子適和公子適的同母弟弟公子儀,迎立衛成公再度為君。然而,就在兩人穿上卿的衣服,來到大廟裏準備接受任命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周顓走在前麵,剛跨進大廟的門檻,就萎然倒地,無疾而終。冶廑一看勢頭不對,連忙把衣服脫下來,表示不要求當卿了。
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元咺的鬼魂在報複周顓。《左傳》對於元咺,沒有過多評價,然而敘述周顓和冶廑殺公子適的事情,用的是這樣一句:“周、冶殺元咺及子適、子儀。”請注意,用的是“殺”子適,而非“弑”子適,這說明左丘明對於公子適政權的合法性,是持保留態度的。
元咺跑到晉國去告狀,將自己的國君告倒,而且在晉國的幫助下扶持公子適為君,在左丘明看來,絕對不是為臣之道,其實在我們今天看來,將國內矛盾交到國際上去解決,也未必值得肯定。
【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是在一係列光彩奪目的事件中度過的。繼城濮之戰、踐土之盟後,這年冬天他又在溫地發動諸侯會盟,討論如何處理對踐土之盟心存不服的國家。參加這次會盟的有晉、齊、秦、魯、宋、蔡、鄭、陳、莒、邾等國的元首或授權代表。會後舉行了大規模的狩獵活動,在晉文公的熱情邀請下,周襄王也親自從雒邑跑到溫地來一試身手,使本次大會增輝不少。雖然孔老二對此頗有微詞,說什麽“以臣召君,不可以訓”,但從天子當時的境況來看,晉文公這麽看得起他,他是斷無理由將自己吊起來賣的。
作為溫地會盟的成果,這一年冬天,晉文公率領諸侯發動了對許國的進攻,討伐其不服之罪。至於許國到底怎麽“不服”了,《春秋》《左傳》皆無記載,很有可能是許國沒有派人前來參加踐土之盟吧。
伐許途中,晉文公生了一場重病。曹共公的侍臣侯儒花錢買通了晉國的大臣筮(shì)史,要他對晉文公說:“請放曹國一馬。當年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幫助邢、衛這樣的異姓諸侯複國;今天您召集諸侯會盟,卻要消滅同姓的諸侯。曹國的先祖叔振鐸,是周文王之子,我晉國的先祖唐叔,是周武王的後代,本是同根同種,應該多加照顧。
“您號令諸侯而滅兄弟之國,非禮也;您曾私下答應曹伯與衛侯複國,現在恢複了衛國而忘記了曹國,是言而無信;衛、曹兩國同罪,而處罰不一,是賞罰不公。非禮、無信、不公,這三頂大帽子蓋在您頭上,您好受嗎?”
晉文公是個講道理的人,生病的時候尤其通情達理,他命人把曹共公給釋放了,並且讓曹共公將功贖罪,跟隨諸侯們一起討伐許國。
從許國回來之後,晉國再一次擴編軍隊,在三軍的基礎上,又新建了三軍。這樣一來,晉國的武裝力量達到了六軍,已經是王室軍隊的編製。為了避免別的諸侯說閑話,晉文公對外宣稱,擴充軍隊是為了對付狄人部落。而且,新建的三軍也不稱之為軍,而稱為“三行”,以荀林父為中行主將,屠擊為右行主將,先蔑為左行主將。
公元前631年夏天,王室卿士王子虎、魯國國君魯僖公、晉國上軍元帥狐偃、宋國司馬公固、齊國大夫歸父、陳國大夫轅濤塗、秦穆公的兒子公子憖(yìn)等人在翟泉會晤,重溫踐土之盟,順便商量討伐鄭國的事。
城濮之戰後,鄭文公及時倒向了晉文公,並且主持了踐土的獻俘儀式。時隔一年,晉國又發動諸侯討伐鄭國,理由是晉文公當年流亡列國之時,在鄭國受到了“非禮”的對待,一直咽不下這口氣。加上這次鄭國不派人參加翟泉之會,正好又給了晉文公一個口實,因而臨時動議討伐鄭國。
誰說秋後不算賬?老賬新賬一起算。
翟泉之會受到了左丘明的猛烈抨擊,主要是與會人員的級別不對等。各諸侯國來的都是卿大夫這個層次的代表,魯國卻由國君親自到場,實在是用力過猛。
公元前630年春天,晉國對鄭國發動了試探性的進攻。據《左傳》記載,這次進攻的目的是為了“觀其可攻與否”。
以晉國的軍事實力,進攻鄭國當然是小菜一碟。所謂“觀其可攻與否”,估計還是旁敲側擊,想看看楚國的反應。在確信楚成王不會橫加幹涉後,同年九月,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起兵討伐鄭國,對外公開宣稱的理由有二:
一、鄭伯曾經無禮於晉侯;
二、鄭國至今仍與楚國眉來眼去,藕斷絲連。
晉國的軍隊駐紮在函陵,秦國的軍隊駐紮在汜(sì)南,對鄭國形成夾擊之勢。
晉文公這次伐鄭,不僅有軍事上的準備,還有政治上的準備。據《史記》記載,鄭文公有三位夫人,為他生了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都“以罪早死”。鄭文公一怒之下,將其他侍妾生的兒子也全部趕出國去。其中有一位公子蘭逃到了晉國,受到晉文公的優待。晉、秦兩國大軍進入鄭國之後,晉文公命令公子蘭在晉國東部邊界待命,打算等軍事行動一結束,就派公子蘭進入鄭國接管政權。
鄭文公派了一個叫燭之武的老頭,趁著夜色跑到秦軍大營,對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大軍包圍鄭國,鄭國是難免要滅亡啦。如果鄭國的滅亡能夠給您帶來什麽好處,那您就盡管放手幹吧!但我想勸您一句,就算您消滅了鄭國,對秦國也沒任何好處,因為秦國和鄭國之間還隔著一個晉國,好處都讓晉國給得了。晉國因此增加了土地,對秦國而言,意味著相對減少了土地,不劃算。如果您放鄭國一馬,鄭國願意成為秦國來往中原的東道主,為秦國提供方便,這樣對秦國也沒有任何壞處。再說,當年您有大恩於晉惠公,他許諾給您河外五城,結果這家夥早上渡河回國,晚上就令人加固城牆防禦您,晉國人的貪得無厭,您也是有親身體會的。他們今天往東向鄭國索取土地,明天就會往西擴張,到那時,他們不打秦國的主意,還能打誰的主意呢?請您三思而後行。”
在現代語言中,“東道主”是主人家的意思。但這個詞最初的意義,“東”是指具體的方位。鄭國在秦國的東邊,因此自稱東道主。而諸如“北道主”、“南道主”之類的稱謂,在後世的史書中都曾出現。
燭之武的話打動了秦穆公。他認真回想了一下這些年秦國與晉國之間發生的事情,覺得燭之武所言不虛。秦國一直在努力幫助晉國,晉國對秦國的幫助也總是欣然笑納,卻從來不想如何報答秦國,甚至恩將仇報。眼下這位晉文公,從上台到稱霸,都受到了秦國的大力支持,至今也未曾有任何回報的表示,仿佛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於是,秦、鄭兩國簽訂了一個秘密盟約。三天之後,晉國人驚奇地發現,秦國人已經撤軍了。不僅如此,秦穆公還留下杞子、逢孫、楊孫三員將領,帶著一支部隊駐紮在新鄭的北門,宣布為鄭國戍守城門。這就意味著,晉國如果繼續攻打鄭國,就要與秦國人為敵了。
晉軍眾將對秦國人的公然背叛感到憤怒。狐偃等人建議晉文公無視秦國人的存在,按原定計劃進入新鄭,如果秦國人要阻撓,就連秦國人一起打。
還好,晉文公不像晉惠公那樣沒心沒肺,他暗自衡量了一下利弊,對大夥說:“沒有秦國的幫助,我們就沒有今天的成就。得到人家的鼎力相助卻拔刀相向,是為不仁;因為小事而失去一個強大的盟國,是為不智;兩國本來和平相處,卻又發生戰亂,不是用武之道。罷了罷了,既然老天不想滅亡鄭國,我們也不必強求,回去吧。”
話雖這麽說,晉文公卻不甘心空手而歸,他派人與鄭文公談判,要求將公子蘭送回鄭國當大子。鄭國大夫石甲父對鄭文公說:“現在諸位夫人之子都已經死了,其餘的公子中,數公子蘭最為賢能,您不如答應晉國的要求,好讓他們快點退兵。”
鄭文公聽從了建議,派石甲父、侯宣多到晉國迎接公子蘭回國。晉國與鄭國遂簽訂了和平協議。
從鄭國回來之後,晉國再一次改革軍隊編製,撤銷新建的三行,改為上、下新軍,任命趙衰為新上軍統帥,胥嬰為新下軍統帥。按《左傳》的說法,這樣做還是為了防禦狄人的進攻。
狄人真的有這麽麻煩嗎?
