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大田裏,男人們忙著整地。
柳家母女挑著擔子去給柳全送水。
村野間,女人拋頭露臉的一點都不稀奇,下地幹活時誰沒見過誰啊,柳氏順便帶著女兒認認地頭。
今年婁家父子一起種了麥田二十畝,和柳家一樣,都在平地裏;蒯家父子種了七八畝,全是坡地;聞說椿家兄弟也種有十三畝半的麥子,在坡上山下的各半。
這麽一算來,柳家的五畝地確是最少的,柳大幫的出力多,先收他家的也是公道。
今年合著柳家一起收麥的隊伍,在柳奕心下裏可以起個諢名作鰥寡孤獨組合,其構成如下:
柳家,自不必說,基本得柳大一人養活全家三口,溫飽不濟,反正過得不怎麽樣。
作為中間牽頭的婁家,上有婁大爹夫婦,柳奕需喚作婁阿翁和婁阿婆,叫得人老,其實年紀不算大,至多不到五十,都趕不上柳爹跟柳媽的實際年齡,在柳奕認知裏隻能算個大叔。
是以婁阿翁也和兒子們一樣下地幹活,在這個時代,課稅是計收到六十歲的,和現代退休年紀差不多。
大靖朝這封建社會,又沒有啥社保養老的說法。
即使兒孫孝順能養老,一般農戶莊稼人也是活到老幹到老,實在下不了地幹不動粗重了,還要幫著家裏媳婦看看孩子,飼養畜禽,做點編筐修補之類的輕省活計。
不過朝廷為鼓勵孝賢等美德,律法上有家有老人七十以上者,不僅老人不必賦稅,還可計口免除兒孫二十畝田賦等減稅方式,也是對老人晚年生活的變相幫補。
聽聞得婁家也曾養過五六個孩子,卻隻長成了兩個,分別是比柳全略長一歲的婁仲,和小不了幾歲的婁奎。
兄弟二人已各自娶媳,但婁家至今還無養活的孫輩。
蒯家,隻一個蒯阿翁,和一個還沒立戶的半大兒子蒯辛郎。
蒯阿翁和婁阿翁年紀差不多,據說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情分,跟柳大已過身的爹也有點交情。
蒯氏早亡,留下個小孩由蒯老叔一人拉扯大。為了兒子,蒯老叔也沒再娶,是為一鰥夫。
滿村裏人皆知,婁家有點什麽好處都能想著帶上蒯家,蒯辛郎的衣裳還多是撿的婁家兄弟兒時舊衣。
在前後兩撥柳家人眼裏,這種念舊情的人家,首先肯定有情有義,就是值得結交的。
今年新入夥他們“互助組”的椿家兄弟,下還有一個妹子。
按柳大記憶,他們爺娘沒得早,那時候椿家無人頂得起門戶,大哥椿升年齡不夠十五,為保住家裏田地,虛計兩歲勉強算作了半丁立戶,可說是正兒八經的孤兒。
兩兄弟拚命才養活了一個小妹,也是可以想見的不易。
他家姑娘椿芽兒,長到不多大就顯出不同於普通村姑的俊俏來,皮膚白膩,眉眼頗能受看,再過上幾年便滿好說親了。
芽姊兒應和蕎姊兒差不多大,向被她兩個哥哥盯得緊,無事幾乎不出院門,所以過去的柳大姊兒也和她不熟。
在白芸裏某些村人眼中,椿家兄弟性子比較獨,不太好相與。
柳家跟他們少有往來,但柳全夫妻覺得,人家兄妹三個能相互扶持著長大成人,也是極幸運難得的。
便不深交,看在婁家的麵上,一起勞動添份助力也無不可。
柳全昨晚已與柳氏粗估算過,除了蒯家辛郎止有十四歲,身板細瘦了些,柳大跟婁家、椿家兄弟都是二十來歲正當幹活的年紀,婁叔、蒯叔年齡又不大,八個人裏頭倒有七個好勞力。
這幾家一總四十多畝的麥地,隻是光收割下來就要預算六七天的時間。
幾家也已商量好了,就著婁家的地,他們先把麥場整好,等把各家的麥全都收割下來了堆在這裏,再分批處理。
而且今年有了椿家兄弟,他們說可提供一輛獨輪手推車給大家使用,這是目前最先進輕便且實用的一種木質運輸工具,到時收完了麥子運送起來也能快上許多。
現下裏,“鰥寡孤獨互助組”的幾個男人都在婁家一片才收淨不久的菜地間幹活,顯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勁頭來。
他們所築麥場為臨時的,整一次用一季,今年這一片場不僅這時候收麥,再過幾個月秋收其他糧食也用得上。
