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曬了一段時間的桐子幹得差不多,柳奕和阿娘一道剝殼取籽。
油桐子的果殼有點像核桃的果殼,熟透之後從綠色變為黑色,這些果漿染髒了衣裳沒法清洗。
剝得費手,她們還用上了空間裏的手套。
本地山中的山核桃不是柳奕過去常吃的那種核桃,它們的核桃仁更小,也多不離殼,剝起來還需多些耐心。
柳奕已習慣於本土的做法,在剝核桃之前,把青黑的果子踩一踩,有時候直接扔進煮飯的火堆裏燒一燒,燒得果殼沒那麽多漿水才揀出來敲殼取仁。
山中的這些堅果大約都含油分,剝得的桐子殼很好燒,是冬季取暖的好材料,桐子仁卻是不能吃的。
此番剝的桐子為她家兩次進山所得,母女倆抽空剝完之後約得桐籽百十斤。
舂榨成油,恐也燒不了多久。
近段時日舂籽榨油的人多,她家暫時不準備湊那熱鬧,芳娘已與幾家的婦人相商好了,待家裏男子們回來再一同去舂油籽。
舂籽榨油的方法,應當比磨脂麻榨油的法子更加原始古老得多,也就隻能用來製作產量不甚大的桐油之類了。
現在的柳家,除了風雨天氣,每天真正點燈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個時辰。
農家沒有熬夜的習慣,務農的工作要求他們必須早起搶天時,通常晚上點燈時已經準備睡覺了。
隻要不做事,點燈的時候,他們還會將燈芯淺淺壓下,燈光撥得越小越好。
露出燈油的燈芯越短,燃燒的部分就越少,越不費油。
豆大的燈火,其實非常熬眼睛。
幸而她家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待在空間裏。
說到此,柳奕對芳娘道,“不若今年再種些燈芯草來?”
本地的燈心草不是十分豐富的資源,常生在水邊或濕氣重的山坡林地間,間或割草時能夠遇到,大多數時候也是被人割過的。
家家戶戶都要點油燈,燈芯便得自己割草曬製。
那草與蒲草有些類似,曬幹了之後剝開,就可得到中間海綿似的燈芯,正是那海綿似的結構,才讓燈芯可以吸取燈油,燃燒得更穩定持久。
剝下的草莖草皮還可以用來編織其他器物,用法便和蒲草差不多了。
想到種樹,柳奕覺著其實桐樹也可以自種,在這裏收取果實,總比到漫山裏撿拾的方便。
她又想起來自家一直沒種下的諸多苗木,早也說種,拖拖拉拉了近半年,不如趁著如今有空,挨著地邊種下。
種了糧食的田地又長出一塊來,青苗之間的間隙也變開闊了,照此速度長下去,再過個把月又可以朝中間插種別的蔬菜。
入夜,待阿娘歇息下了,睡不著的柳奕獨自拖著小鏟小鋤頭去田邊地頭挖坑種樹。
這原不是多麽要緊的工作,那些看著不甚起眼的“小花小草”她可以自己不緊不慢地先種著,剩下一部分大木頭樁子再相煩爹媽動手。
挖好了一溜小坑,柳奕先種下十棵油桐籽,十棵甘栗,又埋下五顆整個的山核桃,再種了十棵梔子和十棵烏桕……本土植物,她家用得上的,種一點也沒什麽,萬一以後要去的地方不長這些呢?
種完了本土樹種之後,柳奕才將空間裏那些帶有葉子的小盆栽種下一排。
它們具體是什麽樹什麽花,她也猜不出,隻有等今後長大了再看。
至於燈芯草之類,待她甚時候出門遇見時再挖些移栽吧。
這幾個月,她隻想到了用空間種田,卻沒有想到還可以用空間開發本土經濟作物——其實,若每年都能出產一季的染料,將原料賣給染坊,恐怕也是一個進項呢。
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了,最關鍵,她總覺得自己好像“無所不能”。
難怪那麽多“穿越大軍”一時想做這個一時想做那個,哪怕明明是個失敗者,一經穿越便驟然變得十項全能了。
看來一朝有了作弊器,總覺得自己可以跳出許多條條框框,當真容易“膨脹”呢。
之前種下的蜜瓜西瓜都已摘下,柳奕順便將幹枯的瓜藤也挖除。
幾個品種的瓜裏頭,她最喜歡的是一種黃瓤的西瓜,一種綠瓤的蜜瓜,和一種白色的小甜瓜,它們都有清香爽口的特點。
如今的柳奕吃慣了粗茶淡飯,也知道外麵的水果大多淡而無味或帶著酸澀,幾個過分香甜的品種,她反倒有點受不了。
柳奕覺得自己開始理解椿芽兒說她不愛吃糖是什麽感受了。
為了今後可能在本土推廣,柳奕按照這裏的取名習慣七拚八湊給這些瓜分別取了名字:黃瓤綠皮的西瓜叫“碧羅金”,綠瓤花皮的蜜瓜叫“蜜絞銀”,白色的甜瓜就叫“團脂”。
因為品種不同,這一批瓜,多的結有十來個,少的一藤也有五六個。
即使同一個品種,長得差不多的瓜蔓上,結得多的瓜就小,結得少的個頭相對大,同之前的美人背相差不大。
柳奕準備等糧食地長起來再去粟地或者玉米地裏頭種上一茬,單種這三種便可。
至於拿出去賣,恐怕得到明年夏天了。
賣給普通的農戶也賣不起價,要麽,就賣到縣城去……好歹是座“城”,那消費水平總該比山旮旯裏強上幾分吧?
