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擺在曆朝開國君主們麵前最難的問題就是如何安置宗室和功臣,輕了怕引起怨憤之心,重了又擔心君權不穩,所以這就有了兔死狗烹,八王之亂等詞匯的產生。
李世民在名義上雖然不是開國之君,但因其在大唐創立之中的功勳,也享受開國之君的待遇,當然了,隨之而來的也有這些煩惱。
大唐自開創之初,朝廷就有禮待功臣之風,坐穩了江山後,也並沒有鳥盡弓藏,大肆的屠戮功臣,究其原因和李家父子出身多少有些關心,他們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出身,並不像劉邦那樣骨子裏透著自卑。
可再好的出身也不能為他們解決宗室的問題,為什麽呢,自古以來,可以說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周朝以宗室建立封國,最後導致諸侯割據,尾大不掉。秦朝以郡縣天下,經曆過趙高之亂的王室,根本就無法應對各路來勢洶洶的群雄。
漢朝以封國郡縣並行,可劉邦這小聰明賣得並不怎麽樣,皇族以封國為根基造反的案子屢見不鮮。一直到前隋,以皇子為總管督險要之地,看起來雖然挺穩當,這五個家夥又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但最終還是父子相忌,兄弟相屠,金技玉葉皆雕零殆盡。
這種事絕對沒有十全十美的,非彼既此,即使房杜兩人謀略無雙,也不能保證代代傳承不出問題啊,更何況他們的兒子又都在東宮任職,出了主意那就是幫太子打壓其他的皇子,回過頭兒來皇帝要埋怨他們,那可就說不清了,所以兩位宰相給皇帝的意見是,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
對於房杜的話,李世民回去後想了好幾天,沒錯,像始皇帝那樣想著千世萬世的確不合實際,當務之急還是應該量才使用遣出長安才是,這樣一來可以穩定國本,使他兄弟叔伯之間和睦相處,二來還可以作為宗室的屏障,鞏固朝庭對地方的控製力度。
想通了這一點後,李世民提筆寫到:“自周封王建國,則宗室與國同體,朕查古今之道,體骨肉之情......,吳王-李恪為興州都督、蜀王-李諳為漢州都督
魏王-李泰為寧州都督、荊王-李元景為歸州刺史、魯王-李元昌為峽州刺史、韓王-李元嘉為郎州刺史......。”
皇帝這道加封朝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從這道聖旨的內容就可以看出來皇帝整治宗室的決心,魯王幾人的任命都僅僅是下州的刺史,而像李元方、李元慶、李元裕、李元名、李靈夔、李元祥、李元曉、李元嬰等人,則以年紀和才能不足為由,加了俸祿後直接趕回了封地,同時有又命他們無旨不得還京。
最讓他們吃驚的是皇帝對李泰三人的任命,就把他們就這麽趕出長安,那是不是說明皇帝已經對諸皇子爭儲之事沒有了耐心呢,這是不是說魏王在太極殿的演的那一出不僅把自己提前踢出局了,更是坑慘了他的那些兄弟呢。
一時間朝中屬於各王勢力的官員是惶惶不可終日,生怕皇帝直接把他們也一勺燴了,不過,等了好幾天,皇帝那一點消息都沒有傳出來。
不服氣的人也有,把李恪就這麽弄出京城了,那豈不是半分希望都沒有了,於是老狐狸岑文本拐外抹角的讓人給皇帝上了奏本,不問別的,就問齊王應該如何安置,既然諸皇子親王都一視同仁了,那是不是他也不應該置身事外呢!
岑文本的打算不錯,李佑是東宮的人,太子於情於理都是不會讓他就藩的,而皇帝一旦準了太子所請,那吳王等人不就可以繼續留在京裏了呢!而且,魏王一黨也不是傻子,這時候不風雨同舟,那等著洗幹淨屁股滾到封地去養老吧!