固定的麥場或叫穀場的,村中也有,比如祁家通族合用的稱祁家場,曲家、黃家、何家都各有一個,麥場穀場除了收獲時節特別忙碌,其他時候也成了他們家族聚會等活動的主要場地。
還比如全村統一進行的年初年尾的春祀、秋祭、臘祭這類重要祭典,輪到這些族裏的人做裏長的時候,鄉鄰老少都會聚集到這一族的麥場慶祝,這場地的作用和意義便更加不同了。
由一個或幾個家族圍繞著打穀場、打麥場聚居而形成的居民點,便被叫做場院。
有些地方,譬如大胥裏的臨時市集,就是以幹家場院為中心,農戶們在約定俗成的時間帶著自家農貨聚集於此,擺攤交易熱鬧聚會,所以趕集也有趕場的說法。
除此之外,一些人家在屋院附近也有自己家用的小型曬場,和菜園田圃等統稱場圃,也就是柳全尋思著在自家院子裏修建的那一種。
但像他們目前這種幾戶零散湊成的“合作組”,一年四季裏這麽大片占用土地的情況畢竟是少數,也不可能長期閑置著單獨哪一家的平整好地塊。
所以到今年的秋收完畢,婁家父子又會把這片麥場翻整深耕,以待下一季的種植。
婁家原本的菜地已營務得自成溝壟,現在則要推壟填溝將土地整平。
這時候,幾家的男人們正分工合作,把土地初步平整之後,他們還要以人工拉動石滾,將地麵一趟趟滾碾壓緊踏實,達到使其光滑耐用的目的。
隻是這步驟說起來很簡單,費的手腳功夫就大了,幾乎每一個步驟都需要來來回回循環往複,想跑個三五趟就弄好是不可能的。
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幾家人裏頭還沒一家有耕牛,一切都得靠自己解決,就是賣力氣,而且是下苦力。
柳奕母女去的時候,柳全他們不過才剛把壟溝稍微整齊,將菜地弄出麥場的大概輪廓而已。
事情還沒大幹出個眉目,天上的太陽卻大了。
到得地頭,柳氏卸下擔子,柳奕急忙幫著她娘從木桶裏拿出水罐、陶碗和竹水筒,招呼著大家都來喝水。
柳家母女挑著擔子去給柳全送水。
村野間,女人拋頭露臉的一點都不稀奇,下地幹活時誰沒見過誰啊,柳氏順便帶著女兒認認地頭。
今年婁家父子一起種了麥田二十畝,和柳家一樣,都在平地裏;蒯家父子種了七八畝,全是坡地;聞說椿家兄弟也種有十三畝半的麥子,在坡上山下的各半。
這麽一算來,柳家的五畝地確是最少的,柳大幫的出力多,先收他家的也是公道。
今年合著柳家一起收麥的隊伍,在柳奕心下裏可以起個諢名作鰥寡孤獨組合,其構成如下:
柳家,自不必說,基本得柳大一人養活全家三口,溫飽不濟,反正過得不怎麽樣。
作為中間牽頭的婁家,上有婁大爹夫婦,柳奕需喚作婁阿翁和婁阿婆,叫得人老,其實年紀不算大,至多不到五十,都趕不上柳爹跟柳媽的實際年齡,在柳奕認知裏隻能算個大叔。
是以婁阿翁也和兒子們一樣下地幹活,在這個時代,課稅是計收到六十歲的,和現代退休年紀差不多。
大靖朝這封建社會,又沒有啥社保養老的說法。
即使兒孫孝順能養老,一般農戶莊稼人也是活到老幹到老,實在下不了地幹不動粗重了,還要幫著家裏媳婦看看孩子,飼養畜禽,做點編筐修補之類的輕省活計。
不過朝廷為鼓勵孝賢等美德,律法上有家有老人七十以上者,不僅老人不必賦稅,還可計口免除兒孫二十畝田賦等減稅方式,也是對老人晚年生活的變相幫補。
聽聞得婁家也曾養過五六個孩子,卻隻長成了兩個,分別是比柳全略長一歲的婁仲,和小不了幾歲的婁奎。
兄弟二人已各自娶媳,但婁家至今還無養活的孫輩。
蒯家,隻一個蒯阿翁,和一個還沒立戶的半大兒子蒯辛郎。
蒯阿翁和婁阿翁年紀差不多,據說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情分,跟柳大已過身的爹也有點交情。
蒯氏早亡,留下個小孩由蒯老叔一人拉扯大。為了兒子,蒯老叔也沒再娶,是為一鰥夫。
滿村裏人皆知,婁家有點什麽好處都能想著帶上蒯家,蒯辛郎的衣裳還多是撿的婁家兄弟兒時舊衣。