回答是肯定的。
公元前630年春天,就在晉文公試探性進攻鄭國的時候,狄人不失時機地發動了對齊國的進攻。
在齊桓公年代,狄人還隻敢欺負一下衛國、邢國這樣的二三流國家。齊桓公一死,連齊國都成為狄人侵略的對象。縱觀中原,還真隻有晉國令狄人有所忌憚了。
公元前629年,狄人又一次大舉入侵衛國,迫使衛成公將國都遷到帝丘。為此,衛國還舉行了卜筮活動,得到的結果是,衛國還有三百年的國運。但從《史記》的記載看,衛國自此仍經曆了十九代君主,曆時四百二十年,直到秦始皇年代才徹底滅國。因此,這次卜筮的結果極為不準。
帝丘原來是夏朝第一任君主啟的孫子相的居所。衛成公搬到帝丘,夢到先祖衛康叔對他說:“你給我的祭祀很豐厚,可是都被相奪走了。”衛成公於是命令祭祀相,好讓他不搶自己祖先的祭祀。寧俞認為不可:“不是我們的祖先,就算祭祀,他們也享受不了。連杞、鄫(zēng)這些夏朝的後裔都不祭祀相了,我們更沒有義務承擔對相的祭祀。”
孔夫子則一針見血地指出:“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也就是說,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他,是諂媚之舉。
也許是風水輪流轉,不久之後,狄人部落發生內亂,衛國趁機發動反攻,雙方於公元前628年握手言和。
這一年春天,楚國大夫鬥章與晉國大夫陽處父舉行了會談,雙方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係。
夏天,在新鄭城頭搖擺了四十五年之久的牆頭草鄭文公去世了,晉國扶持的公子蘭順利即位為君,也就是曆史上的鄭穆公,晉、鄭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
而到了冬天,晉文公也去世了,享年七十一歲。
回顧晉文公的一生,最富傳奇色彩的是他那段長達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他自四十三歲那年出奔國外,直到六十二歲才回國,十九年間,先後居住或經過翟國、衛國、齊國、曹國、鄭國、楚國、秦國,或被奉為上賓,或遭冷眼歧視,可謂嚐盡人間冷暖,也練就了他寵辱不驚的沉穩性格。值得一提的是,流亡的日子雖然艱辛,他卻過得很瀟灑,不乏佳人相伴,先是在翟國娶了季隗,接著在齊國娶了齊薑,跑到秦國又娶了懷嬴等五個老婆,這些女人,或以其溫柔賢淑撫慰其心靈,或以其特殊地位成為他的政治後援,為他的流亡生涯平添許多春色。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手下那幾十號兄弟,不但對他忠心耿耿,不離不棄,而且在他最困難、最軟弱的時候及時幫助他走出困境,告別平庸,目標堅定地殺回晉國,成就大事,可謂良師益友。而晉文公上台之後,除了報答大夥的恩情,更大膽重用這批非公族的賢能之士,一改國政由公族把持的傳統,將軍國大事交給異姓管理。正是依靠這些異姓賢人,晉國得以在短短數年之內迅速崛起,並且打敗天下第一強的楚國,成為天下的霸主。
公元前632年春天,晉文公率領晉國三軍從絳都出發,按計劃討伐曹國,以牽製楚國軍隊,救援齊、宋兩國。
晉國人再一次采用假道伐虢的手段,派使者到衛國請求借道。衛成公當然清楚晉國人的意圖,他麵臨一個兩難的選擇。
如果同意晉國的要求,讓晉軍從衛國通過,等晉軍消滅曹國後,回師途中再順手消滅衛國,易於反掌,今日的衛、曹兩國就是當年的虞、虢兩國——前車之鑒,不可不防。
如果不同意晉國的要求,晉文公正好借題發揮,給衛國扣上一頂“不合作”的帽子,名正言順地派兵攻打。
衛成公權衡再三,決定不答應晉國的要求。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晉文公立刻改變進軍路線,迂回到衛國南部渡過黃河,將主攻方向放到衛國,隻派少量部隊襲擾曹國,以防止曹軍在晉軍身後搞破壞。
晉軍氣勢如虹,幾天之內便攻下了五鹿。
對於晉文公來說,五鹿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想當年,他從翟國出發,流亡到衛國,被衛文公拒之城外,饑腸轆轆之時,在五鹿的田野裏向農民乞討飯食,農民毫不客氣扔給他一塊泥巴,狐偃馬上跪下說:“這是上天賜給您國土!”沒想到一語成讖,十二年之後,晉文公果然以主人的身份進入五鹿。野史記載,在感激狐偃之餘,晉文公甚至沒忘記找到當年向他扔泥巴的農民表示感謝。自古富貴寬容,窮酸刻薄,能夠善待昔日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貴。
同年二月,中軍元帥郤(xì)穀因病在五鹿去世,先軫由下軍副帥調任中軍元帥,胥臣臼季接任下軍副帥。《左傳》強調,進行上述人事調整的主要依據還是各人的德行。
三月,晉文公和齊昭公在衛國的斂盂舉行會晤,結成了同盟。在巨大的軍事和外交壓力下,衛成公再也坐不住了,派人跑到斂盂請求和談,遭到晉文公的拒絕。
“寡人先禮後兵,已經給過你們機會。你們卻一直拖到現在才來求和,不覺得晚了點麽?”他一邊剔著指甲,一邊不緊不慢地說,看都不看使者一眼,“回去告訴你們的國君,洗幹淨脖子,等著寡人來取他的頭顱。”
晉文公這樣做,並非為了嚇唬衛國人,而是另有深慮。衛國正好處於齊、晉兩個大國之間,北邊是狄人部落,南邊則有宋、鄭兩國。晉文公想救援宋國,必須先征服衛國;想聯合齊國,也必須通過衛國;想控製中原的心髒——鄭國,也必須先控製衛國。換而言之,晉文公如果想稱霸天下,衛國就是門戶,必須牢牢控製在自己手裏。如果太輕易答應衛國人的和平請求,則衛國人得之愈易,愈不加珍惜,勢必朝三暮四,與晉國貌合神離。因此,必須要給衛國一個深刻的教訓,使衛國人從心理上徹底臣服於晉國。
你想戰便戰,想和便和,沒那麽容易。
衛成公急了,戰又戰不過,降又降不成,在這種情況下,他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主動投靠楚國。
而楚成王也正想利用衛國來牽製晉國。收到衛成公的求援信後,他二話不說,馬上請同盟的魯國自東方出兵西進,楚軍則自南方北上,兵分兩路救援衛國。
沒想到,計劃趕不上變化快。聽到衛成公投靠楚國的消息,衛國首都的居民(國不幹了。在他們看來,楚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晉國同宗同種,既是近親,又是近鄰,必須親善。在一小撮人的攛掇下,國人們居然以下犯上,群起而攻之,將衛成公驅逐到襄牛去居住,並且推舉代表前往五鹿向晉文公再度請求和談。
與此同時,楚軍的救援部隊遭到晉、齊、秦聯軍的阻攔,不能繼續北上;而魯國派公子買率軍進入衛國,也因衛國的政變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魯僖公突然害怕起來,他似乎有某種預感,覺得晉國很有可能在這次中原混戰中獲得勝利。若果真那樣,為了救援衛國而得罪晉國,實在是得不償失。但部隊已經派出去,現在下令收回的話,楚成王又肯定很不高興。
如何是好呢?
任何看似進退兩難的問題都難不倒缺德的人。魯僖公很快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把軍隊撤了回來,以示不與晉國為敵;又殺了公子買,派人將人頭送給楚成王,說:“公子買沒有完成救援任務,擅自回師,寡君十分惱怒,但是也沒辦法,隻能殺了公子買,拿他的人頭來向您請罪!”
