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白芸裏的鄉民在河邊荒灘處,給流民們做了一頓粥飯。
誰也不可能扛著屋子逃難,流民能帶得一隻破碗都不錯,不少人用就近砍山坡邊的竹子剖筒盛飯。
柳奕跟著娘親給流民們布粥。
那些人道,入得楠州,他們一路順著河灘走,吃不上飯總能有水喝,喝飽了哄騙肚子,比在崇山之北強多了。
柳奕問他們,怎麽沒直接從北邊翻山過來。
人群中有人道,那是她不知道塗楠二州當間這大山有多少道梁。
塗州北方天幹易旱,那裏的靖人卻視南邊的崇山峻嶺為絕險之境。
從塗州南下,由來隻有兩條路可以穿過山嶺直抵楠州。
無論哪一條,都得行過上千裏,山道險阻。
到得楠州界,還須經過軍事關隘,有駐兵把守,尋常人等沒有官方文書那裏通得過?
另一個原因是,若從塗州境內南下,需要經過許多客牧人或鷹族人長期生活的地界。
西方五州,古稱萬國之地,一直世代居住著諸多民族。
塗州除了客牧人、鷹族人還有玄拔、有厥、方萬等民族,自古便是混居雜處的地方。
經過前朝戰亂,打來打去,許多民族已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
如今的塗州地方,一鄉之間便有四五亭的靖人,五六亭的客牧人或鷹族人,他們的語言能夠相通,風俗卻不同。
那些耕牧為生的異族人自有首領,有些直接受州牧領屬,不歸縣官管轄。
大多數時候,他們與靖人圈地自守,各不相犯。
靖人善耕織兼養家畜,客牧人事耕織且擅牧牛馬,鷹人耕種少而多養馬匹與豬羊……這是自然環境造就的生活習慣。
幾族之間長期近鄰相互影響,也有許多習俗是相通的。
聽聞得新遷入北境的一支異族人就全然不識耕織,無得糧食布匹便每多劫掠——自然為其他各族所厭。
大靖在塗州各處皆設有官市,專為收購客牧人和鷹族人飼養的馬匹牛羊,靖朝的農戶小民也時常在野市間與異族人互換有無。
按照柳奕這個現代人的思維方式理解——準確說,他們一樣生活在大靖國土之內,其實都是“大靖人”。
隻不過,這個時空的普通百姓,還沒有明確的國家概念,他們更習慣以“種”或“族”區分彼此,哪怕踩著同一片土地,也不會認同彼此是“一國”。
自有族姓的許多民族還是習慣“自稱名號”,一族之內也可以分出若幹支係,遇到利益衝突甚至都不覺得彼此是“自己人”。
而一些處於統治地位的上位者,喜歡對其他民族使用“蔑稱”。
聽聞得,客牧人自稱龍馬後裔,崇尚一位悍戰天神,傳說靖人祖先與其族先祖有過一場撼動亙古的驚世大戰,在族名之前加個客字已是委婉的稱呼。
鷹族內實有五部,根據血統的“高貴程度不同”分作三層,上層血統的貴族視下層為奴隸,稱靖人百姓為垢民;而靖人官員習慣於統稱他們為翳人,又或稱呼為翳奴。
照柳奕理解,這就是小孩兒打架似的心理,彼此皆拿對方無可奈何,就隻能占取口頭上的便宜,蔑稱對方為“奴隸”——這跟互相給兒子取對方的名字,好充當“老子”,差不多意思。
按現代話說,簡直太不和諧了。
今年這情況特殊,無論是習慣種地的還是喜歡放牧的,誰的日子都不好過。
爭奪水源之事一開了頭就沒完沒了,漸漸竟從民間的小打小鬧上升到家仇族恨,最後打成了一團,官家想管也管不了。
且南方這山多了,便易藏匿匪寇。
什麽動物到了山窮水盡都會凶形畢露,以“官方說法”,一會兒是“靖民造反”,一會兒是“異族為禍”——實際上麽,人到餓狠了時,哪族的都一樣。
聽聞得,上官也曾出兵去剿匪,人馬還在老遠跑著呢,這頭賊人已從山尖上望見了,一聲呼哨就鑽進密林裏。
恁多大山,卻往那處剿他去?
是以,塗州南方地區,豐年有流寇,災年搶得更厲害,好些老百姓都麻木了,索性自己也出去搶……
難道那些異族人就沒有流民嗎?一樣有。
隻不過他們這一群人多為老弱婦孺,是連流亡的靖人都不會帶挈的“累贅”。
……這比聽什麽故事都……叫人印象深刻啊!
