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和尚在看報,看的什麽報?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和尚在看報,看的什麽報?”


    這個車軲轆似的童謠,在我的少兒時代常常唱響。


    偶爾,玩萬花筒時,會興奮地狂喊:


    啊呀,不得了,和尚在裏麵看報呢。


    小朋友們都會圍攏過來,搶萬花筒,這瞧邊好奇地問:


    和尚在哪兒呢?在哪兒呢?


    於是,幾個孩子就一起哄堂大笑,前仰後合,眼淚真閃。


    為什麽要這麽說,這麽笑,是說不清楚的。


    孩子的心是那樣的通透,那樣的歡快,又是那樣的妙不可言。


    山裏、廟裏、和尚、報紙,報紙上的內容仍舊是山裏、廟裏、和尚、報紙。


    仿佛一張圖套著同樣的一張圖,一尊像裝著同樣的一尊像,一個人懷著同樣的一個人。


    如此循環不已,沒有窮盡。


    就像鏡中之鏡,影中之影,夢中之夢,又好像是輪回中的輪回,旋渦中的旋渦,謎團中的謎團。


    關於童謠中反複描述的山、廟、和尚,除卻報紙,其它全部都是那麽遙遠、飄渺和虛幻。


    我是在城市裏出生和成長的,十四歲之前從未見過一座山,更不用說登山。


    也沒有見過一座廟,更不必說是和尚。


    十四歲那年,學校組織春遊。


    我這才第一次見到了山,那座山是翠華山,古稱太乙山。


    爬到了山頂,隻見一汪碧波蕩漾的天池,宛如巨大的翡翠鑲嵌在群山峻嶺之巔。


    山上還有風洞和冰洞,但是沒有廟,自然也不會有和尚在看報。


    十八歲的時候,我念大學一年級,一時衝動,帶著十塊錢坐上火車硬座去了洛陽,來到白馬寺賞牡丹。


    牡丹國色天香,嬌豔如霞,卻未見到寺裏的和尚。


    又去少林寺和中嶽廟,均無和尚蹤影。


    隻有遊人像過之鯽,擠得水泄不通,與任何一處熱門的景點無異。


    在我心中,那種寺廟不過是擺設和道具,僅供走馬觀花的過路玩家留影紀念罷了。


    大約到了四十歲,我平生第一次踏進一座寺廟,沒有山也沒有和尚,那是一座道觀。


    剛到門口,我就被攔下,要求買票。


    我很驚異:“進廟還要買票?”


    看門的白我一眼說:“現在哪個廟不收門票?你去過佛教四大勝地嗎?哪個不是幾百元一張票?我們這裏才收三塊錢。現在的三塊錢也算是錢嗎?”


    我真的無語。


    確實有許多廟的門票都貴得嚇人,有皈依證也得照價買票,否則免進。


    於是,我買票入內,在各大殿轉轉。


    忽然,發現一處角落裏擺放著一個簡易的書架,上麵整齊地碼放著幾行書籍。


    過去細翻,是些揚善抑惡的冊子,如《玉曆寶鈔》、《太上感應篇》,還有《道德經》的便攜小本子。


    走時,我帶回了一本《道德經》,對照家中原有的版本,發現滿篇都是錯字、句子錯,標點符號也錯。


    無奈之下,我把它又送回了道觀,並對有關人員指出,希望他們重視一下。


    但對方一言不發,等我把話說完,轉身就走。


    一年之後,我又去了另一座道觀。


    這裏不收門票,裏麵布置的井井有條。


    門口有間不足八平方米的書屋,裏麵都是道教書籍,封底有價簽。


    待我翻看時,頓感驚訝,翻印的冊子,粗糙的紙張,模糊的字跡,竟然標價300元。


    再看其他,清一色的昂貴。


    《莊子》一函三冊,上中下,價格高達1200元。


    我愕然之餘,問在一旁緊緊盯著我一舉一動的道士:“為什麽這些書都貴得離奇?”