《春秋》記述此事:“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說公子買奉命保衛衛國,沒有完成任務,被刺殺。這個說法與魯國官方的說法基本一致,但史官的筆毒見於一個“刺”字。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本來可以大大方方用個“殺”字。然而魯僖公要公子買死,名不正言不順,實為陷害忠良,濫殺無辜,但又不能明說,因此用個古怪的“刺”字,留待後人去猜想。
我想說的是,一個缺德的領導背後,總有一批倒黴到隨時準備背黑鍋的下屬。
現在衛國已經不是問題了,晉文公沒有浪費太多時間,迅速揮師南下,進攻曹國,包圍了曹國的國都陶丘。這時候他指揮的部隊不僅僅是晉國三軍,還有加入到晉軍中的齊、秦兩國部隊。
晉軍集中力量進攻陶丘的城門,曹國人拚死抵抗,一次又一次打退敵人的進攻。晉軍死傷累累,在陶丘城下留下大量屍體,仍然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冷兵器時代,攻城是一項極其艱苦的工作。《孫子兵法》曾這樣描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fén)轀(wēn),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將孫子的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文:最上乘的用兵之法,以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取勝;其次以打敗敵人的軍隊取勝;攻城是下下之策,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為了攻城,光準備器械就得三個月;如果一時攻不下,就得在城外修築土丘圍城,又得三個月;如果還攻不下,攻方將領難免心浮氣躁,驅使士兵像螞蟻一樣進攻,搞人海戰術,死傷更加慘重,有可能高達三分之一以上,而敵城仍然屹立不拔——這就是攻城的災難。
這段論述,生動地反映了攻城的艱辛,也體現了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指導思想。回想起來,齊桓公和管仲縱橫中原三十年,雖然以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但總是盡量避免戰爭的發生,更多采用外交和謀略來解決問題,與孫子的思想不謀而合。而現在,晉文公剛出江湖,就在陶丘城下陷入攻城的困境,勇氣雖然可嘉,謀、交略嫌不足。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晉文公之所以強攻陶丘,與其救援宋國的戰略目標有關。宋國在楚軍的進攻之下,已經岌岌可危,如果不盡快解決曹國而對宋國直接施以援手,那麽當晉軍與楚軍主力相遇的時候,曹軍勢必成為晉軍的後顧之憂。因此,救宋必先破曹,攻城雖是下策,卻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晉文公本來以為,以晉國三軍的實力,加上齊、秦二國之助,攻下陶丘隻是小菜一碟。沒想到,這碟小菜卻是如此難啃。曹國人不但打退了晉軍的進攻,還采取心理戰術來削弱晉軍的鬥誌——將晉軍留下的屍體掛在城牆之上。這一招非常狠毒,晉軍士兵看到如此場景,又憤恨又驚懼,箭不敢射,石頭不敢扔,梯子也不敢搭,生怕破壞了同袍的屍體,攻城一時陷於停頓。
有人給晉文公獻了一條“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計謀:將晉軍部隊遷到陶丘郊外的曹國公墓去駐紮,並且宣稱,要挖曹國人的祖墳作為報複。
祖墳被挖,那是天都要塌下來的大事。而挖人家祖墳,也是缺德得不能再缺德的事,如果不是有曹國人掛屍在先,晉國人也不敢這麽做——人嘛,畢竟還是有底線的。曹國人聽到這個消息,無不感到恐懼,而且愧疚萬分。他們立刻派人與晉國人談判,要求晉軍趕快撤出公墓,別再騷擾他們祖先的神靈。
晉文公很爽快,說行啊,隻要你們將晉軍的屍體都收拾好,裝在棺材中送還給我們,我們就馬上撤出公墓,這仗該怎麽打還怎麽打,大家都別再耍小聰明出毛招了。
這個要求一點也不過分,曹國人當然答應。幾天之後,他們將晉軍的屍體收斂妥當,用牛車拉著幾百具棺木,打開城門送往晉軍大營。隊伍剛出來三分之一,聽得城外一通鼓響,無數晉兵從四麵八方湧過來。曹國人情知上當,想關門,門卻被牛車堵了個嚴實。手忙腳亂的工夫,晉國人已經控製了城門,陶丘城陷落了。
曹共公當年好奇心作怪,偷看晉文公洗澡,現在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晉文公當眾數落他的罪狀,總共有三條:
第一,不用僖負羈這樣的賢臣;
第二,小小曹國,居然有“乘軒者”(大夫)三百人,政府官員嚴重超編;
第三,不尊重貴人,偷看人家洗澡。
根據《左傳》的記載,僖負羈當年背著曹共公給重耳送飯,並非出於他自己的意願,而是他老婆勸說的結果。就算是他自己的意願,因為送過一頓飯,就被稱為賢臣,也實在是太帶有主觀色彩了。但是對於晉文公來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現在正是時候。為了表達對僖負羈的敬意,他還特地給部隊下了一條命令,不許任何人闖進僖負羈的宅子,違者斬首。
晉國軍中,有兩個人情緒不佳,那就是魏犨(chou)和顛頡。這兩個人都曾跟隨晉文公流亡列國,然而回國之後並沒有受到重用。一年前晉文公作三軍,起用了郤穀、郤溱、先軫、欒枝等新人,魏犨僅僅擔任戎車護衛,顛頡更是榜上無名,使得他倆愈發忿忿不平。現在打下曹國,僖負羈僅僅因為一飯之恩,就受到晉文公如此厚報,進一步加深了這兩個人的不滿。
為什麽外人一頓飯,勝過咱們那十幾年的不離不棄呢?
魏犨和顛頡想不通,湊到一起喝悶酒。酒入愁腸,化作滿腔怨言。喝著喝著,魏犨有了一個邪惡的念頭,他湊到顛頡的耳邊一說,顛頡立馬表示讚同。
當天夜裏月黑風高,兩人各自帶著親兵,抱著柴禾來到僖負羈家附近,將柴禾團團圍住他家院子堆放好,把前後幾扇門都用鏈條鎖上。魏犨一聲令下,親兵們點燃柴禾,又將數十個火把扔進院子。霎時間四處火起,院裏的人從睡夢中驚醒,男女老少亂成一團。魏犨喝得有十二分醉了,聽到裏麵哭爹喊娘,報複的快感油然而生,竟然忘記自己是在做見不得人的事,舉著一把長刀又蹦又跳,吆喝著親兵:“把守好各個門口,不許放一個人出來!”不料樂極生悲,突然間一段燒得滾燙的院牆轟然斷裂將他壓倒。
顛頡嚇得立馬酒醒了,連忙扒開磚頭,將魏犨扛在肩上,帶著親兵逃離作案現場。回到家找來軍醫一看,魏犨整個胸部被燒傷,傷勢之重,至少要臥床半個月才能恢複。
而僖負羈一家數十口,全部葬身火海。
晉文公帶著群臣趕到現場的時候,隻看到一堆灰燼。軍法官四處調查,沒費多少力氣,就查出案件的凶手是魏犨和顛頡。魏犨身長八尺,力能搏虎,是晉國軍中數一數二的勇士,熊熊火光中,有誰會認不出他的身影,聽不到他的聲音?將魏家的親兵抓來兩個一拷問,便將當晚發生的事情弄個明明白白。
晉文公大為光火。燒死僖負羈一家本來就是嚴重的罪行,公然違抗他的命令更不能容忍。他決定將這兩個罪犯斬首示眾,以肅軍紀。
顛頡本事平平,殺了就殺了。但魏犨是員猛將,本事非同小可,殺了未免可惜。
爭霸天下,最需要的是什麽?
人才。
晉文公考慮再三,派趙衰到魏犨住處探望病情。他的想法很簡單,魏犨如果傷勢太重,也就沒有了價值,留著也是個廢物,不如殺掉。
魏犨雖然是個粗人,卻也知道趙衰此來的目的。他命人給自己包紮好傷口,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見到趙衰一揖到地,行了個大禮。
“老魏啊,你怎麽突然跟我客氣起來了呢?這可不是你的風格呀!”趙衰說著,故作親昵,在魏犨胸前用力捶了兩下。魏犨疼得撕心裂肺,卻連眉頭都沒皺一下,還笑容可掬地說:“應該的,應該的,您是領導嘛!”
“哎呀,什麽領導不領導!咱們可都是主公身邊的老人了,一起吃苦流亡,情同手足,你這樣稱呼多生分!”說到這裏,趙衰側過頭瞟了魏犨一眼,隻見這家夥仍然一臉天真的憨笑,便將話鋒一轉,突然問道,“最近身體還好吧?”
“好,好得很!不信你看。”魏犨說著,跑到院子裏,一口氣做了三百個俯臥撐,接著又做了三百個跳躍。
“夠了,夠了。”趙衰笑道,“我隻是隨便問問,你還是那個急性子脾氣,有甚於當年啊!”