柳奕一邊聽,一邊在心裏用力記住,準備回家做筆記。
這麽看來,最悲摧的還是這塗州牧,按下葫蘆起了瓢,火燒上房了,怎一個“焦頭爛額”了得。
吃罷了粥飯,流民們請求讓他們在此過上一夜,就在村外——他們已經許久不曾睡過安穩覺。
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在廣袤無垠的田地山川間流亡,夏天秋天遇到山林,還能采些野果野菜、蟲蛇鼠蟻果腹,到了冬天卻沒有足夠的衣物禦寒。
有些途經的村莊會舍些粥飯,教他們喝上一碗熱湯水;另一些村莊,視他們如洪水猛獸,農夫民婦皆拿了鋤頭扁擔驅趕辱罵。
還有各州各縣的官差府兵,就像驅逐牛馬一般,叫他們從哪處來就回那處去,最好有多遠走多遠。
裏胥曲翁要求恁稱作符老的流民“首領”保證,明天一早便盡數離開,之後才同意他們暫且露宿在芸水邊。
柳奕回了家,依然忘不掉那些恓惶的目光……
動輒一千幾百裏地。
嗬嗬!
換作是她。
逃荒?那是絕對不可能逃的。
更不用說繞著遠路走上幾個月,還是算了吧!
她情願原地打坐。
古時候是誰說過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來著?
她隻能敬他們都有雙好腿。
也許山匪們同樣是這麽想的?
可他們不管不顧四處劫掠,又讓更多本就困苦的普通農人雪上加霜。
人在每個時刻都會做出各種抉擇。
影響自己的人生,也會影響別的許多人。
聽過人家的故事,柳奕決定晚上得多送他們一點桑椹幹。
流民們也沒有鞋穿、缺少禦寒的衣物……唉!真是愁。
她去金山下翻東西——塑料薄膜能擋風遮雨,麻袋姑且能當衣裳……
柳奕數了數,現成的麻袋數量不多,有些袋子上還有印刷的字跡——所有的現代產物,都不合適。
其實,他們所缺的,僅僅是一頓飯食一件衣服嗎?
是,他們饑腸轆轆,又冷又餓。
但這隻是一時的困難,哪怕有一座結滿苦櫧的山林,幾天便可緩過來。
農人,隻要腳下有土地,他們就能種出希望。
現實卻是,這個國家的一部分人,根本不關心他們的境況,不擔心這些人是死是活,讓他們的腳下沒有一寸能夠紮根的土地。
失去根底,他們就成了水,過往無痕。
誰也不可能扛著屋子逃難,流民能帶得一隻破碗都不錯,不少人用就近砍山坡邊的竹子剖筒盛飯。
柳奕跟著娘親給流民們布粥。
那些人道,入得楠州,他們一路順著河灘走,吃不上飯總能有水喝,喝飽了哄騙肚子,比在崇山之北強多了。
柳奕問他們,怎麽沒直接從北邊翻山過來。
人群中有人道,那是她不知道塗楠二州當間這大山有多少道梁。
塗州北方天幹易旱,那裏的靖人卻視南邊的崇山峻嶺為絕險之境。
從塗州南下,由來隻有兩條路可以穿過山嶺直抵楠州。
無論哪一條,都得行過上千裏,山道險阻。
到得楠州界,還須經過軍事關隘,有駐兵把守,尋常人等沒有官方文書那裏通得過?
另一個原因是,若從塗州境內南下,需要經過許多客牧人或鷹族人長期生活的地界。
西方五州,古稱萬國之地,一直世代居住著諸多民族。
塗州除了客牧人、鷹族人還有玄拔、有厥、方萬等民族,自古便是混居雜處的地方。
經過前朝戰亂,打來打去,許多民族已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
如今的塗州地方,一鄉之間便有四五亭的靖人,五六亭的客牧人或鷹族人,他們的語言能夠相通,風俗卻不同。
那些耕牧為生的異族人自有首領,有些直接受州牧領屬,不歸縣官管轄。
大多數時候,他們與靖人圈地自守,各不相犯。
靖人善耕織兼養家畜,客牧人事耕織且擅牧牛馬,鷹人耕種少而多養馬匹與豬羊……這是自然環境造就的生活習慣。
幾族之間長期近鄰相互影響,也有許多習俗是相通的。
聽聞得新遷入北境的一支異族人就全然不識耕織,無得糧食布匹便每多劫掠——自然為其他各族所厭。
大靖在塗州各處皆設有官市,專為收購客牧人和鷹族人飼養的馬匹牛羊,靖朝的農戶小民也時常在野市間與異族人互換有無。
按照柳奕這個現代人的思維方式理解——準確說,他們一樣生活在大靖國土之內,其實都是“大靖人”。