在前後兩撥柳家人眼裏,這種念舊情的人家,首先肯定有情有義,就是值得結交的。
今年新入夥他們“互助組”的椿家兄弟,下還有一個妹子。
按柳大記憶,他們爺娘沒得早,那時候椿家無人頂得起門戶,大哥椿升年齡不夠十五,為保住家裏田地,虛計兩歲勉強算作了半丁立戶,可說是正兒八經的孤兒。
兩兄弟拚命才養活了一個小妹,也是可以想見的不易。
他家姑娘椿芽兒,長到不多大就顯出不同於普通村姑的俊俏來,皮膚白膩,眉眼頗能受看,再過上幾年便滿好說親了。
芽姊兒應和蕎姊兒差不多大,向被她兩個哥哥盯得緊,無事幾乎不出院門,所以過去的柳大姊兒也和她不熟。
在白芸裏某些村人眼中,椿家兄弟性子比較獨,不太好相與。
柳家跟他們少有往來,但柳全夫妻覺得,人家兄妹三個能相互扶持著長大成人,也是極幸運難得的。
便不深交,看在婁家的麵上,一起勞動添份助力也無不可。
柳全昨晚已與柳氏粗估算過,除了蒯家辛郎止有十四歲,身板細瘦了些,柳大跟婁家、椿家兄弟都是二十來歲正當幹活的年紀,婁叔、蒯叔年齡又不大,八個人裏頭倒有七個好勞力。
這幾家一總四十多畝的麥地,隻是光收割下來就要預算六七天的時間。
幾家也已商量好了,就著婁家的地,他們先把麥場整好,等把各家的麥全都收割下來了堆在這裏,再分批處理。
而且今年有了椿家兄弟,他們說可提供一輛獨輪手推車給大家使用,這是目前最先進輕便且實用的一種木質運輸工具,到時收完了麥子運送起來也能快上許多。
現下裏,“鰥寡孤獨互助組”的幾個男人都在婁家一片才收淨不久的菜地間幹活,顯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勁頭來。
他們所築麥場為臨時的,整一次用一季,今年這一片場不僅這時候收麥,再過幾個月秋收其他糧食也用得上。
固定的麥場或叫穀場的,村中也有,比如祁家通族合用的稱祁家場,曲家、黃家、何家都各有一個,麥場穀場除了收獲時節特別忙碌,其他時候也成了他們家族聚會等活動的主要場地。
還比如全村統一進行的年初年尾的春祀、秋祭、臘祭這類重要祭典,輪到這些族裏的人做裏長的時候,鄉鄰老少都會聚集到這一族的麥場慶祝,這場地的作用和意義便更加不同了。
由一個或幾個家族圍繞著打穀場、打麥場聚居而形成的居民點,便被叫做場院。
有些地方,譬如大胥裏的臨時市集,就是以幹家場院為中心,農戶們在約定俗成的時間帶著自家農貨聚集於此,擺攤交易熱鬧聚會,所以趕集也有趕場的說法。
除此之外,一些人家在屋院附近也有自己家用的小型曬場,和菜園田圃等統稱場圃,也就是柳全尋思著在自家院子裏修建的那一種。
但像他們目前這種幾戶零散湊成的“合作組”,一年四季裏這麽大片占用土地的情況畢竟是少數,也不可能長期閑置著單獨哪一家的平整好地塊。
所以到今年的秋收完畢,婁家父子又會把這片麥場翻整深耕,以待下一季的種植。
婁家原本的菜地已營務得自成溝壟,現在則要推壟填溝將土地整平。
這時候,幾家的男人們正分工合作,把土地初步平整之後,他們還要以人工拉動石滾,將地麵一趟趟滾碾壓緊踏實,達到使其光滑耐用的目的。
隻是這步驟說起來很簡單,費的手腳功夫就大了,幾乎每一個步驟都需要來來回回循環往複,想跑個三五趟就弄好是不可能的。
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幾家人裏頭還沒一家有耕牛,一切都得靠自己解決,就是賣力氣,而且是下苦力。
柳奕母女去的時候,柳全他們不過才剛把壟溝稍微整齊,將菜地弄出麥場的大概輪廓而已。
事情還沒大幹出個眉目,天上的太陽卻大了。
到得地頭,柳氏卸下擔子,柳奕急忙幫著她娘從木桶裏拿出水罐、陶碗和竹水筒,招呼著大家都來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