趙衰剛剛離開,魏犨便癱倒在地上,雙手捂住胸口,滿地打滾。疼歸疼,命是保住了,僅僅被撤去了戎車護衛之職,由舟之僑取而代之。顛頡則沒有這麽好命,被拉出去砍了頭。
處理完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宋國的使者門尹般也來到了陶丘,他給晉文公帶來一個信息:“如果再不加緊派兵救援,宋國就要被楚國消滅了。”
門尹般絕非誇大其辭。自去年冬天到現在,宋國以區區一國之力,抵抗楚國及其仆從國的進攻已經三個多月,商丘城岌岌可危。即便門尹般不來報告,晉文公猜也猜得到宋國的形勢危急。
晉軍伐衛侵曹,目的就是牽製楚國,救援宋國。現在衛、曹兩國均已告解決,楚成王仍然不為之所動,死死咬住宋國不放,顯然,晉國的牽製戰略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
要救援宋國,隻能繼續揮師南下,與楚國大軍麵對麵地決戰。但這樣一來,晉軍勞師襲遠,而楚軍以逸待勞,戰爭的主動權就握在了楚國人手裏。另一方麵,晉國的盟友秦國和齊國對於是否主動尋釁楚軍也持不同意見,如果晉軍一定要南下,秦軍和齊軍很有可能停留在曹國,作壁上觀。
僅以晉國三軍奔襲楚軍,勝算微乎其微。但如果坐視不救,宋國必定會背棄晉國,轉而投向楚國的懷抱,這對晉文公來說,將是一個難以接受的打擊。
他隻能想辦法繼續牽製並調動楚軍,迫使其離開宋國,主動來找晉軍決戰。
新任中軍元帥先軫提出一套解決方案:
一方麵要求宋國人以重金尋求齊、秦二國的幫助,請齊、秦二國向楚國呼籲停戰;
另一方麵,在齊、秦二國呼籲停戰的同時,晉國將曹共公囚禁起來,並把衛、曹二國的土地贈送給宋國。
楚成王得知此事,定然惱怒,不同意齊、秦二國的停戰呼籲。而齊、秦二國接受了宋國的重金賄賂,又惱怒於楚國人的蠻不講理,必定會全力以赴,與楚國人一戰。(反之,如果楚成王同意停戰,則正中晉文公下懷,以和平方式解決宋國問題,功勞還是他的。)
先軫的方案,好比將一個燙手的山芋強行塞到楚成王手裏,他接或是不接,都將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
晉文公采納了先軫的建議。
先軫的計謀高超,楚成王的警惕性更高。齊、秦兩國使者一進楚軍大營,他便嗅到了可疑的味道。不久又聽到晉國瓜分衛、曹兩國的土地轉手送給宋國的消息,更加證實了他的想法:這是晉文公給他布下的一個圈套。
以楚成王的脾性,自然不會答應齊、秦兩國提出的停戰呼籲,讓晉文公坐收漁翁之利。但是拒絕的話,齊、秦兩國就被徹底推向晉國那一方,成為楚國的敵人了。三個大國聯合起來,在兵力上已經超過了楚軍,而且很有可能導致魯、鄭、陳、蔡等同盟見風使舵,倒戈一擊。
楚成王思前想後,作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撤軍回國。
作為一個牌桌上的老手,他清楚地知道,當對家將所有好牌都抓在手裏,而且上下兩家都傾向於支持對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我不玩了。
楚國人辦事曆來雷厲風行。當天晚上,楚成王帶著自己的衛隊開始從宋國撤離,退回到楚國境內的申縣建立指揮部,在那裏繼續指揮全局。同時命令鎮守穀城的申叔侯撤軍,命令圍攻商丘的成得臣放棄進攻宋國,將部隊迅速撤回楚國。
楚成王深知成得臣不甘心就這樣放棄,還派人專門給他帶去一封信,信上說:“晉侯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什麽樣的苦都吃過,最終還是得到了晉國,這是因為老天眷顧他,而且幫助他排除了障礙。天命如此,非人力所能廢。兵書上說,敵我旗鼓相當則避而不戰;又說,要知難而退;還提到,不要和有仁德的人作戰。現今的情況就是這樣。請你一定遵照命令,穩妥安排退軍事宜,不得有誤!”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英雄。但成得臣看到這封信,第一反應不是服從,而是產生了一個錯誤的判斷:有人在楚王麵前說我的閑話。
自子文讓賢以來,成得臣就擔任了楚國的令尹。令尹乃是楚國的首席執政官和軍事指揮官,出征宋國本來也就是他分內之事。然而楚成王一開始並沒有考慮讓成得臣擔綱,而是請已經退居二線的子文出馬,明顯是不放心將這麽大的軍事行動交給成得臣指揮。雖然子文用消極怠工的辦法逼迫楚成王起用成得臣,而且成得臣一出馬就贏得了大眾的滿堂喝彩,但在成得臣心裏,已經埋下了自卑的陰影。
他迫切需要通過這場戰爭來證明,自己並不比子文差。
但是沒想到,這仗一打就是三個月,商丘城近在眼前,卻總是屹立不倒。恰在這時候,他又收到了退兵回國的命令。對於成得臣來說,這道命令無疑是一道催命符。他絕望地認為,自己這次無功而返,必定使楚成王更加懷疑他的能力,同時也會使國內產生一種“子玉不如子文”的輿論。
不是曾經有個小孩說過“給子玉兵車超過三百乘,肯定有去無回”的話嗎?連小孩子都敢這樣大放厥詞,還不知道有多少人等著看他成得臣的笑話。
怕是有人嫉妒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令尹,擔心他攻下商丘城,立下蓋世奇功,因而向楚王進了饞言,命令他趕快從宋國撤軍。這個念頭在成得臣腦子裏一閃過,立刻變成了鐵定的事實。
既然是這樣,那我就徹底打敗晉國軍隊,讓你們這些閑人看看我的厲害!
成得臣派人到申縣給楚成王送去一封信,請求與晉軍一戰。信中寫道:“並非我想立功,而是希望通過這次戰爭堵住某些人的嘴。”
“混蛋!”楚成王氣得差點跳起來。但是多年的執政經驗使得他控製住了自己的情緒,沒有當著使者的麵發火。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成得臣,居然將戰爭當成了賭氣的工具,他難道不知道,戰爭不是遊戲,戰爭是會死人的,稍有不慎就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嗎?楚成王很後悔沒有堅持己見,將軍國大事托付給了這樣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可現在又有什麽辦法呢?遠征軍的主力還在宋國,如果此時撤換成得臣,恐怕引起軍心混亂,被晉國人趁火打劫。更可怕的是,成得臣很有可能擁兵為亂,反過來進攻楚國,那樣的話,事情就不可收拾了。
既然成得臣要戰,那就讓他戰吧,給他一個教訓也好。楚成王這樣想著,最終答應了成得臣的請求,但是隻派了“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前去增援成得臣。
簡單說明一下,在春秋年間,各國都蓄養著一定規模的宗族武裝,稱為“私卒”或“族兵”,一般由國君或卿大夫的親族組成,相當於後世的“親兵”。私卒的規模不大,但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極強,是各國軍隊中的精銳部隊。根據楚國的傳統,楚王本人擁有的私卒,共計兵車三十乘,分為東西兩廣,每廣十五乘;楚國大子(太子)的私卒稱為東宮之卒,規模必定小於楚王的兩廣;而所謂若敖之六卒,則是成得臣的宗族親兵六百人。
這樣看來,楚成王派去增援成得臣的部隊,就是楚王的衛隊兵車十五乘,大子的私卒估計也不超過兵車十五乘,還有成得臣的族兵六百人。作為精銳部隊,這批援助不算大,也不算小。加上原來在宋國的楚軍遠征軍主力部隊,應當可以和晉、齊、秦三國聯軍勢均力敵。
成得臣並非有勇無謀之輩。得到楚成王的增援部隊之後,他沒有馬上揮兵北上,而是派了一名叫宛春的使者前往晉軍大營,對晉文公說:“您不是想救宋國嗎?我來和您做一筆交易,請您恢複衛侯和曹伯的國君地位,我願意放棄圍攻宋國。”
言下之意,隻要晉國放過衛、曹兩國,楚國就放過宋國。這等於是將晉國踢給楚國的球又踢回去了。
晉文公開了一個會來討論成得臣的要求。
狐偃拍案而起:“這個子玉(成得臣字子玉)也太無禮了!他是臣,您是君,他憑什麽跟您來做交易?而且您救宋國,隻是一件功勞;他救衛、曹兩國,是兩件功勞。這個人不懂禮節,又貪功好利,咱們得好好教訓一下他!”
先軫站起來拍拍狐偃的肩膀,慢悠悠地說:“我反倒覺得,不妨答應他。子玉一句話,三個國家得到安寧;我們一句話,三個國家陷於滅亡,無論如何是我們理虧。不答應他的話,就等於放棄了宋國,我們本來就是來救宋國的,到頭來卻放棄了宋國,諸侯會怎麽看?楚國人的這個建議,對宋、衛、曹三國都是恩惠,我們不答應,必定會引起這三個國家的怨恨,對我們大大不利。”
狐偃雙手一攤,憤憤地問:“難道咱們就這樣受他擺布,往他畫好的圈裏跳?”
“當然不是。”先軫笑著說,“何必便宜了子玉小子,我們私下和衛、曹兩國交易,答應衛侯、曹伯複國,離間他們與楚國的關係。然後將宛春拘禁起來,激怒楚國人,引誘他們前來作戰!”