隻不過,這個時空的普通百姓,還沒有明確的國家概念,他們更習慣以“種”或“族”區分彼此,哪怕踩著同一片土地,也不會認同彼此是“一國”。
自有族姓的許多民族還是習慣“自稱名號”,一族之內也可以分出若幹支係,遇到利益衝突甚至都不覺得彼此是“自己人”。
而一些處於統治地位的上位者,喜歡對其他民族使用“蔑稱”。
聽聞得,客牧人自稱龍馬後裔,崇尚一位悍戰天神,傳說靖人祖先與其族先祖有過一場撼動亙古的驚世大戰,在族名之前加個客字已是委婉的稱呼。
鷹族內實有五部,根據血統的“高貴程度不同”分作三層,上層血統的貴族視下層為奴隸,稱靖人百姓為垢民;而靖人官員習慣於統稱他們為翳人,又或稱呼為翳奴。
照柳奕理解,這就是小孩兒打架似的心理,彼此皆拿對方無可奈何,就隻能占取口頭上的便宜,蔑稱對方為“奴隸”——這跟互相給兒子取對方的名字,好充當“老子”,差不多意思。
按現代話說,簡直太不和諧了。
今年這情況特殊,無論是習慣種地的還是喜歡放牧的,誰的日子都不好過。
爭奪水源之事一開了頭就沒完沒了,漸漸竟從民間的小打小鬧上升到家仇族恨,最後打成了一團,官家想管也管不了。
且南方這山多了,便易藏匿匪寇。
什麽動物到了山窮水盡都會凶形畢露,以“官方說法”,一會兒是“靖民造反”,一會兒是“異族為禍”——實際上麽,人到餓狠了時,哪族的都一樣。
聽聞得,上官也曾出兵去剿匪,人馬還在老遠跑著呢,這頭賊人已從山尖上望見了,一聲呼哨就鑽進密林裏。
恁多大山,卻往那處剿他去?
是以,塗州南方地區,豐年有流寇,災年搶得更厲害,好些老百姓都麻木了,索性自己也出去搶……
難道那些異族人就沒有流民嗎?一樣有。
隻不過他們這一群人多為老弱婦孺,是連流亡的靖人都不會帶挈的“累贅”。
……這比聽什麽故事都……叫人印象深刻啊!
柳奕一邊聽,一邊在心裏用力記住,準備回家做筆記。
這麽看來,最悲摧的還是這塗州牧,按下葫蘆起了瓢,火燒上房了,怎一個“焦頭爛額”了得。
吃罷了粥飯,流民們請求讓他們在此過上一夜,就在村外——他們已經許久不曾睡過安穩覺。
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在廣袤無垠的田地山川間流亡,夏天秋天遇到山林,還能采些野果野菜、蟲蛇鼠蟻果腹,到了冬天卻沒有足夠的衣物禦寒。
有些途經的村莊會舍些粥飯,教他們喝上一碗熱湯水;另一些村莊,視他們如洪水猛獸,農夫民婦皆拿了鋤頭扁擔驅趕辱罵。
還有各州各縣的官差府兵,就像驅逐牛馬一般,叫他們從哪處來就回那處去,最好有多遠走多遠。
裏胥曲翁要求恁稱作符老的流民“首領”保證,明天一早便盡數離開,之後才同意他們暫且露宿在芸水邊。
柳奕回了家,依然忘不掉那些恓惶的目光……
動輒一千幾百裏地。
嗬嗬!
換作是她。
逃荒?那是絕對不可能逃的。
更不用說繞著遠路走上幾個月,還是算了吧!
她情願原地打坐。
古時候是誰說過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來著?
她隻能敬他們都有雙好腿。
也許山匪們同樣是這麽想的?
可他們不管不顧四處劫掠,又讓更多本就困苦的普通農人雪上加霜。
人在每個時刻都會做出各種抉擇。
影響自己的人生,也會影響別的許多人。
聽過人家的故事,柳奕決定晚上得多送他們一點桑椹幹。
流民們也沒有鞋穿、缺少禦寒的衣物……唉!真是愁。
她去金山下翻東西——塑料薄膜能擋風遮雨,麻袋姑且能當衣裳……
柳奕數了數,現成的麻袋數量不多,有些袋子上還有印刷的字跡——所有的現代產物,都不合適。
其實,他們所缺的,僅僅是一頓飯食一件衣服嗎?
是,他們饑腸轆轆,又冷又餓。
但這隻是一時的困難,哪怕有一座結滿苦櫧的山林,幾天便可緩過來。
農人,隻要腳下有土地,他們就能種出希望。
現實卻是,這個國家的一部分人,根本不關心他們的境況,不擔心這些人是死是活,讓他們的腳下沒有一寸能夠紮根的土地。
失去根底,他們就成了水,過往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