岑文本的借力打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計策並沒有成功,太子竟然一動都沒動,直接選擇了緘口不言,上朝下朝一句話都不願意多說。
恩?過河拆橋,太子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竟然連他最貼心的兄弟都舍棄了。就在眾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皇帝對齊王的安置方法出來了:剝奪齊王的全部封邑,保留王爵和俸祿,並擢升為歸德將軍,讓李佑以普通的武職在繼續在六率效力,例同於李道宗和李孝恭等郡王。
皇帝的這一手還真閃了大夥兒的腰,你們不是要公平嗎?行,朕給你們,老子把李佑的封邑沒收了,讓他連李道宗等郡王都不如,這下你們還有什麽好說的。
想留在京城,沒問題,朕也不是不開明,不管是皇子,還是皇弟,誰願意放棄手中的封地,那都以留下了,有才能呢,朕一樣給你們在朝中安排官職,怎麽樣,誰舍得?
皇帝不是一般的狠啊,同時也不是一般的精明,他算是打破曆代對皇室子弟的安置辦法,重新創立一套獨特的方法。
願意留在長安的,不管你是惦記皇位,還是貪戀這個花花世界,隻要把封地這一塊進項一掐,在財源上斷了你們的後路,那你們又能翻起多大的浪花呢,至於給點官職,那就顯得不重要了,給誰當不是當呢!
一邊是虛無縹緲的希望,一邊是榮華富貴的日子,這是皇帝給他的兒子和弟弟的選擇。.......
承慶殿內,解決了心中包袱的李世民美滋滋的品著茶水,而被皇帝這一下搞的有點暈頭轉向,摸不著頭腦的李承乾則小心的和皇帝話著閑篇,他想不明白,李泰等人的荒唐事多年來可不是一次兩次,為什麽這次皇帝下這麽重的手呢!
“高明啊,你是不是想不明白朕為何要這麽做?”,放下茶盞後,李世民笑眯眯的問著兒子。
額,遲疑了一下,李承乾點了點頭:“父皇,這個,這個四弟的傷還沒有,是不是等一段時間再說!”,他隻能這麽回答,總不能因為皇帝重懲了自己的叔伯兄弟,就開始得意洋洋吧。
“哼,這也經是朕給他最大的恩典了,同時也是對他最大的警告,希望他能夠體會朕的用意,到地方上為民造福,老老實實地做個臣子。.......”
李世民在名義上雖然不是開國之君,但因其在大唐創立之中的功勳,也享受開國之君的待遇,當然了,隨之而來的也有這些煩惱。
大唐自開創之初,朝廷就有禮待功臣之風,坐穩了江山後,也並沒有鳥盡弓藏,大肆的屠戮功臣,究其原因和李家父子出身多少有些關心,他們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出身,並不像劉邦那樣骨子裏透著自卑。
可再好的出身也不能為他們解決宗室的問題,為什麽呢,自古以來,可以說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周朝以宗室建立封國,最後導致諸侯割據,尾大不掉。秦朝以郡縣天下,經曆過趙高之亂的王室,根本就無法應對各路來勢洶洶的群雄。
漢朝以封國郡縣並行,可劉邦這小聰明賣得並不怎麽樣,皇族以封國為根基造反的案子屢見不鮮。一直到前隋,以皇子為總管督險要之地,看起來雖然挺穩當,這五個家夥又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但最終還是父子相忌,兄弟相屠,金技玉葉皆雕零殆盡。
這種事絕對沒有十全十美的,非彼既此,即使房杜兩人謀略無雙,也不能保證代代傳承不出問題啊,更何況他們的兒子又都在東宮任職,出了主意那就是幫太子打壓其他的皇子,回過頭兒來皇帝要埋怨他們,那可就說不清了,所以兩位宰相給皇帝的意見是,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
對於房杜的話,李世民回去後想了好幾天,沒錯,像始皇帝那樣想著千世萬世的確不合實際,當務之急還是應該量才使用遣出長安才是,這樣一來可以穩定國本,使他兄弟叔伯之間和睦相處,二來還可以作為宗室的屏障,鞏固朝庭對地方的控製力度。