皮球踢來踢去,還是原來的策略,誘使楚國人主動尋戰。
晉文公再一次采納先軫的計謀,將楚國使者宛春拘禁在衛國,又派人與衛成公、曹共公達成秘密交易:晉國同意他們複國為君,條件是他們要與楚國斷絕關係。
成得臣給晉文公出這個難題,本意是想陷晉國於不義。孰料先軫看穿了他的意圖,反客為主,致使楚國失去了衛國和曹國兩個盟友,可謂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遭受這個打擊之後,成得臣再也沉不住氣了。公元前632年四月,他發動全軍自宋國出發,進攻晉國軍隊。
成得臣這一動,宋國人立刻就鬆了一口氣,晉文公更是欣喜若狂,他命令全軍立即收拾家當,準備逃跑。
晉軍大營中,除了先軫等幾位核心人物,幾乎所有軍官對於晉文公的這一命令感到不解。他們吵吵鬧鬧地去找狐偃,責問他說:“咱們在這裏百無聊賴地等了一個多月,不就是盼著楚軍主動出擊嗎?現在楚軍送貨上門了,我們卻拔腳就跑,是什麽道理?”有的人說得更尖銳:“成得臣不過是楚國的令尹,如果我們主公親自掛帥的軍隊被他趕得到處跑,豈不是奇恥大辱?更何況楚軍自去年出師伐宋,已經四個多月,師老無功,軍心必然渙散,我們為什麽還要躲著他們?”
“非也。”狐偃捏著八字須,慢條斯理地說,“出師有名,則為壯;出師無名,則為老。並非出師的時間越久,就越疲憊。當年如果沒有楚王的支持,主公也沒有今天,退三舍之地以避其鋒芒,是為了信守諾言,報答楚王的恩情。如果自食其言,楚國人會覺得他們受了欺騙,同仇敵愾,士氣反而會大振,怎麽可以說‘師老’呢?我們退讓,如果楚軍也就此打道回府,那也是件好事;如果楚軍死咬著不放,理虧的就是他們,那才叫‘師老’,明白嗎?”
按狐偃的說法,打仗就是論理,誰有理,誰就會獲勝。事實當然不是這樣。晉軍避讓楚軍,表麵上是實踐晉文公當年“退避三舍”的諾言,最根本的目的還是誘敵深入,尋找有利的戰機。
統一了認識後,晉軍一口氣退了九十裏,退到了衛國的城濮。這裏離宋國已經有點遠了,楚軍將士都不想再追下去,紛紛要求退兵回國。但是在成得臣看來,晉軍的後退正是膽怯的表現,他不顧屬下的強烈勸阻,堅持要在城濮與晉軍展開決戰。
當時駐紮在城濮的,除了晉國軍隊,還有宋成公率領的宋國部隊,國歸父、崔夭率領的齊國部隊,以及公子憖(yìn)率領的秦國部隊。成得臣則令楚軍背山紮營,與各國部隊針鋒相對。
事到如今,一場空前的大戰是不可避免了。
【第一次晉楚大戰: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第一場大規模的爭霸戰,以晉、楚兩國為首,當時四個最強大的諸侯國和幾乎所有二流國家都參與了這場戰爭。眾所周知,戰爭的結果是楚國失敗,晉國勝利。這場看似在一天之內就結束的戰爭,其實是一個持續長達四個月的過程。四個月中,交戰雙方大量使用謀略、外交、心理博弈和軍事手段,經曆了諸多周折,才來到城濮這個小地方,麵對麵地拔刀相向。
孫子說:“善戰者,製人而不製於人。”意思是善於用兵的人,可以調動敵人前來求戰,而不會被敵人調動。城濮之戰前的四個月,晉國人一直有計劃地使用牽製戰略,企圖迫使楚國人離開宋國,北上尋求決戰。而當這一天終於來臨的時候,晉文公又突然感到了一絲害怕。
他害怕楚軍的戰鬥力。
齊桓公縱橫中原三十年,尚不敢與楚國人放手一搏;宋襄公不自量力,在泓水被楚國人打得頭破血流。他,會步宋襄公的後塵,成為眾人的笑柄嗎?
這種擔憂,在他遠遠地觀望了楚國人嚴整的營寨之後,變得越來越強烈。有一天,他聽到自己的營寨中有人在唱:“原野之草茂而盛,我們舍故土而謀新地。”唱者無心,聽者有意,晉文公把群臣召集起來,問大家這首歌究竟預示著什麽。
狐偃看出了他心裏的猶豫,很直接地說:“開戰吧,打敗敵人,就可以號令諸侯。萬一不能打敗敵人,咱們退守晉國,有山河之險,也沒什麽好怕的!”
晉文公低下頭,問道:“那我們欠楚王的恩情呢?”
這句話充分暴露了他臨陣的膽怯。大敵當前,不去想怎麽打敗敵人,而在念叨敵人的恩情,難道不是很滑稽嗎?
欒枝與狐偃相互對視了一下,馬上接口說:“漢水以北諸多姬姓諸侯,都已經被楚國消滅盡了,您不能因為楚王的小恩小惠而忘記這種奇恥大辱啊。別猶豫了,打吧!”
晉文公很快地看了欒枝一眼,又低頭撫弄著茶杯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和楚王打架,他將我打倒在地,而且伏在我身上吸我的腦髓,好可怕!”
“那是好事。您以麵朝天,是得天下;楚王以麵朝地,是伏首認罪。”狐偃即刻高聲說道,聲音中滿是興奮。
晉文公看看欒枝,又看看狐偃,再看看欒枝,深深吸了口氣,說:“那麽,準備開戰吧。”
晉文公這個所謂的夢,是確有其事,還是他編出來的,史學界沒有過多的研究。但是,不管這夢是真是假,都說明了他在潛意識裏很害怕與楚國人開戰,因而找出種種理由來逃避這場戰爭。
欒枝和狐偃及時斷絕了他要逃避的念頭。
就在此時,對麵的楚軍大營中,成得臣也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黃河之神突然顯靈,並且對他說:“把你的馬冠馬纓都給我,我將賜給你孟諸之麋。”
說明一下,成得臣有點小手藝,從楚國出征之前,他親手用鹿皮和玉石打造了一套馬飾,但一直沒舍得用。孟諸是宋國的一個大湖的名字,麋則是湖邊水草豐美之地。黃河之神要用孟諸之麋換成得臣的馬飾,喻意很明白:你給我馬飾,我就讓你得到宋國。
這筆生意實在是太劃算了,但是成得臣也不知道怎麽想的,回複了黃河之神兩個字:“不行。”
醒來之後,他還將這個夢講給屬下眾將聽。眾人麵麵相覷,不知道說什麽好。他的兒子成大心和部將鬥宜申越想越不對勁,但又不便直接勸諫他,於是請一個叫榮黃的人前去做工作。
成得臣一聽榮黃的來意,連忙擺擺手說:“不可能,那是我的心愛之物,誰都不給,勸也沒用。”
榮黃不死心勸道:“隻要對國家有利的事,就算是死也應該去做,何況隻是區區一套馬飾?將它獻給河神,軍心必定大振,您又有什麽好留戀的?”
成得臣不耐煩道:“這裏沒你的事了,出去吧。”
榮黃出來,對成大心和鬥宜申說:“不是神要令尹失敗,而是令尹自己要失敗啊。”
公元前632年四月,成得臣派部將鬥勃前往晉軍大營下戰書。戰書上說:“請派勇士來和我們玩玩,您憑欄觀看,得臣拭目以待。”
晉文公派欒枝答複說:“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楚王對寡人的恩惠,寡人一直不敢忘懷,至今銘記在心。因為對楚國懷有這種感恩之情,即便是對令尹您,寡人也十分敬畏,所以才一退再退,來到了這裏。但現在實在是退無可退了,麻煩您轉告手下眾將,整頓好軍備,認真完成楚王的使命,咱們明天一早戰場上見!”話雖謙遜,然而綿裏藏針,鬥誌昂然。
第二天清早,晉軍集結了兵車七百乘。晉文公檢閱部隊,滿意地說:“井然有序,可與楚人一戰。”
楚國人擺出來的陣勢是:成得臣自領中軍,並以“若敖六卒”為中軍護衛,鬥宜申率領左軍,鬥勃率領右軍。至此,成得臣對自己仍抱有必勝的信心,他的戰前演講隻有六個字:“今日必無晉矣!”
