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90年代也是代工廠的黃金時代,國企代工主要出現在紡織行業,全國取消布票供應,紡織行業逐漸放開,紡織服裝業迎來了快速發展階段,由於發展過快,90年代國內紡織業出現了產量過剩,加之原材料價格上漲,很多國營企業出現虧損,整個針織行業陷入蕭條,市場前景黯淡,而基本上每個地區都有紡織廠,每家紡織廠都會有上千工人,大點的甚至上萬人,如何解決眾多紡織工人的出路,也成了每屆政府的一大難題。


    這個時候,國家為了促進國內紡織企業的發展,便出台了“三來一補”的政策,所謂三來一補,是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由外商提供設備、原材料、來樣,並負責產品外銷,由國內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勞動力。像我們熟知的運動品牌耐克、阿迪達斯,其重要生產基地至今都在中國。隻不過後來隨著國內人力成本的逐漸增多,才漸漸將代工企業轉向了東南亞的越南、菲律賓這些勞動力廉價的國家。


    可以說,代工企業這種模式不僅解決就業問題,也引進了技術和製造工藝,隨著民營企業的不斷發展,代工廠的角色也逐漸由國有企業轉向了民營企業。除了富士康這種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外,後來很多的知名企業都是由代工企業慢慢發展起來,也逐漸由代工企業轉變成擁有自己品牌的企業。


    至於找哪家酒廠來代工,陸凡一下就想到了離他們隻有一河之隔的“榆泉酒廠”,這家酒廠當年可是縣裏的“明星企業”,釀造的“榆泉係列”白酒在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產品供不應求,企業效益喜人,職工收入也成倍增長,令周邊縣市的酒業同行們刮目相看,不僅在縣裏,甚至在省內都有不少酒廠派代表千裏迢迢前來參觀取經。當地經營酒類的個體批發商和飯店的采購員都要托朋友走關係,采取各種手段批條子購買榆泉酒廠生產的榆泉係列白酒,尤其是逢年過節,酒廠領導的辦公室門庭若市,男男女女排著隊批條子要酒。榆泉白酒的確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


    但是進入的九十年代,隨著像陸凡在內的眾多民營酒廠突飛猛進,由於生產成本低,也沒有國企那麽重的負擔,激烈的市場競爭一下就把榆泉酒廠擠壓得喘不過氣來生產的越多,虧損的越多,很多車間的生產線都停止運行了,員工的工資往往幾個月都沒有按時發放,紅紅火火的榆泉酒廠一下從輝煌墜入低穀,職工們接受不了這樣巨大反差的現實,不少人都怨聲載道,年輕的都辭職外出打工,年長的都耗在廠裏一天天的混日子。


    選擇和陸凡的酒廠合作,由陸凡承包即將廢棄的設備和生產線,既能給工人發工資,又能讓生產設備不至於長時間廢棄而淘汰,“榆泉酒廠”的領導自然高興。


    但是作為國有企業給民營企業代工,在麵子上肯定說不過去,經過幾輪協商,陸凡采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采用掛靠的方式,讓陸凡的酒廠掛靠在榆泉酒廠旗下,利用原廠的設備和工人生產自己的白酒。


    不到兩個月,陸凡便打著掛靠的旗號,h縣裏三家國有酒廠產生了合作關係,憑借著國有酒廠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有著多年釀酒經驗的老師傅,陸凡的酒廠迅速的壯大了生產規模,從以前一個月隻有幾噸的產量迅速增長到一個月上百噸的產量,利潤也從以前一個月幾千元到幾萬元。


    陸凡將賺來的部分錢交給陸建明,讓他把自己老家的房子重新翻修了一遍,把原來早就破舊不堪的土房拆掉,全部換成了磚房。


    隨著產量不斷提高,榆河酒廠的白酒銷售也從陸凡所在的縣逐漸擴展到周邊幾個縣市,但省城的白酒銷售冠軍牢牢的被江州大曲控製著,榆河係列白酒始終打不開省城的局麵,陸凡一連派了好幾個銷售人員在省城駐點,但最後的結局都是铩羽而歸。


    要想將榆河係列白酒提升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品牌,首先便要打開省城的市場,如何才能打開省城的銷售局麵,陸凡和酒廠的銷售大大小小的會議開了十幾次,有的建議建立新的銷售渠道直接去別的省打開市場,有的建議像銀行貸款自己再建新廠擴大規模,但始終都沒有拿出一個明確的方案。


    在進軍省城之前,陸凡決定對“榆河酒廠”進行改製,之前個體戶經營模式現在已經滿足不了日益擴大的生產規模。他首先將酒廠原來的名字“榆樹村榆河酒廠”更名為“榆河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自己占了65%的股份,劉洋20%的股份,三叔15%的股份。自己任公司總經理,劉洋任副總經理監管銷售和財務兩塊,三叔任技術經理兼車間主任,並明確了分紅方案和激勵機製,為了方便各個車間和幾家掛靠公司的管理,陸凡在縣城的文化廣場附近租了一層樓,將公司辦公地址搬遷了過去。


    雖然經過一係列改革,又引進了新的生產設備,榆河酒廠釀出的白酒品質很好,但目前釀造工藝很亂,主要還是處於酒廠老師傅憑感覺的狀態,比方說堆積溫度需要多高,糟醅濕度要多大,這都憑手感摸。所以對於同一種工藝,經常會出現不同的師傅按不同的操作,結果釀出不同味道酒的情況,正是因為這些問題,使得榆河酒廠釀出的酒品質不穩定。


    陸凡專門從省城的專家對釀酒工藝進行了改革,並細化工藝操作,標準化了各種流派的釀酒工藝,使得酒廠釀出的白酒品質穩定,在當地的銷售進一步迅速增長。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公司人員也增長到了五十多人,但基本上都是高中學曆以下的當地農民,連一個大專生都沒有,很多工人連設備的說明都看不懂,陸凡決定招聘一些具有一定學曆的知識分子。便自己出錢在當地報紙和省城的報紙打了連續一周的招聘啟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激蕩1992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水易寒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水易寒冰並收藏激蕩1992最新章節