想通了這一點後,李世民提筆寫到:“自周封王建國,則宗室與國同體,朕查古今之道,體骨肉之情......,吳王-李恪為興州都督、蜀王-李諳為漢州都督
魏王-李泰為寧州都督、荊王-李元景為歸州刺史、魯王-李元昌為峽州刺史、韓王-李元嘉為郎州刺史......。”
皇帝這道加封朝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從這道聖旨的內容就可以看出來皇帝整治宗室的決心,魯王幾人的任命都僅僅是下州的刺史,而像李元方、李元慶、李元裕、李元名、李靈夔、李元祥、李元曉、李元嬰等人,則以年紀和才能不足為由,加了俸祿後直接趕回了封地,同時有又命他們無旨不得還京。
最讓他們吃驚的是皇帝對李泰三人的任命,就把他們就這麽趕出長安,那是不是說明皇帝已經對諸皇子爭儲之事沒有了耐心呢,這是不是說魏王在太極殿的演的那一出不僅把自己提前踢出局了,更是坑慘了他的那些兄弟呢。
一時間朝中屬於各王勢力的官員是惶惶不可終日,生怕皇帝直接把他們也一勺燴了,不過,等了好幾天,皇帝那一點消息都沒有傳出來。
不服氣的人也有,把李恪就這麽弄出京城了,那豈不是半分希望都沒有了,於是老狐狸岑文本拐外抹角的讓人給皇帝上了奏本,不問別的,就問齊王應該如何安置,既然諸皇子親王都一視同仁了,那是不是他也不應該置身事外呢!
岑文本的打算不錯,李佑是東宮的人,太子於情於理都是不會讓他就藩的,而皇帝一旦準了太子所請,那吳王等人不就可以繼續留在京裏了呢!而且,魏王一黨也不是傻子,這時候不風雨同舟,那等著洗幹淨屁股滾到封地去養老吧!
岑文本的借力打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計策並沒有成功,太子竟然一動都沒動,直接選擇了緘口不言,上朝下朝一句話都不願意多說。
恩?過河拆橋,太子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竟然連他最貼心的兄弟都舍棄了。就在眾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皇帝對齊王的安置方法出來了:剝奪齊王的全部封邑,保留王爵和俸祿,並擢升為歸德將軍,讓李佑以普通的武職在繼續在六率效力,例同於李道宗和李孝恭等郡王。
皇帝的這一手還真閃了大夥兒的腰,你們不是要公平嗎?行,朕給你們,老子把李佑的封邑沒收了,讓他連李道宗等郡王都不如,這下你們還有什麽好說的。
想留在京城,沒問題,朕也不是不開明,不管是皇子,還是皇弟,誰願意放棄手中的封地,那都以留下了,有才能呢,朕一樣給你們在朝中安排官職,怎麽樣,誰舍得?
皇帝不是一般的狠啊,同時也不是一般的精明,他算是打破曆代對皇室子弟的安置辦法,重新創立一套獨特的方法。
願意留在長安的,不管你是惦記皇位,還是貪戀這個花花世界,隻要把封地這一塊進項一掐,在財源上斷了你們的後路,那你們又能翻起多大的浪花呢,至於給點官職,那就顯得不重要了,給誰當不是當呢!
一邊是虛無縹緲的希望,一邊是榮華富貴的日子,這是皇帝給他的兒子和弟弟的選擇。.......
承慶殿內,解決了心中包袱的李世民美滋滋的品著茶水,而被皇帝這一下搞的有點暈頭轉向,摸不著頭腦的李承乾則小心的和皇帝話著閑篇,他想不明白,李泰等人的荒唐事多年來可不是一次兩次,為什麽這次皇帝下這麽重的手呢!
“高明啊,你是不是想不明白朕為何要這麽做?”,放下茶盞後,李世民笑眯眯的問著兒子。
額,遲疑了一下,李承乾點了點頭:“父皇,這個,這個四弟的傷還沒有,是不是等一段時間再說!”,他隻能這麽回答,總不能因為皇帝重懲了自己的叔伯兄弟,就開始得意洋洋吧。
“哼,這也經是朕給他最大的恩典了,同時也是對他最大的警告,希望他能夠體會朕的用意,到地方上為民造福,老老實實地做個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