針對楚軍的陣勢,晉軍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楚軍的弱點在於鬥勃率領的右軍——有很大一部分人馬是楚國的仆從國陳國和蔡國的部隊,戰鬥力極其有限,而且鬥誌也非常薄弱。晉文公命令下軍的胥臣臼季:不必理會楚軍,先集中力量攻擊陳、蔡兩軍,務必一舉擊破,算此戰的頭功。
打蛇打七寸,抓住對手的弱點狠狠打擊,就是兵法的精髓,一點也不深奧。
胥臣臼季深知重任在肩。戰鬥打響後,他命人給戰馬蒙上虎皮,全力以赴,猛攻陳、蔡兩軍。陳、蔡兩軍一觸即潰,並且波及到鬥勃率領的楚軍。沒過多久,鬥勃的部隊也宣告潰散。
與此同時,晉國上、中二軍分別與楚國的左、中二軍發生激烈的戰鬥。看到楚國右軍崩潰,狐毛和欒枝帶領晉國的上軍不進反退,欒枝更命人在戰車後麵拖著樹枝奔馳,造成晉國上軍潰敗的假象。鬥宜申率領楚國左軍窮追不舍,經過晉國中軍陣地之時,先軫、郤溱率領中軍的精銳——公族私卒,從中橫插到楚軍的隊列之中,造成楚國左軍極大的混亂,而晉國上軍也殺了個回馬槍,兩麵夾擊,將楚國左軍擊潰。
等了四個月的戰爭,居然在不到一個時辰之內便分出了勝負。
成得臣不愧為一代名將,在失利的情況下仍然鎮定自若,不但保持了中軍的穩定,而且逐漸收攏左、右兩軍的潰散部隊,且戰且退,撤離了戰場。
《春秋》記載:“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於城濮,楚師敗績。”《左傳》則進一步補充道:“楚師敗績,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根據《左傳》的補充,城濮之戰雖然以楚軍的失敗而告終,但是由於成得臣在最後關頭指揮得當,楚軍並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但是,對於晉文公來說,這個勝利已經足夠了。
城濮之戰後,晉軍占領了楚軍的營地,將楚軍遺留下來的糧食大吃大喝了三天,才心滿意足地班師回朝。
四個月前,晉國大軍自絳都出發,經過衛國和曹國去救援宋國。四個月之後,晉文公自衛國返回,卻故意繞道去了鄭國的衡雍,與鄭文公簽訂了盟約。
三個月前,鄭文公才親自跑到楚軍大營,給成得臣送去一支鄭國部隊,幫助楚國人打仗。城濮大戰的第二天,他又派人跑到晉軍大營,請求與晉國交好,晉文公派欒枝出使鄭國,同意了鄭文公的請求。新鄭城頭的這棵牆頭草,真是不管東南西北風都刮不倒。
周襄王得到晉文公打敗楚軍的消息,親自前往衡雍表示祝賀。雖說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但對於晉文公來說,天子的這朵花送得還真是時候。沒有天子的祝賀,城濮之戰僅僅是城濮之戰;有了天子的祝賀,城濮之戰就變成了晉文公稱霸天下的標誌性事件。
為了迎接周襄王的到來,晉文公下了大手筆,命人在踐土建造了一座王宮,以供周襄王居住。五月份,在踐土王宮舉行了一係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慶祝活動:
先是舉行了盛大的獻俘儀式。據《左傳》記載,在天子麵前列隊經過的共計有俘獲的楚軍披甲戰車一百乘、楚軍步兵一千人。鄭文公擔任了獻俘儀式的司儀。這一切,仿佛一百多年前的曆史重演,那還是周平王東遷年代,晉文公的先祖晉文侯打敗犬戎部落,曾在雒邑舉行大規模的獻俘儀式,當時擔任司儀的是鄭國的先君鄭武公。可想而知,現在要鄭文公擔任司儀,就是為了循當年的舊例,以增加這次獻俘儀式的曆史使命感。
另外需要再次說明的是,根據周禮,諸侯獻捷於天子,隻能是在有功於四夷的情況下。晉文公搞了這次獻俘儀式,等於把楚國又視為蠻夷之國,開除在中國之外了。
幾天之後,周襄王設宴款待晉文公,不但賜給晉文公帛禮,還舉行了隆重的策命儀式。王室的卿士尹氏、王子虎和內史叔興父三人受天子之命,策命晉文公為“伯(bà)”,也就是諸侯之長。周襄王還賜給晉文公如下物品:
一、大輅之服和戎輅之服(禮服和軍服,相當於清朝的黃馬褂);
二、紅弓一百張、紅箭一百支、黑色弓箭一千副(儀仗,不是用來打獵的);
三、禦酒一缸(以黑米釀造,滋陰又壯陽的好酒);
四、虎賁之士三百人(像老虎一樣勇猛的戰士);
五、晉文公擔任“伯”的委任狀,上麵寫著:“天子委任叔父,奉天任命,維護四方穩定,消滅天子不喜歡的事物。”(這個很厲害,相當於尚方寶劍,拿著它可以上打昏君,下斬奸臣。)
晉文公再三推辭,被逼不過,隻得從命,他強忍著心裏的興奮,鄭重其事地說:“重耳再三拜謝,謹奉天子艱巨而光榮的使命。”
在踐土期間,晉文公三次朝覲周襄王,以示尊崇。五月下旬,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在踐土的王宮舉行會盟,周襄王派王子虎擔任主持。會議製定並公布了“踐土宣言”:共同扶助王室,互不侵害。如果違背此誓,神明降罪,其軍受損,國家不保,禍及後人,不分老幼。
踐土之盟,標誌著自齊桓公之後的新一代霸主產生。這一年,晉文公已經六十六歲的高齡了。
有人歡樂有人愁。城濮之戰成就了晉文公的霸業,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成得臣。在回師楚國的途中,成得臣收到了楚成王的一封短信,上麵寫著:“您如果回國,將如何麵對申、息兩縣父老?”申、息本來都是諸侯國,被楚國滅掉之後,成為楚國的兩個縣。從這封信上來看,成得臣在城濮之戰中損失的左、右兩軍部隊,兵源主要來自申、息兩縣。
輕飄飄的一句話,壓在成得臣心上卻重若千斤。楚國軍法曆來嚴酷,當年楚文王出征巴人受挫,鬻(yù)拳猶且將他拒之門外,現在成得臣不遵君令,強行要求與晉國開戰,並且被打得铩羽而歸,等待他的命運可想而知。
成得臣將楚成王的這封信視為令他自殺的指示。成大心和鬥宜申都勸阻他,要他還是等到回國見到楚王再說。但成得臣是個急性子,等了兩天,沒有等到楚王赦免他的命令,走到一個叫連穀的地方,趁人不備,還是自盡了。
鬥宜申打算追隨他而去,也上吊自殺,沒想到繩子不牢靠,半死不活之際,突然斷掉。正在此時,楚成王的第二個信使恰好趕到,宣布赦免成得臣和鬥宜申死罪,鬥宜申因而撿回了一條命。
對於成得臣的死,楚成王感到相當懊悔。原因之一,成得臣雖然剛愎自用,不是一個合格的帥才,但不失為一個優秀的將才,隻要使用得當,仍然能夠為楚國做很多事。原因之二,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個叫矞(yù)似的巫師對楚成王說,“您、子玉和子西(鬥宜申)三位都將因剛強而死。”楚成王給成得臣寫過那封短信後沒幾天,突然回想起矞似說的話,連忙派人前去赦免成得臣和鬥宜申的死罪,結果隻救下鬥宜申。懊悔之餘,楚成王任命鬥宜申做了商縣的縣公,沒過多久又改任楚國工尹,掌管百工。他也許覺得,讓鬥宜申做一份沒有什麽危險的工作,可以避免其因剛強而死,同時也避免自己被矞似的烏鴉嘴說中吧。
晉文公聽到成得臣自殺的消息,喜形於色,說:“這家夥再也害不到我了!”後來晉文公聽說蒍(wěi)呂臣擔任了楚國的令尹,更加放心地說:“蒍呂臣隻求自保,胸無大誌,不足為懼。”
以此看來,晉文公雖然在戰場上打敗了楚國人,在心理上卻仍然將楚國視為最可怕的敵人。天下的霸主尚且如此害怕楚國,其他諸侯對楚國畏懼就可想而知了。
城濮之戰中,晉軍內部也發生了一些問題。晉國的中軍在一片沼澤地中遇到大風,丟失中軍戰旗,掌旗官祁瞞因失職之罪,被軍法官當場斬首示眾。回師途中,晉文公的戎車護衛舟之僑思家心切,不顧軍令私自回家,被處以死刑。晉文公以其賞罰嚴明獲得了民眾的尊敬,《左傳》也表揚說:“晉文公是個公正的人,處死顛頡、祁瞞、舟之僑三個人,國民都很信服。”並且用詩經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的詩句來形容晉文公刑賞得當。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被改變命運的人物是衛成公。城濮之戰前,他就因為想與楚國合作,而被國民趕到了襄牛。城濮之戰後,他連襄牛都覺得不安全了,連夜逃往楚國。經過陳國的時候,他聽到晉文公在踐土大會諸侯的消息,於是在陳國暫住下來,並派大夫元咺(xuān)輔佐他的弟弟叔武攝政,代表衛國參加了踐土之盟。
沒過多久,有人跑到陳國向衛成公告狀,說元咺已經奉叔武為君了。元咺的兒子元角一直跟隨著衛成公,聽到這個謠言後,衛成公不問青紅皂白,派人把元角給殺了。元咺很傷心,但仍然盡心盡力地侍奉叔武,守衛著衛國。
踐土之盟後,衛國正式脫離楚國而依附晉國。晉文公根據當初的約定,允許衛成公回國複位。叔武也派人前往陳國熱情邀請衛成公回國。但是衛成公是個疑心很重的人,此前被國人驅逐,又有叔武要搶奪君位的傳聞,使得他很害怕這是一個圈套,擔心自己回去之後被人謀害。
為了確保國民對他沒有二心,衛成公派大夫寧俞為代表,與衛國國民的代表在宛濮舉行會議。
說起這位寧俞,在中國曆史上也是頗有名氣的人物。孔夫子就曾經說過,“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這位“其愚不可及”的寧武子就是寧俞,因其死後諡為“武”,故得名。在孔夫子看來,寧俞是個聰明人,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他表現得很睿智;國家政治腐敗的時候,他就裝瘋賣傻,明哲保身。他的睿智別人或許學得到,他那裝傻的本領卻是無出其右,連孔夫子本人都自歎不如。
但是,從寧俞在宛濮之會上的表現來看,倒不是那種“見勢不妙,拔腿就跑”的政治滑頭,而是一個極具煽動力的演講家,比之那些巧舌如簧的古希臘、古羅馬政客也毫不遜色。且讓我們來聽聽他對衛國國民的演講:
“上天降罪於衛國,致使君臣不和,在投靠晉國還是投靠楚國的大問題上產生分歧,所以才有今天的憂患。現在上天開啟了我們心中的良知,讓我們拋棄政治紛爭,重新團結在一起。試問,如果沒有留守在國內的人,誰來保衛社稷;如果沒有在外奔波的人,誰來看護牛馬?讓我們同心同德,請求上天堅定我們的信心,不再降禍於衛國。自今而後,在外奔波的人不要居功自傲,在內居守的人也不要擔心秋後算賬。如果違背誓言,互相攻擊,請神明和祖宗明察秋毫,降罪於他!”