而且還得想辦法不留瓜種。
這是後麵的事,再說再說。
種一會兒樹,柳奕拎了小鋤頭繞著她家的土地四處查看。
來到桑林,抬頭便覺原來綠蔭蔭一片的樹林顯得空曠了不少。
這裏生長著空間內最老成的桑樹,約摸二三十株。
它們中最大的幾棵,目前能有三米多高,樹冠舒展,枝叉勻稱,形態自然,哪怕隻剩枝幹也顯得獨具美感。
長得繁盛的時候,枝葉亭亭的大樹,就像一張張碧綠的傘。
最近,這些桑樹大概到了“休眠期”,桑葉掉落得差不多,也不再新發幼芽,樹枝間早看不見紫黑的桑果。
絕大部分來不及摘的桑葉都在樹枝上幹枯,和幹癟的桑果一樣簌簌掉落,鋪在樹下堆了厚厚一層。
讓這一直宜人如春的空間裏也有了一點冬天的影子。
一頭是如春夏一般正在旺盛生長的糧食地,一頭是“入冬”一般蕭瑟的桑樹林——柳奕很懷疑,今後這裏會不會變成“十步觀遍四時景”。
滿地的桑葉,柳奕覺著挺可惜的,取來竹耙耙了一會兒,堆成一大堆……
沒想到,許久不曾清理,這樹下已經堆積了如此多的落葉和果實。
最下層的,都快有些腐成堆肥的效果了。
憑她個人之力一時也清理不完。
不知道這麽多落葉漚成肥料效果如何?
冬天,趁著天冷人閑,正是農家想方設法積蓄肥料的時候。
這一點十分重要——積上足夠的肥料,預備春種,才好給一整年的土地打下豐收的基礎。
看這模樣,她家來年春天的肥料問題,恐也解決了一多半。
油桐子的果殼有點像核桃的果殼,熟透之後從綠色變為黑色,這些果漿染髒了衣裳沒法清洗。
剝得費手,她們還用上了空間裏的手套。
本地山中的山核桃不是柳奕過去常吃的那種核桃,它們的核桃仁更小,也多不離殼,剝起來還需多些耐心。
柳奕已習慣於本土的做法,在剝核桃之前,把青黑的果子踩一踩,有時候直接扔進煮飯的火堆裏燒一燒,燒得果殼沒那麽多漿水才揀出來敲殼取仁。
山中的這些堅果大約都含油分,剝得的桐子殼很好燒,是冬季取暖的好材料,桐子仁卻是不能吃的。
此番剝的桐子為她家兩次進山所得,母女倆抽空剝完之後約得桐籽百十斤。
舂榨成油,恐也燒不了多久。
近段時日舂籽榨油的人多,她家暫時不準備湊那熱鬧,芳娘已與幾家的婦人相商好了,待家裏男子們回來再一同去舂油籽。
舂籽榨油的方法,應當比磨脂麻榨油的法子更加原始古老得多,也就隻能用來製作產量不甚大的桐油之類了。
現在的柳家,除了風雨天氣,每天真正點燈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個時辰。
農家沒有熬夜的習慣,務農的工作要求他們必須早起搶天時,通常晚上點燈時已經準備睡覺了。
隻要不做事,點燈的時候,他們還會將燈芯淺淺壓下,燈光撥得越小越好。
露出燈油的燈芯越短,燃燒的部分就越少,越不費油。
豆大的燈火,其實非常熬眼睛。
幸而她家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待在空間裏。
說到此,柳奕對芳娘道,“不若今年再種些燈芯草來?”