    道士扶扶眼鏡腿,慢條斯理地說:“道教的書全是秘笈,花再多錢也買不來,我們這都是破例了。”


    我反問他:“《道德經》和《南華真經》也是秘笈嗎?”


    道士說:“這兩本經是道教秘藏,本來應當在世麵上流通。


    但已經泄露了,也是罪過。


    《南華真經》一函三冊是豎排繁體字的宣紙線裝書,豪華精裝。”


    他見我仍然一臉的不接受,便推推眼鏡邊,說:“道教的門檻是很高的。”


    我知趣地抬腿走人了。


    又過了幾年,我搬到了長安區居住。


    有一天,我沿著離家最近的峪口向山裏蜿蜒而上。


    沒想到,一路之上,竟然有四個廟。


    朋友笑道:“這還算多?東邊幾個峪口上去有二十來個廟,原來的南五台上去有七十二個廟。”


    我問:“為什麽沒有一家道觀呢?”


    朋友說:“沿著秦嶺北麓,除一座金仙觀以外,全是佛教的天下。


    金仙觀聽說是韓國人投資蓋的,當老百姓都稱之為韓國廟。


    佛教所有的廟全部不要門票,包括六大祖庭。”


    我們說笑著就來到了一座禪寺,門口一張簡易的木床上堆放著各種佛教書籍和dvd光碟。


    有一位老尼緩步走出來,對我笑咪咪地說:“阿彌陀佛,你可隨意請些經書回去看看。”


    說著,走到床前挑了兩本送到我手上。


    那是兩本裝禎精美的折頁書,一本是《金剛經》,一本是《無量壽經》。


    我拿在手上,心裏暖暖的,感受到佛教的慈悲和大氣。


    從此以後,我便開始如饑似渴地閱讀佛教大乘經典。


    《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六祖壇經》、《金剛經》、《阿彌陀佛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等等,漸漸感悟到佛法如海,深廣無邊,智慧德善。


    我常常上山、進廟、請經,寺廟如同圖書館,不論何等深奧的經典,也不論何種豪華的精裝書,一律免費提供。


    許多書籍還有拚音注釋,許多原先半文盲的農村婦女,學了幾年佛之後,居然還會整篇整篇地背誦文言文的佛經,整個人的精神麵貌也煥然一新。


    由原來的粗聲大嗓,是非婆娘轉變成了慈眉善目、與人為善的佛教徒了。


    佛教的寺廟相當於一座沒有圍牆、沒有門檻、沒有收費的大學,裏麵傳播的是關於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傳遞的是關於心靈的覺悟和淨化,傳送的是關於中華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的一脈。


    不知不覺,家裏的書架上整條地貢奉的都是佛經。


    每天清晨,抄經、念經,下午誦經、背紅,日積月累,內心越來越清淨,煩惱越來越減小,逐漸地舒展了往昔頻蹙的眉頭,人也看起來有了一些喜氣和生機。


    一年後,我偶然在淨土宗祖庭香積寺請到了一本《楞伽經會譯》,此書厚如字典,是由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初譯,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再譯,唐於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後譯,明臨濟宗中都沙門員珂會譯。


    這是當年達摩祖師渡帶來的唯一的一本書,二祖為求此書經義,不惜雪中斷臂。


    可知此書何其珍貴尊崇。


    由於內容精深被視為佛之心語,又因語言艱澀,被視為天書玄典。


    整整齋戒一個月後,我沐手潔案,焚香端坐,翻開此書。


    一看便被牢牢地釘住了,廢寢忘食地讀進心裏,直擊骨髓,契入靈魂,使原來的我片甲不留,灰飛煙滅。


    若得般若三昧,再觀儒道,如視秕糠。


    猛然起一句話,萬兩黃金買不來,一文不要送緣人。


    我的心中湧出了大歡喜,大慈悲,大醒悟。


    我發自內心地感恩寺廟,使我有機會讀經、思考、靜心、啟德、種福、積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野幽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安安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安安君並收藏山野幽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