據《左傳》記載,宛濮之會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國民對衛成公的心理隔閡,真心實意地等著衛成公回來。但是衛成公的心病還是沒有解決,這塊心病就是叔武。
某一天早上,叔武正在宮中洗頭,門外突然有人大聲喊道:“衛侯回國啦!”
咦,不是說好三天後才回來的嗎?叔武雖然有點驚奇,但是急於見到兄長的心情使得他來不及細想,提著濕淋淋的頭發就跑出公宮:“在哪裏,在哪裏?來人啊,快準備迎接國君。”
遠遠地,一乘馬車疾馳而來,馬車上確實是衛成公的旗號,車上的人卻不是衛成公,而是他的貼身護衛公子顓犬和華仲。看到叔武跪在宮門口,公子顓犬也不搭話,弓弦響處,一支利箭準確地釘在了叔武的咽喉上。
“哥哥,你……”叔武嘴裏咕嚕了一句,鮮血湧出,頹然倒地。他至死也不明白,自己奉命看護國家,又主動邀請衛成公回國,為什麽會落得如此下場?
沒有人看得明白。但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頭。沒過多久,衛成公趕到了,一看到叔武的屍體,他就捶胸頓足,號啕大哭,連問:“這是誰幹的,這是誰幹的?”
有人指了指公子顓犬。一群衛士蜂擁而上,不容分說,將公子顓犬當場斬首示眾。
我隻能說,衛成公是那個年代當之無愧的“表演帝”。
元咺聽到這個消息,既不哭也不鬧,收拾兩件衣服,逃到了晉國。
見到晉文公,元咺將一捆厚厚的竹簡遞上。這捆竹簡,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狀紙或者起訴書。他跑到晉國來,就是要打一場官司,告衛侯謀殺叔武。
大夫跑到別的國家去告自己的國君,有史以來估計也是頭一遭。
晉文公收到這捆起訴書後,批了幾個字:“擇日開庭。”於是一個月後,這場官司在晉國絳都開庭審理了。
根據《左傳》記載,這次庭審還搞得挺像那麽回事。到場的有原告元咺、被告衛成公,還有被告的助手寧俞、被告的替身鍼(zhēn)莊子(原告與被告身份不對等,因此要用替身)和辯護律師士榮(衛國的刑法官)。審判員由晉國的法官擔任。
庭審的過程沒有任何記載,隻記錄了結果是衛成公敗訴。法庭當場宣判:
一、士榮死刑;
二、鍼莊子刖刑;
三、寧俞忠義可嘉,免於起訴;
四、衛成公囚禁之刑,服刑地點在王城雒邑,寧俞負責給他送飯洗衣服;
五、元咺即日回衛國,奉衛成公的弟弟公子適為君。
衛成公在雒邑囚禁了一年多,晉文公想斬草除根,命令醫生給衛成公看病開藥,並在藥裏麵下毒。寧俞覺察到不對勁,以重金買通醫生,減少了藥裏的毒量,衛成公才得以保住性命。
公元前630年,魯僖公出麵為衛成公求情,分別贈送給天子和晉文公白玉十雙。天子受了這筆厚禮,也向晉文公求情。於是,這一年秋天,衛成公被釋放回國。
經曆了諸多磨難的衛成公不改其狡詐的本性。回國之前,他派人秘密會見了衛國的大夫周顓和冶廑,許諾說:“如果你們幫助我複位,我將提拔你們為卿。”
周顓和冶廑如約殺了元咺、公子適和公子適的同母弟弟公子儀,迎立衛成公再度為君。然而,就在兩人穿上卿的衣服,來到大廟裏準備接受任命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周顓走在前麵,剛跨進大廟的門檻,就萎然倒地,無疾而終。冶廑一看勢頭不對,連忙把衣服脫下來,表示不要求當卿了。
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元咺的鬼魂在報複周顓。《左傳》對於元咺,沒有過多評價,然而敘述周顓和冶廑殺公子適的事情,用的是這樣一句:“周、冶殺元咺及子適、子儀。”請注意,用的是“殺”子適,而非“弑”子適,這說明左丘明對於公子適政權的合法性,是持保留態度的。
元咺跑到晉國去告狀,將自己的國君告倒,而且在晉國的幫助下扶持公子適為君,在左丘明看來,絕對不是為臣之道,其實在我們今天看來,將國內矛盾交到國際上去解決,也未必值得肯定。
【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是在一係列光彩奪目的事件中度過的。繼城濮之戰、踐土之盟後,這年冬天他又在溫地發動諸侯會盟,討論如何處理對踐土之盟心存不服的國家。參加這次會盟的有晉、齊、秦、魯、宋、蔡、鄭、陳、莒、邾等國的元首或授權代表。會後舉行了大規模的狩獵活動,在晉文公的熱情邀請下,周襄王也親自從雒邑跑到溫地來一試身手,使本次大會增輝不少。雖然孔老二對此頗有微詞,說什麽“以臣召君,不可以訓”,但從天子當時的境況來看,晉文公這麽看得起他,他是斷無理由將自己吊起來賣的。
作為溫地會盟的成果,這一年冬天,晉文公率領諸侯發動了對許國的進攻,討伐其不服之罪。至於許國到底怎麽“不服”了,《春秋》《左傳》皆無記載,很有可能是許國沒有派人前來參加踐土之盟吧。
伐許途中,晉文公生了一場重病。曹共公的侍臣侯儒花錢買通了晉國的大臣筮(shì)史,要他對晉文公說:“請放曹國一馬。當年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幫助邢、衛這樣的異姓諸侯複國;今天您召集諸侯會盟,卻要消滅同姓的諸侯。曹國的先祖叔振鐸,是周文王之子,我晉國的先祖唐叔,是周武王的後代,本是同根同種,應該多加照顧。
“您號令諸侯而滅兄弟之國,非禮也;您曾私下答應曹伯與衛侯複國,現在恢複了衛國而忘記了曹國,是言而無信;衛、曹兩國同罪,而處罰不一,是賞罰不公。非禮、無信、不公,這三頂大帽子蓋在您頭上,您好受嗎?”