本地的燈心草不是十分豐富的資源,常生在水邊或濕氣重的山坡林地間,間或割草時能夠遇到,大多數時候也是被人割過的。
家家戶戶都要點油燈,燈芯便得自己割草曬製。
那草與蒲草有些類似,曬幹了之後剝開,就可得到中間海綿似的燈芯,正是那海綿似的結構,才讓燈芯可以吸取燈油,燃燒得更穩定持久。
剝下的草莖草皮還可以用來編織其他器物,用法便和蒲草差不多了。
想到種樹,柳奕覺著其實桐樹也可以自種,在這裏收取果實,總比到漫山裏撿拾的方便。
她又想起來自家一直沒種下的諸多苗木,早也說種,拖拖拉拉了近半年,不如趁著如今有空,挨著地邊種下。
種了糧食的田地又長出一塊來,青苗之間的間隙也變開闊了,照此速度長下去,再過個把月又可以朝中間插種別的蔬菜。
入夜,待阿娘歇息下了,睡不著的柳奕獨自拖著小鏟小鋤頭去田邊地頭挖坑種樹。
這原不是多麽要緊的工作,那些看著不甚起眼的“小花小草”她可以自己不緊不慢地先種著,剩下一部分大木頭樁子再相煩爹媽動手。
挖好了一溜小坑,柳奕先種下十棵油桐籽,十棵甘栗,又埋下五顆整個的山核桃,再種了十棵梔子和十棵烏桕……本土植物,她家用得上的,種一點也沒什麽,萬一以後要去的地方不長這些呢?
種完了本土樹種之後,柳奕才將空間裏那些帶有葉子的小盆栽種下一排。
它們具體是什麽樹什麽花,她也猜不出,隻有等今後長大了再看。
至於燈芯草之類,待她甚時候出門遇見時再挖些移栽吧。
這幾個月,她隻想到了用空間種田,卻沒有想到還可以用空間開發本土經濟作物——其實,若每年都能出產一季的染料,將原料賣給染坊,恐怕也是一個進項呢。
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了,最關鍵,她總覺得自己好像“無所不能”。
難怪那麽多“穿越大軍”一時想做這個一時想做那個,哪怕明明是個失敗者,一經穿越便驟然變得十項全能了。
看來一朝有了作弊器,總覺得自己可以跳出許多條條框框,當真容易“膨脹”呢。
之前種下的蜜瓜西瓜都已摘下,柳奕順便將幹枯的瓜藤也挖除。
幾個品種的瓜裏頭,她最喜歡的是一種黃瓤的西瓜,一種綠瓤的蜜瓜,和一種白色的小甜瓜,它們都有清香爽口的特點。
如今的柳奕吃慣了粗茶淡飯,也知道外麵的水果大多淡而無味或帶著酸澀,幾個過分香甜的品種,她反倒有點受不了。
柳奕覺得自己開始理解椿芽兒說她不愛吃糖是什麽感受了。
為了今後可能在本土推廣,柳奕按照這裏的取名習慣七拚八湊給這些瓜分別取了名字:黃瓤綠皮的西瓜叫“碧羅金”,綠瓤花皮的蜜瓜叫“蜜絞銀”,白色的甜瓜就叫“團脂”。
因為品種不同,這一批瓜,多的結有十來個,少的一藤也有五六個。
即使同一個品種,長得差不多的瓜蔓上,結得多的瓜就小,結得少的個頭相對大,同之前的美人背相差不大。
柳奕準備等糧食地長起來再去粟地或者玉米地裏頭種上一茬,單種這三種便可。
至於拿出去賣,恐怕得到明年夏天了。
賣給普通的農戶也賣不起價,要麽,就賣到縣城去……好歹是座“城”,那消費水平總該比山旮旯裏強上幾分吧?
而且還得想辦法不留瓜種。
這是後麵的事,再說再說。
種一會兒樹,柳奕拎了小鋤頭繞著她家的土地四處查看。
來到桑林,抬頭便覺原來綠蔭蔭一片的樹林顯得空曠了不少。
這裏生長著空間內最老成的桑樹,約摸二三十株。
它們中最大的幾棵,目前能有三米多高,樹冠舒展,枝叉勻稱,形態自然,哪怕隻剩枝幹也顯得獨具美感。
長得繁盛的時候,枝葉亭亭的大樹,就像一張張碧綠的傘。
最近,這些桑樹大概到了“休眠期”,桑葉掉落得差不多,也不再新發幼芽,樹枝間早看不見紫黑的桑果。
絕大部分來不及摘的桑葉都在樹枝上幹枯,和幹癟的桑果一樣簌簌掉落,鋪在樹下堆了厚厚一層。
讓這一直宜人如春的空間裏也有了一點冬天的影子。
一頭是如春夏一般正在旺盛生長的糧食地,一頭是“入冬”一般蕭瑟的桑樹林——柳奕很懷疑,今後這裏會不會變成“十步觀遍四時景”。
滿地的桑葉,柳奕覺著挺可惜的,取來竹耙耙了一會兒,堆成一大堆……
沒想到,許久不曾清理,這樹下已經堆積了如此多的落葉和果實。
最下層的,都快有些腐成堆肥的效果了。
憑她個人之力一時也清理不完。
不知道這麽多落葉漚成肥料效果如何?
冬天,趁著天冷人閑,正是農家想方設法積蓄肥料的時候。
這一點十分重要——積上足夠的肥料,預備春種,才好給一整年的土地打下豐收的基礎。
看這模樣,她家來年春天的肥料問題,恐也解決了一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