晉文公是個講道理的人,生病的時候尤其通情達理,他命人把曹共公給釋放了,並且讓曹共公將功贖罪,跟隨諸侯們一起討伐許國。
從許國回來之後,晉國再一次擴編軍隊,在三軍的基礎上,又新建了三軍。這樣一來,晉國的武裝力量達到了六軍,已經是王室軍隊的編製。為了避免別的諸侯說閑話,晉文公對外宣稱,擴充軍隊是為了對付狄人部落。而且,新建的三軍也不稱之為軍,而稱為“三行”,以荀林父為中行主將,屠擊為右行主將,先蔑為左行主將。
公元前631年夏天,王室卿士王子虎、魯國國君魯僖公、晉國上軍元帥狐偃、宋國司馬公固、齊國大夫歸父、陳國大夫轅濤塗、秦穆公的兒子公子憖(yìn)等人在翟泉會晤,重溫踐土之盟,順便商量討伐鄭國的事。
城濮之戰後,鄭文公及時倒向了晉文公,並且主持了踐土的獻俘儀式。時隔一年,晉國又發動諸侯討伐鄭國,理由是晉文公當年流亡列國之時,在鄭國受到了“非禮”的對待,一直咽不下這口氣。加上這次鄭國不派人參加翟泉之會,正好又給了晉文公一個口實,因而臨時動議討伐鄭國。
誰說秋後不算賬?老賬新賬一起算。
翟泉之會受到了左丘明的猛烈抨擊,主要是與會人員的級別不對等。各諸侯國來的都是卿大夫這個層次的代表,魯國卻由國君親自到場,實在是用力過猛。
公元前630年春天,晉國對鄭國發動了試探性的進攻。據《左傳》記載,這次進攻的目的是為了“觀其可攻與否”。
以晉國的軍事實力,進攻鄭國當然是小菜一碟。所謂“觀其可攻與否”,估計還是旁敲側擊,想看看楚國的反應。在確信楚成王不會橫加幹涉後,同年九月,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起兵討伐鄭國,對外公開宣稱的理由有二:
一、鄭伯曾經無禮於晉侯;
二、鄭國至今仍與楚國眉來眼去,藕斷絲連。
晉國的軍隊駐紮在函陵,秦國的軍隊駐紮在汜(sì)南,對鄭國形成夾擊之勢。
晉文公這次伐鄭,不僅有軍事上的準備,還有政治上的準備。據《史記》記載,鄭文公有三位夫人,為他生了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都“以罪早死”。鄭文公一怒之下,將其他侍妾生的兒子也全部趕出國去。其中有一位公子蘭逃到了晉國,受到晉文公的優待。晉、秦兩國大軍進入鄭國之後,晉文公命令公子蘭在晉國東部邊界待命,打算等軍事行動一結束,就派公子蘭進入鄭國接管政權。
鄭文公派了一個叫燭之武的老頭,趁著夜色跑到秦軍大營,對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大軍包圍鄭國,鄭國是難免要滅亡啦。如果鄭國的滅亡能夠給您帶來什麽好處,那您就盡管放手幹吧!但我想勸您一句,就算您消滅了鄭國,對秦國也沒任何好處,因為秦國和鄭國之間還隔著一個晉國,好處都讓晉國給得了。晉國因此增加了土地,對秦國而言,意味著相對減少了土地,不劃算。如果您放鄭國一馬,鄭國願意成為秦國來往中原的東道主,為秦國提供方便,這樣對秦國也沒有任何壞處。再說,當年您有大恩於晉惠公,他許諾給您河外五城,結果這家夥早上渡河回國,晚上就令人加固城牆防禦您,晉國人的貪得無厭,您也是有親身體會的。他們今天往東向鄭國索取土地,明天就會往西擴張,到那時,他們不打秦國的主意,還能打誰的主意呢?請您三思而後行。”
在現代語言中,“東道主”是主人家的意思。但這個詞最初的意義,“東”是指具體的方位。鄭國在秦國的東邊,因此自稱東道主。而諸如“北道主”、“南道主”之類的稱謂,在後世的史書中都曾出現。
燭之武的話打動了秦穆公。他認真回想了一下這些年秦國與晉國之間發生的事情,覺得燭之武所言不虛。秦國一直在努力幫助晉國,晉國對秦國的幫助也總是欣然笑納,卻從來不想如何報答秦國,甚至恩將仇報。眼下這位晉文公,從上台到稱霸,都受到了秦國的大力支持,至今也未曾有任何回報的表示,仿佛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於是,秦、鄭兩國簽訂了一個秘密盟約。三天之後,晉國人驚奇地發現,秦國人已經撤軍了。不僅如此,秦穆公還留下杞子、逢孫、楊孫三員將領,帶著一支部隊駐紮在新鄭的北門,宣布為鄭國戍守城門。這就意味著,晉國如果繼續攻打鄭國,就要與秦國人為敵了。
晉軍眾將對秦國人的公然背叛感到憤怒。狐偃等人建議晉文公無視秦國人的存在,按原定計劃進入新鄭,如果秦國人要阻撓,就連秦國人一起打。
還好,晉文公不像晉惠公那樣沒心沒肺,他暗自衡量了一下利弊,對大夥說:“沒有秦國的幫助,我們就沒有今天的成就。得到人家的鼎力相助卻拔刀相向,是為不仁;因為小事而失去一個強大的盟國,是為不智;兩國本來和平相處,卻又發生戰亂,不是用武之道。罷了罷了,既然老天不想滅亡鄭國,我們也不必強求,回去吧。”
話雖這麽說,晉文公卻不甘心空手而歸,他派人與鄭文公談判,要求將公子蘭送回鄭國當大子。鄭國大夫石甲父對鄭文公說:“現在諸位夫人之子都已經死了,其餘的公子中,數公子蘭最為賢能,您不如答應晉國的要求,好讓他們快點退兵。”
鄭文公聽從了建議,派石甲父、侯宣多到晉國迎接公子蘭回國。晉國與鄭國遂簽訂了和平協議。
從鄭國回來之後,晉國再一次改革軍隊編製,撤銷新建的三行,改為上、下新軍,任命趙衰為新上軍統帥,胥嬰為新下軍統帥。按《左傳》的說法,這樣做還是為了防禦狄人的進攻。
狄人真的有這麽麻煩嗎?
回答是肯定的。
公元前630年春天,就在晉文公試探性進攻鄭國的時候,狄人不失時機地發動了對齊國的進攻。
在齊桓公年代,狄人還隻敢欺負一下衛國、邢國這樣的二三流國家。齊桓公一死,連齊國都成為狄人侵略的對象。縱觀中原,還真隻有晉國令狄人有所忌憚了。
公元前629年,狄人又一次大舉入侵衛國,迫使衛成公將國都遷到帝丘。為此,衛國還舉行了卜筮活動,得到的結果是,衛國還有三百年的國運。但從《史記》的記載看,衛國自此仍經曆了十九代君主,曆時四百二十年,直到秦始皇年代才徹底滅國。因此,這次卜筮的結果極為不準。
帝丘原來是夏朝第一任君主啟的孫子相的居所。衛成公搬到帝丘,夢到先祖衛康叔對他說:“你給我的祭祀很豐厚,可是都被相奪走了。”衛成公於是命令祭祀相,好讓他不搶自己祖先的祭祀。寧俞認為不可:“不是我們的祖先,就算祭祀,他們也享受不了。連杞、鄫(zēng)這些夏朝的後裔都不祭祀相了,我們更沒有義務承擔對相的祭祀。”
孔夫子則一針見血地指出:“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也就是說,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他,是諂媚之舉。
也許是風水輪流轉,不久之後,狄人部落發生內亂,衛國趁機發動反攻,雙方於公元前628年握手言和。
這一年春天,楚國大夫鬥章與晉國大夫陽處父舉行了會談,雙方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係。
夏天,在新鄭城頭搖擺了四十五年之久的牆頭草鄭文公去世了,晉國扶持的公子蘭順利即位為君,也就是曆史上的鄭穆公,晉、鄭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
而到了冬天,晉文公也去世了,享年七十一歲。
回顧晉文公的一生,最富傳奇色彩的是他那段長達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他自四十三歲那年出奔國外,直到六十二歲才回國,十九年間,先後居住或經過翟國、衛國、齊國、曹國、鄭國、楚國、秦國,或被奉為上賓,或遭冷眼歧視,可謂嚐盡人間冷暖,也練就了他寵辱不驚的沉穩性格。值得一提的是,流亡的日子雖然艱辛,他卻過得很瀟灑,不乏佳人相伴,先是在翟國娶了季隗,接著在齊國娶了齊薑,跑到秦國又娶了懷嬴等五個老婆,這些女人,或以其溫柔賢淑撫慰其心靈,或以其特殊地位成為他的政治後援,為他的流亡生涯平添許多春色。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手下那幾十號兄弟,不但對他忠心耿耿,不離不棄,而且在他最困難、最軟弱的時候及時幫助他走出困境,告別平庸,目標堅定地殺回晉國,成就大事,可謂良師益友。而晉文公上台之後,除了報答大夥的恩情,更大膽重用這批非公族的賢能之士,一改國政由公族把持的傳統,將軍國大事交給異姓管理。正是依靠這些異姓賢人,晉國得以在短短數年之內迅速崛起,並且打敗天下第一強的楚國,成為天下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